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5: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5: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考查方式,它可以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因为此类试题考查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考查的效果良好,故已成为近年高考文言文部分的传统题目。本考点的基本题型有: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个句子,任选三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是高考的主导题型。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八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的辅助题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有: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本考点的选材范围不断扩大,传记文学和古代散文(写景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并重。考查题型稳定,总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数固定,赋分3分。命题人在设题时,常常是设置一些陷阱,干扰学生的思维,一般有以下几种:时空错位,故意曲解,表述笼统,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望文生义,过于绝对,颠倒是非。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论。它与“归纳概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归纳概括”是客观性的,基础的,“分析概括观点态度”是主观性的,考查着眼于阅读理解、分析推理、概括总结能力等。它的要求: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本考点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再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或分析,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此类考试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二是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关口金题【高考金题速传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09年高考广东卷)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 李迪传,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不对,原文是“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主体对象错;B项,“立刻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错,他被贬官滁州是在仁宗即位后,时间和原因错;C项,“不畏众怒”错,原文的意思是李迪不畏皇帝的怒气,挺身而出,故意混淆人物。 【答案】D。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学生会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复杂的信息区域内,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具体来说,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审题干,明概念。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准确把握题干所说明的内容,即关于某人的“什么”。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要求筛选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其中A项,前一句“顺昌民以刚为命”,表示当地老百姓听从廖刚的指挥,没有表现“安民”的意思,不合题意。D项最后一句“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也只是对皇上提出的建议,并非“对不公事敢于抗争”,也不符合题意。 2.溯选文,识主体。将所列文句纳入选文,分析并对照主体,辨清是“谁”。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要求筛选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第句“汉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说的是高帝的做法;第句“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说的是御史执法,主体都不是叔孙通,所以不合题意。 3.入语境,看句意。对所列文句的准确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思考判断。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第11题,要求选出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A项中第一句“既为兵,不获如志”,说的是孟德当兵以后,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与题目的要求无关。C项中第一句“一日十病十愈”,说的是孟德“生存艰难”,第二句“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说的是孟德不怕死,没有被老虎的威势所吓倒,表明了“无所畏惧”,此项符合题意。 4.明事理,判性质。此类试题所列句子一般是陈述某种事实,必须对其表明性质作出判断。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要求选出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说的是真性情,不作假饰。第三句“乃手自取靴履,持之击之”,表明王罴对污吏的深恶痛绝,没有丝毫的做作,符合题意。 5.比选项,得答案。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比照一下选项,答案便明显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答出某个论点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的结果等。一般说来,解答此类问题,总有其思路。 1.理清脉络,理解文意。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是人物传记,其次是历史散文。阅读时,首先应从宏观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文章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分类,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三是对议论性的材料要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条分缕析,不要遗漏。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D项“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的说法不当。通读全文,就可以看到文中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廖刚想起用人才来防备金人入侵,并非针对秦桧一人;二是廖刚的建议由于秦桧的反对而没有被采纳。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必须明确要求,懂得考题意图,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遗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中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明白其意义,还是掌握句式特点。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细读文章,题文对照,我们便可知道C项不正确,文中举出晋文公、楚王、越王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要君王提倡兼爱,大家就会实行,并不是说“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题目考查的意图是理解材料的用法和意义。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我们在解答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排除命题人设置的干扰因素。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D项就是无中生有的干扰,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2题A项就是以偏概全的干扰,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B项就是因果颠倒的干扰,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6题C项就是时位错乱的干扰。 4.新旧联系,巧妙迁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虽然选文在课外,但是答案仍在课内,我们应该将课内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把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学会思考,学会答题。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析意图。有关历史的文献,大多有明显的倾向性,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立场说,如晋代魏,统一天下,陈寿写作三国志时,明显站在魏国立场上;其二借鉴说,如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的写作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其三家谱说,如梁启超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一家谱而已。”可见,有关历史的著作或多或少带着作者或朝代的烙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受写作意图影响。而文中有关注解、人物、朝代等信息,对我们理解意图、把握内容会有帮助。 2.看写法。“写法”就是写作方法。一篇历史文献材料,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议论上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看这些写法,抓住文章形式上的显著特点,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分析文章内涵,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观点态度。 3.抓关键。古代历史文献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议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点。 4.查语境。语境即具体的语言环境。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的多元性,单独看某句话是一层意思,服务于某个中心,把它放入全文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从语境的角度去考虑,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文言文“分析综合”考点命题的形式,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一般设两道题,前一道题往往将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事特点作为辨析思考的对象,聚焦于一点,要求学生选出符合规定的一项;后一道题则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文意,正确分析概括,排除干扰,选择答案。常见的失误情况是: 1.文意的曲解。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第11题,要求学生选出不合文意的一项,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不理解文中“失己”的意思,所以没有选择C项。“失己”是“失去了自我”的意思,而不是“无暇顾及自己”,可见正确理解文意是答好题目的基础。 2.时序的错位。以叙事见长的文言文选段,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事件发生的时序颠倒,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正确判断。如果在答题时注意从不同的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信息区间,把不属于该时段的项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2题C项,三世祖14岁补博士弟子员,后来应选任永平郡司训,最后才迁颍川王府教授,并非“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这个误点就是时序的错位造成的,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容易疏忽。 3.手法的混淆。人物传记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描写,评议抒情,描写又有直接、间接、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不能混淆,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却与题干所表示表现手法不符的项排除。 4.“品行”的误读。人物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要人物多方面的优秀品质或重要成就,命题人就会在其中一处采点设题,学生答题时如果不细心分析,就会落入陷阱,失去分数。例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酌古论序,考题D项是“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命题人考查的意图就是评价主要人物的品行,有的学生就没有注意文中的对应信息点,原文中有“吾鄙人也,剑盾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句意是说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不行,因此,D项显然是人物品行的误读。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燕昭王求贤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 燕策一)【注】诎指:折节,屈尊。诎通“屈”。嘿:通“默”。呴籍:脚跺地跳跃的样子。呴,通“吼”;籍,通“藉”,践踏。涓人:宫中负责洒扫的官吏,也泛指亲近的内侍。三晋:指韩、赵、魏三国。(1)下列句子都表现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 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往见郭隗先生 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A B C D(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隗以“千金买马”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告诉燕昭王人才可贵,要恭恭敬敬地对待贤人。比喻巧妙动听,态度诚恳亲切。 B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意见,因而使得乐毅、邹衍、剧辛等各方面人才不远千里来为燕服务,终于达到了振兴国家、报仇雪恨的目的。 C由于燕昭王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了28年,燕国殷实富裕了,士兵生活安适,都乐意为国而战。 D在郭隗看来,成就帝业的国君要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要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要以贤者为臣,并要与他们同朝共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 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既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噗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注】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大旆:大旗。介马:披甲的战马。(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苏洵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筑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筑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筑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筑虽日为文,中甚自惭(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辨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通关目标15: 【通关演习】1(1)C(是郭隗回答的话,是燕昭王的愿望和目的)。(2)D(这是对文本的误解。文本是用对比法说明一个道理:越是恭敬地对待贤者,便越能招来更有才干的人)。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登上了王位。他谦卑恭敬,以厚礼重金招聘贤才,准备依靠他们报仇雪耻。于是,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发动突然袭击,打败了燕国。我深知国小力弱,不可能报仇。然而如果能得到有才干的人,与他们共同管理国家,来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同朝共事;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同朝共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同朝共事;亡国的国君,以贤者为奴仆,则不能保有国家。折节屈尊侍奉贤者,面向老师接受教导,那么,才干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先于别人去劳役,后于别人去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干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靠着几案,拄着手杖,颐指气使,指手划脚,那么,干杂活、服苦役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对人暴虐粗野,随便发怒,任意呵斥,那么,只有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犯人、奴隶才会到来。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大王如果能够广泛选拔国内的人才,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亲自拜访贤臣,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奔赴燕国。”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郭隗先生说:“我听说,古代有个君王,想以千金求购千里马,经过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内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他找到了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就以五百金买了那匹死马的头,回来报告国君。国君大怒,说:“我要找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白白花了五百金。内臣回答说: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由此一定会认为大王善于买马,那么千里马就会买到。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送上门来。现在大王果真想招揽人才,就先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被任用,何况比我更有才干的人呢?难道他们还会把千里的路当作远路吗?” 于是,燕昭王专为郭隗修建了官宅,并且尊他为师。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有才干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 燕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与老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殷实富裕了,士兵生活安定,不惧怕为国而战。于是,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魏、韩等国合谋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往国外。燕国的军队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攻下齐都临淄,缴获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宗庙。齐国的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处。 2(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首句表明二人关系亲近。B项首句表现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次句表明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后感到高兴。D项次句表明苏洵因“为文”水平不高而心中自惭)。(2)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综合理解文意、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据原文“出都门,意气慨然”可知,作者并无反感之意)。 【参考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我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联及声韵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公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HB-0017-生命科学试剂-MCE
- Glycochenodeoxycholic-acid-3-sulfate-d4-disodium-生命科学试剂-MCE
- 安全培训效果评价方法课件
- 2025恒丰银行成都分行春季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安全培训效果记录课件
- 财务共享服务协议
-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方向
- 视频会议与远程协作综合工具
- 自然中的发现作文(4篇)
- 2025春季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GB/T 18166-2025架空游览车类游乐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 采光顶玻璃拆除施工方案
- 医院电梯乘坐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公开招聘教职人员控制数工作人员68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市勘测院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水库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课件
- 钢厂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第一部分 第七章 第41课时 气象灾害(重难课时)2026年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 红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学习成就梦想》(共21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西藏事业人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