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书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 1 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Interpersonalrelations socialbehavior 2 SocialBehavior 二 社会行为 3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概念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的控制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内容概述 4 一 侵犯行为 1 侵犯 aggression 的概念有意伤害他人 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 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要素 伤害故意社会评价伤害行动伴有侵犯性情绪 如愤怒 5 足球场上的犯规算不算侵犯 6 2 侵犯的原因1 本能与进化论2 挫折 侵犯理论3 社会学习理论 7 侵犯的原因 本能与进化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指向死亡的侵犯本能 侵犯冲动的能量必须释放 侵犯行为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侵犯的本能冲动 侵犯行为也可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 争论 竞技体育 冒险 洛伦兹 指向自我保护的侵犯本能 侵犯的目的是自我保护和生存 侵犯本能需要定期发泄 因此引发了战争 避免侵犯和战争应该开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8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侵犯性是由基因决定的男性更具侵犯性 雄性激素侵犯与性别男性 身体侵犯女性 关系侵犯 9 侵犯的原因 挫折 侵犯理论的解释 挫折 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最初的挫折 侵犯理论 多拉德 1939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达成上受到阻碍时 他作出侵犯反应的可能性会提高侵犯的强度同挫折强度呈正比 受到的挫折越强 侵犯的强度越大 无法解释遭遇挫折却不发生侵犯的情境 10 对挫折 侵犯理论的修正米勒 1941 挫折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武器效应 伯克威茨 1978 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 而是情绪准备状态 愤怒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与侵犯有关的刺激 会增强侵犯行为 11 支持研究 武器效应 侵犯线索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研究简介 真假被试先进行互动实验任务 在任务中假被试故意批评和挑剔真被试 制造挫折情境 激怒被试 真被试和假被试进行竞赛任务 赢得比赛后真被试可以对假被试实施电击 电击时有两种情境 桌上放着羽毛球拍 左轮手枪 记录电击次数和时间研究结果 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对假被试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手枪 侵犯线索 增强了侵犯行为 12 加重侵犯行为的因素 你和目标或者说渴望东西的接近程度当挫折出乎意料时 侵犯也会增加对你造成挫折的这个人的反应能力以及他的报复能力 13 侵犯的原因 社会学习论的解释 侵犯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习得的班杜拉的攻击行为学习研究 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暴力 14 ALBERTBANDURA SBOBODOLLEXPERIMENT 1961 Kidssawadultspunchinganinflateddollwhilenarratingtheiraggressivebehaviorssuchas kickhim Thesekidswerethenputinatoy deprivedsituation andactedoutthesamebehaviorstheyhadseen 15 媒体中的暴力 系列研究表明 暴力节目与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 16 3 侵犯行为的控制1 惩罚2 宣泄3 避免去个体化4 提高道德发展水平5 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 17 侵犯行为的控制 惩罚 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 预期的代价 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减少侵犯行为支持研究 增加惩罚对减少侵犯行为的作用疼痛 攻击实验 Azrin 1967 獾捕食老鼠 必须通过电网 越接近老鼠电压越高 电击痛苦越大 当电压高到一定数值 造成的痛苦过大时 獾就会宁愿挨饿而停止攻击严打效果 2年内刑事犯罪率下降将近50 18 惩罚起威慑作用的两个条件 惩罚必须是迅速且确切的 换言之 在暴行一发生 就马上惩罚惩罚必须是难以避免的 19 侵犯行为的控制 宣泄 宣泄 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使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得到宣泄 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支持研究实际侵犯行动的宣泄作用遭受侮辱激起愤怒 电击他人后高水平的攻击状态 生理唤起 消失 没有电击他人的被试攻击状态依然存在 霍坎逊 1961 20 想象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让被激怒的被试进行主题统觉测验 引导其想象攻击行为 被试的侵犯性明显降低 费西巴赫 1955 观察别人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让被激怒的被试目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宣泄作用 杜博 1972 宣泄只适用于产生了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 对于未产生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 宣泄反而会增加侵犯的危险性 社会学习 21 侵犯行为的控制 避免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 个人自我意识下降 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 个体在去个体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 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过激行为导致去个体化的情境 匿名 群体规模 气氛 群殴事件 夜晚 药物 酒精等的作用 22 去个体化增加侵犯行为匿名情境 去个体化 下被试参加有关色情问题的集体讨论时 使用更多猥亵的语言匿名情境 去个体化 下被试参加电击实验时 对别人进行的电击更多 也更严重 津巴多 1969 避免去个体化 瓦解群体 唤起个体责任 破除去个体化 23 侵犯行为的控制 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六个阶段 柯尔伯格 24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支持研究 道德发展水平与服从性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简介 测量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参加服从性电击实验 记录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被试服从权威进行电击的比例研究结果 处在前4个较低道德水平的被试拒绝对别人实施电击的比例只有13 处在后2个较高道德水平的被试拒绝对别人实施电击的比例高达73 25 侵犯行为的控制 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 教授或示范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对待他人 可以有效减少侵犯行为支持研究 训练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Davitz 1952 研究简介 四人一组玩耍 训练 不训练 受到挫折 终止娱乐电影 收回棒棒糖 自由玩耍中观察侵犯行为和建设性行为研究结果 接受过训练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建设性活动 由玩具中获取快乐 合作行为 和更少的侵犯行为 摔玩具 对他人不友善 26 二 亲社会行为 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 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典型助人行为 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助人行为 27 2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生物学解释 亲缘选择 kinselection 自然选择偏好哪些帮助亲属的行为互惠规范 normofreciprocity 人们期望帮助他人后 能够增加他人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直接互惠间接互惠 28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亲社会行为是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尽可能减少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当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真正的利他行为是不存在的 29 移情 利他主义假说 巴特森 1991 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移情时 我们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如果没有感到移情 那么社会交换就开始起作用 30 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 情境因素 环境 时间压力2 助人者特点 人格 心情 内疚感 个人困扰与同情关怀 宗教信仰3 求助者特点 是否受喜爱 是否值得帮助 性别 31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情境因素 环境条件 乡村or城市 居民流动性 旁观者数目时间压力 人们常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Darley Batson 1973 研究简介 赶到目的地参加讨论 告知被试时间紧迫度不同 提前于时间表 刚好符合时间表 落后于时间表 观察途中是否会帮助病人被试 神学院学生结果 32 3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助人者特点 利他人格 altruisticpersonality 心情愉快心情 增加助人行为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帮助他人能够延续好心情好心情提升自我注意不愉快心情 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视情况不同 忽略 帮助他人寻找愉快感 内疚感 增加助人行为 弥补过错 34 个人困扰与同情关怀个人困扰增加助人行为 通过助人行为降低不舒适感 有时也可能选择逃避 助人行为不增加 让座行为同情关怀 必然增加助人行为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人表现更多助人行为 志愿者 慈善捐款 35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求助者特点 是否受喜爱 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得帮助是否值得帮助 个人可控原因导致的困境不易获得帮助 帮急不帮穷 性别影响 女性求助者更容易获得男性的帮助 搬箱子实验 研究简介 男性 女性实验助手分别搬很大的箱子上楼梯 若过去2名男性还没有人提供帮助则主动向第3名男性路人求助 记录提供帮助者的比例研究结果 女性求助者无需主动寻求帮助 男性求助者有约68 的比例需要主动寻求帮助 且仍会有少数人拒绝帮助 36 4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1 助人的决策过程2 代价 报偿模式3 社会行为理论 37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助人的决策过程 38 助人五步骤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代价 报偿模式 人们是否作出助人行为主要考虑帮助别人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 代价提高 助人行为降低 报偿提高 助人行为增多 报偿超过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支持研究 代价与助人行为比例 拉塔涅和达利 1970 研究简介 请求帮助 问时间 问路 换钱 问对方的名字 向对方借钱 研究结果 85 84 73 39 34 39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社会行为理论 人们是否进行亲社会行为取决于移情 利他动机 社会规范的激活移情 利他动机 为困难者设身处地的着想 帮助他人 强调自身感情的卷入社会规范 遵循社会规则和要求 目的在于坚持良好的行为规则 40 5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1 增加责任明确性2 增加人际相互作用3 提供亲社会榜样4 运用印象管理策略 41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增加责任明确性 如果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 明确需要承担的责任 可以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支持研究 责任明确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作用研究简介 让被试目击别人在商店行窃 一组被试看到指示牌 提醒注意偷窃行为 并告诉他们怎样报案 另一组被试听到假装找孩子的旁观者的评论 她正在偷东西 我们看见了事情的发生 应该报告 这是我们的责任 研究结果 听到旁观者评论组报告偷窃行为的比例大大高于看到指示牌组 旁观者的提醒 使事情的解释和责任变得更为明确了 因此亲社会行为也明显增加 42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增加人际相互作用 相识会增加亲社会行为研究简介 一组先让被试和实验助手彼此相识 一组不给他们提供相识的机会 实验助手假装突然生病 记录被试是否提供帮助研究结果 人们彼此相识时远比不相识时更愿意提供帮助等亲社会行为熟人请求会增加亲社会行为献血 亲属号召效果好于公众宣传 人际交流会增加亲社会行为免费搭车 注视驾车者眼睛 捐助贫困儿童 被资助儿童的照片和成长资料 43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提供亲社会榜样 提供亲社会榜样可以增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节目 亲社会节目与中性节目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 如果观看者看亲社会节目 他的亲社会行为会明显增多亲社会榜样 罗杰斯先生 亲社会教育片 每天一节 持续4周 放映期间 缺乏家庭教育的儿童更加合作与乐于助人 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44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和培养 运用印象管理策略 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综合运用 登门槛 效应 the foot in the door effect 个体先接受一个小要求后 为保持形象一致 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 不合意的要求 门面 效应 the door in the face effect 如果很大的要求被拒绝 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 接受的可能性比直接提小要求时更大 45 要点总结 社会行为 1 侵犯行为概念 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意图 社会评价 伤害行动 伴有侵犯性情绪 原因 生物学本能论 挫折 侵犯理论 挫折 惩罚 挫折产生侵犯或准备的情绪状态 社会学习理论控制 惩罚 宣泄 避免去个体化 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 46 要点总结 社会行为 2 亲社会行为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课件
- 巡视整改日常监督课件
- 巡察整改工作流程课件
- 峄山帖篆书课件
- 岩棉厂安全培训课件
- 输煤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 小鸭找妈妈课件教学
- 跨国企业员工出差福利及补贴协议
- 输气岗安全培训课件
- 胃肠电图的临床应用考核试题
- 包装行业安全防范总结
- 临床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业务学习
- 午托机构安全协议书
- 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协议
- 采血错误安全教育警示
- 家政日常保洁培训
- 【初中英语】15天背完英语3500词
- 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 DB11∕T 2178-2023 城市河道边坡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 GB 7300.304-2024饲料添加剂第3部分:矿物元素及其络(螯)合物甘氨酸铁络合物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主观题答题策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