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手稿本来面貌.doc_第1页
原始手稿本来面貌.doc_第2页
原始手稿本来面貌.doc_第3页
原始手稿本来面貌.doc_第4页
原始手稿本来面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始手稿本来面貌关键词马克思;逻辑编排版;原始顺序版;残存文版; 1982年,新的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发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采用了两种编排方式:第一种以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原始时间、阶段的顺序编排,这就是“原始顺序版”;第二种按手稿的思想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编排并由编者加了标题,这就是“逻辑编排版”。就研究状况看,学术界对手稿的解读绝大多数依据的文本都是“逻辑编排版”,而对于“原始顺序版”,国外只有极个别的研究者在其论著中稍加提及,但详尽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在国内更是连全面系统的介绍也没有,这无疑对我们客观地理解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和思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最近认真对比和研读了mega2中的两个版本,参照中央编译局的译文完成了中文“原始顺序版”的编排,在此特对这个版本做一介绍和描述。一、mega2中两种编排版本对比在历史考证版中,同一份文本一般只仅刊登一次,但手稿却刊登了两次。那么“原始顺序版”与“逻辑编排版”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列表进行对比: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发现:(1)关于笔记本工,“原始顺序版”再现了原始手稿前21页中马克思每一页纸都分三栏对照着写作和经过5个阶段的历程;而“逻辑编排版”将内容编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四个部分,极易给不明真相的解读者留下一个错觉:似乎马克思是分了四节内容,一节接着一节渐次展开写作的,同时也会混淆或掩盖马克思手稿写作的阶段。(2)关于笔记本,除了“逻辑编排版”增加了一个标题外,两个版本没有差别。(3)关于笔记本,“逻辑编排版”相对于“原始顺序版”的主要变化有:第一,将“编辑文本工”编为一部分,冠以标题“私有财产与劳动”;第二,将“编辑文本”同“编辑文本”中的3-11页连贯编排并加上标题“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第三,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内容集中起来,为此将“编辑文本”中间的11-13页连同“编辑文本”、“编辑文本”连贯编排;第四,将“编辑文本”剩下的14-17页文字归入“私有财产与需要”这一片段中;第五,将“编辑文本v”连同第34页的部分文字连贯编排,冠以标题“增补”;第六,将“编辑文本”,即“序言”放到整个手稿前面;第七,将“编辑文本”与“编辑文本”分别归人“分工”和“货币”这两个片段中。通过上述对比,使我们对“原始顺序版”旨在再现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写作顺序,“逻辑编排版”意在突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线索和思路这样两种不同原则和倾向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二、笔记本i:五个创作阶段的呈现马克思写作笔记本i经过了五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阶段:初步批判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马克思这一部分的写作分为三栏,标题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其中,“工资”部分内容为“工资决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第1页)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到的,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第7页)”。主要分析批判国民经济学家的劳资关系理论。关于“资本的利润”这一部分,马克思写得较为系统,内容包含“资本”、“资本的利润”和“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三部分,初步阐释资本、资本利润的定义以及资本的社会作用。关于“地租”这一部分,马克思以摘抄评述斯密、萨伊的观点为主,借此说明地租的本质、地租数量的决定因素以及地租在现实中的形成。内容为“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第1页)”到“食物是始终提供地租的产品之一除了食物之外,衣服和住宅连同取暖设备,就是人类的两大需要。这些东西都可以带来地租,但并非必定如此(第5页)”。在完成上述三部分写作后,马克思直接写下这些话:“按照理论,地租和资本利润是工资的扣除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第7页)”。以此对国民经济学进行初步批判总结,并指出其错误根源在于“劳动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人的本质。第二阶段:分析资本利润和地租背后的竞争兼并关系。与工资仅仅反映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同,在现实中,资本利润和地租除了反映雇主与工人的关系外,还存在大资本与小资本、大地产与小地产之间的竞争兼并关系。在笔记本创作的第二阶段,马克思重点分析了这种关系。他依旧是按照三栏的格式来写,但只写了“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两部分。其中,前一部分为“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中的“资本增加使工资提高(第5页)与较小的资本家相比,在大资本积累时,一般还发生固定资本的相应的积聚和简化。大资本家为自己采用某种对劳动工具的组织方法(第11页)”;后一部分为“地租”一栏的8-11页,马克思在此分析了地租背后的大地产与小地产间的关系,并分五条阐述了土地所有者对社会利益的榨取。第三阶段:剖析大工业时代机器改进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在这一阶段,马克思重点剖析了当时所处的大工业时代机器改进对工人与资本家关系的影响。他指出,随着垄断与竞争的加剧,工业必然走向破产。马克思在这一部分中写有自己文字的部分很少,大多数是国民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奎尔、李嘉图、斯密等人的观点摘录,内容为“工资”栏和“资本的利润”栏的剩余部分。第四阶段:考察地租的发展历史。这一部分手稿中,写有内容的只有“地租”一栏,其中,第12-16页为空白,在17-21页又分为三栏,内容为“地租”栏的剩余部分,马克思对作为私有财产第一个形式地租进行历史考察。他指出,大地产在土地、矿山或渔场的富饶程度和开发程度、拥有的资本数量都远远大于小地产,因此在竞争中大地产始终获得胜利,小土地所有者破产,大地产进一步集中。伴随着这一过程,社会阶级也会发生转变,最终只会剩下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随着地产作为第一个形式卷入私有财产的运动而成为商品,封建地产下的所有经济与政治关系也全都消失,地产也最终伴随竞争的加剧以资本的形式出现。大地产的集中加剧了工人的数量增长,一方面激化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得农业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竞争的发展使得工人工资不断减少,等降低到无法满足工人生存的时候,就会必然导致革命。因此,地产也会同工业一样随着竞争和垄断的加剧必然走向灭亡,而国民经济学倡导的竞争实现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理想状态终将无法实现。第五阶段:用异化劳动说明“当前的经济事实”。在这一阶段,马克思重点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并按照其理论逻辑推导出各种矛盾。他指出,国民经济学错误的根源在于“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由于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一些学说,如竞争与垄断等对立起来,因此,有必要弄清私有财产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之间分离等异化的事实同它们本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寻求私有财产的本质要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即用异化劳动说明当前经济事实。随后,他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并提出探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及其范畴分工、货币等要完成两个理论任务:第一,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什么;第二,劳动异化、外化是如何内化于人的本质中的。而笔记本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解决这两个任务。三、笔记本:残存文本的原本面貌在这部分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在与资本家关系中工人的地位,揭示了私有财产中包含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阐述了不动产向动产转化的过程,从而指出私有财产从本质上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而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然经历三个阶段的运动,即“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二者的对立”、“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关于私有财产的主客体本质及二者关系,该笔记本中还有两处声明:“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这就是作为上述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的、因而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透析这些论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首先,私有财产的客体本质主要是指资本对社会的关系;其次,私有财产的客体本质(资本)与主体本质(劳动)是根本对立的。在笔记本中有“补入笔记本第36页”的内容,马克思阐述了各学派对私有财产本质中劳动的认识及其演化,从而完成对劳动的历史考察。而在“补人笔记本第39页”,马克思考察了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与途径等。据此我们不难分析,笔记本是在论述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即回答笔记本中的需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四、笔记本:9个编辑文本简介笔记本是三部手稿中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也是“逻辑编排版”与“原始顺序版”最为不同的部分。这部分手稿现存68页,其中写有文字的有43页,即第1-43页,其内容是浑然一体的,除“序言”外绝大部分都没有标题,“原始顺序版”将其分为9个“编辑文本”。其中,“编辑文本”内容为“补入笔记本第36页”的部分,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与其主体本质劳动的关系,并按时间倒叙考察了斯密、重商主义以及重农主义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理解,指出地产作为私有财产最初的客体形式。“编辑文本”内容为“补入笔记本第39页”的第一段,即“但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因而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形式的私有财产”。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发展到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矛盾状态下的产物。在马克思的原始写作中,“编辑文本”的写作是分为7个小部分,其编号为(1)-(7)。马克思以探讨扬弃私有财产的方式为主线,评述蒲鲁东等法国社会主义者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批判巴贝夫等代表的粗陋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论述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探讨思维与存在关系、主体与客体关系下的“私有财产”在人的本质中的地位;剖析私有财产的真正扬弃与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扬弃私有财产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私有财产中的“需要”问题等。从内在逻辑上看,这部分内容是连贯一致的。而逻辑顺序版却将这一文本拆为三个部分:第(1)-(5)为一部分,冠以标题“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把第(6)部分归为“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与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把第(7)部分单独划为一部分,冠以标题“共产主义和需要”。这样在突出三条逻辑主线的同时却割裂了这部分文本思想的连贯性。“编辑文本”内容为笔记本的第17页和18页的上半部分,即“黑格尔有双重错误就是说,纯思想的辩证法是结果(下接第x页)”,共三个自然段。马克思在这部分中指出黑格尔异化学说的错误:它只是纯粹的抽象的哲学分析,仅仅在辩证法内部的运动。“编辑文本v”内容为笔记本的第19-21页,即“逻辑顺序版”的“增补”中的“我们已经看到,国民经济学家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设定劳动和资本的统一但是双方都不善于把争论的对象用简单的词句表达出来,因而双方相持不下。”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通过批评国民经济学家将劳动与资本对立、评价共产主义学说等继续考察劳动的异化。“编辑文本”的论述结构较为完整,上接“编辑文本”(即第18页),内容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最后一章“绝对知识”的摘抄与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编辑文本”(第34-38页)内容涉及“逻辑编排版”中“增补”的余下部分以及“分工”这一片段,马克思重点考察了分工、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而“编辑文本”(第39、40页)即马克思写有“序言”的部分,阐释在国民经济学批判中考察论述黑格尔哲学、德国社会主义学说等的原因,并对前文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编辑文本”(第41-43页)即逻辑编排版的“货币”片段,马克思重点研究货币这一现象,并对人的劳动的外化、异化的过程进行考察。手稿到此结束。与“原始顺序版”相比,“逻辑编排版”对手稿所做的更改和调整相当大,它虽然突出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几条主线,并加上标题做了概括,但这只是编者对作者思想的一种揣测,并不意味着作者原始思想借此能够得以复现,相反为学术界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如: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批判是否要作为单独一部分来专门进行讨论、如何理解马克思所阐释和论证的共产主义思潮、私有财产为什么分别与“劳动”、“共产主义”和“需要”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为什么最后要论述“分工”与“货币”人为的编辑掩盖了文本思想原始状况,给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便利的同时又带来了极大疑惑与困难。当我们按照“原始顺序版”解读就不难发现,笔记本是浑然一体的,是在解决分析笔记本工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依据”。进而考察清楚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以及相关范畴,如买卖、竞争、资本与货币。由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跳跃性,研究异化劳动必然离不开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潮以及黑格尔,因此在这一部分出现了这一内容。而当我们把“序言”放回笔记本中原始位置解读时,我们的一些疑惑也能迎刃而解。马克思前面的手稿中探讨了众多的题目,如国民经济学家的分析、共产主义思潮、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等,对于批判国民经济学而言,黑格尔哲学处于什么地位?马克思在“序言”中对此进行解释,同时说明即将写作神圣家族的意图。至此,我们不难对笔记本的论述逻辑作出如下总结:由于需要回答私有财产的本质、人的劳动异化(外化)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必然要分析蒲鲁东等共产主义学说中的私有财产及异化理论、当时在德国思想界占主导的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等,通过分析批判他们的学说,尝试解决这一问题。这部分内容在写作形式上较为复杂,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为此,马克思写下了“序言”,对其写作目的、方式及研究计划作了总结。与此同时,随着马克思研究国民经济学的深入,他发现还没有对作为劳动的本质分工以及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货币进行分析,于是开始继续写作,而手稿也就此结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未完成的著述。当我们完成对马克思写作手稿过程的考察,并对比了两个版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