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常见文字差错.doc_第1页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doc_第2页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doc_第3页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doc_第4页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诗云:“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 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 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 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差强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一版与雷宇对话一文中,在引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紧接着说,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作者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理解,完全错了。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依靠得力的大将韩信,取得天下;韩信居功反叛,吕后诱杀了他。这就是韩信的“成”与“败”。韩信被刘邦重用,是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旧剧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这件事。韩信反叛时,刘邦的妻子吕后,也是按照萧何的计谋诱杀的韩信。这些事都见于史记淮阳侯列传。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则见于元杂剧赚蒯通和马致远的“小令”叹业。它们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韩信的成功由于萧何,失败也由于萧何。由此可见,萧何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稳操主动权。在其它问题上,萧何似乎也没有明显失败过。这话常被人用来比喻某人具有驾驭事态发展的能力,或比喻某人出尔反尔,成事败事均在他。 “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于何时 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文写道:“有句唐诗说得好: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号东坡居士,生活在1036年至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因此,把“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成唐诗是错误的。成语误用类析成语运用是连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而排除错误选项是我们选出正确项的最常见、最有效方法;因此,明确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我们做准该题意义重大。愚以为,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题中“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题中“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熟语误用类型例谈一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本身含有某个与语境“相近或相关”的字眼,使得不熟悉该成语的考生极易望文生义,以致出错。如 1李刚本来想抓住大毛打他一下,可是相距太远了,八竿子打不着,只好作罢。“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并不指距离远 2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2004年高考山东卷第4题,“忍无可忍”意思是“要忍受也没法忍受了”,它引起的结果应该是“爆发”,而不是“屈从” 二对象或范围错用 不了解成语的适用对象或范围,容易导致出现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专用与泛用失当 10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四十六名同学济济一堂,畅谈着美好的理想。“济济一堂”用于人才聚集,不能用于同学聚会 11他对领导非常尊敬,但恭敬不如从命,所以最好是领导怎样说你就怎样做。“恭敬不如从命”用于接受对方的款待或赠予,属于谦词,此处适用对象不当 人、物、事间失当 12中央制定的发展农业的好政策,像春风化雨,滋润得全国农村生机勃勃。“春风化雨”指良好的教育带来了好的结果,不能适用于“好政策” 13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必须以其它案犯为条件,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是必然的。“拖泥带水”比喻做事不干净利落,应该用“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落网,带出另一个犯罪分子 概括与具体失当 14他养成了不务正业的习惯,整天东游西荡,专干些偷鸡摸狗的事。“不务正业”是总说一个人的处世品行,不是某个方面的习惯,可改为“游手好闲” 三感情色彩失当 不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容易导致出现错误。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