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doc_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doc_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doc_第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doc_第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14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一)忧国忧民中国古代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积极入世,欲使国家富强、救民于水火之中。在封建王朝中,“国”是统治者一家之国,忧国不能泯灭良知回避眼见的现实。民是社会下层受苦受难之民,忧民又不能背弃王朝的根本利益。杜甫、白居易、姜夔、陆游等人都有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主题也贯穿在作品之中。他们在社会繁荣与社会动荡的交替中能看到天下苍生的疾苦,感慨国家安危是尤其难能可贵的,他们正是用自己的诗歌为我们记录了那个社会的政治全貌。【例1】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认为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是哪一联?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赏析: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答案: 参考赏析文字第二段。(二)山水田园古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多是视之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纵情山水显示人格的高洁,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山水诗以描写自然山水、自然风景为主,表达诗人对山水的鉴赏审美。唐朝是山水诗的大盛时期。王维、孟浩然、李白等把自然山水渲染得清幽明秀,让人在清新宁静的山水中,感受万物的生生不息,自然的境界恢宏,气势壮阔。田园诗以描写农村的风景为主,涉及农村生活,农人耕作等。以陶渊明为首创,或写田园景物的恬美,或写田园生活的简朴,或写躬耕田园的体验,将日常生活哲理与诗歌结合起来,筑就了一座洒脱恬淡,质朴真率的精神家园。【例2】积雨辋川庄作王 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先写空林烟火,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答案: 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诗歌抒发了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引起的诗人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以及禅寂生活带来的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例3】浣溪沙苏 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诗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赏析: 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答案: 谦和平易近人、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形象。表现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面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三)边塞羁旅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盛唐形成了边塞诗这一大流派。这类诗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边塞诗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边塞称为汉塞,将领称为汉将,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习惯,他们漫游名山大川、边塞关隘、通都大邑等。借助于宦游、羁旅之人的文化优势,这些散落于历史只言片语间的充满凄苦、寂寥之情的枝枝叶叶仍旧可以氤氲出蔚为大观的一片峥嵘气象。羁旅诗歌情真意切,常常于眼前所见抒发感想,又在对于人生亲历、思考之后转向抱负奇伟的人生理想。咫尺与天涯、时间与空间、个人归宿与个人奋斗、眼前之景与故国之思,满腹情愫扭结在一起。【例4】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在表达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蕴涵哪些丰富情感内容?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边地音乐主要内容“旧别情”而已。“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那“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诗人最后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答案: 以景结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里面有无限的乡愁,有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有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感情深沉、复杂。【例5】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你是如何理解的?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起句一面是点题,一面也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这两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千愁万绪纷至沓来。“江清月近人”,让我们见到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见不到则是诗人的愁心随着江水翻腾。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答案:这两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诗人将羁旅之思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四)离别酬唱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还有借别抒怀之作。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文人宴游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宴游,也要以诗相赠,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或写别情,或抒离绪。【例6】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 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这首诗看来通篇都是写景,被认为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而诗人是运用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感情融入景色的描写之中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离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的。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亭月夜图。本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入景色的描写之中。答案: 诗人描绘了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亭月夜图,把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融入画面。运用了“寒”“乱”“飞”“寂寞”等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寒”字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乱”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飞”月,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寂寞”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五)咏史怀古怀古诗指诗人面对特定的时间、地点、事物引起古今某种情绪的相接,兴发感慨。这类诗歌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且常与现实的人、事作对比,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这类诗具有是古非今的特点:有的诗借批判历史人物、事件借题发挥,引出议论,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政治见识或某种历史观。或尖锐地讽刺统治者不识贤能,不能用人;或借慨叹历史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很多的咏史怀古诗是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的消逝。曾经的盛极一时如今烟消云散,追忆往昔,前尘如梦。人世转换,世事无常,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犹如宿命。【例7】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请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赏析: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词的下阕,作者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作者借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王安石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答案: 六朝统治者的奢侈荒淫导致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六)即事感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诗人常常借物、借事抒怀,感怀自己的人生际遇,用来比兴寄托自己的志向和胸襟,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即事感怀。读借物抒怀类诗歌,只有立足于所咏之物的形象、色彩、情调等,才能体味出作者寄寓其中的身世之感、际遇之叹。或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节操,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借事抒怀类作品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鉴赏时应立足于作者所叙之事,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赏析“事”与“怀”的结合。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例8】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请分析本诗获得广泛的共鸣的主要原因。赏析: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答案: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寂寞无聊的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七)思乡怀人思乡怀人的诗作,抒情意味也相当浓厚,有时所抒之情深深寄寓于所叙之事中。以叙事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抒情诗侧重以写意的笔墨表达作者一时的感情触动,叙事诗一般是抓住某一具体细节、动作,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微澜。有时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思乡怀人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例9】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杜甫这首诗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反而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赏析: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月是故乡明”,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以上四句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思乡遭逢离乱,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答案: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并且无理而妙地说故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