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题诗.教案doc.doc_第1页
墨竹图题诗.教案doc.doc_第2页
墨竹图题诗.教案doc.doc_第3页
墨竹图题诗.教案doc.doc_第4页
墨竹图题诗.教案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墨竹图题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松、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开放,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板书:诗情画意 二、解题同学齐读课题,在课题中你发现了那些信息?(a、岁寒三友中的谁?“墨竹”指什么?b、墨竹图题诗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是题画诗?c、郑板桥和郑燮是一个人吗?简介作者) 再读课题,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疑问,谁把心中的疑问讲出来?(a、郑板桥为什么要画这幅墨竹图?b、为什么要题写这首诗?c、这首诗什么意思?)三、初读,了解大意。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首先将诗句读顺,读正确,并且读出一定节奏。1、 指名读,评价。(预设:a、字音都读准了,很好。b、诗句读的又通顺又正确c、初次读这首诗,读的字正腔圆,声音响亮,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他。d、你看,二四句押韵,这位同学把读音拉长,放慢,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e、这位同学朗读得很轻,声音压低,给人一种很静的感觉,并且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很不简单。)2、后两句,谁能更有节奏地读一读,词与词之间读得有停顿,就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谁再来读读?(教师评价:好,就像他一样,齐读这两句。)3、很好,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要读的有节奏、有韵味。齐读全诗。4、读出感觉同学们把诗读通顺、读正确,读出节奏了,但读诗还讲究感觉,再读读这首诗,找找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发言,(如:忧愁、焦虑、悲伤等)教师鼓励:同学们的感情非常丰富,读出了忧愁之感,焦虑之感,悲伤之感,把这些感觉融入字里行间,捧着书,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四、品读悟情同学们读得很有感觉,诗读到这里学完了吗?对,不能跟着感觉走。我们还要深入到诗句的字里行间,看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屏幕。1、出示:快乐合作我能行(1)诗画欣赏中哪些语句能帮助你理解诗句的意思,用笔画下感受深刻的语句,多读一读。(2)小组合作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可采用的方法如:读中想象、借助资料和工具书、抓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等)(3)试着填空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郑板桥整日为灾民( ),晚上,听着( ),( ),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 ).2、 学生汇报: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相信一定有自己的收获。(1) 指名填空(2) 哪一组的同学来读读你们理解的诗句。出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3) 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教师强调:根据古诗的资料理解诗意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3、 同学们细细读读这句诗,提问:从这句诗我们又品到些哪些信息?(预设:a、可以知道郑板桥是在深夜画这幅画,因为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听到风吹疏竹的声音b、 “萧萧”是风吹竹子发出的响声d、“疾苦声”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4、教师引导理解:(1)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这声音大吗?在什么环境里,或者什么时间能听到这声音?(晚上,夜深人静的时间) (2)在这夜深人静的深夜,郑板桥为什么还不能入睡呢?他在想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因为他听到这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思绪万千,夜不能寐。他想到哪些又冷又饿的饥民。)你从哪句诗里体会到的?(疑是民间疾苦声)师:郑板桥虽然是一个七品县官,但是他是一个怎样的官?学生回答。(预设:好官、关心百姓、爱民、有仁爱之心的官)5、把我们的体会再带入这两句诗里好好读。师:他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带着自己的体会谁来读读这两句诗?指名读,齐读。师:当时的百姓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出示“资料”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板桥任潍县知县。潍县是地瘠民贫。荒凉的城阁,败破的官署,县太爷要写信还没有纸用,天冷了也没有炉火。更为棘手的是,板桥到潍县以后,当时山东各地发生严重灾荒,灾情严重,斗粟值钱千百,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穷苦百姓卖儿鬻女逃荒要饭,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惨不忍睹。板桥亲自看到一群群灾民到关外逃荒,纷纷逃离故土,流落他乡的悲惨情况,对此十分焦急,他日夜筹划,图谋急赈。不幸的是,潍县的饥荒,一天天加重起来。(4)让我们走进郑板桥的内心世界,假如你是郑板桥,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你都在想什么? 学生汇报:老百姓在这风雨交加的夜里有什么吃的? 百姓一定很饿? 我一定要想尽办法帮助饥民度过难关。 教师预设:这是一个为黎民而愁绪万千的郑板桥,读 这是一个为百姓而忧心忡忡的郑板桥,读 这是一个为百姓而焦急万分的郑板桥,读 (5)假如你是郑板桥,你会怎么做呢? 我们来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出示: 于是,郑板桥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 (6)是呀,百姓的苦就是他的苦,百姓的愁就是他的愁。他怎能坐视不管呢?诗的后两句这么写到,出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师:理解这两句吗?说说你的理解。提问“州官吏”、“些小”、“一枝一叶总关情”:看到“一枝一叶”会让我们想到画上面的什么?郑板桥是想表达“这些竹子的一枝一叶都会牵动他的感情”这个意思吗?他是想以竹喻人,似是写竹,实则写人,表达他情系百姓的思想情怀。(板书:以竹喻人 情系百姓 )(7)让我们深情地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他的情怀。五、赏画达意这首诗倾注了郑板桥对百姓的浓浓情意,那画呢?同学们来欣赏书上的插图,(1) 从这幅图上,你发现墨竹图上的竹子画得怎么样?(2) 书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这幅图还表现了郑板桥怎样的气概?郑板桥就像这画上的竹子,风来吧,我不弯腰,雨来吧,我不低头。即使被罢官,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板书: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3)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墨竹图题诗,齐读这首诗。六 、课外拓展在古人的眼里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所以郑板桥非常喜欢画竹,赞竹。课外拓展这是郑板桥的诗。出示: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从网上或资料上面进一步了解。七、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