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能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提供资料一激发兴趣一活动探究一得出结论一提高认识等。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投影仪 2学生用具 第一课时:白色蜡烛、水、小刀、水槽、小试管、火柴、小烧杯、石灰水。 第二课时: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饮料管、木条、胶头滴管、水、石灰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对蜡烛燃烧、的探究; 第二课时:化学实验报告的写法和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投影有关炸药的发明。 1硝化棉(硝化纤维素):硝化棉是一种炸药。如果点火,它就燃烧。如系上雷管,它便爆炸。化棉用来制爆破筒、供矿井爆破(通常与硝化甘油混用)、深水爆破及制作无烟火药。 克里斯琴、舍恩拜因偶然发现了硝化棉! 2硝化甘油:1847年一位名叫阿斯卡尼奥索布里罗的意大利化学家用普通甘油做化学实验。当他工作时他让甘油一滴一滴地滴进了冷态的强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里,结果生成了少量硝化甘油。 当索布里罗加热玻璃试管里的一滴硝化甘油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这种炸药远比硝化棉炸药的威力强大,且不易控制。 二十年后,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发现了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并将其制成了甘油炸药。 3甘油炸药:甘油炸药由硝化甘油制成。它是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47年发明。当时他年仅十四岁。 不过,由于硝化甘油极易爆炸,处理时很危险,当时还不能广泛使用。诺贝尔二十九岁时,开始寻找使这种物质更安全的办法,并发明了雷管。 后来,诺贝尔经过研究和实验发现:硅藻土(德国北部出产的一种多孑L的火山土)可吸收硝化甘油,且硝化甘油与硅藻土混合后丝毫未影响其爆炸性,但稳定性却大大提高了,并且易于处理。诺贝尔将硅藻土和硝化甘油的混合物硬化形成棒状,他称之为甘油炸药。 总结引入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亦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板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师说到化学实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化学实验室。但是,你相信吗?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尔后经历了家庭个人实验室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化学实验室。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12、图113、图114) 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板书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板书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师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么,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等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 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人手,并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导致伟大的发现。如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一种少见的菌落出现在细菌培养皿上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而要被发现就更难了,只有爱思考且细心谨慎的人才可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不让任何微小的迹象逃过他的眼睛,奇迹往往总是这样发生的。青霉素的发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师现在,就请大家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实验来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你可以按课本提示进行探究,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可56人)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然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准备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对学生不同于课本的探究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评价。 如:有的同学试图去收集蜡烛熄火后产生的白烟,并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学用小试管或瓷碟去燎火焰或压住火焰加热结果观察到其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并有滑腻感等等。 问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石蜡有了怎样的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石蜡为白色。常温F是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一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讲解我们刚才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教师投影总结并讲解 投影内容如下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的过程又是我们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过程。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个真理:处处留心皆学问! 布置作业1参考课本“探究活动报告”的格式写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报告(注: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式); 2预习探究活动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并在课下练习收集气体的操作。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石蜡能在空气中 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 质一一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第二课时 引言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般都要以“探究活动报告”的形式对探究活动进行纪录。那么,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它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就以我们上次的作业为例,来简单说一下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问题。 板书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 讲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记录有探究者的姓名及探究时间。像探究活动名称、探究活动目的、探究所用仪器、药品等都是探究活动报告必不可少的内容。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属探究活动报告的主要内容。最后。应写出通过探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并要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另外,还可根据探究者的特点写出探究体会,失败教训等。 总之,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让阅读者对当时的活动情况一目了然。 教师对学生上节课所写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并展示有代表性的实验报告。由于学生是初次设计和书写探究报告,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条理不清、内容不全、语言不精、不能根据探究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因缺乏思考而不能提出问题等等。对此,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或讲解,以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熟练地书写实验报告。另外在众多的学生作业中可能会山现别出心裁的实验报告,对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的行为。并提倡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最后还应对学生实验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或释疑 附: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观察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并探充蜡烛燃烧时的变化。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一、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然后切下小块石蜡放于水中,观察蜡烛为白色、固态、圆柱形,很软有气味而且蜡烛不溶于水,浮在水面石蜡为非晶体。故很软,而石蜡又是有机产物,所以不溶于水,并且密度比水小二、燃着时火焰分三层(焰心、内焰、外焰),火柴由焰心到外,越来越黑干燥烧杯壁上有小水珠。向烧杯倒人澄清石灰水,振荡,出现浑浊外焰温度内焰温度焰心温度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三、熄灭后 刚熄灭BL出现白烟。然后用火柴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由于部分石蜡挥发所致 问题:为什么点燃蜡烛时会出现黑烟?由此又能想到什么? 总结上节课,我仃J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了探究。至此,我们已大约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讲解具体地讲,科学探究指的是:为了认识某种现象或探究一个问题,首先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测,然后设计实验,以证实或否定猜测;在实验中,要细心观察和记录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和概括、推理和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由于我们现在所学知识有限,以致不能很好地设计实验,故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给出了我们操作建议。以后随着大家所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将会要求我们自己设计实验。 设问过渡大家知道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问吗?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或吸进空气吸收氧气,呼出含二氧化碳量较高的空气等。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本操作建议来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板书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学生根据课本设计方案进行活动、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完毕,各小组交流实验结论及体会,并得出探究结果) 教师板书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不同。人体吸人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引导学生完成本探究活动的探究报告对学生书写的探究活动报告进行评价并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把人体吸入的气体叫空气而呼出的气体则不称之为空气?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增多是由于人体吸收了氧气使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相对增大还是在体内如血液、肺泡等区域内发生了反应?等等)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探究,同时学习了实验报告的写法并在最后得以巩固。 布置作业进行了本课题的两个探究活动后,你觉得周围还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写出探究活动的题目(至少写两个)。板书设计 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有教无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科技泰山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晋教版2017
- 综合复习与测试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2011必修1-北师大版2006
- 2025年畜牧养殖“饲料添加剂”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识读乐谱(六)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花城版五年级下册-花城版
- 铸造新技术与新工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金属加工基础-机械类-装备制造大类
- 第8课 风筝A、B、C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四年级上册-长春版
- Unit3 Transportation(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蔚蓝的地球课件
- 江苏省兴华中学高中地理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说课稿4 鲁教版必修1
- 第5课 洗涤剂添智慧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劳动六年级下册湘教版《劳动教育》
- 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英语上册Starter Unit1教学设计
- 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
- 打款协议书范本(2024版)
- 医院科研诚信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Unit 2 Section A讲解
- 急性混合型胎儿宫内窘迫的护理查房
- 公路养护实操培训
- 钻井队安全培训课件
- 腰椎间盘突出症小讲课
- 主管岗位培训计划方案
-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职业素养(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