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纪实与表现的处理关系.doc_第1页
纪录片中纪实与表现的处理关系.doc_第2页
纪录片中纪实与表现的处理关系.doc_第3页
纪录片中纪实与表现的处理关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录片中纪实与表现的处理关系一日益走向成熟的纪录片不再停留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地介绍某一地域或某一群体,而是把镜头探入事物的内部、个人的内心,着力挖掘被摄对象的人文内涵。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化的创作形式,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客观的拍摄内容要通过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投入,即融入创作者的自身情感和深入思考。有人可能会认为,创作者的理性思考、情感投入与尊重生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似乎存在矛盾。其实越是真诚投入自己的感情,对生活有深切的体悟,就越能生发出对生活、对人的尊重,从而淡化主观意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却有一个共通点:真实的表达。只有当创作者在对被采访对象经过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和捕捉瞬间的境界。我们可以明确,“对纪实的表现”决定了纪录片的创作态度尊重被摄对象的应有权利,尊重生活的自然流程,尊重观众的理解能力,以平等诚恳的心态,匠心独运地思考归纳和表现生活、参与生活而不干预生活,有感情地投入但不感情用事。“真实”不在于你是否用了纪实手法拍下来,纪实手法拍下来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因为它更有欺骗性,更重要是看你是从什么样的立场,用什么样的观点,是基于什么样的纪录思考去做这个事情的。现代生活的人文景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纪录片取之不竭的大宝库。它和人们的关系亲密,跟社会的发展同步,当然也是人们所熟悉或正在经历的,因此更需要创作者以独具的匠心去观察和开掘。所以,在这里就必须强调通过对生活的贴近来实现淡化主观意识,这是保证纪录片创作态度的重要砝码。二淡化主观意识并不是说毫无立场地听之任之,毕竟,纪录片的意义在于透过生活触及人的心态。纪录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会延伸到对社会的关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会扩展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为什么我们获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然和人为主题?正是因为有一种原始的美,这种对人类原始状态的共同认可自然会唤起一种共同的情感。所以,纪录片更需要关注现实生活,发掘具有深层内涵的生活意味。电视手段的即时性与传真性最擅长于展示现实生活的人情常态,普通人物的真实心态和生存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认为:我们记录现实,它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作为一种双向选择过程,观众也有理由和权利拒绝收看对他缺乏吸引力的作品,我们要求纪录片所反映出来的 “应该是一种去除了枯燥无味的时刻的生活”,而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观众的这种“拒绝心理”呢?那就要发掘并充分利用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情节和悬念因素,并通过选择典型细节来充实和最终结构出多彩好看、引人入胜的作品。三如果说,发掘生活的意味是通过细微点滴来传递真实的感动,那么生动的画面语言则是在精心构筑一个整体的真实氛围。我们都知道,画面是电视的基本表达方式,是纪录性的取材方式和叙事语言。具体到一部纪录片,其艺术表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画面的选择。在大量纪实性纪录片中,长镜头随机拍摄的偶然画面和耐心等待的必然结果共同构成传达人文关怀的电视语言,这种取自生活原生形态、不加修饰和改造的真实画面保持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新鲜性。在画面摄取上,按照真与美的原则纪实,抓取能征服观众的视觉因素和生活中的关键流程,利用景别、焦点和角度的变换加以完整表现,将观众带入陌生的外部环境,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注释生活、认知世界的方式从来就不是唯一的,电视语言画面也在朝多元化发展, 真实再现是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存在的,长镜头的运用也并不排斥更不能代替蒙太奇思维与技巧。例如,长镜头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里,是记录现实表象客观性的方法,而在法国新浪潮那里,长镜头却被用来表现主观意念和情绪,创作者的动机和视角改变了视像运动的美学含义。无论如何,纪录片创作者必须运用与题材内容性适应的画面语言,为自己的激情找到恰当的外化形式,通过画面选择将有价值、有深意、有哲理的情感传达给电视观众,使片子达到纪实与表现、直观与意韵的统一。四对于纪录片中表现与纪实的讨论,我们还应该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环境中去检验与印证。纪录片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艺术的事实表达人文精神,因而纪录片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尽管我们可以截取某一段实践进行分类归纳,但这种人为的定义系统终究会迅速被纪录片自身的发展不断瓦解和颠覆,正因为如此,纪录片才能自由地与其它艺术共生、交叉甚至融合。纪录片归根结底是一种态度,它是选择的艺术,本身就携带了选择者的立场、趣味,记录者的一次选择过程就剥夺了观众的一次选择权利。纪录片所倡导的“真实”,除了它本身所特有的“渐近”的理念外,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已被公众认知的表现真实的技巧,是一种创作者良知的告白。我们有理由采用更多的“表现真实的技巧”以接近真实和事物的本质,并且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鉴赏水平。这种“真实再现”的作用,除了让你看到“真实”的过去,还让你看到“真实”的现在,在“虚构”与“现实”相互交替的氛围中,获得那种“恍然如梦”的兴奋和感慨。来源:艺海2007年第2期 浅议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在我国,尽管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强烈攻击的目标,尽管至今双方意见依然激烈对峙,然而“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在现今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乃至电视纪实类节目或栏目中。如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今日说法、人与自然、记忆等,包括我们新影创作的纪录片之窗、亲历见证、走遍中国、华夏文明、地图上的故事等节目中都采用了“真实再现”的手法。纪录片,单从词面上看,便已能明确地反映出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性质和创作方法,即纪录。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和真人真事。”真实环境、真实时间、真人、真事,这四“真”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上,一直被视为是生命之所在。自上世纪50年代起,“挑、等、抢”的拍摄手法(又被称为“自然主义手法”),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文革”中曾被提升到政治素质、政治态度的高度。然而,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纪录片的传统定义遭到了质疑和颠覆。有人提出:这一把真实看成是纪录片仅有属性,把虚构看成是和真实相对立的表现手法的定义是有局限性的,并这种局限性在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来。有人质疑:有了虚构的表现手法就不真实了吗?采用了虚构的手法的东西就不是纪录片了吗?有更多的人把被长期摒弃的“再现”手法,大大方方地应用在了纪录片中。这里所说的“真实再现”是指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以及音响资料,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虚构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重演,也叫摆拍或补拍;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的过去的特定的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二是扮演;是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三是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的目的。这里说的相关镜头包括:借用的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以至电视戏曲片、电视艺术片的镜头和带有一定喻意的空镜头。“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讲大体也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细节再现,或称作过程再现。主要用来再现某一事情的细节过程。如纳努克一家如何生活的带有细节性的场景。第二类是象征再现,或者称为虚化再现。主要以虚化处理的情景象征某一种事物。从以上的“真实再现”的分类和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虚构的表现手法,确实广泛地、大量地运用于非虚构的纪录片创作之中。纠其存在之根源,寻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许可以归纳为三点:一、 扩展纪录片的选题范围,丰富节目画面。“真实再现”之所以能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土壤,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这种原始资料的匮乏,在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在追溯回眸类的纪录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用“真实再现”手法,使影视画面得以大大地丰富,对于我们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对于更生动地表现追忆回眸类纪录片,对于我们拓展纪录片的选题范围,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二、 满足观众的收视欲望,增强节目的叙述张力。 与历史文化类的纪录片相比,一些纪实性新闻类纪录片虽然在时效性上距我们靠近了许多,但在节目制作中却常常存在着种种“不在场”的遗憾,而这种遗憾却往往正是观众收视欲望的所在。渴望从画面中获得真实的震撼、真实的美感,是观众收视心态的主体。一位电影专家说:“真实的定义是多重的,你可以从故事片看到事实,但纪录片却有一个与现实关系更为紧密的联系。”另一位英国纪录片制作人说:“人们发现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失去了与真实的交流,于是人们希望从纪录片中找回真实的交流,并从中去发现自己不能看到的、不能感受到的真实。”而在创作中,编导们会发现观众们所渴望看到的真实,往往在创作者面前只是一种“不在场”的遗憾,这种遗憾对于一些新闻类纪录片的影响是尤为明显的。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便有了“真实再现”手法在新闻类纪录片中被广为使用的现象,并在其中不乏成功者。三、 营造艺术氛围、意境,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 米歇尔雷诺在非虚构的艺术中说:“如果认为只有故事片才需要借助观众的想像是极不明智的,如果夸大纪录片平实非虚构的特点,就往往不能够理解故事片根深蒂固的感召力。”事实证明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以虚构的表现手法去渲染、去再现的镜头,也不乏是一种如同故事片一样的感召力的创造。所不同的是纪录片的真实是从日常生活中摘取出来的,是真实大海中的一滴水,而不是为银幕所编造出来的虚构的东西。如匆忙的脚步、拥挤的人流、金秋后落叶、冬日的枯枝、飞翔的白鸽这些在故事片中常用的借景造势的渲染手法,在纪录片中也成为了一种再现的重要手法,能够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性。“真实再现”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在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使用,对中国纪录片、中国电视的发展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它在弥补资料匮乏和“不在场”遗憾的同时,其在丰富画面、扩展范围;增强叙述张力;营造艺术感染力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关于一些纪录片的纪实手法纪实手法“是对生活原生态的真实纪录。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录形态,它强调纪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强调纪录形声一体化的行为活动。其主要特征是以现在进行时为主线,真实地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非虚构的过程,其结构也是制作者所未知的,也就是用画面与声音直观的记录和揭示具体的可感的物质世界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等拍摄手法,以跟随拍摄,场面调度配以同步录音的技术,来拍摄真实事件,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保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给予尊重的基础上,细节的真实也得到了尊重”。 纪实手法是“反映自然和生活的最具特征的方式,是同步地记录与客观时空相一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同步地记录下的自然和生活,应该是一种不可预测,同时又无法追回的珍贵的只能出现一次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片段”。可见,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通常具有以下要素:非虚构的真实故事,非虚构的情节和细节;采用抓拍、跟拍的手段;强调记录正在发生的故事;注意记录过程;采用同期声录音。(三) 编造人物语言同期声在纪实性人物纪录片当中,人物语言的同期声是最重要的元素,它甚至可以是辨别一部纪录片是否属于纪实性人物纪录片的最重要条件。没有同期声,纪实性人物纪录片的故事无法讲述,情节无法展开,人物性格无法表现。当我们第一次听到中国纪录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时,我们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多么大,这是中国纪录片走上以人为本、走上真实的重要一步。许多电视观众相信纪实性纪录片中人物的讲话同期声是真实的,因为他们多少听说,纪录片人是如何如何地甘于寂寞,为了拍摄一部纪录片,他们会在一个地方甚至在穷乡僻壤生活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可是,善良的电视观众哪里知道,有少数“纪录片人”已经偷偷撬走人物纪录片真实性懒以存在的基石,他们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