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一二课学案.doc_第1页
八年级上册一二课学案.doc_第2页
八年级上册一二课学案.doc_第3页
八年级上册一二课学案.doc_第4页
八年级上册一二课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新闻二则 学 案20 年 月 日导 学 过 程使用过程教师寄语:天若有情天宜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歼( )灭 要塞( ) 溃( )退 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负隅顽抗: 督战: 歼灭:悍然拒绝: 阻遏: 消耗: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二、自主探究1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2.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四、拓展延伸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五、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六、达标检测(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导语”部分是第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2第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_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_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_ 答案、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句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 4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 芦花荡 学 案20 年 月 日导 学 过 程使用过程诗文吟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理解小说主旨。2.探究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趴( ) 飒( ) 转弯抹角(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 阴惨: 挂花: 转弯抹角: 仄歪: 张皇失措: 3、作者简介: 孙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 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二、自主探究1、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一)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1.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2.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二)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美。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并分析写景的作用。四、拓展延伸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五、课堂小结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六、达标测试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