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陋室铭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1页
鱼陋室铭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2页
鱼陋室铭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3页
鱼陋室铭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4页
鱼陋室铭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评论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并能默写。积累下列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辟(避),得(德)。(2)虚词“所,尔”的意义与用法。2、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类比推理方法,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论证效果的写作技巧。3、把握本文的论点,认识“舍生而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舍生取义”的进步性,认识其现实意义。难点:理解并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时数】 1课时。【预习要求】1、参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基本观点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人生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串联起来的链条。因此说,人生道路是自己选择的。的确,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要面对许多选择做出判断。这些选择,有的很微小,无关紧要,比如早餐是喝稀饭或是豆浆;有的挺重要,比如报考大学时对专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职业生涯。而有的选择,则超出了物质的层面,关系到人的尊严,生命的意义。古往今来的英雄和伟人之所以为人们所敬仰,就是由于他们在大是大非和生死关头,做出了符合生命真义、利于人类福祉的正确抉择。一些重大的选择,在认识上都很容易判断其正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行动上就很容易决断。因为抉择的结果总与具体的利弊相关。有时候,错误的选择可能给我们带来个人利益,正确的选择却可能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乃至生命。这时应该怎么办?古代哲人孟子做出了生动而且深刻的回答,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学过之后,请大家想一想,孟子说的道理在今天还适用吗?二、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着默读,留意老师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和停顿。2、指名学生朗读,或小组齐读,借以检查预习情况。3、订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三、疏通文意1、教师示范串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指名几位学生接力试着串讲余下的课文。教师留意学生讲错或不妥当之处。3、由其他学生纠正学生串讲中的错误,教师补充、订正。落实以下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辟,同避。得,同德。(2)虚词“所,尔”。【所】助词,和动词组成“所”结构,作用相当于名词。文中的“所欲”意为“所喜爱的(东西)”,文题用现代汉语说,就是“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呼尔”“蹴尔”,犹言“呼着”“蹴着”。(3)实词:兼、苟得、恶(w)、箪、豆、蹴尔、钟、奉、向、本心。四、内容探究1、回顾:关于作者对孟子,我们并不陌生。在七年级下期,我们学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选自孟子。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孟子一书记载了他的言论和行动,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2、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提示:引导学生思考,要求能以课文的文句为依据来回答问题,发表看法。通过交流,明确:本文在第一段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是作者要阐明的观点,即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二段,又进一步指出:“舍生取义”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舍生,就是舍弃生命。取义,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用今天的话说,义,就是正义,道义。孟子认为,当生命与正义不能两全时,应该舍弃上以求取正义。他还认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本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这一本性,并将它发扬光大,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3、请学生从所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历史或现实中,举出“舍生取义”的例子,并简要评说。五、论证艺术鉴赏1、孟子是怎样提出观点的?对于一个涉及生死的大问题,孟子并不是一上来就直通通地说: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而是巧妙地用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孟子善于用比喻、类推的办法说理,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2、论点提出后,孟子是怎样展开论证的?第一,从对比权衡的角度阐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取大弃小舍生取义。第二,反面论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第三,用客观事实论证:“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至此,道理已经讲得比较充分,中心论点就成立了。第四,用具体的事例佐证中心论点:“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作者还通过“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的对比,指出“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不至于“失其本心”。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向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六、小结孟子在本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七、布置作业1、本文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都谈到哪一个相同的话题?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2、完成伴你学语文的相关练习。陋室铭【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清文理。2、通过反复品读,领略美文的韵致,感受文中的思想情感。3、了解铭文的基本特点,背诵本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反复品读,感受文中的思想情感,领略美文韵致。难点:诵读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中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与感悟。【媒体准备】1、将作者资料、文体特点及译文等相关材料事先用WORD与POWERPOINT制作。2、配套的朗诵磁带。3、配乐朗诵的古乐(建议选用那些有山水意境的宁静致远的古典民族乐曲)【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全文,疏通文意。2、根据自己对此文的感悟,选择一首自己认为能与此文基调相匹配的乐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红楼梦里妙玉对喝茶曾有过一段很好的评价,大意是:喝茶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境界。劳苦人辛苦之后拿起茶杯“咕咕”地大口喝茶,那叫“牛饮”;一般人闲余之时喝茶,那也就只是喝茶;高雅之人闻香细品,那才叫“品茶”。优美的文章就是馨香的好茶,我们得用细品才能闻其香,品其味,知其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走进优美与高雅的境界。二、初诵美文。1.全班同学齐诵陋室铭,教师板书一些学生易错的字词,如:馨(xn) 牍(sh)2.分小组读,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断句。断句参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三、课文分析。1.学生交流讨论,疏通文句。2.教师个别指导,并投影板书资料,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子云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教师结合课文,讲解文体与背景。投影(一)写作背景: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刘禹锡为它作铭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擅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党争不已,风气恶浊。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二)文体知识: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体制短小,与格言很相似。一般的铭辞目的只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其基本特点可用陆机文赋说的“博约而温润”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的这些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教师提问,师生明确。(1)找出全文中心句。(2)作者分明说“陋室不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这一点?师生明确:第(1)题: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2)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之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学情预测这两道题难度都不太大,在疏通过文意的基础上,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较快地解决。同时,只设两道题是考虑到文章以诵读为主,对这样优美的文章的太过细致分析反倒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故而不提倡细致分析。知大要即可。四、再诵美文。1.教师播放预先准备好几曲风格迥异的乐曲,请学生根据课文,选择与文章基调相匹配的乐曲,并阐明原因。学情预测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相信以其新颖的形式,轻松的气氛,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时间的丰俭度来决定播放的长度与次数。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对原因的阐述只要你说出大概的感觉即可,不必做过高的要求。而且,如果可能,还可以让个别学生展示一下他们自己搜集的音乐。2.配乐诵读。学情预测学生对配乐诵读也应该会更有兴趣,而且也更容易入境。教师以鼓励为主。3.磁带范读或教师范读。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三、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豁(hu)然开朗 俨(yn)然 诣(y)太守 垂髫(tio)刘子骥(j) 阡(qin)陌交通 便要(yo)还家(二)熟悉课文:1、疏通字词。为业:靠谋生。 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 志:做记号。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缘: 缤纷: 仿佛: 舍: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具: 要: 绝境:无论: 延: 向: 志:及: 诣: 志: 遂:规: 寻: 妻子:(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二、研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三、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四、主题探讨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五、深入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六、小结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渔歌三首【教学目标】1、背诵渔歌三首,理解诗歌的主题。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鳜鱼,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名,口大鳞细,肉鲜美。箬笠,用竹篾或箬叶编成的斗笠。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渔歌三首,教师正音。汲 欸 鳜 箬笠 徜徉 脊骨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和渔父,并且背诵。4、思考:A.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B.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时间顺序。夜,晓,日出。C.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三、深入体验。1、渔翁和渔父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第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