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课内).doc_第1页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课内).doc_第2页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课内).doc_第3页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课内).doc_第4页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课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秋季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试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苏教) 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解释加点词语(1)尽为所吞 ( )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3)徐喷以烟 ( ) (4)项为之强 ( )(5)捉虾蟆,鞭数十 ( ) (6)兴正浓 ( )(7)鹤唳云端 ( ) (8)怡然称快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选择题(1)对句中“之”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B.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间”。C.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D.故时有物外之趣:动词,到去。(2)选出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夏蚊成雷”,写出了夏天雷声轰鸣之响,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虾蟆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C.“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D.“鹤唳云端”的“唳”字,似乎让人听到了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用词准确。(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4)下面语句描写的内容不属于想象的一项是(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果如鹤唳云端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用原文回答(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候的“我”有怎样的本来、习惯和收获?本领: 习惯: 收获: (2)文中“昂首观之”的“之”字指代什么内容? (3)写出第3段中具体表现“神游其中”的句子。5.简答题(1)文章结尾句属动作描写,想象一下将虾蟆捉在手,打几十鞭子,这是什么样的鞭子?虾蟆竟没死,这是为什么?(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趣事”。(3)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4)读了此文后,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并拟一条爱惜草坪或热爱动物的标语。(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6)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7)本文第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丰富想像: 仔细观察: (8)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9)文中用两个短语写出了作者仔细观察之后的快乐心情,这两个短语分别是:(10)课文中运用了很大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请把这些成语写出来。(不少于三个)(11)请试着分析“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二、课内现代文阅读(一)(人教)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1.作者在文中共描绘了关于春四幅图画,分别是什么?2.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春草图部分4.“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5.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为什么?6.春草图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草的?春花图部分7.第四段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8.春花图按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春花的?能体现这种写景顺序的词语是哪些?9.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10.比较“春草图”、“春花图”两段写法上的异同?11.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12.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3.选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春风图部分14.第一句话体现了春风什么特点?15.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分别突出了春风什么特点?春雨图部分16.“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是形容雨细的,形容雨细而闪烁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连绵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密的是像什么?17.“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个词?18.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19.“一下就和三两天”写春雨的_;“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雨的_;“密密得斜织着”明写春雨而暗写_;“笼着一层薄烟”写春雨的_;“静默”两字用得最妙,是_手法,传达出春雨中_的气象。侧面写春雨的句子是:_。迎春图部分20.文段开头为什么从“风筝”写起?21.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22.后三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3.“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是什么?24.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二)(人教)济南的冬天老舍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4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5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6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课文开头交待了济南冬天的景致是别具一格的,其特点是什么?2.课文第一自然段是以怎样的角度、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3.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4.课文主体部分用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三幅淡雅美丽的工笔画。请精读课文内容,然后按要求概括。(1)第一幅 图,特征是 。(2)第二幅 图,特征是 。(3)第三幅 图,特征是 。5.作者通过这三幅优美的水墨画面,将济南的冬天的山、水、雪、城等景物汇为一体,你从中领略到怎样的意蕴,领略到怎样的审美情趣?6.第三段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7.加粗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用一句话概括第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9.文章结尾写道:“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的“绿的精神”蕴涵着怎样的深意?10.作者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形象地表现济南冬天山水的柔美,并融入作者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请结合下列句子进行赏析。(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11.济南的冬天让人感到温馨,得益于作者亲切的文笔,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赏析下列语句,谈谈加点词是怎样体现作者的亲切感的?(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12.请你根据第2段的内容,说明济南的人们一看到小山,就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的原因。(3分)(二)(苏教)社戏【甲】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乙】1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2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丙】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2“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3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4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5“豆可中吃呢?” 6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7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8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9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请结合【甲】【乙】两段完成下列各题:1.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甲: 乙: 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段。2.分析文中A、B处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A.作用: B.作用: 3.第2自然段开头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说不出的大”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大”字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4.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中的“似乎”“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6.第2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3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7.第3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出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句子填写在表格中。前文交代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