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1-4课.doc_第1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1-4课.doc_第2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1-4课.doc_第3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1-4课.doc_第4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1-4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隽婷 序号:11、植物的身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预习: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1、植物的身体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材料(2)、小组讨论观察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研究植物的组成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思考: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实验结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教学反思: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22、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预习:常见的带根的植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师: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植物的根。师出示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活动一: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小组实验讨论交流1.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应注意的问题: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分组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水草、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研究观察结果(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结论: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生汇报实验结果: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实验结论: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一)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2、人参可以做药材。3、地瓜能做淀粉。4、甜菜能加工糖。)(二)拓展活动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李清举 序号:33 、植物的叶(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教学重难点:1、 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2、 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教学准备: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预习: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1.(出示)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2.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 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 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青菜、洋葱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课件。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3) 学生讨论回答。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可以使空气湿润。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李清举 序号:43 、植物的叶(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难点:叶的光合作用。教学准备: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 浓度为 70% 一 75 ) 、绿叶、火柴等。预习: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3、植物的叶(二)二、学习新课1 、了解赫尔蒙实验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讨论、汇报:描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 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出示课件:叶的内部构造。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汇报。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出示投影片 。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3 、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实验结论: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 食物 ),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54、植物的茎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准备: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预习:准备放大镜和小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4课、植物的茎。学生观察的植物。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思考: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小结: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2.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教师小结: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65花和果实教学目标: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教学准备: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我们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花的雄蕊和雌蕊吧!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1)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3)学生分组观察、讨论。(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5)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2、观察果实和种子(1)观察果实。(2)小心剥开果实,观察种子是怎样排列的?(3)说说为什么豆荚里有的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3、思考:(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实验结论:一朵花包括: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四部分。果实的共同特征:都有果皮和种子。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李清举 序号:7 6.秋季星空教学目标:1、 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制定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到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2、 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 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教学重难点: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活动准备:秋季星空的资料以及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1、(出示)提问:情境导入:播放有关星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浩瀚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学生讨论回答。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交流课前对星空的观察和发现。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性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两个星座的主要标志,即仙后座的五颗星呈M或W形;大熊座的七颗星呈勺子形。3.指导学生学会看星空图。 要让学生了解星空图和以前学过的平面方位图的区别,知道南天空和北天星空图的方位。即南天星空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北天星空是上南下北左西右东。4.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主要星座的标志画下来。注意要指导学生按星空图的方位画,并且要注明是南天还是北天。5.学生交流汇报。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春季星空主要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仙后座的五颗星呈M或W形;大熊座的七颗星呈勺子形。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制作观星箱: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让学生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提出利用观察箱进行长期观察星座的活动,观察对象主要包括北斗七星及学生自己选定的星座。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隽婷 序号:8 7. 冬季星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进行中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2、 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并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 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并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冬季星空的资料以及教学课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1、(出示)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季星空,了解了秋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运动规律。你们对观察星空感兴趣吗?好,我们来继续观察冬季星空。和秋季星空相比,冬季星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2、学生讨论回答。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提问:从秋季到冬季,星空会不会也像动植物一样发生变化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学生交流汇报。3、认识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猎户座。4、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并和秋季的做比较。5、交流比较后的发现。6、继续交流观察记录,找出星空的变化规律。7、引导学生观察重新确定研究目标并做好记录,然后再给学生提出预测的指向,引导学生写出预测结果。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实验结论: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猎户座。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和自己观察得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2.让学生继续利用观星箱记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9 8.木材教学目标: 1. 能正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活动准备:学生准备:各种木材、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教师准备:多样木材、关于木材应用的课件及资料。活动时间:一课时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1、(出示)提问: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学生讨论回答。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活动一:木材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5) 实验结果2.活动二:木材是天然材料;木材的用途 木材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谈谈木材有哪些作用?(1)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说说木材的作用。(3)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4)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木材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材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材不导电;木材有软、硬程度;木材的花纹也不一样;.木材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2.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李清举 序号:10 9.纸教学目标:1.会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纸;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纸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动手能力。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由纸的发展史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知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准备:各种纸和纸制品、木条、双面胶、水槽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纸;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纸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动手能力。2知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1.提问:与学生交流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引出课题。(课件出示纸的发展史)2.学生讨论回答。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1.认识各种不同的纸。师:课前让大家寻找身边的纸制品,请大家拿出来互相看看,你带来了什么?由什么纸做成的?师:仔细观察你面前的纸制品和纸,他们有什么特点?2.自由探究,研究纸的特点。(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重要知识:光滑程度;吸水性;软硬程度;透光性。(2)确定研究问题并根据学生意愿分组。(3)讨论确定研究方案(4)提出合作要求,小组进行研究。(5)汇报交流。3.纸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课件出示讨论会,学生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这节课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的问题,知道了纸的许多秘密.可关于纸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隽婷 序号:11 10.陶瓷教学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 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3. 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活动一: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2)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3)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4)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2.活动二: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讲一个陶瓷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12 11.金属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实施;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尊敬他人的观察实验的结果 . 3.知道金属使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课下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收集筒,会收集废旧金属物品.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能探究出金属的特点.教学难点: 知道金属使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活动准备:金属 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木材”“陶瓷”,这节课我们在上两节课的基础上,来研究金属.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1.提出问题:金属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说一说: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说一说:观察实验方法. 2.提出观察实验要求 (1)实验中注意安全. (2)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发现得多,而且科学.2.设计实验方案:(1)提供实验材料(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5)提示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