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123.docx_第1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123.docx_第2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123.docx_第3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123.docx_第4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123.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3.1平行线的性质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去解决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尝试用推理的方式证明问题.【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索及对性质的理解.【难点】有条理地表达和简单的推理.【教师准备】教材探究、思考和例题的相关图片.【学生准备】复习平行线的判断方法.导入一: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相交的四个角都是90,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为90,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反过来,是否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个结论呢?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复习,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知识类比学习的方法.导入二: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如果1和2不相等,直线a与b能平行吗?2.如果1和2相等,直线a与b平行吗?3.如果直线a与b平行,那么1和2相等吗?设计意图在复习上一课时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入本课时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一、探索尝试请每位同学画两条平行线a,b,再随意画一条直线c,且c与a,b相交,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得图中的八个角,并填表.角1234度数角5678度数教师提出具体问题:(1)哪些角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如果再重新画一条直线d,还会有一样的结论吗?设计意图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第(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二、平行线的性质(1)活动方式:观察,交流,归纳,总结.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数学符号语言(如上图,不唯一):性质1:因为ab,所以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因为ab,所以3=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因为ab,所以3+6=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便于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知识拓展(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性质与判定的已知和结论正好相反,都是角的关系与平行线相关.区别:性质由形到数,用于推导角的关系并计算;判定由数到形,用于判定两直线平行.(2)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内错角相等,都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且不可忽略前提条件“两直线平行”,不要看到同位角或内错角,就认为是相等的.三、例题讲解如图所示的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投影出示例题,启发提问:(1)梯形有什么性质?(2)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解:因为梯形上、下两底AB与DC互相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与D互补,B与C互补,于是D=180-A=180-100=80,C=180-B=180-115=65.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设计意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在于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即如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补充)如图所示,已知DEBC,DDBC=21,1=2,求DEB的度数.解析图中BD和BE都可以作为平行线DE和BC的截线,由此可得DEB=1,D+1+2=180,由此结合条件可求得DEB.解:因为DEBC(已知),所以D+D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DDBC=21(已知),所以DBC=60.又因为DBC=1+2,1=2(已知),所以1=30.又因为DEBC(已知),所以1=DE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DEB=30.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注意:(1)这三个性质的前提条件是两直线平行,结论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若两直线不平行,也就不会有以上的各结论.(2)当两直线平行时,以上三个结论是相通的,可以由同位角相等,借助对顶角和邻补角得出另外两个结论.1.如图所示,梯子的各条横档互相平行,若1=70,则2的度数是()A.80B.110C.120D.140解析:先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2的邻补角的度数,再根据平角的定义即可求出.因为各条横档互相平行,1=70,所以2的邻补角=1=70,所以2=180-70=110.故选B.2.(2014梅州中考)如图所示,把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尺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A.15B.20C.25D.30解析:本题考查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因为直尺的两边平行,1=20,所以3=1=20,所以2=45-20=25.故选C.3.(2015株洲中考)如图所示,lm,1=120,A=55,则ACB的大小是.解析:因为lm,所以DBC=120,所以ABC=60,所以ACB=180-55-60=65.故填65.4.(2014益阳中考)如图所示,EFBC,AC平分BAF,B=80.求C的度数.解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BAF,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AF,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解答.解:因为EFBC,所以BAF=180-B=100,因为AC平分BAF,所以CAF=12BAF=50,因为EFBC,所以C=CAF=50.5.3.1平行线的性质1.探索尝试2.平行线的性质3.例题讲解例1例2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20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23页习题5.3第6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2015东营中考)如图所示,将三角形纸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20,2=40,则3等于()A.50B.30C.20D.152.(2015泰安中考)如图所示,ABCD,1=58,FG平分EFD,则FGB的度数等于()A.122B.151C.116D.973.著名的比萨斜塔建成于12世纪,塔身主体为圆柱体,从建成之日起就一直在倾斜.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为1=95,则它与地面形成的较小的角2为度.4.如图所示,直线a,b被c,d所截,且ca,cb,1=70,则2=度.5.如图所示,AD是EAC的平分线,ADBC,B=30,求EAD,DAC,C的度数.【能力提升】6.(2014白银中考)将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靠在直尺上,且斜边与这根直尺平行,那么在形成的这个图中与互余的角共有()A.4个B.3个C.2个D.1个7.如图所示,ABCDEF,ACDF,若BAC=120,则CDF等于()A.60B.120C.150D.1808.(2014盐城中考)如图所示,点D,E分别在AB,BC上,DEAC,AFBC,1=70,则2=.9.一大门的栏杆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A,CD平行于地面AE,则ABC+BCD=度.10.如图所示,已知ADBC于D,EFBC于F,E=1,AD平分BAC吗?若平分,请写出推理过程;若不平分,试说明理由.11.爸爸为了检查儿子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他出了一道题:如图所示,ABDE,B=80,CM平分BCD,CNCM,求NCE的度数.儿子稍加思索就做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么解的吗?请把你的推理过程写下来.12.某品牌不锈钢锥体的平面图如图所示,设计要求是ABCD,且A=C=143,请你帮设计师计算一下E的度数,并说明理由.13.如图所示,已知BEAC,FGAC,垂足分别为E,G,1=2,你能判定ADE与ABC的大小关系吗?并请说明理由.【拓展探究】14.如图所示,ABCD,若ABE=120,DCE=35,试求BEC的大小.【答案与解析】1.C(解析:直尺的上下两边可以看作是两条平行线,通过2的同位角,可以求出它的邻补角的度数为140,然后通过三角形内角和求出3的度数.)2.B(解析:根据同位角相等,求得EFD=58,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求DFG=29,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求FGB=151.)3.85(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得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得2=3,又由邻补角的定义,即可求得它与地面形成的较小的角2的度数.根据题意得ABCD,所以2=3,因为1=95,1+3=180,所以3=85,所以它与地面形成的较小的角2为85.故填85.)4.70(解析:因为ca,cb,所以ab,所以1=3,因为2=3,所以2=1=70.故填70.)5.解:因为ADBC,所以EAD=B=30,DAC=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又因为AD是EAC的平分线,所以DAC=EAD=30,所以C=DAC=30.6.C(解析:如图所示.因为斜边与这根直尺平行,所以=2,又因为1+2=90,所以1+=90,又+3=90,所以与互余的角为1和3.故选C.)7.A(解析:由于ABCDEF,可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C的度数,而ACDF,再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CDF的度数.因为ABCD,所以BAC+C=180,所以C=180-BAC=60,因为ACDF,所以CDF=C=60.故选A.)8.70(解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C=1,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2=C.因为DEAC,所以C=1=70,因为AFBC,所以2=C=70.故填70.)9.270(解析:过B作BFAE,则CDBFA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如图所示,过B作BFAE,则CDBFAE.所以BCD+1=180.因为ABAE,所以ABBF.所以ABF=90.所以ABC+BCD=90+180=270.)10.解:AD平分BAC.理由如下:因为ADBC,EFBC,所以ADEF,所以1=BAD,E=CAD,又因为E=1,所以BAD=CAD,即AD平分BAC.11.解:因为ABDE(已知),所以BCE=B=8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D=180-80=10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CM平分BCD(已知),所以BCM=12BCD=50(角平分线定义).所以BCN=MCN-BCM=90-50=40,所以NCE=BCE-BCN=80-40=40.12.解:过E向上作EFAB,因为ABCD,所以EFCD,又因为A=C=143,所以AEF=180-A=37(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CEF=180-C=37(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AEC=AEF+CEF=74.13.解:ADE=ABC.理由如下:因为BEAC,FGAC(已知),所以CGF=CEB.所以FGB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因为1=2(已知),所以1=3(等量代换).所以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ADE=AB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4.解:过点E向左作EFAB,因为ABE=120,所以FEB=180-ABE=60.因为ABCD,所以EFCD.所以FEC=DCE=35.所以BEC=FEB+FEC=60+35=95.本课时的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把握了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贯彻知识迁移的理念,帮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研究本课时的方法;二是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这两种设计思路为本课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部分同学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随意性有所表现,对这种缺乏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的行为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在例题的处理过程中,忽略了对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为了节省课堂活动时间,填写角的度数的表格可以事先分发给学生,部分同学可以多给份表格,这样可以让学生换个方式去尝试.在例题的处理过程中,注意对例题图虚线的点拨,提醒学生在没有给出虚线提示的情况下,如何去解相关的习题.练习(教材第20页)1.解:2=1=54(对顶角相等).因为ab,所以4=1=5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3=180-54=126.2.解:(1)DEBC.理由如下:因为ADE=B,所以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C=AED=40.理由如下:因为DEBC,所以AED=C=4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所示,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交CD于点G,1=40,求2的度数.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由1的度数可求出BEF的度数.进而可求出BEG的度数,再根据ABCD,便可求出2的度数.解:因为ABCD,所以1+BEF=180.所以BEF=180-40=140.又EG平分BEF,所以BEG=12BEF=70.因为ABCD,所以2=BEG=70.如图所示,在AB两地的山中修一条隧道,从A地测得隧道的走向是南偏东50,如果A,B两地同时开工,那么B地所修建的隧道的走向应是北偏西度才能在山中准确对接.解析要想准确对接,必须保证AB为一条直线,由题意知AB是截线,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知应是北偏西50.故填50.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