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须知》分享体会.doc_第1页
《童蒙须知》分享体会.doc_第2页
《童蒙须知》分享体会.doc_第3页
《童蒙须知》分享体会.doc_第4页
《童蒙须知》分享体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子童蒙须知分享体会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子童蒙须知。在此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朱子。朱子名朱熹,生活在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孟子以来最为杰出的儒学大师,在历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蒙学在其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将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提出两者不同的教育目的、规律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是“小学”阶段,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由于儿童“知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小学”期间当以生活实践为主,在具体的洒扫应对中涵养德行、培养习惯,从而打下“修齐治平”的根基。因此,朱熹在政事、治学之余,亲自编写了童蒙读本,其中用力最勤、影响最广的当属小学一书。明太祖朱元璋曾下旨令亲王、附马、太学生都要讲读此书,清雍正帝亲自为小学集注一书作序,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大学是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改编而成,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大学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目的是要教导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及修养。然后言归正传。开始介绍童蒙须知。这是朱熹小学之外的另一部重要的蒙学著作。具体从穿衣戴帽、言行举止、扫洒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五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入小学前的孩子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童蒙须知有两大特别:第一,这是一部脚踏实地、细致入微的著作。字字句句落到实处,细致绵密地关注了儿童生活的点滴,将生活规范与德行涵养全方位地统一起来。第二,这是一部用意深刻,暗合道妙的著作。朱熹学养深厚,思想遂密,蒙学思想是他浩瀚的儒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朱熹的蒙学与儒学的思想传统密不可分,具有他人难以比拟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底蕴。童蒙须知种种行为规范的背后,蕴含着儒家思想“仁恕之道”的精华。所以,童蒙须知虽为小学,却时刻不离大学的高度,一方面,让孩子从生活细节做起,端正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又为孩子阐明生活规范背后的深意,结合其他儒学典籍,进行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教育。以上是关于朱子及童蒙须知的简单介绍,可能有些枯燥。下面正式入题,重点介绍穿衣戴帽、言行举止、扫洒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五个方面的行为规范。第一,衣服冠履,即如何正确穿衣戴帽。朱子要求一,做人首先要先整齐端正身体。从头巾、衣服、鞋袜开始,都要收拾爱护,使之保持洁净整齐。“男人有三紧。”是说头紧腰紧脚紧,即扎好头巾、系好腰带,穿好鞋袜。这三者,要紧束,不可散乱,散乱则身体就会散漫不端庄,被别人轻视。朱子要求二,凡是穿衣服,一定要先提整衣领,系好两襟的纽带,不可有遗漏。用饭时照管好,以免污染败坏;走路时看管好,以免被泥污染。朱子要求三,凡是脱衣服,一定要叠好放起来或者挂起来,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起床的时候穿取方便,也不会弄脏。脏了,要洗干净。破了,要补好。朱子要求四,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手巾把衣领遮起来,把袖子卷起来,别弄湿了。干活时,注意换上方便的衣服。白天穿的衣服,晚上睡觉时一定要换掉,更换睡衣。晏子一件狐裘穿了30年,虽然意在以节俭来教化众人,但是其中也有爱惜保养的道理。这件事一定不要忽视。个人体会有三点。一要讲究场合。古时候,要求非常严格,孝经里说“非先王之法服不能服”,不是先王规定的服装你不能穿,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形式的衣服,什么身份的人梳什么样的发形,不能错的,错了会坐牢,会杀头。现在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也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穿,明明星期一升国旗穿校服扎红领巾,你非要穿个公主裙,运动服,格格不入,标新离异,是不对的。二是仪表端装。男子有三紧,女子也一样,所有人都一样,必须在穿衣上注重细节,如果穿衣戴帽,不够谨慎,帽子被风刮走,拉链暴开、鞋带散落不够端正严谨,容易为人看不起。尤其是孩子,时常因踩着自己的鞋带摔跤,这多么不应该啊。男士西装领带更要注重整齐,女士穿衣不能坦肩露背。真正有德行的淑女不会穿得花红柳绿,奇装异服,坦肩露背的。尤其是出席重要宴会,更不能把酒水、饭菜弄脏自己的衣服,那样将是非常失礼,非常尴尬的。三是整洁干净。要教育孩子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衣服脏了洗干净再穿,衣服破,补好了一样穿。现在家庭条件好了,谁还穿补丁的衣服啊。主要要教育孩子不能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穿着打扮上,有什么衣服穿什么。外在的美,不如内心的美,更不如内心的强大。第二,语言步趋,即如何正确地说话走路。朱子要求一,作为子女或学生,说话一定要低声下气,不快不慢,不要高声喧哗,嬉笑。长辈讲道理时,应该低头认真听,不可以随意傲慢地议论。如果长辈批评有误,不要自己辩解,暂时隐忍沉默。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在慢慢地把事情讲清楚。个人体会,一是从小养成谦卑的态度。尤其是现在我们独生子女很多,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小时家人能容忍,进入学校和出身社会后,人人都骄傲自大,都不谦让,社会不是乱套。一个人好的习惯会给人带来好的印象,好的运气。这里虽然说的语言,但是语言的根本在于德行。二是正确接受批评。真正能批评我的人,能指出我缺点的人,是我的恩人,让我自省。现在指出我的缺点,我改了,将来就不会有大的灾害。如果父母兄长批评错了,我们不应该对簿公堂,马上指出,这样也不行,下次人家不批评你,不指出你的缺点了。现在没有人批评你,将来会有人来折磨你,那时候的痛苦,比现在大一百倍。如果父母兄长批评得对,我们就马上改,批评得不对,就要保持沉默。等日后合适的机会才指出来,给别人台阶下,做到文雅大气。同时也是保持万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唐朝时皇帝唐太宗,就有一个大臣叫魏征。天天让魏征指出自己的缺点,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有的大臣就说,他指出你的错误缺点,为什么不惩罚他。唐太宗说,如果我惩罚了他,以后谁也不会指出我的缺点了,那才是我的大损失。三是正确对待被误解。在对待别人对你的误解这一点上,更适用于成人之间的相处。尤其是与同事、领导、家人之间的相处,做到之一点,就称之为情商高。从佛教的理论来看,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别人对你的误解,你若能正确处之,便是一个加福的机会,如果你不正确处之,白白失去这个机会,多可惜啊。朱子要求二,凡是听到别人的做错了事,无论是父母兄长,还是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个人体会有三:一是如何让人改过。这是我们的目的。人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只要你方法合理,他就会改过,改过就是福。二是如何注意方法。如果方法不对,让人蒙羞,伤人自尊,起了反感,就达不到让人改过的目的。三是如何教育孩子。延伸至教育,越小教越好,孩子在成年前,最为纯善,有一颗亲爱的心,怎么教他他都能接受。反之,亲爱的心没有了,父母再教他,如果方法不对,就会起到反的作用。老师对学生也这样,真正遇到一个谦逊、纯善、勤学的学生,老师打心底里欢心,怎么批评,怎么指责,他都不会放在心上,这样的学生一定要认真教,令之受教。如果遇上一个逆反调皮的孩子,你教他之前还得多想想办法,方法不对,他会与老师对抗,这样的学生就要用温柔的手段。孔子说,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有人困而知之。生而知之是天才,一生下来就表现出很强的好善好德之心,遇到善法,就会积极向上,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怎么教就会成才。第二种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老师父母学习知识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第三种人,在社会上受到种种不幸和挫折,在困难和悲惨的命运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这种人的人生很悲惨,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小时教不听啊。这种人叫下人。所以谦虚受教的态度很重要。)朱子要求三,凡是步行时,不能快步奔跑跳跃。如果父母师长有召唤时,应该快步向前,不可迟缓。个人体会,这里有两个词很重要。一是稳重。即沉静的心。有了沉静的心,就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有了目标,有了规划,就能让自己的行为不乱,心绪不乱。“晴干开水道,须防暴雨时”“凡事预则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曾国藩教育自己的孩子,走路做事要稳重,不能急燥。这个世界太多的浮燥,缺少的就是稳重。二是孝道。孝道第一,父母为大,当父母有事,一定要及时,不能拖延。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则行善,错过了别人需要帮助的时机,你想帮助别人都没有了机会;既使别人事后接受你的帮助,也起不到雪中送碳的效果。二则行孝。不能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父不在”的遗憾。第三,洒扫涓洁,即如何正确地打扫清洁。朱子要求,凡是做人弟子的,应当扫洒住处的地面,擦拭桌子茶几,使之保持洁净。书本案卷笔砚,一切用具,都应当严谨整齐,放在平常放置之处。取用完毕,再放回原地。父兄师长起居处,书本纸张之类,如果有散乱,应当留心整理好,不可擅自取用。凡是借的别人的书卷、资料,都用簿子抄录下主人的名字,及时归还。窗子、墙壁、案桌、案卷之上,不可写字。前辈说,弄坏笔,使墨污,是弟子废弛职分。书桌砚台,在上面刺刻涂抹,这是最不雅的,一定要戒除。个人体会有四。一是注重干净。凡是环境干净了,内心才能纯净,心底纯净了,也能把环境打扫干净。如果环境不干净,也能反映出内心不干净。古人看人,就是从这些细微之处来观察的。如同水,有自净的能力,环境脏了,就处理干净,如果久了不处理,垃圾太多了,自净不了了,水就变成了一汪污水。人亦如此。二是注重归位。东西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用了之后一定要归位。一则为了方便自己和他人,二则让自己的生活有序,培养自己做一个严谨的人。三是注重诚信。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用一个本子登记,做到及时归还。名贤集里有一句话,叫“还钱需记借钱时”。这是要求一个人要有诚信。四是注重惜物。要珍惜自己的书本、桌椅,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脸面一样来爱护,不能在书本上桌椅上乱涂乱画。书本桌椅与我们朝夕相处,应当着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来爱护和珍惜。在佛学的观点里,这叫惜物,小的惜物观,是珍惜自己的物品,大的惜物观,是珍惜世界上所有的物品,别人的课桌书本,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林,宾馆里的毛巾等等。这里举一现象,大家外出住宾馆。习惯性地把宾馆的毛巾扔在卫生间里吸水,这就不是一种大的惜物观,珍惜东西,就是要珍惜所有的东西,而不是你自己的东西,那是怎么的惜物观。第四,读书写文字,即如何正确地读书和写字。朱子要求一,凡读书时,必须先整理几案,将其擦拭干净,摆放端正;将书册整齐放好,端正身体,正对书册详观,字要看分明。读书时,定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背诵,只要一遍遍地多读,自然能熟练,长久不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得熟了,无须老师讲解,就知道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如不到,眼就会看不仔细。心、眼都不专一,却在那里高一声低一声地随意诵读,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到了,眼、口岂有不到之理?朱子要求二,凡是书册,都须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人江禄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的事情,也定要待将书掩束整齐后再起身,这是很值得效法的。这是朱子教育我们读书方法。朱子是最会读书的人,一生都在读书,一生都在钻研读书的方法。他教我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个人体会有六:一是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的办公桌上,家里,堆满了很多的东西,书本,杂志,电话,电脑,甚至与工作无关的东西,都堆在办公桌上。桌子虽大,但东西太多,一看就不是做学问的人。古人说,肚里不能少书,案上不能多书。桌面上书太多,心思就会杂乱。培养孩子整洁专注的习惯,就得从收拾一个整洁干净的读书环境开始。心底清净,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固定孩子做作业、读书的地点。只有这个地方才是读书的地方,作业的地方,其他地点一律不行。这里的读书、作业是指学校布置的朗读和作业。真正的阅读,是无处不在的哈。要求作业时三不:不说话,不吃东西,不玩玩具。就是要孩子专注地、静心、正心学习。二是端正读书的态度。观察一个孩子,主要观察他的记性和悟性。记性好和悟性好的孩子,就是内心杂念少的孩子。记性不好的孩子就是因为他的脑海里增添了太多与学习无关的杂事。心不正了,身就不修了。读书时,要端正身子,端正书本,有读书的样子。这也是定心的表现,心定了,才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所以心定很重要。三是抢抓孩子读书的最佳时机。我们的孩子记忆力强,小时候记忆力更强,不是因为长大了,记忆力不好了。而是越小越心无杂念,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污染太少,影响太少。钟茂森博士在讲解养正遗规时强调,就要趁孩子记忆力强的时机,要就要抢抓这个好时机,让孩子多朗读,多背诵,把心思定在经典上,通过经典的作用,自净孩子的心灵,用经典的力量,减少这个纷杂的社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读错就是智慧。把心专注在圣贤经典上,就不会胡思乱想,出现恶思恶念。四是找对孩子要读的书。这里不得强调经典的作用和方法。对孩童来讲,读经不必要求明了经典的意思。关键在正确地朗读,读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漏字不错行,很就不错了。真正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后,经典和智慧就留在心中了,等他长大后,把所记下来的经典在合适的环境里运用,醒思,慢慢领悟圣贤的智慧。古人要求从孩童时开始背诵经典下手,是非常有道理,是非常正确的,记忆最好的时候把一生要记的经典记下来,背下来,等他长大了,悟性就很强。所谓悟性,就是待人接物多了,道理就越来越明了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悟性就越来越强,这样的教育多好啊。钟茂森博士还说,近代大儒李秉南老师,幼年时下苦功背过经典,80岁了,写文章都不需要参考资料,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全靠自己的记忆。李秉南老师感叹,年经时跪砖头背经典,打下基础,终生受益。五是探索正确且孩子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眼到口到心到的读书方法,是目前世界公认最正确、最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得不推荐佑妈的魔法棒指读法。孩子读书初期,一定要做到听看对应、一定要使用指读法,还要养成习惯。要不断地强化小小的手指就是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读书时,认真地指读,脑袋里的智慧会通过魔法棒传递到书上,书上的信息会通过魔法棒传递到大脑里,久而久之,魔法棒就会显灵,就能做到出口成章,笔下生花,起到点石为金的变化。六是尊重知识,爱护书本。这也是惜物的一个表现。书上记载的是圣贤的文字和道理,损坏了书本,把书本带进厕所,放在地上,胡乱放进书包,读书前不洗手,这些都是不尊重圣人,不尊重道理的行为。不恭敬书本,书神会因为你不尊重他,就不会让你取得好成绩。尊重书本,就是尊重知识,敬畏知识,就能端正学习,端正学习就能爱上学习,获取成就。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可能根据一个人的言动(语言和行动)来确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这就是通过看相(表相)来观心,观心而推命。以上是关于读书方面的,下面说一说写字。朱子要求三,凡是写字,必须拿着墨锭的上端,端端正正地研墨,勿使墨汁沾到手;手执笔的上端,呈双钩状写楷书,手指不得接触笔毫。凡是写字,不管写得是否漂亮,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做到字体端正,笔画分明,不可潦草。凡是抄写文章,必须要仔细对照原本,不可出现误差。个人体会有三:一是态度必须恭敬。写字前要准备好笔和纸,擦干净桌子,洗干净手,有正确的坐姿和正确的握笔姿势。二是内心必须安静。不管写得工整不工整,一笔一画必须写工整,严格按要求来,不能偷懒。心浮气燥是写不好字的。练一个点,要反复写点上一万点,这样才能过关,把我们的心浮气燥给磨掉。练字本身也是练定力。凡是学一门技艺,一定要把基础本打好。写字要从写基本笔画开始打基础。要先从练习正楷开始。三是写字必须观察。古时候要求读贴,读什么,读这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每个字在整篇文章里的位置,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现在要求孩子读字,主要读字的笔画、笔顺和每笔每画所处在田字格里的相应位置。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字生字前,一定要孩子观察最长的一笔是什么,处在哪个位置,再确定其他笔画分别处在田字格里的什么位置。然后根据记忆的位置来进行书写。而不是随随便便写在田字格里。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一本语文工具书全功能字典,一个字既有拼音,部首,笔顺,解释,形近字,反义词、近义词,造句等等。懋就是在这本字典的指导下,每学一个生字都会在字典里找到它,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他无师自通学会了两种查字典的方法。因为是工具书,所以接触多了,翻多了,自然就明白了编排的规律,自然就学会了使用的方法。这真是意外收获。第五,杂细事宜,即如何正确地处理杂七杂八的小事。朱子要求一,凡是做人弟子的,必须早起晚睡,保证睡眠质量。个人体会,养成正常作息的习惯,9点前按时入睡。一天24小时,如同一年四季,39点为春,915点为夏,1521点为秋,213点为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九点一定要起床,晚上9点要睡觉,不然内脏不能排毒,准会有毛病。朱子要求二,有几个地方是不能去的,喧闹打斗不可近,对着火时靠近,危险的地方不靠近,夜行时,一定要有灯火,没有灯火就不去。无意义的事情,不要做。像赌博、养宠物、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事。个人体会,一是让孩子到自己场所干自己应该干的事。不好的场所,孩子不要去。酒吧、网吧、KTV等都不要带孩子去,走近这些场所,一来孩子会被污染,被诱惑,德行受损;即使避免污染,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是瓜田李下。古人说,瓜田下不要蹲下来系脚带,别人会误以为你在偷瓜,李树下,不要摘帽,别人会误以为你在偷李子。即使没有偷,别人也会认为你有这个动机。要让孩子爱护自己的好名声,要自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名声。二是危险的地方不靠近。水火无情。每年因为水火夺去多少孩子的生病。溺亡的比例一直在孩子意外死亡事件中居高不下。这是通过安全教育,完全可以避免的灾难。在此,建议家长们听白冰爷爷的童话故事红袋鼠安全自护故事,教会孩子自护的能力和本领。三是在孩子最好的时机干最有意义的事。钟茂森博士认为,孩子年少时,正是读书治学的黄金时机,你误过了这个时机,悔恨终生。不能等到白头之后方知读书迟。要在黄金时光里,多读经书,多读有益的书,或者参拜德行高尚的人,干有学问有道德的事,提升自己的修养。所做的事都要有利于自己的德行,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家长要以此为原则,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专业和人生的道路。对个人、对社会最真实最有益的事,莫过于修学圣贤之书,弘扬悟圣贤之道。钟茂森博士在大学里做到了终生教授,但是他放弃了这个职业,学习经典,四处环游讲学,弘扬圣贤文化,他认为这就是对他自己和对社会最有益的事。虽然他半路出家,走上圣贤之道,但他自认为在推广圣贤的路上,自己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读书,用善法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善良的天性得以保持和弘扬。如果孩子没有善良的心底,往往会被社会的恶习所污染。污染后再去改正,就非常的难。所以我们家长要人为地避免电视、网络等暴力、凶杀、色情等无益的资讯。如果孩子纯洁的心灵充斥着这些东西,要洗刷干净基本不可能了。这是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四是防止不健康信息在孩子间接收和传递。一位做国家信息工程的专家透露这样一个令人惊骇的信息,凡是一个家庭,天天开着电视,卧室里摆着电脑,电脑通着网络,家长天天守在电视电脑前,这样家庭的孩子多半是不成才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控制好电视和网络。不能让孩子自己任意上网。在学校老师也要注意不健康信息在孩子中间传递。不健康的信息是防不胜防的。朱子要求三,尊重父母兄长的表现。凡是相互作揖时,一定要弯腰。凡是对父母师长朋友,一定要报出自己的名字。凡是称呼师长,不可直称其名,一定要称某爹、某爷、某伯、某叔。凡是外出,等到归来,一定要向长辈说明事由并行礼。即使是暂时外出回来,也一样。凡是路上遇到长者时,一定要端身拱手,快而轻地小步上前行礼。凡是侍奉长辈出行,一定要站在路的右边,歇息时一定要站在长辈左边。凡是在长辈面前吃饭,一定要轻嚼慢咽,不可听到咀嚼啜饮之声。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个人体会,一是心存敬畏。最恭敬的礼,是90度鞠躬。礼仪的根本是心敬,没有了心敬,一切礼仪都是虚伪。二是告知行踪。我们不管走哪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