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心理学讲稿.doc_第1页
哲学与心理学讲稿.doc_第2页
哲学与心理学讲稿.doc_第3页
哲学与心理学讲稿.doc_第4页
哲学与心理学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认识你自己!)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l 古希腊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l 感性世界: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l 理念世界:先于感性世界和独立于感性世界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世界,是一切事物的本源l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变化的,转瞬即逝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应该是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理念。理念来源于理念世界,它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心理之外,比具体事物更实在、更真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具体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不能明确表达其意义。例如,个别的人与一般的人即人的理念的关系。l 既然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个别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感官知觉就不可能是真实可靠的,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感觉,这说明感官知觉不可靠,所得到的知识不真实。真实的知识应该来源于理念世界,亦即依靠理性得到的知识。l 柏拉图看到了感性知识的局限性,但否认了感觉的客观实在性和可靠性,否认理性知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性,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l 既然理性不依赖于感性认识,那么理性是怎样得到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呢?这里柏拉图利用了“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的学说,提出了“回忆说”l 柏拉图认为灵魂和理念都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是永存不朽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住在在理念世界里,早已认识了理念,只是在进入了肉体以后,受到肉体的玷污而把原有的理念知识给忘掉了。学习的作用就是只有把已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志和欲望。l 理性: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当它居于支配地位时,灵魂就有了“智慧”的德性。l 意志:是灵魂中用以发起行动的部分,当它执行理性的指示,控制欲望时,灵魂就有了“勇敢”的德性。l 欲望: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当欲望受到控制时,灵魂就有了“节制”的德性。l 柏拉图的灵魂分类法是最早的心理三分法,即认识、情感和意志。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l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并没有完全继承柏拉图的思想,而是改弦易张,另立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他的论灵魂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本专门的心理学著作。l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部对象作用于感官引起的。他把人的心灵比作“腊块”,感觉则是外物印在腊块上的痕迹。他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离开感觉就不能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l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是灵魂的工具。l 在心理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三分法,认为灵魂是一个整体,不能分为部分。不过,灵魂有两种功能,即理性的功能和非理性的功能。理性功能的核心是思维。非理性的功能是感知、记忆和想象。理性的功能是主动的、非理性的功能是被动的。 亚里士多德对思维规律的认识集中反映在他的四因说上。四因说指事物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l 质料因:是物质的自身,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房屋的砖和泥。l 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原型。因为每一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l 效果因:是导致某一效果的原因,是事物变化的直接原因。l 目的因:是事物的终极原因,二.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时期l 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仍与灵魂问题有关,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 1.奥古斯丁(354-430年)(使耶稣由人变成神的人)l 是教父学的最主要代表。他的心理学思想是从教父学中引申出来的。l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奥古斯丁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实体: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灵魂分布于全身,支配着身体的生命过程。灵魂接受来自各种感官印在脑中的印象,输送运动到肌肉,使肌肉发出动作,他的这一观点隐含了“中枢论”的思想。l 奥古斯丁第一次使用了“内省法”。他把知识分为两类:外部感觉和主观内省。通过感觉,人们了解着外部世界;通过主观的内省,认识到灵魂的存在。内省为了解灵魂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内省法是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至如今,内省法仍在心理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l 奥古斯丁认为推理、记忆和意志是灵魂的三种官能。但他认为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同属一个心灵。l 2.托马斯 阿奎那(1225-1274年)l 经院哲学的最著名代表。他的影响深远,直到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新托马斯主义。l 阿奎那把灵魂看成是物质以外的一种力量,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灵魂是不灭的。人出生时灵魂与肉体结合,人死亡时,灵魂离开肉体。这一学说退回到柏拉图的灵魂转世说的思想上去了。l 在阿奎那看来,灵魂具有理性的能力、感觉的能力等认识能力。其中理性的能力是完全不依赖于肉体及其各个器官的,是超越有机体的。l 在理智与意志的关系上,阿奎那认为原则上理智支配意志,因为理智可以为意志选择好的对象。但他毕竟是一位神学家,需要考虑宗教的利益。如果以理智为中心,则没有信仰的余地。因此在宗教信仰上,他认为意志要支配理智。l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哲学所研究的重点由本体论的问题转到认识论的问题。而认识论的问题同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与此相关的心理学思想也更加丰富多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l 心身关系问题:出现了交感论与平行论两种学说。l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l 白板说与天赋论:l 联想主义心理学:以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讨论联想的机制和规律ll 1.笛卡尔(R Descartes)l 笛卡尔生于法国。他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由于健康原因,学校的领导允许他不参加早晨的宗教服务活动,并且允许他躺在床上,直到中午。这一习惯笛卡尔保持了一生。在这些寂静的早晨,笛卡尔进行他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l 有几个梦改变了笛卡尔的生活。他曾经回忆说,11月10日那一天,他是在一个有暖炉的房间度过的。在房间中,他沉思于他的数学和科学观念中,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梦中,他为懒惰而受到谴责。“真理之灵”占据了他的心灵,劝说他把毕生的工作贡献给数学。真理之灵告诉他,数学原理可以应用到各门科学之中,使知识变得更为精确。因此,笛卡尔决心怀疑现存的一切,特别是那些来自于过去的教条和学问,只相信那些他可以绝对确证的知识. l 笛卡尔在数学和哲学方面写下了许多作品。由于这些作品,他的名声逐渐增长,并因此而吸引了20岁的瑞典女王Christina的注意。克里斯蒂娜要求笛卡尔来教她哲学。笛卡尔极不情愿,不想放弃自己的自由和隐居生活,也担心他会死在瑞典,但是他极为尊重皇家的请求。1649年秋天,女王派了一个战舰来把他接到了瑞典。克里斯蒂娜坚持早晨5点钟在一个暖气设备不好的图书馆里给她授课。这年的冬天又极为寒冷。在极端寒冷的冬天早晨,脆弱的笛卡尔忍受了近4个月,最终患上了肺炎。1650年2月11日,笛卡尔去世了。l 笛卡尔逝世16年之后,他的朋友认为应该把遗体运回法国。他们送了一口棺材到瑞典,但是这口棺材太短,容不下笛卡尔的身躯,瑞典当局的解决方法是卸下了头颅。l 当遗体的其余部分准备起程回国的时候,法国派驻瑞典的大使认为他应该留下一个纪念物,于是他砍下了遗体右手的前指。缺少头颅和一个手指的遗体被运回了巴黎,为此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瑞典的一个军事将领把笛卡尔的头颅挖了出来,当作纪念品保存了起来。在150年的时间里,笛卡尔的头颅从一个收藏家转到另一个收藏家那里,直到最后被埋葬在巴黎。 l (1) 理性主义的哲学观 l 在西欧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统治着一切。哲学和科学都附属于神学,一切服从于信仰。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以后,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神学的真理提出挑战,提出了两种获得真理的方法:一是经验的归纳法,二是理性的演绎法。笛卡尔就是理性演绎法的首位倡导者。这种方法就是:首先凭直觉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l 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感觉常常还欺骗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推理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但他生活在一个宗教影响仍十分强大的历史时期。因此不得不提出二重真理论:信仰的真理和科学的真理另外,他也是一个天赋观念论者,认为时间、空间和运动等观念都是生来就有的。l (2) 我思故我在l 从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出发,笛卡尔主张对以往的一切知识都要进行清理,置于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衡量。也就是要怀疑一切。笛卡尔进行普遍怀疑的结果,是发现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而怀疑是一种思想,思想总有一个思想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我” 所以,我思故我在。他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内省的方法。后世的内省法主要是从笛卡尔开始的。l (3) 二元论l 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自我”,亦即心理或精神的存在,而在我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物质的世界。这就确立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物质和精神。心物两分法的传统由此开始。l (4) 身心交感论l 物质和精神或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笛卡尔认为两者在人类的有机体内是相互作用的,身体影响心灵,心灵影响身体,两者通过松果腺而相互影响。他的这一观点不同于莱布尼兹的心身平行论。l (5) 反射学说l 笛卡尔以血液循环的模式解释神经运动的过程。感官与大脑有细线相连。当感官受到刺激时,细线就牵动脑内的某些孔道开关。打开孔道的门,存于其中的“动物精气”就顺着中空的神经流入肌肉,导致肌肉的动作。尽管他没有提出反射这个词,但他却勾画了反射弧的基本机制。这一学说也体现了他的机械论思想,“动物是机器”。l 2.洛克(1632-1704年)l 白板说l 洛克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犹如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的经验得到,全部的知识都导源于经验,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什么天赋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l 洛克指出,主张天赋论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认为诸如上帝的观念、几何学学的公理、逻辑学上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是人们“普遍同意的”,因而是天赋的。但是洛克指出,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以及无神论者根本就不信仰上帝,儿童和白痴也没有几何公理和逻辑的观念,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遍同意,这一论据是站不住的。知识是后天经验的结果。l 洛克学说有一定的片面性。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l 经验论l 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于两类经验:l 外部经验:即感觉,它是外部对象刺激感官而引起的,如关于颜色、声音、大小、形状、运动等等。人的大部分观念都是由感觉得来的。l 内部经验:即反省,是心灵通过对外部经验的组织和整理而得到的。如知觉、思维、 怀疑、推论等等。l 观念论l 从观念的来源上,洛克把观念分成两类:l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性质的观念。这种观念同自己的原型是相似的,是事物的肖像,是对客观性质的反映。l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物体的色、声、香、味等性质是物体的第二性的质。有关这类质的观念称为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只有引起这种观念的诱因,如颜色的观念,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只有波长。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不是客观事物的映象,只是一种主观感受。l 从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观念又可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l 简单观念:由感觉或反省得到的观念是简单观念。简单观念是观念的基本元素l 复杂观念:简单观念经过不同的结合就构成复杂观念。如朋友就是一个复杂观念,它是由人、友爱、同情、幸福等观念组成。l 简单观念是消极被动的,是外物强加给心灵的,心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复杂观念则要求理智的能动作用。l 联想论l 复杂观念赖以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联想,联想把简单观念进行结合,组成复杂观念。联想有两种,即自然的联想和习惯的联想。自然的联想是指是指观念之间因相似、接近、等因素自然而然的结合。习惯的联想则指通过多次使用而形成的联想。l 洛克的经验论和联想论使他被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而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l 3.哈特莱(1705-1757年) l 1749年,哈特莱出版了论人类及其框架、责任与期待一书。这本书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第一本系统论述联想的著作。l 哈特莱同意洛克的观点,认为所有的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通过感官获得的经验。没有什么固有的联想,也没有出生时就存在的知识。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感觉经验的累积,复杂的心理联结得以形成。通过这种方式,到成人阶段时,较高的思维系统就得以建立了。这种高级心理生活,如思维、判断、推理等,可以被分析或还原为组成它的心理元素或简单感觉。哈特莱是第一个应用联想理论去解释所有类型的心理活动的。l 联想论l 哈特莱十分重视联想的作用,并坚持用联想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联想有两种,即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几个同时发生的感觉通过联想可以合成复杂的知觉,苦与乐的感觉的复合与联想可形成不同的情绪。观念与运动的联想构成了意志行为的基础。l 神经振动说l 哈特莱把物理学中的振动说应用于神经系统方面,认为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上的振动,神经上的振动引起脑的振动时就产生感觉。脑内的振动在刺激停止以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振动越来越细微,这种细微的振动叫微振,哈特莱以微振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如视觉的微振表现为视觉后象,感知的微振表现为记忆。哈特莱的神经振动说强调了对心理现象的生理分析,尽管这种分析并非科学的,但却开创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传统,因而影响了实验心理学的创立。l 哈特莱以神经振动说莱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联想是与原来的神经振动痕迹作用的结果。如果外物刺激在相近的时间内引起感觉A.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