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并购策略研究摘 要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结束5年的过渡期,银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格局,国内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国际银行业并购活动的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开始转向了我国银行业,国内银行业必须作出回应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并购活动,实现银行的跨越式发展,以应对国际银行业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并购策略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并购的目的,包括综合化、国际化和优化业务结构3 个层面;另一个是对并购目标的要求,要考虑战略定位、行业领域、地理区域、规模实力、财务绩效、管理创新、客户资源、机构网点等方面。我国银行的并购策略:并购目标规模与并购银行大小相适宜,并购区域应以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并重,并购行业应由银行同业逐步走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推进并购战略。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步过渡到以内生增长和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重的增长模式, 并购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潮流。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意义、我国银行并购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综述,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银行并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在这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银行业、银行并购的内涵以及并购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银行并购的理论研究做了概述,目的是为后文理解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发展和探讨我国银行业的并购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得到的启示, 建议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通过合并和收购实现发展第四部分为商业银行战略并购策略的分析及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并购的具体策略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并购,业务综合化,业务国际化,优化业务结构ABSTRACTAfter Decll of 2006,the banks of China was opened to foreign banks, as the time of interim ending ,the banking is entering into a new situation ,and domestic bank face more and more fierce competition .the bank in china must develop fast .As the tide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M&A sweep through the word ,more and more foreign banks turn into banking of China, so domestic banks have to respond the tide of M&A ,and wage the campaign of M&A ,realize the great development for cop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banks. Two dimens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fulfill M&A, which are the goal of M&A, including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business optimiz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n M&A objects, involving strategic orientation, industry domain, geography area, asset scale, financi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lient resource, branch numbers. To steadily further the M&A strategy,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hoose the targets with suitable scale that can match their own. Moreover, the acquirer should watch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rkets, and gradually switch the targets from the banking peers to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have been transferring their growing pattern from the endogenous growth to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rough M&A, so the M&A will become the main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ing in the future.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M&A of ChinaS stock-holding commercial banks、the research frame and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Chapter 1:Bank merger and acquisition related concept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this part ,introduced Our country Banking industry ,the bank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eaning as well as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lassification brieflyIn this foundation ,has made the outline to the related bank merger and acquisi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for the later word understood the global banking industry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ide the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Our country Banking industry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question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Chapter 2:Global banking industry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ide and to our countryS enlightenmentThis part of content mainly introduced in the global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historyThis article obtains the enlightenment,Proposes Our country Banking industry urgently to need through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realization development。Part IV is divided into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analysis of strategic M & A strategy and Strategic M &A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on specific strategies.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Strategic M&A, Business integration, Business internalization,Optimization of business structure 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等导致各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银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跨国界跨行业的并购,从而实现其业务广泛化综合化全球化,业务结构也更加优化。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频繁而19世纪以来的全球5次银行大规模并购浪潮都于当时经济成长相伴而生,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国家对银行并购放松管制必然使并购处于有利时机,过去一个多 世纪证明,经济周期和银行并购周期曲线高度一致,在经济萧条时企业经营不景气,股价严重被低估,可以以很低的收购成本进行收购。能否进行成功收购取决于在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一贯坚持清晰的并购战略,众多的并购案例为我国银行业战略并购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并购改变以往行政安排的化解银行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逐利商业动机不足的特征,显现出积极主动利用并购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并购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银行的发展趋势和浪潮。随着银行并购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几年,对银行并购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欧洲中央银行在2000年12月发表了题为欧盟银行业的并购:事实及其揭示的问题(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volving the EU Banking Industry:Facts and Implications)的报告,对银行并购的原因、方式及对并购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做了详尽的阐述。美国学者戴维斯(Davis,2000)在其2000年底出版的著作银行合并:为未来备(Bank Mergers:Lessons for the Future)中指出,对目标银行的兼并往往出价过高,而那些宣称的成本降低并不能真正实现。2003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欧洲央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和10国集团共同发表了关于银行并购的模式、动因和效应的研究报告金融部门合并报告(Report on consolidation in the fmancial sector)。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外对银行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银行并购动机的研究。银行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殊企业,其经济活动必然会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因此,尽管国外学者解释并购动因的学派很多,但都可归纳于两个方面:要么出于成本的节约,要么受收益的驱动。成本节约型动机主要有组织资本和组织经验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财务协同理论等。基于收益增加的理论主要有价值低估理论、市场势力理论。二是集中研究并购效应,即是否会导致垄断并引起社会福利损失等方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实证研究上。比如赫特与苏尔等人就从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银行并购导致存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并购带来了效率的损失。三则是从代理的角度来对银行并购作出解释,认为并购能够解决委托一代理中的低效率问题,委托代理理论适合于对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相当完善的并购现象的解释,它包括代理理论、管理主义理论和自由现金流假说。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运用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对银行并购进行分析。从大量的研究结论来看,银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有:市场势力理论、财务协同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银行业并购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金晓斌银行并购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剖银行并购现象的内在本质,以揭示银行并购的运行机理、绩效及其对社会经济金融的影响,并探讨了银行并购制度框架和立法环境;李富有所著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在广泛收集国内外金融业并购重组案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揭示了金融业并购重组规律以及各类并购重组的原因和特点,并且对中国金融业并购重组的定位、并购方式提出了积极而富有创见的构想。曹军著银行并购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对银行并购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和实证分析。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银行并购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水平上,更多侧重于研究银行并购的动因以及银行并购的特点和新趋势。这可能与我国银行并购出现比较晚,银行并购市场不发达有关。国外现在对银行并购非常重视定量分析,由于我国这方面的并购案例不多,通过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并购策略时,综合运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先对银行并购的相关概念和经济学分析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以此为基础介绍国际商业银行5次并购浪潮的背景和特征,并通过对典型的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商业银行战略并购策略,并结合我国银行并购战略环境的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并购策略。1. 商业银行并购概论1.1商业银行并购的概念 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包括合并和收购两层含义。合并(Merger)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和协议约定而组成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有偿手段获得另一家或多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的交易行为,它强调作为买方的企业向卖方企业的赎买。企业合并和收购的经济意义是一致的,都使市场力量、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相同的效应,即通过合并和收购,使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控制权最终都控制在一个法人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国家通常把合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s)连在一起,统称并购。银行业并购重组是指银行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作为实施并购活动的行为主体,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多种手段有偿购买被并购方的部分或全部产权,获得被并购银行的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是银行合并和银行并购的统称。银行合并是指一家银行机构吸收合并另一家或多家银行机构,被合并方的法人地位将不复存在,而合并方将继承被合并方原有的资产、债务和债权。合并又包括了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1.2并购方式和并购的形式分类 1.2.1商业银行并购的方式1).合并合并指两家独立的商业银行同时放弃各自的法人地位,而实行股权的联合,从而组建一个新的法人实体行为。2). 现金购买式并购现金购买是一种单纯的收购行为,他是由收购者支付一定量的现金,从而取得被收购银行的所有权,一旦被收购银行的股权股东得到所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任何选举权和所有权,这就是现金收购的一个突出特点。3).股权式并购股权式并购区别于现金购买式并购的主要特点是,它不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因而不会影响收购银行的现金情况。同时,并购完成后,被并购银行的股东不会因此而失去他们的所有权,只是这种所有权被收购银行转移到收购银行,使他们成为扩大了的银行的新股东。也就是说,并购完成后,被并购行被纳入到并购行,并购银行扩大了规模,扩大后的银行所有者有并购银行是股东和原被并购行的股东共同组成,但收购行的原股东,应在经营控制权方面占主动地位。 4). 混合证券式并购(解释不清,重新写) 可转换债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认股权证是由上市公司发出的证明文件,赋予持有人一种权利,即持有人有权在指定 的时间内用指定的价格即换股价认购该公司发行的指定数目即一定换股比例的新股。商业银行在并购目标银行时采取混合证券的方式,既可以避免支付更多的现金,又可以防止控股权的转移。5).杠杆收购 银行的杠杆收购(LBO)一般操作是收购银行先投入资金,成立一家置于完全控制下的“空壳公司”,而空壳公司以其资本,以及未来买下的目标行的资产及其收益为担保进行举债,即发行证券向公开市场借债,以贷款的资金完成并购。这种以目标银行资产及收益作为担保筹资,标志着债务观念的根本改变。只要目标银行的财务能力能承担如此规模的债务,则筹集如此规模的债务,收购目标银行就不会有多大的清偿风险。因为这种举债与收购银行本身的资产多少没有关系,而与目标行的资产及未来收益有关,这样小银行就可以通过LBO收购大银行,故称杠杆收购。1.2.2银行并购形式分类1)从市场结构和产业关联的角度划分,银行并购可分为银行之问的横向并购、银行与银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纵向并购和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之间的混合并购。银行之间的横向并购是指银行同业之间的并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例如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之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之间的并购都属于横向并购。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纵向并购指有银行背景的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并入各自银行,属于纵向回归。例如新加坡的金融重组 ,原因是新加坡多家金融公司大多有银行背景,其业务多少与各自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并购就使其回归到各自的银行。 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之间的混合并购又称混业并购,是指银行为扩大业务范围进行混业经营而并购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从而创建金融航母。例如新加坡华侨银行收购瑞银华宝证券,重组旗下保险业务,并入大东方控股。银行业的混合并购有两种形式,一是银行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二是银行对工商企业的并购即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2)按并购方的出资方式划分。一是承担债务式并购,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资产负债相等的情况下,并购方以承担被并购方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取得被并购方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二是现金购买式并购。现金购买式并购有两种情况:并购方筹集足额的现金购买被 并购方全部的资产,使被并购方除现金外没有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成为有资本结构而无生产资源的空壳,不得不从法律意义上消失;并购方以现金通过市场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所进行的并购。3)按并购交易是否通过交易所划分。间接并购又称要约收购,指并购企业不直接向目标企业提出并购要求,而是通过证券市场以高于目标企业股票市价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的股票,从而达到控制目标企业的目的。直接并购又称协议收购,指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提出并购要求,双方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磋商,共同商定并购的各项条件,然后根据协议的条件达到并购目的。另外按并购双方是否有好好协商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收购,按涉及被并购银行的范围划分整体并购和部分并购。 1.2.3、并购模式和分类:一般而言,并购有四种模式,包括出资购买资产式并购、出资购买股票式并购、以股票换取资产式并购、以股票换取股票式并购。具体表现为:(1)并购方以现金资产收购目标方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目标方再将现金分配给股东;(2)并购方直接用现金资产向目标方的股东收购目标方的全部或部分股权;(3)并购方用本公司的股权收购目标方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目标方将并购方的股份分配给原股东,原股东持有的旧股依法注销;(4)并购方用本公司的股权直接和目标方的股东进行股票交换:(5)以现金或综合证券的方式进行收购;(6)在资产和负债等价的情况下,即目标方净资产为零,并购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7)通过并购方子公司实现对目标方的并购控股。1.3 反收购反收购时可以运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四类: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收购收购者、适时修改银行章程等1).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1)资产重估。多年来,许多银行定期对其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并把结果编入资产负债表,提高了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由于收购出价与账面价值有内在联系,提高账面价值会抬高收购出价,抑制收购动机。(2)股份回购(share repurchase).银行在受到收购威胁时可回购股份,但此法对目标银行颇危险,因为负债比例提高,财务风险亦增加。(3)寻找“白衣骑士”。“白衣骑士”是指目标银行为免遭敌意收购而自己寻找的善意收购者。(4)“金色降落伞”银行一旦被收购,目标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将可能遭到撤换。“金色降落伞”则是一种补偿协议,它规定在目标银行被收购的情况下,高层管理者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离开银行,都可以领到一笔巨额安置费,但是有可能使管理层低价出售银行。(5)对于底层员工的“锡降落伞”(6)“养老金降落伞”。它规定,若外界某机构收购公司一定股票构成控股威胁,将立即发放养老金并扩大养老金的提供。2).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或增加收购者风险。(1)“皇冠上的珍珠”对策。从资产价值、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衡量,在银行内经营最好的业务部门或者分支网点被喻为“皇冠上的珍珠”,这类部门往往诱导其他银行的收购企图,成为兼并目标。目标银行可将“皇冠上的珍珠”这类银行部门或网点主动卖掉,从而达到反收购目的。(2)“毒丸计划”。“毒丸计划”包括“负债毒丸计划”和“人员毒丸计划”前者是 指目标银行在收购威胁下大量增加自身的负债,降低银行的吸引力。后者基本方法是银行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签署协议,在银行被以不公平的价格收购,并且这些人当中有人在收购中被降职或革职时,则全部管理人员将集体辞职。(3)“焦土战术”这是银行在遇到收购袭击而无力反击时,所采取的两败俱伤的做法。3).收购收购者。又称“帕克曼战略”。这是作为收购对象的目标银行为挫败收购者的企图而采取的一种战略。4).适时修改银行章程。常用反收购章程包括:董事会轮选制,超级多数条款,公平价格条款。1.4 商业银行兼并与收购的动因商业银行并购行为的目的也是为实现其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同时,并购的另一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这两大原始动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以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多数情况下银行并非仅仅出于某一个目的进行并购,而是将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平衡。 1)内部增长的限制 商业银行追求成长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增长,即通过内部追加资本投资来扩充资产总额和金融产品生产规模;二是追逐向外扩张,通过兼并与收购迅速提高资本和资产规模,并借助协同优势提高竞争力。 内部增长耗用时间较长,因此不能满足商业银行高速成长的要求,而且金融市场的变动也阻碍着商业银行内部增长的充分展开。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不低于8的要求,使商业银行难以靠同步扩大资产和负债规模来实现总资产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生产规模受到限制。通过兼并与收购向外扩张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制约。兼并与收购活动可以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短期内迅速膨胀,而且兼并与收购使相对集中的银行资产产生规模效益,减少竞争的破坏性作用,保证银行的利润水平。 2)谋求协同效应商业银行涉入兼并或收购,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产生协同优势。协同优势的产生可以提高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等一系列竞争力指标。协同优势就是系统论中的整合效应。兼并与收购后所形成的新银行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超过兼并与收购前两家或几家银行的能力之和,即具有协同优势。获取协同优势是商业银行兼并与收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3)获得特殊资产 企图获取某项特殊资产往往是并购的重要动因。特殊资产可能是一些对银行发展至关重要的专门资产。如营业网点是银行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些有实力、有前途的银行在进入新的市场时往往会由于狭小的空间难以扩展,而另一些经营不善、市场不景气的银行却已建立较多的营业网点,这时优势银行就可能并购劣势银行以获取其优越的网点资源。另外,并购还可能是为了得到目标银行所拥有的有效管理队伍、优秀专门人才以及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4)降低代理成本 在银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理人是决策或控制的代理人,而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成为风险承担者。由此造成的代理成本包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剩余亏损。通过银行内部组织机制安排、报酬安排、经理人市场和股票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但当这些机制均不足以控制代理问题时,并购机制使得接管的威胁始终存在。通过公开收购或代理权争夺而造成的接管,将会改选现任经理人和董事会成员,从而作为最后的外部控制机制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1.5银行并购的经济学分析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论述并购理论的观点学派很多,但其研究的基点却是致的,即成因问题和效率问题银行并购理论主要研究在一国国内和国际之间银行并购重组的成因及其对交易双方内部和外部带来的效率增长等问题从国外银行并购的历史来看,其中股东追求收益的最大化,经营者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政府则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找平衡点从市场运作的机理来看,银行并购与商业银行追求市场份额的扩大、交易费用的节约、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和控制权增效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下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银行并购的经济学分析1.5.1效率理论与银行综效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和资产重新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潜在收益的,这主要体现在公司管理层 提高效率或形成协同效应上。所谓协同效应就是2+24的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协同效应例如,甲公司的管理水平比乙公司更有效率,甲并购乙后,乙 提高到甲的水平,那么,并购就提高了管理效率;二是营运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经济上的互补性使得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后收益增加或成本减少的情形。由于银行是一种规模效应极强的经济组织,从理论上看,银行的规模是越大越好。三是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公司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利益。这些利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种纯金钱上的收益。将效率理论延伸,即并购银行与被并购银行通过管理协同效应、营运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使并购的银行所产生的效率或效能远远超过并购前各银行单独经营时产生的效能之和,则称为银行综效这是必须通过并购才能获得的。 1.5.2 市场势力理论与银行竞争优势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是并购可以有效地减少竞争对手,从而能相应地增强自身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对金融机构而言,通过并购增强市场势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需求下降,服务供给过剩,几家金融机构合并可以使本企业获得有利的地位;二是国际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资银行强烈渗透和冲击,几家银行合并成大银,可以抵抗外来竞争。虽然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作用机理不同,但都能达到扩大市场势力的目的横向并购使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利润来源增加,市场影响力加强;纵向并购通过行业集中,减少本行业的银行数量,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垄断;混合并购则实现了银行的绝对规模扩大,通过拥有相对充足的财力与竞争对手竞争,达到独占或垄断的目的。基于此,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银行的规模将会增强银行实力,大则不倒。市场势力理论在银行并购中的适用性,在1980年就已被惠延顿证明过。惠延顿通过调查发现,大银行的利润变动比小银行的利润变动要小很多。这说明大银行应付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小银行强的多观察近年来全球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可以看出各国银行业谋求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以获得市场份额效应的内在动因1.5.3 交易费用理论与银行资源整合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交易费用理论又叫内部化理沦,研究的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其核心是交易费用的节省。交易费用理论的创始人科斯指出:企业与市场是不同的交易机制,市场机制以价格机制配置资源,而企业机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在定程度上,两者可以相互替代因为交易费用决定企业存在,当市场交易费用高于内部交易费用时,为减少交易费用,企业可以“内化”市场交易,从而比市场更有效率同时,企业又不可能完全取代市场,因为企业不可能无限扩大,是有边界限制的。企业管理会产生管理费用,其规模越大管理费用越高当扩大企业内部化交易节省的费用恰好等于管理费用的增加时,其规模达到均衡点银行并购则是银行这种企业组织以企业机制替代市场机制的行为当单个银行的交易费用变得很高时,银行家将通过合并使交易内部化即将原来单个银行与外部市场的交易转交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之间的内部交易。因此,银行并购的另一主要动因是节约交易费用银行并购的最佳临界点应该是单个银行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合并后由于银行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内部管理费用相等处 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研究,他对市场交易费用导致企业并购进行了要素分析。他指出:我认为要将现代公司主要解释为许许多多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的结果”由于人的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环境的因素(未来不确定性、市场不足)将导致市场机制失灵,从而产生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因此用内部组织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即通过并购重组来加强企业的合作意识、内部控制及决策机制从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使企业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交易费用对解释纵向并购更具有说服力业务相近的银行合并往往伴随着大量分支机构的撤销和从业人员的裁减,银行的组织机构更趋合理,同时节约了硬件设施的耗费,降低了各项管理费用,这使得新组建的银行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条件下扩大业务范围,取得较高的利润,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1.5.4 银行并购行为的微观主体决策理沦1)、完全信息下银行并购战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银行在制定并购战咯时,般都要进行周密的前期市场调研预先掌握大量的相关决策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因此,银行并购战略选择问题可以归入经典博弈论的范畴,即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银行并购战略决策博弈不可能是完全信息,在对银行并购进行理论研究过程中,可以对某些不完全信息进行适当的忽略,把完全信息假设作为分析银行并购微观机理的出发点及理论前提是完全有必要的 (1).银行并购战略选择博弈的静态模型,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现代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纳什均衡指的是样种战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这种战略组合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战略组成也就是说任何博弈方均不能因为单方面改变自己的战略而获利。也就是说,纳什均衡是种“僵局”:给定别人不动的情况下,没有人有兴趣动。 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银行并购是多方博弈的过程。但随着金融业竞争格局的调整,银行业资产集中加速,银行之间的并购博弈主要在极少数的超大型银行间展开,即有向寡头竞争过渡的倾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及美国银行并购市场上最引入注目的也就是那些超大型银行之间的角逐。同时为了分析过程中的简洁起见,假设A、B两家是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银行机构且势均力敌现就是否采取主动并购行为进行决策。如果A,B银行都同时采取并购扩张战略,由于市场竞争,其收益均为40单位,如果A银行采取主动并购,B银行维持,则A银行收益为60单位,B银行为20单位;如果A银行维持,B银行并购,则A银行收益为20单位,B银行为60单位;如果两家银行都维持现状,期收益各为30单位各种并购战略决策的支付矩阵如图11所示。 A银行B银行维持并购 并购 维持(40 ,40)(60 ,20)(20 ,60)(30 , 30) 图1.1并购与维持博弈矩阵 这一博弈中只有个纳什均衡,那就是(并购,并购)。给定B银行并购的情况下,A银行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并购:同样,给定A银行并购的情况下,B银行的最优战略也是并购。事实上,这里(并购,并购)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择A或B银行的最优选择都是并购。结果A、B银行的战略组合便是s(并购,并购)实现纳什均衡。 这一模型能够解释在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为何银行并购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愈演愈烈。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快,银行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集团在全球银行并购市场中逐渐采取了更积极、更主动的并购态度,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对竞争对手行为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优应对方案,结果就是各个银行都试图主动出击采取并购行动,以在并购竞争中确保自身利益或获取超额利润因而彼此博弈的合力导致了银行并购纳什均衡的实现 (2)银行并购战略选择博弈的动态模型: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在纳什均衡中,博弈参与者在选择自己的战略时,把其他参与者的战略当作给定的。这个假设在研究静态博弈时是成立的,但对动态博弈而言,这个假设就有问题了,当一方行动在先,另一方行动在后时,后者自然会根据前者的选择而调整自己的战略选择,前者也自然会理性预期到这-点,所以不能不考虑到自己的选择对其对手选择的影响。这就引出了泽尔腾模型。泽尔腾 通过对动态博弈的分析完善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定义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这一概念要求博弈方的决策在任何时点都是最优的,决策者要“随机应变”,“向前看”,而不是固守旧略。 在动态博弈中,如果所有以前的行动是“共同知识”,就是说每方都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每个博弈者都知道对手知道自己所占有的知识,那么给定历史,从每一个行动选择开始至博弈结束又构成一个博弈,称为“子博弈”。有了子博弈的概念,就可以更准确地定义择尔腾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了。一个纳什均衡称为精炼纳什均衡,当且仅当参与者的战略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构成纳什均衡,即组成精练纳什均衡的战略必须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部是最优的假设A银行为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欲并购B银行。图12是A银行首先进行战略选择下的动态博弈树模型 合作B银行并购维持A银行拒绝(50 ,50)(0 ,0)(-10 ,-5)图1.2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树模型 图1.2中圆点表示选择信息集或选择节点,A银行从博弈树顶端节点开始,有并购和维持两种选择。如果选择维持现状,A银行的并购收益为0,博弈结束;如果选择并购,A银行的收益可能是50单位,也可能是-10单位,A银行选择并购,则到达B银行的信息集。B银行有合作和拒绝两种选择,构成B银行战略选择的子博弈过程如果合作,B银行收益为50单位;如果拒绝,收益为-5.显然在给定A银行欲并购B银行的情况下,D银行采取“合作”战略才是最优选择。即在A、B银行的动态博弈中,(并购,合作)才是惟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此时,A、B银行都获得最优组合收益(50,50)。 要想实现利益共享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必须排除敌意并购事件的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中,敌意并购曾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在日、欧并购市场上散播开来。这种敌意并购并不受目标银行的欢迎被并购银行一股都不会采取合作态度,甚至实施反并购策略,如“毒丸”计划 、白衣骑士、股票回购、管理层收购等,结果未能实现利益共享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也有可能是两败俱伤,如同上述动态博弈模型中的组合收益(10,5)。2)、交易成本曲线理论:银行并购博奔的另种诠释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决定企业存在、企业和市场分界的惟变数。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利用市场机制要付出某些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等)或称交易费用,而企业形式作为相对于市场形式的另一种经济组织可以天休止地扩张呢?或者说银行并购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并购银行对目标银行是否采取并购行为的客观判断依据又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对解释银行并购微观机理及银行并购行为有重要指导价值 银行规模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下面进行进步的分析和引证管理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有着不同的特性。从一家银行成长的过程来看,管理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变化轨迹是不同的。在银行成长的初期,由于不必对交易对象进行搜寻,免除了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造成的违约损失,管理交易的边际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内部组织科层数量与规模同步增长,银行内部的交易关系复杂化,边际交易成本也随之迅速上升。因此,管理交易成本曲线是一条上翘的曲线。对于市场交易成本曲线来说有两种情况:(1)如果设定市场是外生变量,那么市场交易成本曲线应该是一条平直的曲线:(2)如果考虑到银行规模扩大带来的市场势力效应,市场交易成本应该是条下滑的曲线。如图1.3所表示: 图1.3银行并购与维持博弈:交易成本曲线 图中,Ci是管理交易成本曲线,CM为市场交易成本曲线(没有市场势力),Cn也是市场交易成本曲线(有市场势力),银行并购与维持博弈的内在机理就是通过银行管理交易成本曲线Ci与市场交易成本曲线Cm或Cn的比较来得以反映和诠释。假设一开始银行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既OOiOOm。Em和En是管理交易成本曲线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的均衡点(在EM和EN实现博弈均衡),也是银行最佳规模的理论边界在Oi Em或OiEn阶段,银行规模扩张是有效率的,银行机构可以在此基础上采取并购行动;在EmCi或EnCi阶段,由于银行规模扩大至有效边界之外,此时银行再进行并购扩张是无效率的,维持战略才是优选。2. 国际商业银行并购分析2.1国际银行业战略并购历史分析从 19世纪末至今,国际银行业共发生了 5次并购浪潮(曹军,2005:第 58-96页)。2.1.1第一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规模巨大的企业开始出现 ,客观上要求实力雄厚的大银行与之相匹配。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银行之间出现了第一次并购重组浪潮。此时各国银行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各银行资本实力、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造成其竞争能力的不均衡,银行之间非均衡竞争的结果导致银行并购重组事件发生,银行整体个数减少如英国 18441861年 17年间共发生 44次银行并购重组, 18901902年共 12年间银行并购重组次数急剧增加到 153次。 银行并购的金额小,基本特征是以横向并购为主,动因主要是通过并购集中银行资本,以期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这一时期的银行并购提高了银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但并购重组次数、频率和规模等均不构成对银行体系的重大调整。2.1.2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发生在 20世纪 2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稳定发展时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生产集中达到了很高程度,大量的银行并购重组使得银行数量急剧减少。美国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成为此后历次银行并购浪潮的中心。这一时期美国地区性银行纷纷利用合并与全国性的大银行展开竞争。此次并购浪潮因 1929年 10月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以及其后全球蔓延的经济危机而跌落。银行并购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企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互融合,如美国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美国银行、摩根银行创办了美国钢铁公司等;二是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同时兼营 证券、保险等投资业务,开始出现银行对证券、保险业的跨行业并购;三是 “大银行吞并小银行”。许多小银行在竞争中要么破产,要么被并购,而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和业务范围却日益扩大,地位不断提升。如英国1890 年有104 家银行,到1938 年只剩15 家,资本在100 万英镑以上的大银行存款占比由1902 年的68.2%提高到1933 年的96.8%, 大银行分支机构由1900 年5 412 个上升到1938 年12 317个,其中70%属于前五大银行。 2.1.3第三次银行并购浪潮2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末,美、英、法等经济强国开始了银行业第三次并购浪潮。此次银行并购浪潮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政府管制加强。全球经济进入大萧条后,西方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如美国先后颁布了限制存款利率上限的 “Q条例”、禁止银行跨州经营的 “麦克登法 ”和要求银行与证券分业经营的 “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一些国家还出台了涉及银行并购的法律,如 1962年美国国会通过银行合并法,政府加强了对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的银行并购案的审查。二是银行持股公司大量兴起。由于受严格的法律约束,银行间横向并购以及金融业的纵向并购都受到限制。为避开管制,银行主要通过控股方式建立银行控股公司以达到并购目的。三是银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大型和超大型银行如到1970 年, 美国拥有10 亿美元以上资本的银行超过80家,其中7 家资产超过100 亿美元,这些大型银行大多是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结果。2.1.4第四次银行并购浪潮第四次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发生在 20世纪 7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初。政府放松管制、银行倒闭和金融自由化趋势是推动此次银行业并购重组的主要因素。各国银行业经过 40多年的发展,放松管制的要求日益迫切。由于以牺牲银行效率来维护金融稳定、限制金融机构的竞争不利于经济发展,从 70年代后期起,美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下降,财政及贸易赤字加大。银行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和参与国际竞争,强烈要求政府放松管制。于是,美国监管当局废除了 “Q条例”,放开利率上限,制定了 “1980年银行法”,银行并购浪潮再度兴起。 80年代前期,西方国家发生了大量的银行倒闭事件,如美国 1980 1984年期间有 181家银行倒闭,也为并购提供了机会。 20世纪 80年代的金融私有化浪潮席卷了欧洲,英、法、西班牙及北欧一些国家进入了新一轮的并购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银行并购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并购方式多样化,出现了杠杆收购(LBO)、员工持股计划(ESOP)、毒丸(Poison Pill)、焦土(Scorched Earth)、白衣骑士(White Knight)、金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死亡换股(Dead Swap)等多种并购和反并购方式;二是大量公开上市公司被并购,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并购与反并购的争斗非常激烈,敌意收购及其抵御方法即诞生于这一时期;三是金融自由化造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大量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全能银行在欧洲成为大势所趋。 2.1.5第五次银行并购浪潮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大量银行并购事件的发生形成了第五次银行并购浪潮。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管制的放松以及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银行业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形成和发展。各国银行出于各种动机 ,不断并购重组 ,扩大规模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经过并购重组,银行数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好心情的源泉-花卉美景
- 农产品市场竞争发展总结
- 医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艺术表演机构劳动合同及知识产权授权协议
- 知识产权置换股权合作开发合同(量子科技)
- 城市快递配送合同纠纷处理与法律支持协议
- 文化创意包工头承包会展活动劳务合同
- 环保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与审计服务合同
- 离婚协议户口迁移及共同财产分割与子女安置合同
- 夫妻共同房产买卖及分割协议范本
- 教育部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 讲文明讲卫生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近效期药品登记表
- 2022年全国工会财务知识大赛参考题库精简600题(含各题型)
- 特高压交流与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特点对比分析
- 康复医学科关于无效中止康复训练的制度与流程
- GB/T 13460-2016再生橡胶通用规范
- 《矩阵论》研究生教学课件
-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
- 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