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品种汇总.docx_第1页
籼稻品种汇总.docx_第2页
籼稻品种汇总.docx_第3页
籼稻品种汇总.docx_第4页
籼稻品种汇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规籼稻品种1.审定编号:浙审稻2010014品种名称:黄华占作物类别:单季常规晚籼稻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黄新占/丰华占产量表现:黄华占经2007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15.2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减产4.1%,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47.9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减产1.2%,未达显著水平;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31.6公斤,比对照减产2.6%。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3公斤,与对照平产。特征特性:该品种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窄而挺,微卷,剑叶角度小,谷粒较长,谷壳黄亮,稃尖无色,千粒重较低。两年平均全生育期127.4天,比对照短6.8天;平均株高102.0厘米,亩有效穗18.2万,成穗率68.7%,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6.1粒,实粒数139.8粒,结实率89.6%,千粒重23.2克。经省农科院植微所2007-2008年两年抗性鉴定,平均叶瘟1.7级,穗瘟6.3级,穗瘟损失率17.4%,综合指数分别为3.4和6.0;白叶枯病5.0级,褐稻虱8.0级。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07-2008年两年米质检测,平均整精米率64.4%,长宽比3.3,垩白粒率16.0%,垩白度2.4%,透明度2级,胶稠度64.0mm,直链淀粉含量17.2%,其两年米质指标分别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3等和1等。栽培注意要点: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等病虫害的防治。审定意见:黄华占属籼型常规稻,株型集散适中,熟期较早,茎秆较坚韧,抗倒性较强,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结实率较高,后期转色好。米质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适宜在我省稻瘟病轻发地区作单季籼稻种植。2. 品种审定编号:湘审稻2009038作物种类:水稻品种名称:玉针香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天龙香103/R4015已往审定情况:无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中熟晚籼,在我省作双季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4天左右。株高119 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叶鞘、稃尖无色,落色好。省区试结果:每亩有效穗28.1万穗,每穗总粒数115.8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8.2,白叶枯病抗性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能力较强。米质:糙米率80.0%,精米率65.7%,整精米率55.8%,粒长8.8毫米,长宽比4.9,垩白粒率3%,垩白度0.4%,透明度1级,碱消值6级,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在2006年湖南省第六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一等优质稻品种。产量表现: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26.38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1.34%,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61.56公斤,比对照减产7.15%,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43.97公斤,比对照减产4.25%,日产量3.89公斤,比对照低0.31公斤。栽培要点:在我省作双季晚稻栽培,湘中6月1618日播种,湘北可提早2天,湘南可推迟2天。每亩大田用种量2.5公斤。7月25日前移栽完毕,秧龄控制在35天内,种植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蔸插45苗,每亩基本苗7.59万。宜采用中等偏高肥力水平栽培,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前期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早施追肥,促进分蘖,中后期稳施壮苞肥及壮籽肥;前期以浅水促分蘖为主,中后期保持湿润为主,切忌脱水过早。在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破口期必须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同时注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达到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于我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3.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5品种名称:中早35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中早22/嘉育25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6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片挺直,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株高91.9厘米,穗长18.1厘米,每穗总粒数118.7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2.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28.5%,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0%。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9%(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2.3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7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8%,增产点比率94.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0%。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塑料软盘育秧适当迟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5千克;直播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龄移栽,栽插密度可因地制宜,以每亩栽插基本苗10万苗左右为宜。抛栽一般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每亩抛栽2.5万穴。立苗(抛栽、插秧后5天)后注意保持45天水层进行化学除草。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宜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配施钾肥7.510千克。按照“无水抛秧,灌水分蘖,适时晒田,多露轻晒,有水抽穗,干湿壮籽”的原则科学管水,抛秧时田面要尽量无水,抛秧后12天内不灌水,每亩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时开始采取多次露田方式晒田,收获前4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4.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7品种名称:丰华占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丰八占1号/华丝占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2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1.6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2天。株高97.9厘米,株叶形态较好,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粒重协调,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2克。抗性:叶瘟4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51%,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6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4%,长宽比3.2,垩白米率12%,垩白度3.2%,胶稠度7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4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2.9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4.9公斤,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减产2.63%(不显著)、1.17%(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6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2.91%。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播种,秧龄2830天左右;2、合理密植:采用抛秧栽培,秧苗叶龄达3.5片左右时抛秧,一般肥力田每亩抛1.7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轻施中期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回青促分蘖,够苗排水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保持田土湿润;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白背飞虱。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5. 软红米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41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五丰占/农家红米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天,比野丝占迟熟2天,与优优122相当。分蘖力较强,抽穗整齐度中等,株型紧束,叶色浓,叶姿挺直,长势繁茂,熟色中。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弱,开花期为中。科高93.0100.9厘米,穗长20.222.0厘米,亩有效穗20.020.8万,每穗总粒数118.7127.9粒,结实率79.7%81.6%,千粒重21.2克。该品种为红米品种,晚造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7.6%,垩白粒率13%,垩白度2.9%,直链淀粉16.4%,胶稠度66毫米,食味品质分83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6.2%85.3%、92.6%100%、85.3%87.7%,病圃鉴定穗瘟13级,叶瘟11.7级;中抗白叶枯病(型3级,型7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罗定试点表现感穗颈瘟、重感白叶枯病,惠来试点表现中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6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00.63公斤,比对照种野丝占减产1.97%,2007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22.20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0.16%,两年减产均不显著。2007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6.24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4.98%。日产量3.823.93公斤。栽培技术要点:后期不要过早停止灌溉,不要提前收获,以保证谷粒完熟、种皮红色。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软红米为感温型常规稻红米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当。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型),抗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品种名称:湘菲优8118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湘菲A湘恢8118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3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7万穗,株高98.3厘米,穗长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29.8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7.9%,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491.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8%,增产点比率10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7.3%。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2.移栽:秧龄30天或主茎叶片数达56叶时移栽,每亩栽插1.81.9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及时晒田控苗,后期湿润灌溉,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迟,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7. 泰香5号 (1)品种来源:该品种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作物研究所用川香29A与泸香恢1号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天,比对照汕优63长34天,株高118厘米左右,穗长25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5万,成穗率65.6%,每穗着粒数193粒,每穗实粒数136粒,结实率70.6%,千粒重27克。品质测定:糙米率80.5%,整精米率59.2%,长宽比2.9,垩白米率14%,垩白度3.6%,胶稠度68mm,直链淀粉含量14.9%。稻瘟病抗性:叶瘟39级,颈瘟19级,抗性优于汕优63。 (3)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0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53%。2003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2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7%,两年平均亩产517.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5%。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4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3.9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合理施肥,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和丘陵地区种植。8. K优21(1)选育单位: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2)品种来源:用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育成的不育系K17A与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恢复系R21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3)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48.2天,比对照汕优63短0.8天。株高114.2厘米,苗期长势旺,叶色浓绿,株型松散适中,颖壳淡黄色、无芒、颖尖紫红色,谷粒中长型,抽穗整齐,后期转色落黄好。亩有效穗16.61万,穗长22.8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38.3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8.8克。品质测定:糙米率80.1%,精米率72.02%,整精米率64.1%,粒长5.8毫米,长宽比2.2,垩白粒率97%,垩白度34.9%,透明度3级,碱消值6级,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5%,蛋白质含量7.2%。稻瘟病抗性鉴定:2004年叶瘟1、4、5、7级,颈瘟3、5、7、9级;2005年叶瘟3、3、5、7级,颈瘟3、3、5、7级。(4)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C1组区试,平均亩产545.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4%;2005年中籼迟熟一组续试,平均亩产508.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4%。两年平均亩产523.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0%。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78%。(5)栽培要点: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5-40天; 一般亩栽1.5-2.2万穴,亩基本苗8-13万左右,保证亩有效穗在18万以上;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N、P、K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促进早发稳产,提高分蘖成穗率;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综合防治病虫害。(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9. 品种审定编号:湘审稻2009002作物种类:水稻品种名称:湘早籼46号选育单位: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品种来源:嘉早324/早50已往审定情况:无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迟熟早籼,在我省作双季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株高87厘米左右,叶片挺直而厚,剑叶较长,株型前期较散,后期紧凑,落色好。省区试结果:每亩有效穗1823万穗,每穗总粒数143粒左右,结实率78.885.5%,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6.0,白叶枯病抗性5级,中感白叶枯病。米质:糙米率80.4%,精米率72.0%,整精米率66.0%,长宽比3.3,垩白粒率43.0%,垩白度6.8%,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9.9%。产量表现: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42.92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9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50.25公斤,比对照增产1.07%,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46.59公斤,比对照增产4.02%,日产量4.92公斤,比对照高0.26公斤。栽培要点:在我省作双季早稻栽培,湘中3月底播种,湘南可适当提早,湘北须适当推迟。每亩秧田播种量354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56公斤,秧龄30天以内,4.55.0叶时移栽。种植密度13.316.5厘米20厘米,每蔸45苗,每亩基本苗810万。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时晒田控蘖,后期实行湿润灌溉,抽穗扬花后不要脱水过早,保证充分灌浆结实。注意病虫害特别是纹枯病的防治。审定意见:该品种达到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于我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早稻种植。10.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5品种名称:湘晚籼12号(原名:9724)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92W93/GER-3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流域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2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3.3天。株高95.7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成穗率高,穗型较小,籽粒细长,易落粒,抗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万穗,穗长22厘米,每穗总粒数102.2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4.9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5.3%,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6%,长宽比3.3,垩白米率6%,垩白度0.7%,胶稠度5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3.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4.66%(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24.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46%(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24%。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湖南一般于6月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2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之内;2、合理密植:移栽规格为16.720厘米,每穴插56苗,每亩插足10万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深水活棵、浅水保苗,后期湿润灌溉;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11. 早籼788品种(生态)类型:早籼常规稻品种审定编号:皖稻2008001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早籼14/早籼14/早籼14/Gayabyeo,系选而成。主要特征特性: 2005年、2006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85厘米左右,亩有效穗24万左右,穗总粒数115粒左右,结实率75%左右,千粒重24克左右,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5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中抗稻瘟病(抗性4级);2006年中抗白叶枯病(抗性5级)、中抗稻瘟病(抗性5级)。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米质(区试点样品)达部颁4级。产量表现: 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5年区试亩产498公斤,较对照品种351A/制选(CK1)减产2.1%(不显著),较对照品种竹青(CK2)增产9.4%(极显著);2006年区试亩产464公斤,较CK1减产6.5%(极显著),较CK2增产3.3%(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81公斤,较CK1减产4.2%,较CK2增产6.4%。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431公斤,较CK2增产3.9%。建议推广区域:我省皖西区、沿江区和皖南山区。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早籼788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早籼788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早籼788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12. 编 号:滇审稻2010026号品种名称 红稻6号(红优6号)亲本及组合 红优1号/云恢290选育单位 红河州农科所选育完成人 李维新 李崇仁品种来源:该品种是红河州农科所1995年用红优1号与云恢290杂交,经连续6年系统选育而成。特征特性:籼型常规水稻。全生育期164天,株高113厘米,穗长26厘米,亩有效穗19.6万,穗总粒138粒,结实率70.4%,千粒重33.9克,易落粒。米质检测:出糙率80.1%,精米率74%,整精米率65.7%,粒长7.3mm,长/宽3.3,垩白粒率29%,垩白度3.2%,直链淀粉含量15.6%,胶稠度58mm,碱消值7级,透明度1级,蛋白质8.8%,达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抗性鉴定评价:抗稻瘟病。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云南省常规籼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92.9千克,比对照减产2.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4千克,比对照增产9.5%。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300米以下的籼稻区种植。13. 丰晶软占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39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丰美占/银晶软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抽穗整齐,株型适中,叶色中,叶姿挺直,长势繁茂,熟色好。抗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科高87.694.2厘米,穗长19.220.9厘米,亩有效穗19.921.0万,每穗总粒数123.9143.9粒,结实率82.7%86.5%,千粒重19.820.9克。晚造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7.3%72.8%,垩白粒率15%22%,垩白度5.2%7.4%,直链淀粉21.6%24.1%,胶稠度4048毫米,食味品质分7780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0.6%、92.6%、80%,病圃鉴定穗瘟6.3级,叶瘟5.3级;中抗白叶枯病(型3级,型7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罗定试点表现中感白叶枯病,2007年龙川试点表现重感穗颈瘟,阳江试点表现中感穗颈瘟。产量表现:2006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49.2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27%,2007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38.53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71%,两年增产均不显著。2007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0.3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60%。日产量3.933.99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晶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丰产性与对照种相当,晚造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型),抗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4. 品种审定编号:湘审稻2009039作物种类:水稻品种名称:玉柱香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湘晚籼13号/爱华5号已往审定情况:无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中熟晚籼,在我省作双季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122 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叶鞘、稃尖无色,落色好。省区试结果:每亩有效穗28.8万穗,每穗总粒数133.8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7.9,白叶枯病抗性9级,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能力较强。米质:糙米率80.3%,精米率70.9%,整精米率63.0%,粒长8.7毫米,长宽比4.4,垩白粒率9%,垩白度0.5%,透明度1级,碱消值6级,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产量表现: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21.52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2.47%,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80.68公斤,比对照减产3.31%,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51.10公斤,比对照减产2.89%,日产量3.99公斤,比对照低0.22公斤。栽培要点:在我省作双季晚稻栽培,湘中6月1618日播种,湘北可提早2天,湘南可推迟2天。每亩大田用种量2.5公斤,7月25日前移栽完毕,秧龄控制在35天内,种植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蔸插45苗,每亩基本苗7.59万。宜采用中等肥力水平栽培,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前期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早施追肥,促进分蘖,中后期稳施壮苞肥及壮籽肥;前期以浅水促分蘖为主,中后期保持湿润为主,切忌脱水过早。在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破口期必须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同时注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达到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于我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15.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8品种名称:中嘉早17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中选181/嘉育253省级审定情况:2008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0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叶片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6万穗,株高88.4厘米,穗长18.0厘米,每穗总粒数122.5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7%,长宽比2.2,垩白粒率96%,垩白度17.9%,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9%。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中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4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0.5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6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12%,增产点比例91.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4.71%。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塑料软盘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每亩大田用种量4.5-5千克。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直播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时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抛秧一般在3叶1心至4叶1心期,每亩抛栽2.5万株、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并每亩配施钾肥7.5-10千克。合理管水,抛秧后应轻搁田1-2天促扎根立苗,抛、插秧后约5天施用除草剂并保持4-5天水层,当每亩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开始多次露田控苗促根,成熟收获前4-6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16. 玉香占品种审定编号:桂审稻2004022号选育单位: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 利用西山香与优质水稻材料281杂交,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报审单位: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籼型常规水稻,在桂南、桂中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1-124天,比对照七桂占迟熟2天左右;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05-118天,比对照七桂占迟熟4天左右。株型适中,叶姿挺直,抗倒性较强。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平均值):株高103.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7万,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76.9%,千粒重22.7克。抗性:苗叶瘟7级,穗瘟9级,白叶枯病3级,褐稻虱9.0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6,长宽比3.1,垩白米率19,垩白度3.9,胶稠度77mm,直链淀粉含量14.3。产量表现:2003年早稻参加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4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17.2%(极显著);晚稻续试,平均亩产420.9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11.4%,(显著)。2003年早稻玉林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2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19.1%。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和移栽:桂南早稻3月上旬播种,旱育秧4.1叶移栽,水育秧5.1叶左右移栽;桂中、桂南晚稻6月底7月初播种,秧龄20天左右。 2、栽插密度:插植规格13.320cm,每蔸插3-4粒谷。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浅灌为主,间歇露田,足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4、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自治区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种植七桂早、珍桂矮的非稻瘟病区种植。17.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24品种名称:嘉育173(原名G03-173)作物类别:早籼稻选育单位: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G99-21/辐99-59产量表现:嘉育173经2005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47.2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7.4%,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84.2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6.0%,达极显著水平;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15.7公斤,比对照增产6.7%。2007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0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5.0。特征特性:该品种苗期较耐寒,株型适中,叶片挺直,叶鞘青色,叶色中等略偏淡;成穗率高,穗型较大,结实率高;长粒型,谷粒淡黄色。两年省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08.4天,比对照长1.4天;平均亩有效穗21.3万,成穗率79.4%,株高82.3厘米,穗长19.6厘米,每穗总粒数125.7粒,实粒数109.6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6.1克。经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2005-2006年两年抗性鉴定,平均叶瘟1.4级,穗瘟1.5级,穗瘟损失率1.8%;白叶枯病5级。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05-2006年米质检测,两年平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1,垩白粒率36.8%,垩白度3.9%,透明度3级,胶稠度48.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其两年米质指标分别达到部颁食用稻品种品质3等和4等。栽培注意要点:在高肥地区种植要加强后期肥水管理,注意防倒。审定意见:嘉育173属中熟偏迟早籼类型,丰产性好。该品种株高适中,穗型较大,株型好,分蘖力中等,后期青秆黄熟,耐肥抗倒性中等。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18. 早籼802品种(生态)类型:早籼常规稻品种审定编号:皖稻2009001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399S(来源于安农S-1-6421)Z96-12(来源于浙江嘉兴农科院),系谱法选育。主要特征特性:剑叶较短,茎鞘紫色,穗镰形下垂,无芒或少量极短芒。颖壳黄色,颖尖紫色,谷粒长度中长,谷粒形状为椭圆形。2006年、2007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80cm左右,亩有效穗26万左右,每穗总粒数95粒左右,结实率74%左右,千粒重26克左右。全生育期10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竹青)长1-2天。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6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2007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米质(区试点样品,下同)达部标4级,2007年米质达部标等外级。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4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45%(不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473公斤,较对照品种减产0.42%(不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皖南山区和皖西丘陵区作早稻种植。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早籼802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早籼802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早籼802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19. 博香占3号品种审定编号:桂审稻2004024号选育单位: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 利用“香1号”与香型新品系136(香1号/36辐)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报审单位: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籼型常规水稻,在桂南、桂中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4天左右,比对照七桂占迟熟3天左右;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08-119天,比对照七桂占迟熟7天左右。株型适中,叶姿披垂,抗倒性稍差。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平均值):株高111.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2.5万,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16.4粒,结实率77.1%,千粒重19.7克,谷粒金黄色。抗性:苗叶瘟7级,穗瘟9级,白叶枯病9级,褐稻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0,长宽比3.0,垩白米率1,垩白度0.1,胶稠度89mm,直链淀粉含量12.2。产量表现:2003年早稻参加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4.4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减产6.6%(不显著);晚稻续试,平均亩产385.7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2.0%(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1.1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4.5%。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和移栽:桂南早稻3月上旬播种,旱育秧4.1叶移栽,水育秧5.1叶左右移栽;桂中、桂南晚稻6月底7月初播种,秧龄20天左右。 2、栽插密度:插植规格13.323.1cm或13.326.4cm,每蔸插4粒谷或抛栽密度33蔸/m2。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7公斤;浅灌为主,间歇露田,够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自治区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种植七桂早、珍桂矮的非稻瘟病区种植。20. 川香9号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川香29A与恢复系成恢425配组而成的中籼中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天,比对照辐优838长1天,叶色浓绿,株型适中,剑叶大小中等。株高105厘米左右,穗长24厘米,亩有效穗14.4万,成穗率63%,穗平着粒149粒,结实率81.8%,千粒重31克。品质测定:糙米率80%,整精米率55%,长宽比2.7,垩白米率60%,垩白度16.7%,胶稠度45mm,直链淀粉含量19.5%。叶瘟17级,颈瘟15级,中抗稻瘟病。 (3)产量表现:2002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20.6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4.81%。2003年平均亩产507.5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4.35%。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4 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6.65%。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采用湿润或保温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5天左右。一般亩栽1.5万穴左右,基本苗12万左右,保证亩有效穗1618万,合理施肥,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种植辐优838的区域种植。21. 桂香2号品种审定编号:桂审稻2004023号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利用“八桂香”与“粤香占”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报审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籼型常规水稻,在桂南、桂中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0-124天,与对照七桂占相仿;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00-116天,比对照七桂占迟熟2天左右。株型适中,叶色淡绿,熟期转色较好。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平均值):株高110.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16.2粒,结实率79.6%,千粒重26.0克。抗性:苗叶瘟7级,穗瘟9级,白叶枯病3级,褐稻虱9.0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长宽比3.3,垩白米率31,垩白度4.0,胶稠度74mm,直链淀粉含量12.9。产量表现:2003年早稻参加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6.7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11.0%(不显著);晚稻续试,平均亩产409.8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8.4%(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2.7公斤,比对照七桂占增产9.8%。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和移栽:桂南早稻3月上旬播种,旱育秧4.1叶移栽,水育秧5.1叶左右移栽;桂中、桂南晚稻6月底7月初播种,秧龄20天左右。 2、栽插密度:插植规格13.320cm,每蔸插3-4粒谷。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浅灌为主,间歇露田,足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4、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自治区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种植七桂早、珍桂矮的非稻瘟病区种植。22. 品种审定编号:赣审稻2005001品种名称:中早27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早籼Z96-229与浙农952杂交选育的常规早稻品种审定情况:2004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6.2天,比对照浙733早熟2.3天。该品种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叶片宽,分蘖力弱,有效穗少,穗粒数较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株高90.4厘米,亩有效穗20.6万,每穗总粒数102.9粒,每穗实粒数86.0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9.2克。出糙率81.0,精米率66.8,整精米率35.8,垩白粒率92,垩白度18.4,直链淀粉含量24.25,胶稠度30mm,粒长6.9mm,长宽比2.8,透明度3级,碱消值5级。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苗瘟0级,叶瘟2级,穗瘟0级。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江西省水稻区试,2003年平均亩产438.83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0.76%;2004年平均亩产458.19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2.17%。适宜地区:赣中北地区种植。栽培技术要点:3月底-4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30-35公斤,亩用种量5公斤。秧龄28-30天,插秧规格为55寸,每穴5-6根苗。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适施穗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分蘖盛期及时晒田控蘖,后期采用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以保证充分结实灌浆。注意防治病虫害。23. 品种审定编号:赣审稻2003028品种名称:田丰S-2 品种来源:系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田丰S变异单株用定向单株选择法选育而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 特征特性:属早籼早中熟类型,播始历期赣州平均57.6710.33天。株高78cm,主茎叶片数10.01.0叶。每穗颖花92.0朵,千粒重25.7克左右;米质较优,糙米率8l.4,精米率74.5%,整精米率65.7%,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率11%,垩白度1.3%,透明度2级,碱消值6.4级,胶稠度40mm,直链淀粉含量25.0,蛋白质含量11.1%。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柱头外露率72.04%,其中双边外露率35.12,上午九时始花,下午三时终花,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同田丰S。所配组合产量和米质均较好。茎杆较细,肥料或“920”施用不当易倒伏。 产量表现:赣州早春繁3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抽穗,一般亩产100-150公斤;海南冬季繁殖12月上旬播种,次年2月底抽穗,一般亩产200公斤,赣州制种一般亩产150公斤。 适应范围:宜在赣南地区早春繁殖和赣中以南地区夏季制种。栽培技术要点:赣州地区繁殖3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抽穗。掌握好育性转换稳定期及抽穗安全期,注意防杂保纯及病虫害防治。24.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23品种名称:浙农34作物类别:早籼稻选育单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品种来源:金97-47/中9740产量表现:浙农34经2005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01.6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减产1.5%,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