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浅析情境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新建浅析情境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新建浅析情境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新建浅析情境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新建浅析情境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课堂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呢?“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可见“问题”是激活学生潜能的最直接因素,“问题”情境的合理有效创设最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能高效的完成的教学任务。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目录摘要-第1页关键词-第1页引言-第1页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第2页二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第3页三 情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第8页结论-第8页参考文献-第9页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北师大版教材特别重视情景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结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思考和感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1。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强调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情感与态度”的领域,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在教学中,过去我们经常关注到,兴趣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起的动力系统的功能,因为它影响着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方式,关系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让我学”不如“我要学”,这些经验就揭示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还要重视情感与态度作为教学目标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具有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对于学生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兴趣的培养、意志的锻炼、习惯的养成等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也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逐渐被开放、热烈、富于创造性的互动式课堂气氛所代替,成为激发学生潜力的最佳土壤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成功,使他们爱学、乐学、学会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为数学课,更应该体现的是“数学味”。而过浓的“数学味”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设计或创造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数学的美,领会数学的本质,在探究与应用中享受创新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2。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问题”是激活学生潜能的刺激最直接因素。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既要注重基础,又要把把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不仅指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教学的落实。当前,广大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但是,这个参与需要真正得到落实,这就需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和时间,使参与的过程开花结果。另外,我们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创新精神;要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一些有意义、典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也是多年来我们教学改革的经验,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要由只注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应用和拓广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把握数学的本质,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二、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1。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作为概念课的教学,“概念产生背景的合理性和有趣性”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概念的突破口。我以“世界杯足球赛”为背景,自编了一道结合实际的函数题。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我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学生、足球运动员、足球教练,收集了很多相关数据,再利用数学知识得到了函数关系式。学生看到了生 动的图片,听到了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我马上出示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引例:“第 20 届世界杯足球赛”是 2014年夏天最“热”的一个话题。足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状态(包括体能、速度和技术意识)要求很高的项目,一般情况下,足球运动员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经实验分析可知:球员的状态 综合指数 y随 时间 t 的变化规律有如下关系: ( 1 )比赛开始后第 10 分钟时与比赛开始后第 50 分钟时比较,什么时间球员的状态更好?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计算,很容易得出第( 1 )问的答案:比赛开始后第 10 分钟时,y=140 ;比赛开始后第 50 分钟时,y=220 ;所以,比赛开始后第 50 分钟时球员的状态更好。( 2 )比赛开始后多少分钟时,球员的状态最好,这样的最好状态能持续多少分钟?第( 2 )问的解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的进行,我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遇到了 不同的困难 :( 1 )不知道如何讨论当 50 t 90 时, y 的变化范围?( 2 )通过模仿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求出了函数 y= -0.1t2+9t+20(50t90) 中, y 的变化范围是 20y220 ,却无法说出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什么?所有的困难都指向一个 焦点问题 : y= -0 1t2 +9t+20 是个什么样的函数?它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质?学生产生了研究函数 y= -0.1t2 +9t+20 的兴趣,我趁势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2。 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导入:让学生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的厚度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继续折20次、30次会有多厚? :如果一层楼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0层楼高吗?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不用多说,在问题情景之下,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例如,初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 (a+b)2=a2 +b2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取几个数进行尝试,发现上面式子是错误的,进而促使其探求正确的结论。又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2-3 ,两边都乘以 -1 得到 :23 ,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促使学生完善对知识的建构。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思维游戏有培养学生直接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一种对数学经久不衰的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笔者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经教师边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 4。 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人们常说:“智慧出于手指尖”。我们在教学中也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已的。操作、实验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情感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展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亲身体会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再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中,重点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事物,难点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规律或者是提炼出事物的本质。我考虑,动手操作是学生喜爱的形式,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即锻炼了动手能力,思维又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呢?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问题情境创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操作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在不停的运转,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引起学生兴趣,还要考虑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5。 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应用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著。例如 如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例如: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使我国许多地区频频遭受沙尘暴的侵袭。近日,A市气象局测得沙尘暴中心在A市的正西方向300km的B处,以10km/h的速度向东偏南30的方向BF移动,距沙尘暴中心200km的范围是受沙尘暴严重影响的区域(图略)。 (1)通过计算说明A市是否会受到这次沙尘暴的严重影响? (2)若受沙尘暴影响,计算A市受沙尘暴影响将历时多久?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几组美丽的图片,其中蕴涵着黄金分割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学生欣赏后,感叹美的同时,我将其中两张图片变形,让学生谈感受由于鲜明的对比,学生感觉变形后的图形很别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学生很快说出比例失调那么什么样的比例关系会使画面产生和谐美呢?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地想找到答案。考虑到学生动手度量的误差较大,所以在此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通过改变图形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得到黄金比的近似值 0618。从而引入新课。我认为,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什么?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可以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为把学生顺利地带入新课的研究奠定基础。6。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顾泠沅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讲故事”。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实、数学故事、数学家事迹、数学历史名题等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典故,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选择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数学典故适当地穿插在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再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对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研究历史的讲解,对比西方“毕达噶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研究时间;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教育。7.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些数学知识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的本质属性。例2、 在讲“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计算并观察下列各组算式88=64 1010=100 1313=16979=63 911=99 1214=168 已知2525=625 那么2426=? 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从上述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具体算式的观察、比较中,通过合情推理,归纳,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若aa=m, 则(a1)(a1)=m1,然后,用多项式乘法,则证明猜想是正确的。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既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8.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