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1页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2页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3页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4页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文地质填图实习报告实验类型: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 院 系: 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 水 文 08 1 学 号: 2008300524 学生姓名: 王 广 范 指导教师: 黄 河 目 录第一章 概况4一、实习任务4二、实习目的5三、实习要求5四、人员组成6五、实习路线6六、实习时间7第二章 实习区自然地理 7一、实习区交通位置7二、实习区自然地理7三、实习区气象气候条件8四、实习区地表水系9第三章 实习区地质条件9一、概述9二、地层9 三、构造18四、地质发展史24五、实习区水文地质条件28六、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质量评述33第四章 结束语34一、主要收获34二、意见和建议35第一章 概况一、实习任务水文地质填图是认识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开始,也是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本次实习通过实习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在地形图上填绘基本的地质内容和水文地质信息,并绘制成图件,以说明实习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等。具体任务如下:1、掌握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习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察,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材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规律等。2、通过对地下水天然和人工露头点,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自然地理、地质现象的调查观测,观察地层的空隙及其含水性,确定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破碎情况及其变化。3、判断含水层的富水性,主要研究由含水层补给的各种地下水露头的出水量及其动态变化。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分析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5、观察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对地下水补给、运动、排泄的控制情况及主要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联系。6、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7、掌握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际材料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8、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二、实习目的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学会典型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实习报告的编制方法,并通过这一实习,要求学生熟悉水文地质填图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献身祖国地学事业的崇高革命情操。三、实习要求通过实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2、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3、能够对实习区汇水条件进行分区,划分含水岩组及隔水层,分析实习区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掌握专门水文地质现象(如岩溶、泉点、井点等)及工程地质现象的描述、测量、记录和分析的方法。4、掌握编制实际材料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综合水文地质图等主要水文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格式和要求。5、学生要求提交材料:(1)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份;(2)实测地质剖面2条(含剖面小结、记录本和记录纸);(3)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1幅(含水文地质柱状图和图切剖面图);(4)实习记录本1本;(5)各小组提交一套野外实习手图和实际材料图。四、人员组成指导老师:黄河老师小组成员:方俊 郝叶芳 姜晓雷 金晓 蔡洪军 陶波 王广范五、实习路线 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根据我们的实习内容而定的,即根据踏勘、实测剖面工作和水文地质填图工作的情况而定。 踏勘路线:凤凰山和309高地平顶山和马家山等巢湖、半汤温泉和紫微洞俞府大村及皖维采石场等等; 实测剖面地点:凤凰山东侧; 水文地质填图路线:俞府大村皖维采石场马鞍山凤凰山309高地长腰山距峰山等等。六、实习时间1、室内准备阶段:1天(2010-11-09);2、野外工作阶段:10天(2010-11-10 至 2010-11-19);3、室内处理时间:7天(2010-11-22 至 2010-11-28)。第二章 实习区自然地理一、实习区交通位置实习区交通较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以巢湖市为中心,有干线连结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以及邻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地,乡村都有支线相通。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水轮、木帆船沿水运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二、实习区自然地理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合肥市约70公里。实习区位于市区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邻巢湖。山脉走向为3540,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三、实习区气象气候条件在中国气候区划中,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即兼有南北气候之长: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 但也兼有南北气候之短:降水时空变化大,旱涝灾害较频繁, 有些年份少雨干旱,有些年份多雨成涝, 表现出气候的明显变异性。同时,本市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常有连阴雨、暴雨(雪)、霜冻、高温、大风、冰雹等灾害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四、实习区地表水系实习地区位于巢湖水系中下游,直接与巢湖相通的河流有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姥下河、石跋河等;另有平行于长江的西河。裕溪河是巢湖洪水的主要入江通道;牛屯河为巢湖(裕溪河)的分洪道;兆河是位于巢湖中游的一条洪水通道,巢湖的洪水可通过兆河入西河,经凤凰颈排灌站和凤凰颈闸机排和自排进入长江,西河的洪水也可以通过兆河进入巢湖。第三章 实习区地质条件一、概述巢湖市北部郊山区的地层,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其中尤以中、晚古生代地层(延入中、下三叠统)研究较详。虽然与巢湖市城南一带同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之内,但在地层发育上尚有某些差异。二、地层实习区地层主要见下表:巢湖地区综合地层简表代纪世组代号厚度(m)岩 性 描 述 新 生 代 第四纪全新世 芜 湖 组 Qhw 10上段:灰黄色粉质亚粘土,含砾粗砂,底为锈黄色铁锰层。中段:灰黄色粉质重亚粘土,棕褐色粗砂夹浅灰色粉质重亚粘土。下段:灰黄色粉质轻粘土,砂、砂砾。更新世下 蜀 组Qpx238黄褐色含铁锰结核粉质轻粘土,下部含钙质结核。泊 岗 组Qpb151浅棕红色微含砂粉质轻粘土,粉质重亚粘土,碎砾层,铁皮层山麓带青灰色含砾粘土夹砂、亚砂土透镜体。第三纪古新世 岱山集组 E1dn 24 浅褐、浅棕色中厚层砾岩,黄褐色厚层块状砂砾岩。 中 生 代白垩纪 晚 宣 南 组 K2xn 845上段:灰紫、砖红色中厚层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下段:砖红色中厚层含砾长石岩屑、细粒岩夹泥质粉细砂岩。侏罗纪晚毛坦厂组J3m151紫灰色安山岩,粗安质火山角砾岩夹凝灰质岩屑细砂岩、粉砂岩。早磨 山 组J1m20砖红色中厚层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三 叠 纪中东马鞍山组T2d96上部:灰黄色厚层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下部灰色薄中层灰岩,灰紫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 早 南陵湖组 T1n 160上部:薄层深灰色灰岩夹炭质页岩。中段: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厚层灰岩、钙质页岩。下段:深灰色厚层灰岩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钙质泥岩。和龙山组T1h29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泥岩。下部:灰绿色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钙质泥灰岩。 殷 坑 组 T1y 125上部: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带状白云质灰岩。中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似瘤状带灰岩。下部:浅灰、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似瘤状灰岩。 古 生 代 二 叠 纪 晚 大 隆 组 P2d 30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质泥岩。中部:紫灰色泥岩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下部: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泥岩、页岩。 龙 潭 组 P2l 74上段: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煤线,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灰岩。下段:灰黄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泥岩夹黑色硅质岩。 早孤 峰 组P1g54上部:浅紫、黄褐色薄层硅质泥岩。中部:灰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下部:灰黄色粉砂岩、泥岩、页岩。 栖 霞 组 P1q 209上段:黑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含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下段:深灰色薄中层状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灰岩,底部黄黑色碎屑岩夹劣质煤。 石 炭 纪晚船 山 组C3c11上部:灰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球藻灰岩。下部: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灰黄色含褐铁矿团块灰岩。中黄 龙 组C2h27上部:灰、紫红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下部:浅灰、肉红色厚层状生物碎屑泥晶与亮晶灰岩。 早和 州 组C1h27上部:灰、浅红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炉渣状灰岩。下部:灰黑色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岩。高骊山组C1g25上部:杂色砂质、粉砂质页岩,顶部灰白色石英砂岩。中部:灰黄色钙质泥岩夹姜粒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下部:灰黄色粘土岩,底部夹褐铁矿。金 陵 组C1j8上部: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下部: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泥盆纪 晚 五 通 组 D3w 177上段:灰黄、灰紫、灰白色薄层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下段: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底部中厚层状砾岩。 志留纪 中 坟 头 组 S2f 95上部:杂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屑砂岩。中部:黄绿色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下部:黄绿色中层状石英细砂岩。 早 高家边组 S1g 379上段:黄绿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细砂岩。中段:黄绿色页岩、薄层长石细砂岩。下段:灰黑色页岩。 古 生 代 奥陶纪晚五 峰 组O3w1灰黑色硅质页岩。 汤 头 组O3t3灰黄色薄层微晶灰岩,底部钙质页岩夹泥灰岩透镜体。中宝 塔 组O2b9上部:灰绿色、灰红色微晶灰岩夹泥灰岩透镜体。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早牯牛潭组O1g6浅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钙质页岩。大 湾 组O1d3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灰、黄绿色页岩。 寒武纪中晚山凹丁组C2-3s309上段:蜂窝状细晶白云岩、硅质岩。下段:灰质白云岩、砂屑白云岩。 早半 汤 组C1b156中厚层微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部白云质石英砂岩,藻泥岩、钙质页岩。冷泉王组 C1l105深灰色中厚层粉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底部含砾砂岩。 元 古 代 震旦纪 晚灯影组Z2d290上段:深灰、灰黑色微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沥青质。下段:浅灰色微晶白云岩、微晶灰岩,夹泥质灰岩。黄提组Z2h708上段:灰色重结晶灰岩泥灰岩夹变粉砂质泥岩、杂砂岩。下段:灰黄色中厚层变细砂岩、粉砂质千枚岩。早苏家湾组Z1s650灰绿、灰黄、灰白色含砾千枚岩夹石英岩。周岗组Z2z850灰白、灰绿色变细粒砂岩、粉砂质千枚岩夹变含砾砂岩。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张八岭岩群西冷岩组Qnx视厚1777浅灰绿、灰白色绢云石英片岩,钠长石英片岩夹浅粒岩、变石英角斑质角砾岩、变凝灰岩、绿片岩。 北将军岩组 Pt2b视厚550上岩段:浅灰、浅黄绿色千枚状白云片岩、绢云钠长千枚岩、底部铅灰色含炭质千枚岩。下岩段: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微晶白云岩。肥东岩群桥头集岩组Pt1q视厚53深灰色条纹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岩、角闪片岩双山岩组Pt1s视厚42浅灰红色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磷灰石透镜团块,底部夹石英岩。晚太古代 阚集岩群 大横山岩组 Ar2d视厚508上岩段:深灰色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岩段:条纹状二云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下岩段:黑色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岩、二长片麻岩。浮槎山岩组Ar2f视厚369灰黄色细粒二长片麻岩,上部夹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下部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三、构造本区位于扬子模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南缘以桥堍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圣桥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 区内位于特提斯机关与太平洋机关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机关活动强烈,并奠基了区内的机关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一)、褶皱 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机关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坟的方向斜组成。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l)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因为多期机关运动的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甚至铰纽。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则被EW向桥堍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多期机关运动的叠加,使区内形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褶皱多被断裂粉碎,并有岩浆进入境内。 1、向斜 (1)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机关线的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P2d)、龙潭组(P2l)、栖霞组(P1q)、孤峰组(P1g)的地层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C3h)、和州组(C2h)、高骊山组(C1j)、金陵组(C1j)、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坟头组(S2f)、高家边组(S1g)的地层组成。因为受机关多期运动的影响,该向斜大部分直立并且局部倒转,甚至铰纽,特别在其核部栖霞组(P1q)、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地层发生强烈揉皱,枢纽升沉,向SSW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变化很大。该向斜NNW端在本区石刀山北部迁移转变,并且扬起,其SSW端被本区南部近EW向的桥堍集东关断层切断而倾伏终止。该向斜被许多断裂错切,并有岩浆进入境内。 因为俞府大村向斜在空间的展布形态复杂多变,因此,根据其在不同部位的表现特征,可将其分为六个部分举行分段研究、描述。 (2)平顶坟的方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白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机关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9051,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平顶山西南坡)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迁移转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迁移转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2背斜 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吉祥物山朝阳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机关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升沉,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因为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如许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吉祥物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迁移转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千米,宽约4千米。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迁移转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因为是志留系页岩构成,侵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低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二)断层 本区因为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子尤为复杂。 1、青苔山逆冲推覆构造 位于巢湖市西北部的青苔山一带,出露长约30Km,呈北东方向延伸。青苔山推覆体主要有震旦系灯影组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和寒武系半汤组薄层灰岩组成。 推覆体的前锋位于在青苔山的东侧,主要有灯影组条带状白云质灰岩构成。前锋带中发育大量密布的,走向平行于青苔山山脉延伸的次级断层,走向4060,倾向北西,倾角大小不一取决于机关位置的不同。前锋的机关范式为单冲式和背冲式两种。 2、狮子崖逆断层 位于吉祥物山与凤凰山接壤处的冲沟、俞府大村向斜西翼。 断层证据: ()、形成机关地貌断层崖,因貌似狮子,故名狮子崖。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组成的集合体叠置在一起形成的。角砾岩的身分为五通组(D3w)石英砾岩,硅质、铁质胶结,角砾石的粒径不大,一般3cm。该断层面清晰,产状34359,断层擦痕80W,断层下盘地层产状12151,断层倾向与地层相反。 ()、断层带旁侧次级机关发育,有伴生张节理、褶皱、擦痕等。两组劈理,产状分别为33030,34341,均指示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移动方向。 ()、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节理、破劈理万分发育,并有一破碎带延伸长度约700米,被NWWSEE方向的断层切断。 本断层为逆冲断层。 3.平顶山南坡正断层机关 位于平顶山西南方,所归属平顶坟的方向斜核部,断层NW-SE方向分布,多被第四系覆盖,产状不清,判断依据是地层走向,因为简易公路双侧岩层根据走向延伸不持续,具备NW向左平移断层的错动特征,因此推测存在一个NW-SE方向左行的平移断层。 (三)节理:实习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中最为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布。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 石英系 二叠系 三叠系 侏罗系 及岩浆侵入体中。发育在灰岩中的节理大都被方解石填充。四、地质发展史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前震旦纪) 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巴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这套地层出露于本区西侧的浮搓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本区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 青白口纪未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北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自震旦纪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较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均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碎屑岩。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运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地台早期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早震旦世晚,气候骤然变冷。沉积了一套冰碛岩系,上震旦统为一套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夹硅质岩建造,含叠层石和兰藻。震旦纪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且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于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太康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两个笔石带。志留纪经历了海浸至海退过程,发育了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相碎屑岩。加里东运动在志留纪末表现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统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本区内缺失了上志留统和下中泥盆统,但银屏地区保存有上志留统茅山组 进入晚古生代,地壳升降活动频繁,发育了滨海碳酸盐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晚泥盆世,海水再次侵入本区,形成了以石英砂岩为特征的滨海相沉积,后期发育有泻湖和潮坪环境。泥盆纪末,地壳曾有过短暂抬升,造成了下石炭统金陵组与上泥盆统五通组间的平行不整合。石炭纪以陆棚环境为主,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种类繁多,尤以珊瑚和蜓类最重要,沉积建造以碳酸盐岩为主,早石炭世依次发育潮下低能、浑水潮坪陆棚和浅海陆棚环境,后期有风暴流作用,各组地层间均存在平行不整合,与银屏地区相比缺失下石炭统顶部老虎洞组和上石炭统黄龙组的下段。晚石炭世仍为陆棚环境,各组地层间同样发育平行不整合。进入二叠纪,碳酸盐岩含量减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滨浅海环境中,生物大量繁盛,有珊瑚、腕足、蜓、苔藓虫、海百合等。早二叠世早期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晚期为近岸海湾环境。晚二迭世沉积环境由潮坪水体逐渐加大,甚至到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下。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上、下二叠统之间、孤蜂组与栖霞组之间均为乎行不整合。 本区三叠纪与二叠纪为连续沉积。下三叠统为次深海盆地陆棚开阔台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生物为菊石、瓣腮及鱼类等。中三叠统仅出露东马鞍山组,系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三叠纪明显地表现为海退序列,地壳不断抬升,海水不断退缩,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加大(三)褶皱断裂发育阶段(T3Rec) 中三叠世以后,杨子陆块一方面受南北统一大陆陆内造山作用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来自东部西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使得本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发生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作用,并伴随有断裂作用,形成了本区内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下侏罗统磨山组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但褶皱较平缓,其动力来源于郯庐断裂左旋平移在本区派生出的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 进入侏罗纪,在近东西的断陷中发育了中下侏罗统的河湖相碎屑岩和上侏罗统的火山碎屑岩,本区位于断陷北侧;仅分布有下侏罗统磨山组,白垩系仅发育上统,为河湖相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大面积分布于本区西侧。本报范围内无该地层。 侏罗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具多期次性,以断陷活动、褶皱作用和岩浆活动为主,在本区早期表现北西西宁南东东向挤压和北北东南南西向引张,一方面形成侏罗纪断陷,另一方面使印支期发育的褶皱构造进一步加强;晚期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使侏罗系表现为近东西向宽缓向斜构造的同时,在马家山向斜形成了次级褶皱和相应断层。 燕山运动不仅导致了晚侏罗世的火山喷发活动,而且引起了岩浆侵入活动目前本区已发现岩浆岩体四处。 狮子口岩体位于狮子口北西约1500米处,出露在凤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桶圆形,沿南东北西方向展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为黑云花岗斑岩,侵入于高家边组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 王乔洞岩体为花岗斑岩,位于王乔洞南侧、俞府大村向斜的北西翼,该岩体平面上近圆形,面积约160平方米,侵入于栖霞组灰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中。 岠嶂站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于栖霞组微晶灰岩之中,出露于岠嶂山中段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西翼,岩体平面上呈椭圆形,出露面积约100平方米。 炭井村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炭井村小溪旁,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岩体四周均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推测围岩为龙潭组长石石英砂岩。 上述岩体均呈株状产出,据其成份、结构、产生状态推测为同一时期的产物,炭井村岩体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为64106年,考虑到KAr法年龄值偏低故时代为晚白垩世。 新生代喜山构造期,本区抬升遭受剥蚀,并有溶洞发育过程。第四系沉积在巢湖市地区覆盖了一定的面积,沉积类型较多为:早更新世的残积与冲积、中更新世的冰川、冰水堆积、晚更新世的冲积物和全新世的冲积与湖积类型,其中尢以早一中更新世的洞穴堆积更为重要,近年来在巢北地区的猫耳洞、巢南地区的银小村后山坡皆发现重要的动物群化石,对于确按时代及了解第四世早、中期下扬子区古生态、古气候、古地舆具备重要意义。 巢湖北部地区第四系一般发育于南侧,多山地区内有坡积物(受溪流切割可见完整剖面)。由含砾石或者砾块及含砂砾粘土组成,可达3-4m厚;山坡边的倒石堆,河谷中及四康医院附近的冲积物、砾石或者含砾粘土、粘土呈层状排列。近巢湖湖滨有河道-湖泊沉积物,以含砂或者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五、实习区水文地质条件(一)汇水条件分析地表水部分:实习地区位于巢湖水系中下游,直接与巢湖相通的河流有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姥下河、石跋河等;另有平行于长江的西河。地下水部分:实习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主要在褶皱构造两翼栖霞灰岩中进行。主要是因为栖霞灰岩中沿层面裂隙及少量横向断层中所贮存的裂隙水与岩溶水,对于岩溶水由于它需要一定的补给时间和补给来源,在此地区地下水应注意合理开采,不宜盲目打井与大流量抽水,否则将造成地下水枯竭以及地面塌陷等工程地质灾害。本区西部马家山和凤凰山一带,在石炭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中,发育有岩溶水。其中以三叠系膏溶角砾岩中水量为最大。凤凰山、大尖山一带泥盆纪五通组石英砂岩中已储存部分地下水。本区地下水矿化度低于1g/L,可直接饮用。此外,本区第四纪广泛分布,虽厚度不大,但含有河湖相细粉沙,且具一定范围的补给区,故此部分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可做饮用水源之一。测区泉水较为发育。(二)含水岩组区内除高家边组(g)、龙潭组(l)和殷坑组(1y)为主要隔水层外,其余地层均为含水层且以裂隙、裂隙岩溶水为主要特征。各层含水量贫富不等,总厚1000m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裂隙岩溶水分布于俞府大村向斜和平顶山向斜石炭系和二叠系岩石中,岩性主要为灰岩。共厚250m,出露面积达5Km,以(扁井,王乔洞、石刀山为代表岩溶发充,有裂隙岩溶水。泉水出露规模较大的有金银洞泉、白姑洞泉。金银洞泉,最大流量150m3h,一般2030m3h,流度为米分。受大气降水控制,季节性影响较明显,为裂隙岩溶水,属下降泉。2、裂隙水裂隙水方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组和三叠系及侏罗磨山组砂岩中。磨山组底部细砂岩破碎带有承压水,从灯塔大队附近钻孔揭露承压水头高度18.5米,水温23。3、松散岩层孔隙水这种水分布不广,仅在冲沟两侧和向斜核部堆积的第四系亚砂土,夹碎石块中含孔隙水,厚度不大,一般在510米,且受大气降水控制。另有上更新统(相当于下蜀组)粘土底部含有砂姜呈层状或透镜状分布,也是较好的含水层。(三)隔水层高家边组(g)、龙潭组(l)和殷坑组(1y)(四)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该地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丰富,主要有地表水下渗,岩溶裂隙补:主要为大气降水 地表水补给 岩溶裂隙渗入和地表水直接补给(紫薇洞的双井)径:地下暗河(溶洞 金银洞 紫薇洞)、泉(半汤温泉)排:泉(半汤温泉) 以及人工抽取(五)专门水文地质现象(六)岩溶水点紫薇洞位于实习区马鞍山东坡,系二叠系栖霞组二段含燧石结核灰岩经地下水溶蚀而成。岩溶洞走向大至4550,基本顺岩层走向分布。紫薇洞又称双井洞,因洞内有大小两个天然井状出口而得名。总长3000多米,主洞长达1500米,岔洞盘绕紫薇山,纵横交错。其洞体处于难得的中外两大板块的交汇点,构成多种差异性岩层,因而造就出特色鲜明又千奇百怪的溶蚀形态,造就出特点鲜明的地下河型洞穴,洞穴呈廊道状,以雄、奇、险、幽见长。紫薇洞有10大洞天,36主景,72辅景,先陆路游览,后水路荡舟。进入洞中,迂回盘恒,跌宕起伏,钟乳纷呈,石柱林立,怪石嶙峋,洞中匿洞,洞洞相通,洞下生河,洞上飞瀑,宏伟深邃,奥妙诡谲。最妙的要数洞内的“四绝”、“三奇”景观。“四绝”为天沟、天板、天漕、玉螺帐,石鹅管和天外飞瀑。“三奇”为铁索寒桥、双井开天、地下长河。铁索寒桥,桥架于深涧之上,每当雨季来临,桥下水流轰鸣,自成另一番壮观。双井开天,近在咫尺的大小两个井口,距洞底近30米,为紫薇洞原始的两个井状出口,地下长河,紫薇洞是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地下河流曲折悠长,通过岩洞,直达巢湖。王乔洞长40余米,宽米,高米,呈弧形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古地下暗河残存部分)。洞位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下段灰岩之,为喀斯特溶洞。洞内可见三级明显的地下水古侵蚀面,反映挽近以来,本区至少有过三次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七)泉点金银洞泉 位于维尼纶厂招待所西北约40m的小山坡西侧。该溶洞为地下暗河出口处,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该岩溶发育走向受两组节理控制,节理裂隙的存在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可能,且灰岩易被溶蚀为溶洞。泉水受大气降水可控制,属下降泉。在洞口上方约500m处分布一漏斗,漏斗中间偏西侧形成一落水洞,为金银洞泉水主要的补给点之一。泉水四季长流,但流量流速随季节不同而有明显变化。半汤温泉位于巢湖市城北七公里的半汤温泉,泉水无色透明,具2臭味;水温5462,矿化度1.9g/L,2含量24mg/L,氡70120埃曼升,pH值6.426.94,偏酸性。水化学类型为含中等放射性含硫化氢的钙镁型热水。流量3000吨小时。温泉水有显著的疗养功能,对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温泉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半汤镇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温泉系大气水与地壳深部热水混合循环而成,其分布受北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三组断裂控制,多位于断层交汇部位。(八)水井、钻孔未调查六、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质量评述此次野地质实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