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合 让孩子快乐成长.doc_第1页
家校联合 让孩子快乐成长.doc_第2页
家校联合 让孩子快乐成长.doc_第3页
家校联合 让孩子快乐成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校联合,让孩子快乐成长实验小学 单伟波有人说:“快乐是最不堪闻问的东西,如果不相信,请问自己三遍:我快乐吗?”我想,“快乐”应该是人类生活追寻的一个目标,可是,我们的孩子从入学开始,似乎“快乐”就被夺去了大半。前几天,我的一个家长通过电话跟我哭诉了半个多小时,原因是辅导孩子认识钟表几时半,怎么教也没教会,然后把孩子打了一顿,还把一个新买的小表摔了个粉碎,她问我:她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希望了?还有一个孩子,一到考试就不愿意上学,找奶奶倾诉:“奶奶,你看你和我爷多好,天天在家呆着,还不用考试,我天天上学那么累,考不好我妈还得打我!”我还接过一个五年级的班,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第一个期中考试,他告诉我:“达不到95分,骂一顿,90分以下女子单打,80分以下男女混合双打。”想想,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如果没有老师对家长的辅导,孩子在学习上如何树立自信?怎么能得到快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成了班主任课堂教学之外最重要的工作。一、与家长经常沟通,确保沟通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最忌告状式的交谈,因为这种方式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家长爱面子以后怕和老师见面,二是回家后孩子会挨一顿打,很显然这样的沟通不会得到什么积极的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是在为教育好他们家的孩子而出谋划策,这样家长才能与老师毫无顾忌的交流,老师才能找到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期中考试以后,我班有一个孩子数学打了75分,回家后他告诉家长打95分,家长高兴地表扬孩子一翻,可是卷子一发露馅了,家长这个气呀,小打了孩子一次,其实,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的心里打上诚实不说谎的烙印,不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又有什么必要去说谎?了解了这个情况,我帮家长进行了分析,又谈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让家长知道:父母对子女是应该严格要求,但是应经常用适当的奖励办法引导其行为,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约束其行为,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他们一点勇气和力量;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候,给他们一点理解和自信;在孩子遇到困惑时,给他们以点拨;在孩子遭遇失败时,给他们以支持。为什么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要造假,怕老师见家长 ?很大程度上是大人教育方法欠妥造成的,所以在每次开家长会时,我都会把不准打骂孩子提到首要位置加以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教过一个大家公认的学习差生,他就经常央求妈妈:“你快给老师打个电话吧!你到学校去跟老师谈谈吧!看看我现在行不行?有没有进步?”我想,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做老师的没有理由让他不快乐。为什么非得强求一个本就缺乏数的概念的孩子去学奥数?为什么非得强求一个本就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去考大学?二、要引导家长与孩子多沟通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与孩子多交流,特别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也能平等地对待他人,必要时,家长要学会向孩子道歉。这种道歉,家长并不丢面子,相反,还会取得孩子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孩子也会形成是非观念。在我与通过电话跟我哭诉的家长沟通后,家长跟孩子道了歉,并且又给孩子买了一块新表,那天,孩子手腕上戴着那块表,端着手脖在我面前美美地转上了好几圈,直到我称赞他的表好看他才离开,知道他戴着表我就每天都问一两次:“,几点了?”我看现在,他的表也认得差不多了,事实证明,家长与孩子建立互相平等的关系,互相成为能谈心的好朋友,这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孩子一进入青春期,你会更加觉得孩子的心离你越来越远,你都猜测不到每天他在想什么?三、当好家庭教育的参谋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望子成龙,但又不掌握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当好家庭教育的参谋,现在电话的普及又为我们家校联系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每位班主任,电话的最大作用可能就是联系家长,我班的家长就经常用电话问这问那,有一次,一个家长说:“我们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什么教育方法,每次跟你谈过都有很大的收获,这次期中考试,孩子成绩这么差,我辅导也教不会,这孩子是不是完蛋了?”我告诉他:“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只要孩子能尽力,成功与否都无可指责,能上大学固然好,上不了大学也不能说不能成才,看看身边那些把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的人,他们都上过大学吗?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我又谈到教过的一些学生,上学时在班级成绩平平,但走向社会后事业也干得轰轰烈烈,现在他们生活得都很好,所以不能仅以学习成绩来判断孩子能否有出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