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的几点尝试.doc_第1页
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的几点尝试.doc_第2页
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的几点尝试.doc_第3页
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的几点尝试.doc_第4页
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的几点尝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的几点尝试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就是力求做到讲白讲深讲透,以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使得诗歌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体味。古诗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感受诗情、领略诗意、品尝诗味的一个途径,不应该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为了脱离古诗教学的老的套路,就必须要改变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了古诗教学的设计思路,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打破常规,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当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教师应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例如,教学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这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教师可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二、匠心独运,创设诗的情境 古诗词教学就要有诗的语言,诗的氛围,诗的感情,营造诗意的课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课件,用优美的画面渲染诗的情感,用悦耳的音乐激发诗的想象,尤其是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用诗意的语言启奏诗的乐章。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课,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在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中,从导语、过渡语、描述语等等,教师都精心设计,力求通过教师语言营造诗意的氛围。 导语:田园,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地方: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诗情画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尽情奔跑、玩耍的写照!“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是乡村独特的风景。多少诗人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农村景色的诗篇。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其中两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学习这两位诗人所写的前两首古诗,跟随诗人到乡村去走一走吧! 这段导语的设计,一来,单元整合,主题切入,营造阅读期待,为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奠定基础;二来,回顾旧知,调动生活、学习经验,为同化新知提供认知基础;三来,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感知诗情的距离,走进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再举几个过渡语的设计为例。过渡语:(1)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哇,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吗?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在这诗一般的画卷里,农民的乡村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好好再赶快读读看。 (2)各种各样的绿,层层叠叠,就是这山野的景色啊!你们看,乡村的四月,展示在诗人面前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能把它读好吗? (3)多美的景色啊!人与景和谐交融在一起。同学们,乡村四月闲人少啊,除了蚕桑、插田,人们还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在第二首诗里,诗人范成大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人小孩都在忙碌(生齐答“忙”)。他们是忙,忙在其中,也(生齐答“乐在其中”)的一幅画面。有了新的理解,能不能把它读得更美? (5)同学们,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在这么美妙的音乐声中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教师精心谱就的这些教学语言犹如一座桥梁,一根魔杖,把学生徐徐地引进了学习古诗的殿堂,从而促使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对课前先学的情况进行反馈。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四、以读为本,感受诗情诗象 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学习一首好的古诗,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教师只有把“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学生吟诵时加以启发他们进行联想或想象,这样才可领略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课堂里,可采用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地发挥了读的功能。从感知诗意到体会诗情,从感悟诗像到抒发胸臆,教师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提出“字正文顺”到“有节有奏”,从“读出味道”到“抒发情感”,逐步提高朗读要求;运用范读、师生合作读、评价读、配乐读、激发想象等手段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从课堂教学效果可见,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师生倘佯在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生活场景,诗境诗情可触可感。比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段,可见教师如何通过朗读、语言、音乐、画面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步入诗境,感悟诗像: 师:非常好,我们来看这样的画面。【课件出示图及一二行诗句】就是这句诗,是吗?再说,还看到了什么? 生1:杜鹃鸟在仿佛看到杜鹃鸟在叫。师:这布谷鸟怎么叫啊?生2:子规在雨里“布谷布谷”地叫。 师:这雨如烟,是怎样的雨? 生3:蒙蒙细雨 师:除了像烟,还像 生4:像纱。 师:把整个山原都给笼罩了。 师:还像什么? 生5:像一层薄薄的雾。 师:对啊,同学们,你们看,把这山原笼罩的,不是烟,不是雾,是那春雨啊,飞烟卷雾弄清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就是这春雨啊! 还看到了什么?他刚才说山原全部都绿了,都一样的绿吗? 生1:我觉得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深的,有的是浅的。 师:有深的,有浅的。 生1:有的暗一点。 师:有暗的。 生1:有些有一点亮。 师:有亮的。各种各样的绿,层层叠叠,就是这山野的景色啊!你们看,乡村的四月,展示在诗人面前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能把它读好吗?带着你的画面,带着诗人的感情,你来试一试。 一生朗读一二行诗句 师:如烟的雨怎么读?就读这三个字。 生:轻一点。 师:请你读。(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是轻了,但是还没读出雨的味道。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仰起你的脸,雨 丝轻轻飘飘地落下来,落到了你的脸上,感觉到了吗?感觉怎样? 生:凉丝丝的。 师:还有吗? 生:很舒服。 师:舒服极了。再读。 生齐读“雨如烟” 师:真好,整句再来,绿遍,到处都绿了,带着这样的画面读。 生齐读。 五、加强课内外的结合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这样,就可以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