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211.(2013年江苏常州9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6,0),点B(0,6),动点C在以半径为3的O上,连接OC,过O点作ODOC,OD与O相交于点D(其中点C、O、D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AB(1)当OCAB时,BOC的度数为 ;(2)连接AC,BC,当点C在O上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BC的面积最大?并求出ABC的面积的最大值(3)连接AD,当OCAD时,求出点C的坐标;直线BC是否为O的切线?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不难,但是特别容易失分,尤其是第一问,所以对于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解:(1)45或135如下图所示,OA=OB=6 ABO=45OCAB BOC=ABO=45此外,当C运动到C时,OCAB,此时,AOC=BAO=45BOC135(2)ABC的面积等于AB乘以C点到AB的距离(第一问给了提示,且AB是定长)如下图所示过O做OEAB于E,OE的反向延长线交O于C,此时C点到AB的距离最大。O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OA=6OE=AB=3CE=CO+OE=3+3 =ABCE=当C点运动到第三象限角平分线与圆的交点位置时,ABC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3)如下图所示,OCAD ADO=DOC=90 ADO是直角三角形。OD=3 OA=6,OAD=30 COF=OAD=30过C做CF垂直于x轴于F,OC=3,COF=30OF=OCcosCOF= CF=OCsinCOF=点C的坐标为(,)直线BC是O的切线,理由如下COB+DOB=90 DOA+DOB=90COB=DOA又OC=OD OA=OB OCBODABCO=ADO=90OCBC 直线BC是O的切线点评:本题看似是动点问题,其实基本跟动点没什么关系,所以不要一提到动点就害怕,初中的题目基本都是考察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特殊点的。12.(2013年江苏常州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2x+2的图象与x轴交于A,与y轴交于点C,点B的坐标为(a,0),(其中a0),直线l过动点M(0,m)(0m2),且与x轴平行,并与直线AC、BC分别相交于点D、E,P点在y轴上(P点异于C点)满足PE=CE,直线PD与x轴交于点Q,连接PA(1)写出A、C两点的坐标;(2)当0m1时,若PAQ是以P为顶点的倍边三角形(注:若HNK满足HN=2HK,则称HNK为以H为顶点的倍边三角形),求出m的值;(3)当1m2时,是否存在实数m,使CDAQ=PQDE?若能,求出m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1)在直线解析式y=2x+2中,令y=0,得x=1;x=0,得y=2,A(1,0),C(0,2)(2)由题意可得下图PE=CE,直线l是PC的垂直平分线,MC=MPC(0,2),M(0,m),P(0,2m2)设D(x,m),D在直线AC上,代入方程,得2x+2=m,解之得,D(,m)设直线DP的方程为y=kx+b,将P、D代入方程,得 ,解之得直线DP的方程为y=2x+2m2Q(m1,0)由题意可知,PA=2PQ,即解之,得m=或者m=(不符合题意,舍去)m=(3)由题意可得下图解法一:(坐标系法)由(2)可知,P(0,2m2),Q(m1,0),D(,m)PQ=AQ=m1+1=mCD=设直线BC的方程为y=kx+b,将C、B两点带入方程,得 解之,得直线BC的方程为y=E(,m)DE=(1+a)(2m)要使CDAQ=PQDE,需解之,得1m2,当0a1时,m2,m不存在当a1时,m满足题意,此时解法二:(相似三角形)由(2)可知,P(0,2m2),Q(m1,0)PQ=AQ=m1+1=mlx轴,CDECABCA= AB=a(1)=a+1=要使CDAQ=PQDE,需,即=解之,得1m2,当0a1时,m2,m不存在当a1时,m满足题意,此时点评:做此类题一定要把题目彻底读懂,把每一句话所提到的条件都标注在图上,要不然还要反复回去看题,很耽误时间。另外,准确的画图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画图能力,多用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另外,本题虽然不难,但是出现了两个字母表示的常量,a和m。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只有熟悉字母的运算才能表示掌握好了数学。遇到这种形式的表达式CDAQ=PQDE,受限考虑相似三角形,中考题目一般用相似三角形能简化运算。 13.(2013年江苏淮安12分)如图,在ABC中,C=90,BC=3,AB=5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方向的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 时,点P与点Q相遇;(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求s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中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灵活运用题目,第一问实际上是相遇问题。把三角形拉直问题就迎刃而解。另外,分析两个点的运动轨迹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第二问要注意分类讨论。解:(1)7AB=5,BC=3,C=90,AC=4Q点速度快,肯定是Q返回时与P点相遇的。Q点从C点到A点共用=4.5秒,此时PQ相距3+4+54.5=7.5此后需用时=2.5秒,P、Q两点相遇公用4.5+2.5=7秒(2)点P从B到C的时间是3秒,点Q从C点运动到了AB上,则需分类讨论,一是点Q在CA上,一是点Q在AB上。 当0t2时,点Q在CA上,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PC=CQ,即3t=2t,解得:t=1 当2t3时,点Q在AB上,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PQ=PC,如图所示,则点Q在PC的中垂线上。作QHAC,则QH=PC,AQHABC,在RtAQH中,AQ=2t4则QH=AQ=(2t4)PC=BCBP=3t,(2t4)=3t,解之,得:t=综上所述,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t=1或t=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P在AC上,则PC=t3,BQ=2t9,则AQ=5(2t9)=142t同(2)可得,PCQ中,PC边上的高是:(142t)s=(t3)(142t)=当t=5时,s有最大值,此时P是AC的中点,如下图所示解法一: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AP=CP=AC=2,PD=BC=AQ=142t=1425=4如上图所示,连接DC(即AD的折叠线)交PQ于点O,过Q做QECA于点E,过O做OFCA于点F,则PCO即为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则QE=AQ=4=,EA=AQ=4=EP=2=,CE=2=设FP=x,FO=y,则CF=2x由CFOCPD得,即,由PFOPEQ得,即,解之得y=PCO即为折叠后的PA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解法二: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AP=CP=AC=2,PD=BC=AQ=142t=1425=4以CA为x轴,以CB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上图所示,连接DC(即AD的折叠线)交PQ于点O,过Q做QECA于点E,过O做OFCA于点F,则PCO即为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由题意可知,D点坐标为(2,)直线CP的方程为y=x由题意可知,P点坐标为(2,0)过Q做QECA于E,QGCB于G则QE=AQ=4=,QG=BQ=(54)=Q点坐标为(,)设PQ直线方程为y=kx+b,将P、Q点带入,得 解之,得直线PQ的方程为y=x+4与直线CD的方程联立,得 解之,得OF=PCO即为折叠后的PA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 点评:从本题来看,还是考察的特殊三角形,所以对于特殊三角形一定烂熟于心,知道其中一条边,另外两条边马上就能计算出来。本题求叠加部分面积时用了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用相似三角形简单一点,但是找相似三角形以及用哪些边有点难度,这个平时要加强训练。用坐标系法思路简单,肯定能做出来,但是要求对坐标系很熟练,这个也要平时多练习。若考试时用三角形相似做不出来也可以用坐标系法。 14.(2013年江苏连云港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B的坐标分别为(8,0)、(0,6)动点Q从点O、动点P从点A同时出发,分别沿着OA方向、AB方向均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5)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P与AB、OA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点C、D,连结CD、QC(1)求当t为何值时,点Q与点D重合?(2)设QCD的面积为S,试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S的最大值?(3)若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解:(1)A(8,0),B(0,6),OA=8,OB=6AB=10点Q的速度是1个单位长度/秒,OQ=t,AQ=OAOQ=8tP的直径为AC,ADC=90cosBAO=,即,解之得AD=当点Q与点D重合时,AD=AQ,=8t,解之得t=当t=时,点Q与点D重合。(2)sinBAO=,即,解之得CD=点Q与点D重合前,即0t时,DQ=AQAD=8t=+8=当t=,有最大值点Q与点D重合后,即t5时,DQ=ADAQ=(8t)=8=随着t的增大而增大当t=5时,有最大值:综上所述,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15,S的最大值为15(3)0t或t5点Q和点P移动的过程中,QC与P逐渐相切,在此之前,QC都在P外侧,此时只有一个交点;然后QC与P有两个交点,另外一个交点在圆弧CD上,直至Q点与D点重合,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交点;此后QC在P内部,只有一个交点。当QC与P相切时,OAB=CAQ,QCA=BOA=90,AOBACQ,即,解之,得t=0t或t5时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 15. (2013年江苏苏州9分)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m点E,F,G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E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G的运动速度为1.5cms当点F到达点C(即点F与点C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关于直线EF的对称图形是,设点E,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s)(1)当t s时,四边形为正方形;(2)若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3)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点与点O重合?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2.5若需四边形为正方形,则需EB=BF,EB=10t,BF=3t,10t=3t,解之得t=2.5(2)由题意得,AE=t,BF=3t,CG=1.5tAB=10,BC=12,FC=123t点F在BC上运动,03t12,即0t4当EBFFCG时,解之得t=当EBFGCF时,化简得解之得,(不合题意,舍去)0t4,t=或t=若以点E、B、F为顶点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t=或t=(3)不存在,理由如下如图,连接BD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点O为BD的中点假设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此时EF是O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点HBD=,BH=EHBBHFBCD,BF=,BE=AE=10BE=点F的运动速度是点E的运动速度的3倍,但3不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反证法的运用,这个在平时要加强练习。16. (2013年江苏苏州10分)如图,已知抛物线(b,c是常数,且c0)与x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与y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点A的坐标为(1,0)(1)b ,点B的横坐标为 (上述结果均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2)连接BC,过点A作直线AEBC,与抛物线交于点E点D是x轴上一点,其坐标为(2,0),当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点P是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接PB,PC,设所得PBC的面积为S 求S的取值范围;若PBC的面积S为整数,则这样的PBC共有 个解:(1);2c点A的坐标为(1,0),代入方程,得,B=假设点B的坐标为(x,0),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2c,点B横坐标为2c(2)在中,令x=0,得y=c点C的坐标为(c,0)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点B的坐标为(2c,0),2ck+c=0c0,直线BC的解析式为AEBC,可设直线AE的解析式为点A的坐标为(1,0),直线AE的解析式为由解之,得或点E的坐标为(12c,1c)点C的坐标为(0,c),点D的坐标为(2,0)直线CD的解析式为点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解之得,(舍去)抛物线的解析式为(3)设点P的坐标为(,)点A的坐标为(1,0),点B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0,2),AB=5,OC=2,直线CB的解析式为在PBC中,BC是定长,BC=,PBC的面积就由P点到BC的距离来确定。(涉及到求面积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不变的)当1x0时,=5,解法一:当0x4时,过点P做PGx轴于G,交BC于点F点F的坐标为(,)PF=()=S=()4=当x=2时,=4,0S4综上所述,S的取值范围为0S5解法二:做直线PKBC且PK与抛物线相切。此时P点到BC的距离最远。设此时PK的直线方程为y=,PK与抛物线相切,所以方程y=与之有一个公共解。联立方程,得,变形,得,即,方程之有一个解,x=2,a=4,此时P点坐标为(2,3),过点P做PGx轴于G,交BC于点FF点坐标为(2,1),PF=2 (此处也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S=24=4综上所述,S的取值范围为0S511设P点坐标为(x,y)当1x0时,S从5(不含5)逐渐减小至0,满足条件的点有4个;当0x2时,S从0逐渐增大至4(含4),满足条件的点有4个;当2x4时,S从4(不含4)逐渐减小至0,满足条件的点有3个。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共有11个。点评:做题时要注意前后题目给的解题提示,如本题中平行就已经暗示要以BC为底边,P到BC的距离为高来解三角形面积。17. (2013年江苏泰州12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P在边CD上,且与C、D不重合,过点A作AP的垂线与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连接PQ,M为PQ中点(1)求证:ADPABQ;(2)若AD=10,AB=20,点P在边CD上运动,设DP=x,=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线段BM的最小值;(3)若AD=10,AB=a,DP=8,随着a的大小的变化,点M的位置也在变化当点M落在矩形ABCD外部时,求a的取值范围解:(1)证明:QAP=BAD=90,QAB+BAP=PAD+BAPQAB=PAD, 又ABQ=ADP=90,ABQADP(2)ABQADP,即,DP=x,CD=AB=20,PC=CDDP=20x如图,过点M做MNQC于点NMNQC,CDQC,点M为PQ的中点点N为QC的中点,MN为中位线,MN=PC=(20x)=10x在RtBMN中,由勾股定理得,y与x的函数关系为 ()=当x=8或者DP=8时,y取最小值为45,BM的最小值为=(3)设PQ与AB交于点E如图,点M落在矩形ABCD外部,需满足的条件是BEMN(此处是找临界点,BE=MN时,即M点在AB上时)ADPABQ,即,解之得ABCD,QBEQCP,即,解之,得MN为中位线,MN=PC=BEMN,解之,得点评:要熟练掌握找临界点。18. (2013年江苏无锡10分)如图1,菱形ABCD中,A=60,点P从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边AB、BC、CD匀速运动到D终止,点Q从A与P同时出发,沿边AD匀速运动到D终止,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APQ的面积S()与t(s)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由图2中的曲线段OE与线段EF、FG给出(1)求点Q运动的速度;(2)求图2中线段FG的函数关系式;(3)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PQ将菱形ABCD的面积恰好分成1:5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这样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点E表示点P运动至点B时的情形,所用时间为3s,则菱形的边长AB=23=6cm,此时如下图所示 图1AQ边上的高S=,解得AQ=3cm点Q的运动速度为:33=1cm/s(2) 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FG段表示点P在线段CD上运动的情形,如下图所示 图2点Q运动至点D所需时间为:61=6s,点P运动至点C所需时间为:122=6s,至终点D所需时间为:182=9s因此在FG段内,点Q运动至点D停止运动,点P在线段CD上继续运动,且时间t的取值范围为:6t9解法一:过点P做P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则PE=S=解法二:过点A做AM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M,则AM=AD= PD=182tS=FG段的函数表达式为:S= (6t9)(3)存在菱形ABCD的面积为:当点P在AB上运动时,PQ将菱形ABCD分成APQ和五边形PBCDQ两部分,如下图所示:此时APQ的面积S=根据题意,得,解之,得t=s当点P在BC上运动时,PQ将菱形ABCD分成梯形ABPQ和梯形PCDQ两部分,如下图所示:此时,有,即,解之,得t=s综上所述,存在t=s或者t=s,使得PQ将菱形ABCD的面积恰好分成1:5的两部分。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弄清两个点的运动过程。尤其是对于这种有两个点的运动过程的题目要特别注意。另外此题中面积的变化图形最好自己画一下,求出每一个过程中面积与时间t的关系。略微一变化又是一道中考题。19.(2013年江苏徐州10分)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和点B,以AB为边在x轴上方作正方形ABCD,点P是x轴上一动点,连接DP,过点P作DP的垂线与y轴交于点E(1)请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 ;(2)当点P在线段AO(点P不与A、O重合)上运动至何处时,线段OE的长有最大值,求出这个最大值;(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PED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及此时PED与正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房屋销售代表
- 装修管理流程图
- 固定资产会计年终总结
- 江苏省镇江市部分学校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实验中学2026届化学九上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滕州市业水平考试数(基础卷)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商场内员工培训
-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教师年底工作总结
- 年会展部工作总结
- GB/T 31586.1-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1部分:拉开法试验
- 安徽省电气试验收费标准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课件
- 小古文《放风筝》课件
- 污水化验培训课件
- 《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制定》
- 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名录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计划表完整优秀版
- 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
-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感官、大脑与认知》教育教学课件
- 电生理发展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