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doc_第1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doc_第2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doc_第3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doc_第4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二、字词积累:1、生字:舜(shn) 畎亩(qun) 胶鬲(g) 傅说(yu) 法家拂士(bi) 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辅弼。)3、一词多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跑。)入则无发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亡死即举大名耳(举:做,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被举用。)举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扶苏以数谏故(故:缘故。)故4、古今异义词: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四、句段赏析:第三段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五、难点突破:文章开头的六个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默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空乏其身( ) (3)行拂乱其所为 ( )(4)曾益其所不能( )二、阅读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入则无法家拂 士3、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5、本文的论点是 。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27、曹刿论战一、整体感知: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并没有对战争的过程一一展开,而是以曹刿这个人物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着墨并不多。二、字词积累:1、生字:曹刿(gu)又何间焉(jin)肉食者鄙(b)牺牲玉帛(b)小信未孚(f)登轼而望之(sh)吾视其辙乱(zh) 夫战,勇气也(f) 望其旗靡(m)2、一词多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间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必以情(情:实情;感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4、词类活用:一鼓作气(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第二段写两军交战实况。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2、中心思想:本文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3、写作特色: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四、句段赏析:课文第三段是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五、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肉食者鄙( ) 虽不能察( )3填空。(1)本文选自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时期的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_体史书。 (2)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_。 (3)文中解释“齐人三鼓”以后攻击的原因的句子是:_ _。4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 A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B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C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 D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5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 ) 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二、阅读题: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选自 ,作者是春秋时的 。2、给加点字注音。何间焉( )惠未遍( )(3)公与之乘( )(4)望其旗靡( )3、给下列加点字释义。(1)牺牲玉帛( )(2)小大之狱( )(3)肉食者鄙( )(4)望其旗靡( )(5)公问其故( )(6)必以情(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 (6)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 。(7)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敌方 之时。(8)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 ,表现曹刿的 战略思想。(9)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可”来表现他的 ,以“ ”和“ ”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5、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 竭其庐之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公问其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忠之属也 属作文以记之予(2)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中考链接(2004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小惠未遍( ) 小信未孚(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2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_;_。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 5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爱国将领:_。评价:_。6、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8、干将莫邪一、整体感知:干将莫邪节选自干宝的搜神记,是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小说,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间传说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二、字词积累1、生字:干将莫邪(gn)(jing)(y) 自刎(wn) 汤镬(huo) 踔(chu)2、一词多义年乃成 (才,副词)问其母乃曰(于是,就,副词)此乃勇士头也(是,动词) 乃于是即将雌剑见楚王(就,副词)王即购之千金(立刻、马上,副词) 即汝若生子是男(孩子,名词) 子年少(你,代词)子欲杀之(指铸剑者,代词)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的,助词)哭之甚悲(得,助词 之汝若生子是男(判断词)是必烂也(这样,代词)是3、古今异义:比后壮(比:及,等到。今义常用于“对比”、“比照”等义。)客以剑拟王(拟:比划,用兵器作杀人的样子。今常用于“设计”、“模仿”、“猜测”等义。)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起因铸剑被杀。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故事的经过寻剑报仇。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故事的结局,侠客刺王。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干将莫邪儿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3、写作特色:本文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楚,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富有现实性。四、句段赏析:从“赤”的报仇来看,“赤”有何特点?答:“赤”得知父亲被楚王所杀,立即寻剑报仇,可以看出赤的“孝”,在报仇的过程中,表现出刚烈的特征,如:当赤得知客欲为自己报仇时,“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特别是“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表明他对楚王强烈的蔑视和刻骨的仇恨心理。五、难点突破:这篇奇怪小说情节奇,具体说说情节和人物奇在什么地方? 情节故事的开端奇:一是剑奇,三年始成,且有雌雄;二是遗嘱奇,松生石上,似乎让人费解,却隐含深意。干将希望遗腹子报仇的愿望能否实现,又是一个悬念,引人急切地读下去,引人入胜。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离奇曲折,问父“所在”,为一折;寻剑得剑,为二折;楚王追杀,为三折;行歌深山,为四折;遇客重托,为五折。故事的高潮更为奇:煮头“三日三夕不料”,一旦楚王“随入汤中”,三首俱烂,在这离奇的情节中,赤的大仇得报。人物奇:客:与赤素不相识,愿以自己的生命为赤报仇,除了说明楚王的残暴无道外,也体现了客的“侠义”。赤:面对陌生人愿为自己报仇,毫不犹豫地自刎,双手捧头及剑奉客,“立僵”,听到客的承诺后“乃仆”,“煮头三日三夕不料”,还“踔出汤中,踬目大怒”,正是这样的“奇景”,才引得楚王“临之”,而使客能杀掉楚王,报了大仇。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请注意下列加点字在本文中的读音。干将莫邪( )( )( )重身当产( )夫语妻( )使相之( )自刎( )立僵( )汤镬( )踔( )踬目( )堕(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三年乃成()比后壮( )使相之( )儿闻之,亡去( )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夫语妻( )言欲报仇( )王头随堕汤中( )( )愿王自往临视之( )购之千金( )二、阅读题: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出户望南山,松生( )石上。于是( )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 )相之。 王即购之( )千金。2.翻译下列句子。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 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29、崂山道士一、字词积累1、生字:赉(li) 箸(zh) 盎(ng) 谙(n) 诩(x) 挹(y) 2、一词多义少慕道(少:年轻时)竟不少减(少:减少)去王果去墙数步(去:距离。)道士呼王去(去:出去。)少而还乎(而:你)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而:转折连词,却) 见见一美人自光中出(见:看见。)须眉毕见(见:同“现”,显现。) 而3、古今异义:烈如萧管(烈:响亮。今常用于“强烈”、“烈士”、“功烈”等。)二、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端,王生慕道,求师学法。第二部分(14自然段):发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结局王生回家,演法失灵。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写王生拜师学道却怕吃苦,结果学道不成反落笑柄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不畏降薪、经受磨难炼才有可能有所成。梦想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最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3、写作特色: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描写手法多样,人物形象逼真。语言简洁传神。三、句段赏析: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有一条暗线,就是王生不愿吃苦:王生想不费力气学来法术,师父怀疑他不能吃苦;王生不能吃苦,打算回家;王生不经意看到师父和两位客人表演法术,暂时打消回家的念头;王生终于不能忍受早樵暮归的道观生活,向师父辞行,师父应他的请求,教他隐身术;王生回家后当着妻子表演法术,头上撞了个大包。四、难点突破: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王生羡慕道人的法术,又不愿吃苦学习;既没有真本领,却愿在别人面前卖弄。结果是头撞硬壁,鼓起一个大包而受人讥笑,把一个好吃懒做,喜欢卖弄的书生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邑( )行七( )少慕道( )负笈( )有观宇( ) 素发垂领( )娇惰( )稽首( )采樵( )重茧( )( )光鉴毫芒( )分赉( )挹注( )肴核( )自诩( )蓦然而踣( )( )揶揄( )( )忿( )2、解释加点的词。行七( )负笈( )甚幽( )毕集( )阴有归志( )( )3、下列加点的“观”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登一顶,有一观宇。 B、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C、遂留观中二、阅读题:阅读课文第四段回答问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未谙此苦( ) 骤人( ) 勿逡巡( ) ( )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过早樵而暮归 B、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 C、弟子操作多日 D、俯首骤入,勿逡巡3、与“何陋之有”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4、“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为什么道士早就料定王生吃不了苦呢? 30、诗词五首一、整体感知:观刈麦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赤壁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过零丁洋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二、字词积累:刈(y) 晏(yn) 陇(lng) 踌躇(chu)(ch) 箪(dn) 阙(qu)三、篇章透视:观刈麦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诗中运用对比,并且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赤壁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过零丁洋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献身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献身精神。己亥杂诗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思。“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四、句段赏析: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郁抑之气。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这是鼓舞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也感召了后世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明朝文学家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由于结尾的高妙,使得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四句,因潼关而怀古,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不会因朝代更替而有所改变。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五、难点突破:1、潼关怀古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大,“都做了土”。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在写景上,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伤之情。2、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那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想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默写:(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代落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