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PPT课件.ppt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PPT课件.ppt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PPT课件.ppt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PPT课件.ppt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身体发展与教育 一 遗传和胎期环境的影响二 婴儿的身体发展与教育1 婴儿感觉的发展 1 视觉和听觉 2 味觉和嗅觉2 婴儿动作的发展三 儿童青少年身体发展与教育1 儿童身体发展速度的比较2 儿童青少年身高 体重发展模式四 青春期提早所引起的教育问题1 身心失衡导致青少年情绪困扰2 在两难困境下性教育推行的步履维艰 发展的概念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在此 发展是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胎期环境的影响1 出生前的环境影响 1 母亲的营养 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影响胎儿的发育 A 直接影响胎儿的营养构成 如缺碘 B 影响胎儿发育的基本生理指标 如营养不良 2 母亲的服药 A药物成分直接透过胎盘影响胎儿对胎儿产生效应 B药物在母体 胎盘或胎儿体内形成药物代谢物 影响胎儿的发育 C药物引起母亲生理上的变化 从而改变了子宫环境 因此影响胎儿的发育 3 尼古丁和酒精 4 母亲的疾病 5 母亲的情绪状态2 生产过程的影响 遗传的影响力首先 遗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产生影响作用 其次 遗传特征对儿童后来的发展有着 有利的 不利的 和 一般正常的 影响这三种情况 从教育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 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 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 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 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 第二 说遗传是发展的基础 这包含着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的涵义 个体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达到遗传提供的发展范围的尽头 因此我们才认为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 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 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3022 身体各部位发展速度比较 身高发展模式 体重发展模式 青春期生长陡增现象 青春期提前 第二节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 维果斯基的发现观 第二节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1 图式 2 同化 3 顺应 4 平衡 二 认知发展阶段论1 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约2岁 2 前运算阶段 约2 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 约7 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约自11 12岁开始 1 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约2岁 分为6个小阶段 第1小阶段特征 反射活动 年龄从出生到1个月即新生儿期 新生婴儿只有遗传的一些诸如吸吮 眼动和抓握等简单反射活动 这些反射经过反复练习 才变得较有适应性 婴儿在这一阶段尚不能觉察周围的东西 甚至不能觉察自己的存在 分不清物与我 缺乏自我意识 1 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约2岁 第2小阶段特征为最初的习惯 年龄从1 4个月 这时 婴儿的动作变得较协调了 出现初级循环反应 学会抬手到嘴边 但还不能摆弄外物 第3小阶段特征是视觉与抓握的协调 年龄从4 10个月 此时 婴儿出现涉及外界物体的二级循环反应 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协调起来 开始会摆弄身旁所看到的东西 9 10个月的婴儿知道东西离开了自己的视野仍然存在 会找遮盖物后面的东西 1 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约2岁 第4小阶段的特征为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 年龄从10 12个月 此时 行为已有目的 开始能预料行为的效果 有意地运用已有行为模式去达到一定目的 出现比较完备的实际智力即通过动作解决问题的智力 会伸手去取用布盖着的物体 婴儿有了明确的客体永久性观念 会寻找消失了的东西 1 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约2岁 第5小阶段特征为发现新手段 年龄从12 18个月 婴儿对不同的物体 会作略为不同的动作 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例如 依次从不同高度抛丢玩具 看落在什么地方 出现追求目标的动作 这是感觉运动智力发展的顶点 第6小阶段的特征为心理组合 年龄从18 24个月 在这个阶段 婴儿由感觉运动向心理意象活动过渡 产生了不在眼前的物体的意象 开始有象征行为 行动之前 能在头脑中思考动作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 前运算阶段 约2 7岁 又称前逻辑阶段 在这一阶段 动作虽然内化了 但尚未形成从事逻辑思维所需要的心理结构 还不能进行运算 因而它是具体运算的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 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 原始的和混乱的 2 前运算阶段 约2 7岁 可分为两个时期 即 前概念期 约2 4岁 此期以出现符号功能和模仿为特点 由于表象的形成和言语的发展 幼儿能运用心理符号 语词或物体代替或表示不在眼前的东西 例如喜欢象征性游戏 椅子成了汽车 小床成了游艇 随着这一功能的出现 幼儿开始进行延迟模仿 原型消失后的模仿 幼儿能运用语言 并形成心理意象 能使用符号在头脑中再现外部世界 这时期的语词和符号尚不能离开所代表的东西 幼儿还没有形成概念 不能用概念反映事物间的联系 2 前运算阶段 约2 7岁 直觉思维期 约4 7岁 幼儿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反映 根据所见事物的表面特点考虑事物间的关系 既无归纳推理也无演绎推理 只会从一特殊情况推到另一特殊情况 并将无关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 皮亚杰称这种前逻辑思维为传导推理 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幼儿用自己的观点看一切事物 不知有别人的观点 见自我中心主义 而且幼儿在同一时期内只能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 思维缺乏可逆性 还没有守恒概念 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主义 3 具体运算阶段 约7 11岁 1 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 出现了逻辑思维 2 已有可逆性 但可逆性的两种形式即逆向性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 离不开具体经验 还缺乏概括的能力 抽象推理尚未发展 不能进行命题运算 3 发展了去中心化 4 有了守恒概念 4 形式运算阶段 约自11 12岁开始 到这一阶段 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 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 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他们开始从具体事物中解脱出来 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 能运用语词或符号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能根据假说或命题进行逻辑演绎推理 三 影响发展的因素 1 成熟2 练习和经验3 社会性发展4 平衡化 四 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 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 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3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 二 维果斯基的发现观 一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 心理发展观 三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四 内化学说 五 对教育的影响1 提出支架式教学2 提出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3 对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 在情景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作用 第三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一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把人的心理发展分8个阶段1 婴儿期 0 1 5岁 信任对怀疑2 儿童期 1 5 3岁 自主对羞怯3 学龄初期 3 5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4 学龄期 6 12岁 勤奋对自卑5 青春期 12 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6 成年早期 18 25岁 亲密对孤独7 成年期 25 65岁 繁殖对停滞8 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 二 个性和社会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2 适应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1 绝不应该把中学生当 孩子 看待 2 绝不应在其他同伴和其他的有关人面前轻视青少年 3 给以明确的知识 让其独立完成任务 4 注意同伴间的影响 二 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和自尊 1 自我意识 鼻子上的红点 1 概念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 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 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即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主体的我 客体的我 2 结构 知 自我认识 情 自我体验 意 自我调节 二 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和自尊 a 自我认识 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b 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尊心 自信心是其主要内容 c 自我调节 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 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包括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等 二 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和自尊 3 作用 a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b 是人的自觉性 自控力的前提 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c 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 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 自我修养 自我完善 4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a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 包括占有感 支配感和爱护感 b 社会的自我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 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 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 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 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 这期间儿童的游戏 往往是成人社会生活的缩影 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 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 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 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C 心理的自我 又称精神的自我 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 这期间 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 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 骨骼的增长 性器官的成熟 想象力的丰富 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 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 所以 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个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独立地认识外部世界 个人价值体系的产生 追求自我理想 抽象思维的发展 2 自我概念 1 自我概念是心理学领域及其难解和非常复杂的概念 a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关于自己的概念认识或观念 b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特长 能力 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 情感和知觉 c 自我概念是个体自身心理 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d 自我概念是个体经由经验而形成的各队对自己的知觉判断或主观评价 2 自我概念的结构发展 1976年Shavelsond等提出了一个多侧面等级自我概念模型来代替过去笼统地自我概念 这一模型将自我概念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 学业自我概念又分成语文 数学等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 非学业自我概念包括社会 情感 身体三个方面 进而又各分成更为具体的数个方面 2 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a 生物因素宫内环境 认知发展水平b 重要他人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影响 教师的作用 同伴关系 c 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历史文化背景 经济地位和种族 3 自尊 1 概念 自尊 self esteem 即自我肯定 自我感觉良好 并认许自我 在心理学上 自尊感可以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 可以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一般来说 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 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 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 2 形成自尊感的要素 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 归属感 成就感 3 自尊的培养 1 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 支点指自己突出的优胜和长处 2 要有正确的方向 培养个人的自尊 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 国家的自尊 3 让孩子认识到 a 重要性 b 成就感 c 力量感 第四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 个体的智力差异 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1 智力由一般因素 G 和特殊因素 S 组成 2 G因素 所有活动的G均相同S因素 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S 一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智力的个体发展趋势 一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 卡特尔 霍尔恩的理论 1 流体智力 2 晶体智力 二 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1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与最优教学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与最优教学方式 续 2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成分性智力 经验性智力 情境性智力 元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智能表现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选择能力 3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说 二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 学习风格的维度1 奈欣斯的三维理论 1 感觉定向 2 反应方式 3 思维模式 二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 学习风格的维度2 雷诺的六维理论 3 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 二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1 感觉通道 1 视觉型学习者 2 听觉型学习者 3 动觉型学习者 2 认知风格 1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2 反思型和冲动型 3 整体性和系列性 4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三 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一 社会文化背景差异1 文化及其差异2 文化刻板印象3 多元文化教育 三 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二 性别差异1 性别与性别角色2 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3 教育中的性别偏向4 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向 1 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 2 学科和兴趣方面 3 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 4 课堂教学和互动方面 图表2 附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1 二 家庭环境因素 启蒙性 长期性 感染性 情感性 一 家庭教育功能的特点 三 儿童与成人的双向模式 二 家庭环境因素 1 2 家庭刺激环境 家庭经济条件 1 家庭客观因素 3 家长的影响 4 出生顺序与独生子女 家长的儿童价值观 家庭气氛与父母榜样 亲子关系 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儿童生活环境的差异 所受教育的差异 从而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展 家长如何利用家庭经济资源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的演变 主干家庭 核心家庭 残缺家庭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离异家庭 家庭的刺激环境 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 婴儿生长的环境 是由母亲准备的 但必须认识到 整天都在照料并同婴儿说话的母亲本身 也是重要环境之一 对低刺激环境的干预研究 家长的儿童价值观 儿童价值观的内涵 儿童价值观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儿童价值观是父母行为的出发点 家长期待的儿童满足他们需要的不同方面 亲子关系 儿童在父母那里寻求安全和温暖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母爱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婴儿的未来而言 母亲的存在 家庭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 父亲常以与母亲不同的方式将儿童引向外部世界 鼓励孩子大胆探索 使儿童的独立性 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 出生顺序与独生子女 阿德勒的 排行与性格理论 出生顺序的不同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影响了父母的态度和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从而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与成人的双向模式 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 发现了这样的结果 当男女婴孩在啼哭时 哄男婴使他们停止哭闹 比哄女婴的时间长得多 很多母亲 因为一哄女婴 她们马上就不哭 所以母亲抱女婴的次数慢慢地增多 而由于哄男婴的效果小 所以母亲们往往让他们去哭 不管他们 这样的区别在婴孩出生三个月时就出现了 这个研究表明 即使是新生儿和母亲之间也有这样的相互作用 这是双向模式的最初表现 二 学校教育因素1 2 教师的影响 1 教学内容 3 班级集体 4 各种活动 教师的正面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