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文献综述.doc_第3页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小教102班姓名:田玉琴 学号:2010210694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11学习习惯的相关概念 111习惯 在汉语中,“习惯”一词是由“习”与“惯”两个词语合并而成,而“习”与“惯”通常又具有大致相同的意思。“习”的原始意义是“鸟练飞”。说文曰:“习,数飞也”;礼.月会.季下之月曰:“鹰乃学习。”在此基础上,“习”发展出“补习、练习”、“学”、“通晓、熟悉”、“惯常、习惯”等意。与“习”联系在一起的,则有“习性”之说。所谓“习性”,作为一名词,则为“习惯与性格”,作为一动宾词组,则为“修养性格”。所以也就有“习与性成”之说,即长期的习惯将会形成一定的性格。书太甲上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传曰:“言习行不义,将成其性。”当然。这里都是指长期积累不良习惯,将会发展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惯”本作“贯”,说文也作“遦”,为习惯之意。将“习”与“惯”联用,则有“习惯成自然”之说。汉书贾谊传上疏陈政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大戴礼记.保傅云:“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此处的习惯就不仅仅是“不义”之“习”了。因此在汉语中,通常意义的习惯乃是指通过反复的练习而达成固定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内化为性格。当然这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者性格有好坏之分。在英语中,与“习惯”相对应的词乃“habit”。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习惯是“一种固定的或者有规律的倾向或常规行为。特别指那些很难祛除的倾向或者常规行为”。在非正式场合中,指对一种物质成瘾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吸毒成瘾。在心理学中,习惯指“对特定情景的自动化的反应方式”。作为一个日常用语,习惯指成长的一般状态或者模式,特别是植物或者矿藏形成方式。(2001)基于前面的语义学含义,人们就将“习惯(habit)”理解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2001)人的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行为是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前一种是不经常的行为,后一种则形成了行为习惯。习惯是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为完成某种动作的一种需要它具有一种稳定的倾向,是要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不去完成这种动作往往会感到不安(施建农、蒋长好,1997)。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习惯是 “一种固定的或者有规律的倾向或常规行为。特别指那些很难祛除的倾向或者常规行为。“目习惯可以在有目的计划练习的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常常是无意中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基础上形成。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简单来说,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一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砌。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时,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会自动的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行为从内心出发,少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112学习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素质发展的活动(张大均,2003)。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过程(2003)。 学生的学习是整个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既不同于人类历史经验的积累过程,也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具有计划性、间接性和高效性等特征。学生的学习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教育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学习安排具有严密的计划性。所以,学生的学习与学校、教师密切相关。 113学习习惯 行为主义者JB华生在其学习理论中提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入的各种行为不外是肢体的习惯、言语的习惯与脏腑的习惯,人格乃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生。他认为复杂的习惯是由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应构成的,这些条件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化作用,将散乱的非习得性(无条件)反应加以组织而形成。对学习习惯的理解更多的倾向于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学者们对学习习惯的解释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学习习惯的本质是“自动化行为倾向”。比如,就将它界定为“学生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1990)。另一种观点倾向于“行为模式说”。比如,冯海英提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情景中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行为模式”(2002),Deese将学习习惯视作“理解课程和应试中所形成的一贯的妥作计划和有意识的学习模式”(1959)。第三种观点则提倡“学习行为或行为方式说”。比如,申仁洪认为,“学习习惯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2007)。 吴增强(2003)认为,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若日后不按照这种习惯去做,就会产生不愉快、不自如,甚至苦恼的情感反应。所以,人们常把习惯称为人的“第二天性 金盛华(1999)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由于学习习惯的自动化活动性质,有关行为的意识控制水平降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得学习习惯与一般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金盛华(1999)还分析了学习习惯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联系与区别。 首先,学习习惯与学习技能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学习技能中包含有许多习惯,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区别在于学习习惯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满足或行为模式受到破坏,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学习技能形成以后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可利用也可不用它们。此外,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而学习技能只有水平高低之分。其次,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习惯不等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概念要比自动化的学习习惯范围广泛。学习方法可以有长期、稳定、系统的特点,也可以有临时特用的性质。不过,如果学习方法更多地转化为不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习惯,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学习方法的作用。再次,学习习惯与学习风格是两个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二者的一个实质区别是,学习风格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它能回答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习惯形成较快,而有些人则较慢。而学习习惯则完全是经由后天学习经验积累养成的,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2学习习惯的特征研究学习习惯的特征,可以加深对学习习惯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羊国锋(2003)和申仁洪(2007)在相关研究中都提到了学习习惯的特征。概括起来,学习习惯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生成性学习习惯并不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从生理机制讲,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例如一个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整齐、清洁、美观的作业书写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单元小结的习惯,多思多问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在后天的教学环境影响和教师的教育培养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也可能有些习惯只要经过一次就固下来了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和训练,防止和克服不良习惯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2)自动化从心理机制上说,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关于学习行为的自动化和定型的条件反射系统。任何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建立之后,大脑皮层就会根据刺激物的特点,依照稳定的先后次序和固定的强弱位置而自动化地进行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活动,就不必再要别人去帮助提醒,也不必再花费什么意志努力。所以自动化是学习习惯的非常重要的特征。 (3)情感性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就会促使学生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境中做出特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果不做,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如一个习惯做完作业就进行检查的学生,偶尔一次没有检查,会使他感到不安。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就要利用其情感性特征,调动情感的参与,来强化巩固良好的习惯,在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中,也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减少、转移因为矫正不良习惯而带来的不良情绪。 (4)两极性不是所有的学习习惯都值得肯定、坚持和称道的。因为习惯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它具有两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习惯则对人有害终身。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我们应当着力探讨如何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从具体问题抓起,一件一件地狠抓落实。 (5)固定化正是因为学习习惯是在某种情境中简单地重复某种行为方式,所以学习习惯具有固定化的特征。学生养成了某种习惯后,一旦到了那种场合,这种习惯就表现出来,如果被改变或者被中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学习习惯一旦趋于定型化、稳固化,那么想要再去改变它就十分困难。 13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意味着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起到巨大影响。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诸如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使意识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反之,诸如先玩耍后做作业,躺在床上看书,不按笔顺要求写字,文具、作业本等信手乱丢等都是坏的学习习惯。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率。也正因为这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把恶劣习惯从我们身上驱逐出去,犹如驱逐长时期使我们蒙受重大损失的同伴一样。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孔子之后,历代学者都曾强调了培养良好习惯问题。如宋代学者程颐提出了。习与性成,圣贤同归的观点;明清之初的王夫之也强调了从小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说:“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日溅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成人之后,非洗髓伐毛,必不能胜。 研究表明,智力程度和个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王军虎(2002)、冯海英(2002)、牛春红(2001)、于金华(2004等的研究也表明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会学习指个体在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学习技能等综合经验运用到新学习情境,使学习变为容易的能力。学会学习是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苏思慧在其研究(1999)中提出学习习惯对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珀金斯认为培养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策略性知识的能力包括学习的学习技能及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而学习习惯是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说,学习习惯养成是带有根本性的学习策略。 (2)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组织性和系统性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习高效益的具体操作方式学习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学习活动就不能有效地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和知识结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习。 (3)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条件。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 布鲁姆认为,学生学好的先决条件有两个:第一是“认知前提能力”,即学习新学科相应的知识基础及预习课程的学习习惯等;第二是“情感前提能力”,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一观点准确指明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有效学习中的地位。有关学习习惯的研究,需要从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发挥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认识。14学习习惯的测量迄今,可检索到的学习习惯问卷主要有学习习惯问卷(2009)(Study Habit Inventory,简称SHI,尼日利亚)、学习行为问卷(1993)(Study Behavior Inventory,简称SBI,美国)以及学习行为量表(1999)(Learning Be-haviorScale,简称LBS,美国)。 郑日昌、陈永胜(1994)编译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自我测量表,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及对其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的自我检查,主要测查一般性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阅读习惯与技能、对学校的态度、准备与应试四个方面的内容。 徐小松(2003)在其研究中制定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标准,评价的指标主要有:作业方面、刻苦钻研方面、学习计划方面、上课集中注意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作息习惯方面、预习和复习方面、合作学习方面、阅读书籍方面和是否偏科方面。 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1991)编制了学习适应量表,用于测量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该量表分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适应五个分量表,其中学习习惯分量表分为读书习惯、学习注意力、课业习作等三个细类。 在杂志和网络上也有很多有关学习习惯的小测试。如学习习惯巧测试 良好学习习惯自测和你有好的学习习惯吗等。 15国内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 吴阿坚、张明珠(2007)采用学生作业习惯测评量表和学生学习习惯测评表对漳州市芗城区巷口中心校2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结果显示该校作业习惯有缺点要改进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同学占很大比例,分别为926和 691。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分别只占34和87。学生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存在年级差异。作业习惯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x2=3604, 005),说明男女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没有差异。 丹增罗布(2005)对本校(农牧区)三、四、五、六年级两百多名学生及所有教师进行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父母或老师的督促就不能主动地学习的占406,有时能做到的占 516,能做到的只有7796。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三小中心课题组(2006)运用湖北师范学院田澜教授编制的问卷对该校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试,该问卷包括“学习态度、听课习惯、作业习惯、记忆习惯、课外阅读习惯、时间利用习惯”6个分量表,结果表明目前学生的总体学习习惯较差,女生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课外阅读习惯及总体习惯优于男生,城乡孩子的学习习惯差距不明显。湖北省黄石市沿湖路小学也采用该问卷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作业习惯、复习习惯和课外阅读习惯的得分相对较低,总体学习习惯不高。1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研究的目的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良好的习惯在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可谓其重要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各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除需要小学生主体的不断认识、内化、养成外,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耐心指导、规范、训练、矫正或强化,需要家庭与学校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在已有的研究中,提到了学习习惯的维度,大多数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也有从学习心理策略的层面的(林建华,1999),有从中学生的角度分析的(冯海英, 2002),也有从小学生角度的(王新明和巫惠茹,2001)。 本文试图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问卷法、统计法、访谈法等,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做一些诊断性的研究,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对策,提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原则、途径和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指导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找到一些帮助小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使小学教师在工作的探索中少走弯路,有所警觉、有所借鉴。162研究的意义 由于学习习惯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本研究要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了解学习习惯的基本情况,分析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性别、年级、城乡来源、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多方面进行,结合已有学习习惯的测量量表编制问卷。编制的问卷可以作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了解的工具,了解分析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水平与特点,帮助教师、家长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参考信息。 所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文献 1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dited by Judy Pearsall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冯契.哲学大词典(修订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3施建农、蒋长好学习的指导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616林崇德.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沈阳出版社,1990: 220.7 冯海英.对高中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2, 24(3): 114-117.8.DeeseJ. Environmental effect on study habits and attain-ment. Reading Research Quvrterly, 1959, 1(3): 37-42.9 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 28(2): 112-118.10吴增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苏思慧、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9:273112羊国峰关于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初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3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8 14王军虎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7:3 0 1538冯海英对高中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J四川心理科学,2002,2:81l 16于金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4, 5: 42 17OyedejiO V.Perseverance, study habits and self-concept as predictor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secondary schoolmath-ematics in Nigeria. Retrieved April 20, 2009, from http: /www.unilor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