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堂讲儒佛道.doc_第1页
罗锦堂讲儒佛道.doc_第2页
罗锦堂讲儒佛道.doc_第3页
罗锦堂讲儒佛道.doc_第4页
罗锦堂讲儒佛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锦堂先生最后总结道:“儒家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佛教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佛;道教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仙。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线不同,方法亦异,但归根结底,却是大同小异,因此,宋孝宗曾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其实,晋代孙绰在其喻道篇中说: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公孔子就是印度的佛,印度的佛就是我们中国的周公孔子,别人对这几句话没有看透,这是一针见血、惊天动地的名言!司马光说: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事实上,无论是圣也好、贤也好,佛跟菩萨也好,谈来谈去,大家走的方法不一样,归根结底是一样的。”罗锦堂先生岳麓书院开讲罗锦堂:谢谢主席!今天在岳麓书院看到这么热闹的场合,我感觉到非常激动,而且我也荣幸能够在这个一千多年的岳麓书院跟大家见面,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抬举、爱护。今天来了许多地方上的首长、学术界的前辈,而且在场有这么多同学,我虽然退休了,从今天的场面看,感觉到我还在学校里面教书一样。主席刚刚讲过了,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从唐代禅宗看宋儒理学”,我没说宋明理学,因为这样的话要加上陆九渊、王阳明等人,范围太大了。所以我把范围缩小,这也是我要特别申明的一点。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凡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惊人成就流传后世,比如说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朴学等等。例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清末民初的章太炎等等,包括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包括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都是有名的朴学大师。每个时期都有这样的大师出现,为我们的后世留下了许多的金玉良言。今天的题目已经讲过了,我记得在57年以前,也就是公元1959年,在我任教的地方夏威夷大学,曾经举办过一次第三届国际东西哲学讨论大会。代表中国出席的人,有胡适先生和冯友兰先生等重量级的人物。还有那时正在夏威夷大学任教、用英文写禅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Zen Buddhism)而驰名国际的吴经熊博士;当时大会里边还有一位年龄最高的,就是日本的禅学泰斗铃木大拙博士,他当时已经八十九岁高龄了,担任大会的主席。冯友兰先生等人都发表了高论。我们知道禅是从印度来的,源自印度“禅那”(Dhyana)的音译,“禅那”不是中国的“禅”,它的意思是集中精神作冥想,集中精神来思索,或者叫静坐而思虑。静坐就等于是定慧,也就是说禅就是定慧,定慧就是佛教的“六波罗蜜”之一。这种“禅”的思想,根据铃木大拙说的,“禅是中国佛教把道家(老庄)思想接枝在印度思想上所产生的一种流变。”也就是说,中国的禅学和印度的禅学结合在一起,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胡适先生在他的菏泽大师神会传一文中也说:“中国禅,并不是来自印度的瑜珈(Yo Ga)或禅那(Dhyana),事实上却是对禅那的一种革命。”这是胡适先生当时对禅的看法。另外天主教有一个神父,我们叫他毕利神父(Thomas Berry),他说“中国禅是亚洲精神的高峰”,也就是说,亚洲精神的成就是中国的禅。铃木大拙先生曾经讲:“像今天我们所讲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顿悟”的意思,我们拿中国话来说,顿然破除妄念而得到真理就是禅,因为妄念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妄不实的念头和虚妄不实的想法。所以,中国的佛教界,自禅宗兴起后,把中国传统佛教依靠经论和戒律的修行方法完全破坏了;从此就改变为只凭个人的主管信仰,以求自性的开悟。“开悟”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所谓的“开悟”就是开智明理,法华经的“序品”中说“照光佛法,开悟众生”。在佛教的禅宗里面,就是你突然棒喝,以任何一种形式,突然间的观念改变了,明显了就叫开悟了。唐代禅宗的发展,由于这个关系,就把传统佛教从否定人间的一切反过来,变成肯定人间的一切,也就是说,把佛教的出世观改变为入世观。所以惠能就有下面几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不离世,就是说你不能离开世界;你要离开世界来求开悟,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一点看起来,在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一般知识分子,大多倾向于禅宗的信仰,把传统佛教慢慢地淡薄了。比如在北宋神宗年间,有一个人叫张安道(张方平),他说:“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也就是说,有聪明才智的人不走儒门的路,都去研究禅宗了。后来王安石听到张方平这么说,大为震惊,以为是从未之闻的高见。后来他反过来告诉张方平说:“孔子逝后,五百年而生孟子,孟子以后不复有及者,何吾道之寥寥耶?”也正是像韩愈所说的,我说的“道”不是佛道,也不是别的道,而是孔子、儒家的道。儒家的道传给孟子,孟子死掉以后就断掉了。孟子之后为什么断掉?因为大家都跑到禅上面去了。张方平就回答说:“岂得无人,如马祖(道一),雪峰(义存),岩头(全岁),云门(文偃),皆有骐骧之才。孔孟之教,不能勒住此辈,故转而去归释氏。”也就是说孟子之后哪里没有人,他举出马祖道一等人作例子,说孔孟的儒家道路不能泛泛而谈。这几位都特别出名,像雪峰义存是德山宣鉴的弟子,德山是四川人,俗姓周,专门研究金刚经。他对金刚经非常通达,所以又叫“周金刚”。当时在唐宣宗时代,就命令他注解金刚经。他把金刚经注解做完以后,挑着担子,从北方跑到南方。为什么?因为他说南方的一般禅宗都是瞧不起我们的传统佛教,我现在拿着金刚经要和他们比赛,看看南方的禅宗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周金刚就带着他的青龙疏抄,去找南方的大师们来辩论。他走到路上想喝水,有一个老太婆在卖茶,当然也有东西吃。他就放下担子,说我现在想吃东西了。老太婆就问,你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要点心。老太婆说:“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你要点什么心?”周金刚觉得老太婆了不起,一个卖点心的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对佛学了解很深。他说我要找禅宗的大师们,怎么找?老太婆说:在这附近有一个龙潭庙,叫龙潭崇信的大师。他根据老太婆的指示跑到庙里面去,很骄傲,说跑到龙潭,既不见龙,也不见潭,叫什么龙潭。崇信大师出来了,说我在这。周金刚就向他请教禅宗,发觉禅宗并不简单,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浅薄,一直聊到天黑了。龙潭崇信告诉他,今天晚了,你赶快回去,我们明日再谈。回去不久,他(周金刚)又敲门。龙潭崇信法师问他:你不是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他说外面很黑,能不能借根蜡烛?龙潭说你要自己找光明,而不是在我们的手上找光明。光明要自己找,不能靠别人。于是他开悟了,之后就献身于禅宗的信仰、禅宗的研究,这是一个小插叙。当时张方平把这些话说完以后,王安石听了也非常同意,他同意马祖道一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另外有一个大法师,就是明代的莲池法师。莲池是在中国佛教里面的第八代祖师,他曾经是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书读得很好。有一天他看到邻居老太婆在念佛,他觉得很奇怪,但是又不懂,就问老太婆:你一天到晚在念什么?老太太说我在念佛。他问念佛有什么用?她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我的先生一生下来就念佛,后来我感觉到很有用,也开始念佛。他回到家后对他太太说要出家了,不在家里呆了,感觉到这个老太太念佛有很大的功用,莲池大师就出家了,成就很大。别人最初是不相信他,后来地方上发生了旱灾,好久不下雨,地方的人就请他说,你是个出家人,现在修养了这么久,能不能求雨?他说我只会念经,不会求雨。地方人说那你就念经。他于是就拿着木鱼敲来敲去,在野外跑了一天,还真的下起雨来了。大家都对他很拥护。莲池大师有一本书叫竹窗随笔,他在里面说:“传灯录所载诸师,如六代相承,五灯分焰诸大尊宿,皆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所谓: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者是也。”传灯录是记载大师们生平的一本书,传灯录、广灯录、续灯录、联灯会要、普灯录合起来为禅宗五灯。莲池说书中记载的诸位大师都是天下古今第一流的人物,认为这些人的学问、道德、聪明才智都是第一流的,我们中国最崇拜周孔,他认为周孔之外也有成就很大的人,像“六代相承”的这些人,就是周孔以外很了不起的。莲池大师接着说,“临济义玄若不出家,必作渠魁,如孙权、曹操之属。”(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一直在走领袖人物的道路。禅宗一花开五叶,临济宗最著名。义玄法师是山东人,一个非常老实的人,起初智慧非常浅薄,出家三年毫无成就。后来他的师兄就问他来了多久,他说三年多了。师兄说你来三年多,懂不懂佛教?他说不懂。(师兄问)不懂为什么不问老师?他说不知道问什么?(师兄说)你就问佛法大义,究竟佛法是什么东西?他就去问黄檗希运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问三次挨了希运三次打。后来希运要他去找大愚禅师。大愚禅师问他为什么要来这里?他说我的老师黄檗要我来问什么叫佛法大义。大于老师也打了他几次,说你为什么要跑到我这里来?我这里没有什么东西,你还是回到黄檗那里去吧。义玄说我没有地方去。他一说没有地方去,大愚又把他打了一次,他一下就开悟了:我为什么问佛法大义,他们就打了,原来佛法大义本身就是我要修行。他就开悟了,反过来把大愚法师打了三下。大愚法师问他:你为什么打我?他说你对我太好了。所以佛教就是要自修自悟,要能够开悟,不靠外力。我们知道佛教中人的见面,常有说我是临济宗的后代之类的话。这些大师们的出家,像临济(义玄)开悟以后,完全是两个人。他看到弟子们打坐,就问你们打坐干什么?这样又不能成佛,不让他们打坐,只准他们冥想。所以我记得有人问临济(义玄)拜佛还是拜祖,他说我什么都不拜,只是来看看。他就是很骄傲的态度。后来还说见了佛要杀佛,见了父母要杀父母,见了朋友要杀朋友,“杀”并不是真的杀,言外之意是亲戚、朋友、父母不能太接近。这个在中国的佛教界传得很远、很广,后来的大师非常推崇。梁启超曾经讲过:“当六朝、隋、唐之间,有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则佛教是也。六朝三唐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而入于佛教之范围。”由梁启超这样说就知道,以前的法师对佛教的看法、对禅的看法完全一致,也就是聪明才智的人能走向禅宗的道路。不少的人才,也就是许多有用的人才统统跑到禅宗的范围里去了,因此就影响到宋代初年的理学兴起我们知道唐代虽然诗歌盛行,但在宗教方面也一样蓬勃地发展,儒释道三教并行。尤其是禅宗,最为一般知识分子推崇。到了宋代,表面上虽然是以儒家学说为正统,但是实际上却把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合、归纳起来,成立了一门新的儒学,但不是纯正的儒学,因为掺杂了佛教的思想、道教的思想。这种思想结合在一起,渐次演变成了一种与佛道不同的宋明理学。理学的称呼是由于东汉以来的学者,治经专重于训诂,都是解释字句;而宋代的大儒们则以义理为主,尤其在儒学这些方面都是解释义理,解释内容以理为主,所以叫做理学。他们除了说理之外,又兼谈性命,所以宋代的理学又叫性理学,或者叫宋学,因为要和汉学有所区别。这种宋学不同在哪里?因为宋人确实在他们的治学上,有他们新的方法、新的精神。这种新的方法、新的精神与汉儒的治学方法完全不同。精神在哪里?即是做人要做第一等人,言学便以道为主,言人便以圣为志,这就是新儒学的新精神。他们治学的目标是要做圣人,不做贤人;他们谈学问,还要谈道,言学问要谈道,言人要学做圣人,不做普通人。他们这种新的方法是汉代人没有的。宋代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虽然是发展于唐代的韩愈和他的学生李翱,但到了宋初,才能普遍地展开。李翱“灭情复性说”一般人不大明白,他干脆说“动则儒,静则禅”,我要动,以儒教的态度;我要静,以佛教的态度。这是他对佛教的态度。我们知道李翱先生不信佛教,排除佛教。有一天李翱去看药山惟俨法师,法师不理他,自己打坐。时间久了,李翱不好意思,就想走,说你的名气很大,我见了面还是这样。后来惟俨法师说太守不要走。为什么?你谈谈吧。李尧就向他问“道”,什么叫道,传统的道在哪里。法师就天上指一指,水里指一指,但是李翱不懂。后来他自己作了一首诗: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宋代初期,一般的人都是很拥护禅宗的发展,学术界的领袖人物,像胡安定(胡瑗)、孙复、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他们都是宋代理学的开路先锋。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之下,于是有了“北宋五子”的兴起。第一个是邵康节(邵雍),第二个是周濂溪(周敦颐),第三个叫张横渠(张载),第四五个是程明道(程颢)、程伊川(程颐)兄弟。一、邵雍“北宋五子”当中,我们第一个会想到的是邵雍邵康节。他本来是河北人,后来搬家到河南去了。他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肯做,甚至政府曾经请他几次出关做官,他都不肯,只是过自己非常穷困的生活,连水酒都买不起。我记得有一次,程明道和程伊川的父亲程珣领着他们兄弟俩去拜见邵雍,他们在饮酒谈天之际,邵雍说出了自己生平学术思想的大要,二程听了非常感动。到了第二天,大程明道先生见了朋友时,就说我昨天和康节先生交谈,听到他所说的议论,真可谓空前未有的豪杰,很可惜没有用来救世!这句话对邵雍是推崇备至。朋友问他,你们究竟谈了些什么?程明道说,我们谈的都是“内圣外王之道”,他的朋友听不懂。这句话见于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即“体用兼备”之意,也就是指的事物本体与所起的作用而言。可见邵雍是“体用兼备”的人,他什么都懂,“内圣外王”之道都可以讲得很清,但他就是不做官。另外,他有一本书叫皇极经世。讲的是易经,根据八卦的数理构出天人变化的图案,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形而上学的系统,也就是完全解释易经。皇极经世后来还有一个“先天象数图”,据说是来自于一个华山道士陈抟,他是从吕洞宾处得到河上公的“无极图”,也就是说,“无极图”最早是河上公传到吕洞宾,后来传到陈抟。他又得到了麻衣道长的“先天图”。陈抟把这两张图最先传给他的弟子种放,种放又传给他的弟子叫穆修,然后穆修又传给李挺之,李挺之又把这个图传给邵天叟,邵天叟传给了他的儿子邵雍。到了邵雍之后就不传了,这个图到了邵雍之手后就断掉了。二、周敦颐第二,大家都知道周敦颐,他也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爷。大家都知道周敦颐是周濂溪,在永州,他住在溪水旁边,叫濂溪;后来搬家到江西庐山下面,也遇到水,还是叫濂溪。因此他的号一生都没有改。周敦颐最先完全是站在道教的立场,周敦颐有“太极图”,是道教的产物。当穆修把“先天象数图”传给李挺之的时候,同时也传给了濂溪。濂溪写成了一篇两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同时他还写过道教炼丹的书籍,所以他最先是完全走道教的道路,后来由道教慢慢走上佛教的道路。他的太极图说,谈“无极而太极”,无极在前,太极在后,这意味着自无生有的意思。他又说,太极动而生阳,太极静而生阴,太极动的时候要生阳,太极静的时候要生阴,阴阳之气,是从太极的动静而产生的。阴阳分立而生天地;阴阳的变化、阴阳的结合又产生了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二气与五行相互作用而生万物,变化无穷。这是周敦颐的一套哲学理论。他最主张的是阴阳之气,所以他说自己的这套说法,不光是受道教的影响,甚至于受到佛教的影响。他自己也曾说,我这颗妙明之心,由黄龙山的慧南禅师所开导,由庐山的佛印禅师所启发如没有东林寺常聪禅师的点破迷津,我便不能豁然贯通的。这是周敦颐自己讲他是由入道走上佛教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受到禅宗的影响,所以他在生活上比较淡泊名利,因此“二程“的学生游定夫就说,周敦颐是一个“穷禅客”,什么都没有,是一个禅宗的穷人。另外周敦颐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爱莲说,大体也是脱胎于佛教的华严经探玄记,我曾经对照过,大部分都是根据华严经探玄记写的爱莲说,由此而言可知周敦颐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非常之深。三、张载还有一个张载张横渠。横渠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住家的地方。张载从小就是一个很有看法的青年,长到18岁的时候他一定要当兵打仗,他说中国一直受外国、北方民族的侵扰,他想要报效国家,想要当兵打仗,就给范仲淹写信,希望范仲淹允许他去打仗。因为他的信写得很好,范仲淹觉得他是个人才,但是为什么要去当兵打仗呢?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必谈兵”,你不一定要去当兵,为什么不在学问里面做工夫呢?范仲淹劝他不要当兵,而且送他一本中庸,要他好好把这本书看看,就明白了。张载读了中庸以后非常感动,觉得里面说的道理非常深奥,愈读愈有兴趣,从此以后就放弃了当兵打仗的念头,研究儒家的经典。等他研究了一段时期之后,观念又改变了,又走到佛教的路上去了,开始研究佛教的经典。然后他又不对了,研究了佛教经典一段时间,又不愿意了,又转而读儒家的经典。他和周敦颐同出于东林寺常聪禅师门下,二人相互谈论,相互砥砺。我们知道他曾经在当时的洛阳,因为他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他公开讲易经,讲易经的时候,听的人很多。后来程明道、程伊川跟他谈易经,一谈他就觉得自己不如程氏兄弟,说你们两个已经比我研究得好,因此他第二天在讲易经的地方做了一个广告,说从明天开始,讲易经的人换成程氏兄弟,我的学问没有他们好,你们听他讲。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让贤给晚辈,他有这样的胸襟,所以也有很好的成就。张载也是先研究儒家,再研究佛教,转变的结果是走上理学的道路。我们知道张载有一本书叫正蒙,里面有两篇文章,都写在他的书窗上,叫“东铭”和“西铭”。东边窗上写的是“砭愚”(东铭);西边窗上写的是“订顽”(西铭)。大家读“西铭”,他说天为父,地为母,天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地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天地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生在天地之间的人,都是天地的子孙。同时,他以为凡是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他更进一步说,不但人类和我是一胞所生,都是天地的子孙,而且天地间的万物,也和我们是相与的伴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民胞物与”。正因为有这种思想,后来从“西铭”里面传下来一句话,说如果有个人能把张载的“西铭”读通了,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圣人,可见对他的期许相当大,读了西铭可以做圣人。张载认为做圣人的目标,第一是要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最重要的是弃恶从善,把你的恶习惯改掉,慢慢改变你的气质;怎样去恶从善?方法是对外要彬彬有礼,对你的内心要特别虚心,不要骄傲,不要随便瞧不起人。对外要“知礼”,对内要“虚心”。“知礼”是儒家的规矩,“虚心”又是佛教的思想。张载说要变化气质,就是拿儒家的理论工夫、儒家的学说,跟佛教的思想混在一起,才能走上理学的道路,走上圣人的道路。另外在张载的语录拾遗里,有“四为偈”相当有名,气概也十分雄壮有力,是千古不朽的名言。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命就是安身,立命就是精神有所寄托,对一般人的教育、对一般人的爱护,就是能走上“安身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在孟子死了以后,你能够接上儒家的道。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说你能够治理国家,使得国家的政治安定,大家都知道太平,“太平”两个字是名词,太是天上的星,太星排列了秩序,不高不低,太星平等了,天下就太平,天下的政治就上轨道了;如果太星不平,天下就乱了。我们说“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不朽的名言。四、二程兄弟第四,我要讲的是程家兄弟,程明道(程颢)和程伊川(程颐)。这两兄弟在宋代理学家里面,他们两位起到的作用相当大,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的成就非常高。因为我讲的很多,不能太详细,他们这些人涉猎的地方太多了。这两兄弟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和周敦颐有关系,所以带着他们兄弟俩去拜见周敦颐。周敦颐喜欢佛学,因此程氏兄弟也随着研究佛学。那时候邵雍也在洛阳,我刚才介绍了。他们兄弟两个除了研究佛学以外,也经常向邵雍请教。所以他们兄弟俩既有儒家的根底,又有佛教跟道教的根底。程氏兄弟的父亲不断地敦促他们,母亲对兄弟俩要求也相当严格。比如程氏兄弟在外面跟别的小孩子打架,母亲责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小孩。当时的人认为程氏的母亲像孟母一样,所以他们兄弟俩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一是因为父亲带他们拜见学术界有名的人,二是因为母亲在家里严格训练他们两个人。他们兄弟俩读书非常好,而且应对也很快。明道先生(程颢)为人非常谦和,他的弟子朱光庭(字公掞)曾经请教他,谈了一个月。别人问他你跟明道先生谈了一个月,有什么收获没有?他说我这一个月来非常舒服,非常享受,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可见程明道的修养相当高。可是他的弟弟程伊川(程颐)就不一样,比较严格。比如他有两个弟子,杨龟山(杨时)、游定夫(游酢),这两个学生向程伊川请教的时候,程伊川晚上睡着了,他们俩就站在旁边不敢动。等他一觉睡醒,问他们怎么还在这,他们说老师不让走不敢走。可见他这个人非常严格。还有一次,学生跟着程氏兄弟一起到外面旅行,要住在庙里面。进庙门的时候,程明道走在左边,程伊川走在右边,后边的学生都跟着程明道进去了。程伊川一看,对哥哥程明道说,可见你的成就比我高,因为学生都跟着你,不跟我。表示学生都怕他。这个故事也证明这两兄弟的个性完全不一样。程伊川当过宋哲宗的老师。一次宋哲宗看到一棵柳树发芽了,就摘下柳条来,程伊川看到,马上责备皇帝说,柳树在发芽的时候,你不能摘他!有毛病马上要指责。二程兄弟的性格虽然不同,但他们两个人把儒家的地位完全建立起来,因为以前儒家的地位,像孔子和道学,谈道学的人没有他们两个谈得那么周详,那么细密。所以他们能够继承儒家的道统,在宋代理学上的贡献很大很大。现在没有时间详细讲“二程”兄弟的贡献,只能在这里提一下他们对理学的贡献。其次,唐代韩愈在排佛老时曾经讲过:我所标榜的道,不是佛老的道,而是儒家的道。这个道,由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可是孟子死了以后,便没有传承的人了。这个问题,一直过了三百多年以后,终于有朱子(朱熹)出来说:“及孟子殁,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手孟氏之传。”这显然是对儒家的道统的传承,找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朱子说,孟子死了以后,书虽然有,但儒家的道没有了,一般人只懂得书的字面,不懂得里面的含义。河南程氏两夫子,他们出来以后,能够接手儒家,真正把儒家的“道”发扬光大,恢复儒家的领导地位。二程兄弟之所以能恢复儒家在思想上的领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在上有范仲淹、欧阳修等大臣的倡导,在下有胡瑗胡安定、孙复等人的推动。另外,尤其是我刚才说到二程的父亲程珣认识邵雍、周敦颐、张载等大儒,不断给他们兄弟俩介绍学术界有地位的人,由此才能亲炙高风,所以他们的成就相当可观,真正能够走上大师的道路。我们知道“大程”明道先生讲究“仁”。他认为一个学者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识仁”,一个人做学问最大的,要靠仁。他所说“识仁”的“识”,不是文字上“认识”的“识”,而是心灵上的“体悟”,显然他是借用了禅学上静观的方法,即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意思是在静观中才能看出万物的生意来。有人就问他什么叫做“仁”?他说恻隐之心就是仁,你把恻隐之心扩大了,扩充起来了,就是仁的境界。除了“仁”,他还说到要“诚敬”,以为“诚”是对内意识的集中,“敬”是对外精神的贯注。内心精神能够集中,外边的精神能够关注,才能走上成功的大陆。这是大程。而小程伊川先生致知的方法,是“格物”;“格物”的精神,就是要“穷理”,要懂它的道理。他说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像水是寒的,火是热的,每一个物都有它的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至于是非善恶,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这是事的理。这个事情对了,这个事情错了,这个是好事情,这个是坏事情,从一个事可以推理到别的事,从一个人的心可以推理到别人的心。这是小程先生的看法。总结来说,二程的最大功劳,就是在学理上挽回了儒家千百年来的颓势,而能够直接继承孟子的学识,上承孔孟的精神,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教化。这正如朱熹先生所说的:“河南两夫子出,而有以接手孟氏之传。”只有他们出来以后,才能把孟子的道接续上,这是二程的成就。(最后讲到朱熹先生。朱熹先生最早也曾经在这个讲坛(岳麓书院)上讲过学,还有张南轩(张栻)先生也是有名的大师。朱熹是唯一一个能够集大成的,他认为儒家古圣先贤的千言万语,说得天花乱坠,道理只有两个: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是什么东西?也就是孟子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朱子认为,“凡得人心之正者为天理;得人心之偏者,是人欲。”天理是人的本然,人欲是情的泛滥。天理胜人欲,就是圣人;人欲胜天理,就是凡夫。人心合乎我刚刚提到的孟子讲的话,合乎这些就是天理;不合乎这些就是走上人欲的道路。人欲是人的情感的泛滥,乱用情感,不该用情感的地方用情感,情感就泛滥了,走上人欲的道路了。所以保持天理,去掉人欲,这是朱熹先生最所期望的。他说人欲胜过天理就是凡夫,天理胜过人欲就是圣人。所以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以为,人之所以有人欲,人为什么要走上人欲的道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自己心性的修养工夫不顾踏实,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而走上人欲的道路;二是对事理的认识都不透彻,容易受到外界的迷惑,而失去天理。朱子把天理和人欲分得非常清楚,说如果要灭人欲,保守天理,就要“居敬”“穷理”四个字。“居敬”就是指道德的修养,你道德的修养高,就达到“居敬”的修养;“穷理”是属于知识的探讨,你对于一个事情的看法,追根见底懂得它的道理。一个道德的修养,一个知识的探讨,如果一个读书人能把这两件事做好,能走上这条道路,那就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这是朱子治学的方法。另外我们曾经讲过,朱子曾经反对佛教。我们知道朱子虽然反对佛教,但是对禅宗还是很向往。所以他曾经最喜欢的一个禅宗大师就是大慧宗杲。大慧宗杲的弟子叫道天禅师,朱熹经常请教道天禅师。道天禅师圆寂后,他觉得瞬间失去他的依靠,一时失去了主意,不知道怎么好,也就是说没有禅师指导,他失去了重心。他曾经写过一篇祭文,有下面这些话:“下从长者,问所当务。皆告之言,要须顿悟。开悟之说,不出于禅。我于是时,则愿学焉。”他又说:“始知平生,浪自苦心。去道日远,无所问津。”他接着说:“师亦喜我,为说禅病。我亦感师,恨不远证。”这些话都是朱子的肺腑之言,是他老实说的话,还能说他反对佛教吗?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宋代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佛教的混合产品。其中有先天太极图等,是道教分子;又谈心说性,是佛教留下的问题;也信灾异感应,是汉朝儒家的遗迹。”他说宋代的理学家表面上看起来是儒家,事实上都是从佛教来,吸取他们的灵感,吸取他们的学问,所以宋代的理学家是一个混合的产物。总之一句话,宋代的理学家就像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他们是“儒表佛里”,再明白一点说,就是“阳儒阴佛”。综观以上,我们知道,宋代学术界的权威人士,像欧阳修,最先是反对佛教的,甚至于他修新唐书的时候,他不为玄奘立传,可见他反对佛教很厉害。但是晚年他又很尊崇佛教,还自号“六一居士”。所以梁启超、胡适先生这些人对禅宗的看法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宋明的理学,事实上就是这些学术的混合体。另外朱熹先生在他的朱子语类里面有“理一分殊”之说,其中讲一理与万物的关系,以及一切与万物的关系。他这些理论,便是根据唐代永嘉大师证道歌中的第三十五首而来。永嘉大师是六祖惠能的五大弟子之一,原歌是这样的: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但是照到水里面有千千万万月亮,这千千万万月亮是由天上一个月亮而形成,也就是说天上的月亮是圆的,水里面的月亮不会是扁的,这是永嘉大师说的佛教的道理。可见朱子所涉猎的学问很广,不仅仅在儒家,对禅宗的学问也在经常不断的研究。从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录,我们明白了佛教跟儒家学问的关系,宋代理学家们与佛教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他们表面上都是反对佛教,但实际上却不断向佛教取经。综合以上我们所说的,儒家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佛教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佛,道教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仙。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线不同,方法不同,但归根结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