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供兼并重组用).doc_第1页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供兼并重组用).doc_第2页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供兼并重组用).doc_第3页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供兼并重组用).doc_第4页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供兼并重组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 1 概概 述述 一 矿区位置 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一 矿区位置 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1 矿区位置 整合后的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武乡县城 127 方向 直线距离约 24km 的下 合村 行政区隶属于武乡县韩北乡管辖 矿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3 04 11 113 06 17 北纬 36 43 02 36 44 29 井田中心点地理坐标 东经 113 05 16 北纬 36 43 44 井田公路与武乡 左权公路约 5 5km 有公路与之相通 距武乡 左权铁路监漳镇 火车站 6 5km 交通运输较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 1 1 2 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据 2009 年 11 月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发送的晋煤重组 办发 2009 49 号文 关于对长治市武乡县煤矿企业兼并重并重组整合方案 部分 的批复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由原武乡县韩北乡下合村煤矿 武乡县韩北乡枣岭联 营煤矿及新增空白区重组而成 重组后井田面积 3 4544km2 批采 15 号煤层 核定生 产规模 30 万 t 年 矿井隶属山西王家峪煤业 集团 有限公司 企业性质为股份制公 司 2011 年 9 月 9 日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规函 2011 1295 号文件 关于山西 下合煤业有限公司调整产能的批复 批准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矿井的产能由原来的 30 万 t 年调整变更为 90 万 t 年 2 井田境界井田境界 2012 年 9 月 13 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矿颁发了采矿许可证 证号 C1400002009111220046051 批准开采 14 15 号煤层 许可生产规模 300kt a 井田面 积 3 452km2 开采深度为 935m 450m 拐点坐标见表 1 2 1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 图图 1 1 1 交通位置图交通位置图 表表 1 1 2 12 1 兼并重组后井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兼并重组后井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1954 坐标系 6 度带 1980 坐标系 6 度带 1980 坐标系 3 度带 拐点 编号 XYXYXY 14068640196878304068591 6119687761 354066907 5338419771 38 24068160196880904068111 6119688021 354066419 8038420016 14 34067230196869604067181 6019686891 354065525 9438418857 98 44067500196865154067451 6019686446 354065809 6438418421 80 54067240196863704067191 5919686301 354065554 3938418268 79 64067700196860304067651 6019686961 344066024 6538417943 46 74069850196849254069801 6019684856 334068207 4638416906 67 84068940196862804068891 6019686211 344067255 7938418232 06 94069050196870004069001 6119686031 344067343 1738418954 91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3 在由以上 9 个坐标拐点连线圈定的井田范围内 需扣除武乡县韩北乡下合砖厂矿区 范围 砖厂范围由 4 个坐标拐点连线圈定 1980 坐标系 3 度带 1 X 4066303 32 Y 38418063 86 2 X 4066295 76 Y 38418145 64 3 X 4066175 24 Y 38418129 86 4 X 4066185 83 Y 38418047 18 三 矿山开发现状 三 矿山开发现状 本次兼并重组后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由原武乡县韩北乡下合村煤矿 武乡县韩 北乡枣岭联营煤矿及新增井田重组而成 据收集资料情况 简述如下 1 武乡县韩北乡下合村煤矿 为本次兼并重组的主体矿井 该矿为武乡县韩北乡下合村村办企业 始建于 1988 年 1990 年投产 批准开采 12 14 15 号煤层 其中 12 14 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15 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该矿现 采 15 号煤层 矿井原设计能力 60kt a 经采改核定生产能力 15 万 t a 现由 15 万 t a 提 升为 30 万 t a 该井田范围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 2004 年 12 月发放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为 1400000431449 批准 批准开采 12 14 15 号煤层 生产规模 150kt a 有效期自 2004 年 12 月至 2007 年 12 月 该矿原采用一对立井开拓 主井主要担负提煤 下料 进风等任务 兼作安全出 口 提升方式为单罐笼提升 风井主要担负回风任务 兼作又一安全出口 通风方式 为中央并列抽出式 大巷采用轨道 胶带运输 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 由工作 面 顺槽 大巷至井底车场 用罐笼提升至地面 井下支护方式为 井筒采用料石砌 碹 大巷 顺槽采用水泥和工字钢棚架 工作面为悬移支架支护 该矿井下涌水量 70 120m3 d 正常涌水量 100 m3 d 采用中央主水泵集中向地面抽排 井下采用防爆灯 矿灯照明 该矿采用壁式采煤方法 采煤工艺为机采 一次采全高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4 15 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 0 56m3 t 绝对涌出量 0 18m3 min 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 1 13m3 t 绝对涌出量 0 36m3 min 为低瓦斯矿井 2006 年资源整合后 该矿新开拓一斜井作为混合提升井 保留原下合风井作为回 风井 开发全井田煤炭资源 同时关闭原其他生产系统 表表 1 1 3 3 1 1 井井筒筒特特征征表表 井口 井口坐标 80 系 X Y 井口标高 m 井型倾角 斜长 垂深 m 井筒 形状 支护 形式 本次设计利用 情况 混合 提升 井 4068525 43 19687614 77 983 24斜井23 419半圆拱 料石 砌碹 作为兼并重组 整合后的混合 提升斜井 风井 40684449 00 19687543 21 983 63立井90 95圆形 料石 砌碹 作为兼并重组 整合后的行人 立井 2 武乡县韩北乡枣岭联营煤矿 该矿为武乡县韩北乡枣岭村与丰州镇联办煤矿 始建于 1989 年 1992 年投产 批 采 15 号煤层 设计生产能力 6 万 t a 核定生产能力 15 万 t a 立井开拓 采用壁式采 煤方法 采煤工艺为炮采 一次采全高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中央并列式通风 矿井 涌水量 140m3 d 左右 15 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 1 31m3 t 绝对涌出量 0 41m3 min 二 氧化碳相对涌出量 2 24m3 t 绝对涌出量 0 70m3 min 为低瓦斯矿井 2006 年资源整合后 2008 年武乡县韩北乡枣岭联营煤矿曾经做过一次变更生产系 统的设计 即该矿新开拓一斜井作为主斜井 现已成型 该矿原两个立井井筒现在已 经关闭 唯一可利用的只剩下现已成型的主斜井 表表 1 1 3 3 2 2 井井筒筒特特征征表表 井口 井口坐标 80 系 X Y 井口标高 m 井型倾角 垂深 m 井筒 形状 支护 形式 备注 主斜 井 4067785 420 19687147 730 921 5斜井20 253 5 半圆 拱 料石 砌碹 作为兼并 重组整合 后的回风 斜井 四 编制依据 四 编制依据 1 委托书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5 2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以晋煤重组办发 2009 49 号文 关于 长治市武乡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 部分 的批复 3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文件晋国土资发 2010 349 关于兼并重组煤矿 矿产资源开 发利用方案 编制评审有关问题的通知 4 国土资源部 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 国土资发 1999 98 号 5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于 2011 年 9 月编制完成了 山西省沁水煤田武乡县山西下 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供兼并重组用 6 山西国土资源厅晋国土资储备字 2011 575 号 山西省沁水煤田武乡县山西 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供兼并重组用 矿产资源储量备案证明 7 长煤局安发 2010 29 号 长治市煤炭工业局关于 2009 年度年产 30 万 t 以下矿 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 文件 8 2010 年 3 月 23 日委托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做的煤样鉴定报告 9 煤矿安全规程 2011 版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11 煤矿防治水规定 12 建筑物 水体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13 其它国家有关煤炭工业规程 规范和技术政策等 14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晋煤规函 2011 1295 号文件 关于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 调整产能的批复 15 矿井现状资料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6 二 二 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一 矿产品在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预测 一 矿产品在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预测 1 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势 14 号煤为中灰 中硫 特高热值的贫煤 工业用途主要为动力煤 次为化工用煤 和民用煤 15 号煤为中灰 中高硫 特高热值的贫煤 工业用途主要为动力煤 次为 化工用煤和民用煤 2 国内外近 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售预测 1 国际煤炭市场预测 有限的石油资源将使煤炭在未来全球能源供给中再次成为最重要的能源资源 煤 炭在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将呈现上升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 由于石油资源储量相对有限 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随着煤炭利用 技术进步 未来国际市场对煤炭需求将以较快速速度增长 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 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 40 年 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 65 年和 162 年 世界能源需求总量将在未来 20 多年中大幅增长 其中对石油 天然气和煤炭的需 求增幅巨大 假定从 2005 年至 2030 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1 6 那么 与 2004 年相比 到 2030 年 世界石油需求总量将由 39 4 亿标准 t 增长到 55 75 亿标准 t 增 幅为 4 1 煤炭需求总量将由 27 73 亿标准 t 增加到 44 41 亿标准 t 增幅为 60 天 然气需求总量将从 23 02 亿标准 t 增加到 38 69 亿标准 t 增幅为 68 这就是说 未 来煤炭资源在全球能源供给中的地位将上升 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全球 2004 至 2030 年间的能源投资总额估计将超过 20 万亿美元 报道说 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 其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总需求量的 比重将不断增加 由 2004 年的 40 增加到 2030 年的 45 国际能源署的有关数据指 出 2004 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量为 44 8 亿标准 t 到 2030 年将增加到 76 5 亿标准 t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大能耗区 北美共同市场能耗区 东亚经济圈能耗区 欧洲 共同体能耗区 从供求关系来看 北美可自给 东亚与欧共体两大经济圈是主要的煤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7 炭输入市场 其中东亚煤炭市场是世界竞争的焦点 在世界煤炭贸易中 亚太地区 2001 年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额的 53 该区主要煤炭进口国和地区为日本 韩国和台湾 地区 邻近的印度随经济增长进口煤炭需 4168 万 t a 预计到 2012 年 亚洲煤炭市场 需求量将增加 1 5bt 我国煤炭国际市场主要以东亚为主 欧洲为辅 与我国竞争东亚市场的主要国家 是澳大利亚 美国 南非 加拿大等国因运费高无价格优势 澳大利亚正计划改造运 煤铁路 我国地处东亚经济圈 凭借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 仍能继续左右国际 煤炭供求关系和煤价 国际煤炭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2 全国煤炭需求预测 1 煤炭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 在中国能源供给结构中将 处于重要战略地位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 目前 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约占 22 随着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 煤炭利用技术进步 新型煤化工和 煤制油 行业的发展 煤炭在未来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快速上升 煤炭目前是世界能源供给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 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主 导地位 2010 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 原油 天然气和煤炭三大能源各占 30 左右 其中 原油占 36 8 天然气占 23 7 煤炭占 27 2 水电占 6 2 核电占 6 1 而在中 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占比重为 67 7 石油为 22 7 水电 核电 风能 太阳能为 7 天然气所占比重仅为 2 6 201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292468 万 t 标准煤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296324 万 t 标准煤 发电量 24146 亿千瓦小时 均居世界第二位 当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 7000 万千瓦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品燃料占 68 7 油品燃料占 21 2 天然气占 2 8 水电 核电和风电占 7 3 在我国 电力 冶金 化工和建材 4 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 四大行业煤炭消费 量约占总消费量的 70 左右 其中 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 动力煤 占总消费量的 50 以 上 从火电 钢铁行业的产能增量释放来看 需求仍旧非常旺盛 而煤变油 煤化工 的发展 将对煤炭需求结构产生战略性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内煤炭市场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8 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空间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在未来中国能源供给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 从 2006 年到 2020 年 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这 15 年也是中国工业化和现 代化的重要时期 预计未来 15 年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 7 5 到 2020 年 GDP 总量将由 2005 年的 18 万亿元增加到 54 万亿元 按现行市场汇率计算 折合 6 7 万亿 美元 人均 GDP 将由 2005 年的 1700 美元提高到 4800 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 27 年能源 消费的弹性系数平均为 0 54 今后 15 年按 0 5 计算 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按 3 75 计算 到 2020 年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大约将达到 38 亿 t 标准煤 据 BP2006 年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 中国的石油 煤炭 天然气的储量比分别为 16 年 52 年 47 年 虽然天然气及可再生能源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 煤炭将作为唯一 可以长期依赖的常规能源 但今后一段时间里 依然占据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 20 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 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 稳步提高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 世界各国经 济社会发展同能源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一方面 能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类利用能源的每一次进步 都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反过来又拓展了能源利用的 领域 另一方面 能源对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约束作用 能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增 长的速度 结构和方式 目前 全球每年生产和消费的能源总量已经超过 100 亿 t 标准油 其中 90 左右 是化石能源 改革开放 28 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能源建设和节约取得显 著成就 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 中国实现了能源总量翻一番 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 在能源生产结构中 煤炭占 76 在能 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占 68 因此 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能源供给 二十一世纪的头 20 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国际经验 这 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 也是经济结构 城市化水平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 显变化的阶段 按照 十六大 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 2020 年中国实现经 济翻两番 在确保中国经济未来 20 年发展中 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9 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煤炭资源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煤炭资源的经济价值 将在未来得到不断提高 2 2012 年煤炭需求继续增长 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尤其是重工业投资增幅有望 回落 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高速增长 从影响煤炭需求的主要基本因素看 一方面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中部崛起 开发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进 新农村建设渐入高潮 这些因素仍将拉 动投资和重工业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 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 国家还将加大调控力度防止固定资产投资 反弹 尤其会力防钢铁 建材 有色金属等重工业行业投资反弹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增幅 尤其是重工业投资增幅将呈回落态势 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 预计国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增幅略有 回落 所以 煤炭需求仍将保持总体旺盛态势 但增长幅度仍将继续回落 多数耗煤产品产量增速减慢 首先 受钢铁制品和钢材出口量逐步回落的影响 生铁产量增幅仍将呈回落趋势 2006 年以来国内钢材消费增长率一直在 10 或略高的水平上 与此前持续五年的高增 长相比 总体上呈减慢趋势 钢铁产量高速增长 主要原因是钢铁净出口增长迅猛 其次 水泥产量增幅将回落 房地产开发及新农村建设仍将拉动水泥产需量增长 但受固定资产投资 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减慢 国家限制水泥及其制品出口等 影响 预计水泥产量增幅将回落到 10 至 13 的区间内 第三 火力发电量增幅将回落 近年来重工业用电量增量占全部用电量增量的三 分之二以上 2008 年 随着钢铁 水泥 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产品产量增幅回落 重工 业用电量增幅也将随之回落 预计全部用电量和发电量保持较高增长但增幅回落 2012 年电力生产虽仍需倚重于火电 预计火力发电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增幅 将回落到 12 左右 第四 煤基合成氨产量和甲醇 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产品的产量仍将快速增长 由于国家继续推进合成氨生产的原料路线 以煤代油 的改造 煤基合成氨产量所占比 例继续上升 煤炭需求量仍将快速增长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0 主要耗煤产业工艺结构优化 节能减排政策效应强化 将继续压低煤炭需求增 幅 随着电力 钢铁 建材等耗煤行业新型 先进生产线大量投产 预计 2012 年这些 行业 供需形势还将向宽松方向发展 小规模 高耗能生产线的开工率有望进一步降低 促使主要耗煤行业工艺结构优化的市场动力趋于强劲 从电力行业看 大型先进机组较多投产仍将对电力工艺结构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2012 年电力行业还将关停 1000 万千瓦以上小机组 电力供应正在推行 节能调度 水 电 核电优先生产 大型先进机组优先生产 以上因素将使电力生产的工艺结构明显 优化 从钢铁行业看 2012 年钢铁产量增幅回落 中小型钢铁厂开工率偏高的局面有望 改善 同时 面对日渐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 国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力度还将进一 步加大 近期将签订第二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责任书 预计 2012 年钢铁产业工艺结构 优化进程将可比 2011 年明显加快 钢铁生产的煤耗指标下降幅度也会明显加大 以上积极因素 将使电力 钢铁 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煤耗指标处于较快下降 的通道内 综合各方面情况 判断 2012 年煤炭需求仍将保持总体基本旺盛态势 煤炭 需求量适度增长 但增幅将回落到 6 至 8 的区间内 3 瓶颈制约略有加剧 煤炭总体生产能力较快增长 炼焦煤产能增幅较小 2013 年炼焦煤生产能力增加幅度相对较小 考虑到山西省大力控制地方煤矿增产 其它炼焦煤生产省区炼焦煤资源趋于枯竭 判断今 明两年炼焦煤生产能力 尤其是 焦肥煤生产能力增加较少 铁路运煤能力增幅回落 部分地区运输瓶颈制约将略有加剧 2013 年国家铁路将新增运煤能力 6000 万 t 年左右 神朔黄线有望增加 1000 万 t 年左右 合计增长率比 2007 年明显回落 而且新增运力仍在北通道上 山西中南部 陕西 宁夏等省区煤炭生产受铁路运输制约的程度会有所加大 尤其是炼焦煤外运能 力没有增加 炼焦煤供应紧张状况很难缓解 2013 年煤炭进出口平衡量将呈净进口状态 受铁路运力增幅较小的影响 2013 年国内煤炭有效供给量的增长幅度较小 同时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1 新增火电机组仍以东南沿海地区居多 据各直供电厂上报数据 2009 2010 年新增机 组共 6310 万千瓦 其中需下水运达的地区装机容量 1596 万千瓦 占四分之一强 二 产品价格分析 二 产品价格分析 1 2013 年供求平衡价格上涨 煤炭供求总体平衡 动力煤供需形势向偏紧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较大 炼焦煤供应 将继续偏紧 综上对煤炭生产 运输及进出口情况的分析 判断 2012 年以运定产的基本格局不 会改变 煤炭供求总体基本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 由于铁路运力以及有效供给增幅较 小 动力煤供需形势向偏紧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炼焦煤生产能力增幅和运输 能力增幅处于低谷期 炼焦煤供应仍将偏紧 2 电煤价格将上涨 电煤价格上调的市场动力十分强劲 部分煤炭企业在面临亏损的情况下上调电煤 价格的愿望会十分强烈 从与国内外煤炭价格的比价关系 与其它能源品种的比价关 系看 也有一定的空间 随着电力价格的上涨 煤炭价格上涨也将成为必然 3 炼焦煤价格将有较大幅度上涨 炼焦煤价格由供求关系 成本上涨与产业关系共同决定的市场机制较为完善 炼 焦煤是稀缺资源 自 2006 年下半年以来炼焦煤供应持续紧张 2013 年还将继续处于偏 紧状态 供求关系将驱使炼焦煤价格上涨 炼焦煤主产地山西省的炼焦煤成本上涨幅 度较大 成本上升也将传导为价格上涨 钢铁 焦炭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上涨 1 8 月煤 炭行业利润增长 41 2 钢铁行业增长 58 9 钢铁行业具备炼焦煤价格上涨的承受能 力 国际市场 2012 财年炼焦煤合同价格有望上调 30 以上 这将对国内市场上调炼焦 煤价格创造适宜的市场环境 综合以上因素 判断炼焦煤价格将大幅上涨 预计涨幅 在 15 至 20 的区间内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2 三 矿产资源概况三 矿产资源概况 一 矿区总体概况 一 矿区总体概况 1 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井田北部分别与山西王家峪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太行王家峪村煤业有限公司接壤 其它部位为公共井田 井田四邻关系见图 3 1 1 图图 3 1 13 1 1 四邻关系图四邻关系图 矿井扩展条件丰富 建议矿井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扩展井田范围 开采井田接壤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3 的公共资源区域 本次方案设计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矿区范围内的可采矿产资源 方案对本矿区内的 矿产资源进行一次统一规划 统筹开采 2 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1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山西组主要赋存有 1 2 2下 3 3下 4 号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地层平均总厚 75 44m 煤层平均总厚 2 42m 见表 3 1 1 含煤系数 3 2 太原组主要含有 6 7 8 9 11 12 13 14 14下 15 号煤层 其中 14 15 号煤层为可采煤层 其它煤层不可采 太原组地层平均总厚为 103 75m 煤层平均总厚 为 7 54m 含煤系数为 7 3 表表 3 1 13 1 1 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情况表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情况表 层位煤层编号厚度 m 煤层间距 m 稳定性可采情况结构备注 1 0 0 58 0 33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大部剥蚀 9 85 11 19 10 52 2 0 30 1 25 0 84 较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大部剥蚀 1 24 2下 0 0 85 0 28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大部剥蚀 8 93 3 0 41 1 00 0 77 较稳定不可采 0 1 简单 大部剥蚀 0 77 1 12 0 95 3下 0 0 36 0 23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大部剥蚀 7 70 山西组 4 0 0 60 0 20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大部剥蚀 29 78 6 0 1 22 0 32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部分剥蚀 3 78 6 58 5 18 7 0 0 88 0 35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部分剥蚀 6 68 7 31 7 00 8 0 0 74 0 25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部分剥蚀 9 35 11 38 10 37 9 0 0 62 0 37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部分剥蚀 3 94 10 38 8 13 11 0 20 0 43 0 35 较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部分剥蚀 7 17 9 95 7 97 12 0 58 1 02 0 76 较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部分剥蚀 8 51 9 56 9 06 13 0 0 60 0 36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12 84 16 66 15 08 14 0 70 1 40 0 96 稳定大部可采 0 简单 7 66 太原组 14下 0 1 34 0 22 6 10 不稳定不可采 0 简单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4 15 3 05 4 65 3 60 稳定全区可采 1 2 较简单 2 煤层气 本矿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气达不到开采标准 无工业开采价值 3 其他有益矿产 1 山西式铁矿 位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底部 奥陶系中统石灰岩侵蚀面之上 呈透镜状鸡窝状产 出 厚度小且变化极大 无开采价值 2 铝土矿 位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底部 山西式铁矿层之上 矿石为灰白色 致密状 鲕状 结构 多呈块状构造 矿体呈似层状 透镜状产出 厚度不稳定 利用价值不大 3 石膏矿 位于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之中部泥灰岩带中 石膏矿为灰色 灰褐色 呈层状 含 薄层泥灰质杂质 质不纯 常有泥灰岩夹层 4 石灰岩 主要为奥陶系中统石灰岩 灰岩为深灰色 灰色 致密 坚硬 质纯性脆 厚度 大 层位稳定 可作为冶炼熔剂及水泥石灰岩 建筑用石料灰岩矿等原料 由于埋藏 深 目前无利用价值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石灰岩厚度较小 埋于地下 目前无利用价值 3 本方案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根据井田内矿产资源赋存概况 本方案仅对井田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初 步的方案设计 二 矿井资源概况 二 矿井资源概况 1 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1 井田地层 井田内地表被第四系覆盖 主要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5 中统本溪组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 新近系上新统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和 全新统 现根据井田内地层层序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02f 主要为深灰 灰白色厚层灰岩 灰黄色泥质灰岩 含白云岩质灰岩 局部有石膏 层赋存 灰岩坚硬致密 性脆 质纯 方解石脉充填于裂隙中 厚度约 36 07 38 60m 平均 37 34m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灰岩之上 其下部为铁铝层 为褐色 赤色 灰白色铝 土泥岩及山西式铁矿 铁矿呈不规则扁豆状 窝子状 以黄铁矿为主 上部由灰 深 灰 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 细粒石英砂岩 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 本组地层厚度 19 25 31 06m 平均为 27 02m 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主要由灰 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 灰 灰白色粗 中 细粒砂岩 粉砂岩和四层灰岩 K2 下 K2 K3 K4 及 10 层煤层 6 7 8 9 11 12 13 14 14下 15 号煤层 其中 14 15 号煤层为可采煤层 该组地层与本溪组连续沉积 本组厚度 94 37 112 96m 平均为 103 75m 4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整合于太原组地层之上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为灰色 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和灰 灰白色粉砂岩 细 中粒砂岩及煤层 含有 1 2 2下 3 3下 4 号 6 层煤 均为不可采煤层 底部为灰白色中 细粒砂岩 K7 本组厚度 54 10 86 41m 平均为 75 44m 5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底部以灰白色 K8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 岩性为灰黄色泥岩 砂质泥岩和灰 灰 白色细 中粒砂岩 本组井田内及周边仅有 1 个钻孔揭露 厚度 139 48m 6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6 底部以灰白色 K10砂岩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岩性为灰黄 紫红 灰绿 灰色 泥岩 砂质泥岩 灰 灰白色细 中粒砂岩 本组井田内中南部剥蚀 北部最大残留 厚度约 80m 7 新近系上新统 N2 与下伏基岩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紫红色亚粘土 该组厚度为 0 30m 平 均为 10m 8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Q2 3 分布于山顶及山坡上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一般为土黄色亚砂土 亚 粘土 黄土柱状节理发育 底部含有砾石 该层厚度 0 55m 平均为 30m 9 第四系全新统 Q4 主要分布于大的沟谷中 为砂砾石层 砂层和亚砂土 厚度 0 20m 平均 5m 2 井田构造 井田内总体上为一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2 12 见有开阔的褶皱 断 层不发育 褶皱主要为两个小向斜和一个次级小痛背斜 向斜位于井田南部 其控制井田南 部大部分地层产状 枢纽走向北西向 枢纽向两端杨起 两翼地层产状基本相近 在 该向斜两翼分别有次级背斜构造 综上所述 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2 煤层技术条件 1 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太原组 14 15 号煤层 可采煤层的厚度 煤层间距及其变化情 况等见表 3 2 2 现将可采煤层特证叙述如下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7 表表 3 2 13 2 1 可可 采采 煤煤 层层 一一 览览 表表 1 14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下部二段 K2灰岩之下 煤层厚度为 0 70 1 40m 平均为 0 96m 不 含夹矸 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顶板岩性为 K2灰岩 底板为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细砂岩 2 15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一段中部 上距 14 号煤层 5 59 15 10m 平均 8 27m 煤层厚度 为 3 05 4 65m 平均为 3 60m 含夹矸 0 2 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 为全区可采稳定 煤层 顶板岩性为泥岩 砂质泥岩 底板岩性为粉砂岩 砂质泥岩 2 煤岩层对比 煤层对比是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比的方法主要根据标志层划分各组段 地层界线 再用煤层厚度 煤层结构及煤层间距等进行对比 辅以顶底板岩性及沉积 旋回进行核对 太原组中段 K2 下 K2 K3 K4四层石灰岩 其中 K2 K3 K4区域及井田内广 泛发育 层位稳定 又各具特征 K2石灰岩以含燧石为主要特征 K3石灰岩以富含海 相动物化石为主要特征 K4石灰岩因其泥质含量较高可与 K2 K3石灰岩相区别 以 K1砂岩底面 K2石灰岩底面分别作为太原组下段的底 顶界面 以 K2石灰岩底面和 K4石灰岩顶面分别作为太原组中段的底 顶界面 以 K4石灰岩顶面和 K7砂岩底面分 别作为太原组上段的底 顶界面 地层对比明确 依据充分 组段划分准确 下段有 14 15 号煤层 厚度稳定 K2灰岩之下为 14 号煤层 易于对比 15 号煤 层位于 K2 下灰岩之下约 10m 左右 厚度大且稳定 也易于对比 中段 K4灰岩之下为 11 号煤层 K3灰岩之下为 13 号煤层 12 号煤层位于 K4 K3灰岩之间 三层煤均易于 煤层厚度 m 煤层间距 m 煤层 编号最小 最大 平均 最小 最大 平均 夹矸数 复杂程度 稳定性可采性顶板岩性底板岩性 14 0 70 1 40 0 96 0 简单 稳定 大部 可采 灰岩 泥岩 砂质泥 岩 细砂岩 粉砂岩 5 59 15 10 8 27 15 3 05 4 65 3 60 1 2 较简单 稳定全区可采 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砂质泥岩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8 对比 上段有 6 7 9 号煤层 根据各煤层产出位置 厚度等也较易对比 山西组煤层对比的方法 亦是依据标志层 各煤层与标志层距离 层位 煤层厚 度等进行对比 该组赋存有 1 2 3 3下 4 号煤层 其中 1 号煤层位于 K8砂岩之下 厚度小 2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上部 3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 2 3 号煤层厚度相对 较大 且有夹矸 4 号煤层位于中下部 厚度小 根据以上特征进行对比 亦是比较准 确可靠的 3 煤质 1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资料较少 根据王家峪井田精查区煤芯煤样及基建矿井 开采出来的煤观察资料 各煤层均属黑色块状 粉末状 强玻璃光泽 金刚光泽 条 痕为灰黑色 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 为半亮型煤 内生裂隙较为发育 脆性小 断口 呈参差状或阶梯状 比重较大 为变质程度高的贫煤贫瘦煤及瘦煤 2 煤的化学性质 根据王家峪井田和襄垣矿区勘查资料 将各可采煤层煤质特征简述如下 14 号煤 原煤水分 Mad 0 50 5 65 平均为 3 32 灰分 Ad 16 86 28 90 平均为 20 93 挥发份 Vdaf 为 14 96 20 15 平均为 17 42 全硫 St d 为 2 32 3 92 平均为 2 98 焦渣特征 CRC 为 1 2 平均 1 33 干燥基高位发 热量 Qgr vd 为 28 72 36 00MJ Kg 平均为 32 36MJ kg 干燥基低位发热量 Qnet d 为 28 90 28 97MJ Kg 平均为 28 94MJ kg 洗煤水分 Mad 为 0 60 1 57 平均为 1 02 灰分 Ad 6 61 10 64 平均 为 8 68 挥发份 Vdaf 为 13 68 16 16 平均为 15 26 全硫 St d 为 1 34 1 84 平均为 1 60 胶结层厚度 Y 值为 0mm 粘结指数 CRI 为 0 焦 渣特征 CRC 为 2 4 平均 3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 Qgr vd 为 35 00 36 30MJ Kg 平 均为 35 65MJ kg 干燥基低位发热量 Qnet d 为 30 90 33 30MJ Kg 平均为 32 30MJ kg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9 14 号煤为中灰 中高硫 折算成基准发热量时的全硫 特高热值的贫煤 15 号煤层 原煤水分 Mad 为 0 42 4 24 平均为 1 74 灰分 Ad 10 41 28 85 平均为 23 03 挥发份 Vdaf 为 15 84 17 19 平均为 16 58 全硫 St d 为 1 96 3 99 平均为 2 91 焦渣特征 CRC 为 1 1 5 平均 1 17 干燥基高位 发热量 Qgr vd 为 23 44 35 50MJ Kg 平均为 29 47MJ kg 干燥基低位发热量 Qnet d 为 23 41 33 20MJ Kg 平均为 28 36MJ kg 洗煤水分 Mad 为 0 40 0 85 平均为 0 61 灰分 Ad 6 55 11 09 平均为 9 13 挥发份 Vdaf 为 13 54 15 81 平均为 14 57 全硫 St d 为 1 30 1 48 平均为 1 42 胶结层厚度 Y 值为 0mm 粘结指数 CRI 为 0 3 0 平均 1 5 焦渣特征 CRC 为 1 5 2 平均 1 83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 Qgr vd 为 35 43 36 80MJ Kg 平均为 36 04MJ kg 干燥基低位发热量 Qnet d 为 31 87 33 70MJ Kg 平均 为 32 79MJ kg 15 号煤为中灰 中高硫 折算成基准发热量时的全硫进行评价 高热值的贫煤 表表 3 2 23 2 2 煤质分析结果汇总表煤质分析结果汇总表 发热量 MJ kg 水分 WAd 灰分 Ad 挥发分 VAdf 全硫 St d Qgr vdQnet d 胶质层 Y 值 mm 粘结 指数 CRI 焦渣 特征 CRC 煤 层 号 类 别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最小 最大 平均 点数 原 煤 0 50 5 65 3 32 4 16 86 28 90 20 93 4 14 96 20 15 17 42 4 2 32 3 92 2 98 3 28 72 36 00 32 36 2 28 90 28 97 28 94 2 2 0 4 0 3 0 3 14 洗 煤 0 60 1 57 1 02 3 6 61 10 64 8 68 3 13 68 16 16 15 26 3 1 34 1 84 1 60 2 36 30 36 90 36 60 2 33 13 33 70 33 42 2 0 0 1 0 0 1 2 0 4 0 3 0 3 原 煤 0 42 4 24 1 74 5 10 41 28 85 23 03 5 15 84 17 19 16 58 5 1 96 3 99 2 91 4 23 44 35 50 29 47 2 23 41 33 30 28 36 2 1 0 1 5 1 17 3 15 洗 煤 0 40 0 85 0 61 5 6 55 11 09 9 13 5 13 54 15 81 14 57 5 1 30 1 48 1 42 3 35 43 36 80 36 04 3 31 87 33 70 32 79 2 0 0 4 0 3 0 1 5 4 1 5 2 0 1 83 3 4 煤类 根据 中国煤炭分类 GB5751 2009 和 煤炭质量分级 第 1 部分 灰分 GB T15224 1 2004 煤炭质量分级 第 2 部分 硫分量分级 GB T15224 2 2004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 煤炭质量分级 第 3 部分 发热量分级 GB T15224 3 2004 将井田内可采煤层进 行分类 分类结果如下 14 号煤为中灰 中硫 特高热值的贫煤 15 号煤为中灰 中高硫 特高热值的贫煤 5 煤的工艺性能及可选性 煤灰特征 根据王家峪井田精查区 505 号钻孔资料 煤灰特征见表 4 3 14 号煤层为低熔灰 15 号煤层为难熔灰 灰熔融性 煤灰熔点分级 以软化温度 ST 进行分级 如表 3 2 3 所列 14 号煤层煤样为低软化温度灰 15 号煤层为较高软化温度灰 表表 3 2 33 2 3 煤灰成分分析及灰熔性结果表煤灰成分分析及灰熔性结果表 可选性 襄垣矿区普查区 王家峪井田精查区未做煤的可选性试验 根据王家峪井田精查 区以理论浮煤回收率评述煤的可选性 14 号煤理论浮煤回收率 16 40 44 20 平均 30 15 属中等 低等可选煤 15 号煤理论浮煤回收率 18 54 42 57 平均 26 59 属中等 低等可选煤 6 煤质综合评价 14 号煤为中灰 中硫 特高热值的贫煤 工业用途主要为动力煤 次为化工用煤 和民用煤 15 号煤为中灰 中高硫 特高热值的贫煤 工业用途主要为动力煤 次为 分析项目灰熔点 ST 煤 层 号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SO3 TiO2 P2O5 总量 T1T2T3灰熔性 1488 1517 1524 168 481 608 140 6498 321103 1330 高熔灰分 1547 5826 7114 803 731 5020 830 8997 72114513301417 1500 难熔灰分 山西下合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供兼并重组用 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1 化工用煤和民用煤 3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 区域水文地质 本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中段 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属于沁水盆地山地丘陵的辛安泉 域北部 泉域边界 东为太行山西麓隔水层隆起地带 是泉域隔水边界 南为高平北 部纬向地下分水岭 西为沾尚 武乡 阳城 NNE 向褶皱带 北为武乡一带的地下分水 岭 辛安泉以泉群形式出现 呈股流及散流状分布 泉群高程 643 615m 泉群多年 平均流量 11 90m3 s 枯水季节多年平均流量 9 737m3 s 区域东部出露一套碳酸盐岩地层 呈长条状南北方向展布 含岩溶裂隙水 向西 地势逐渐降低 区域中 西部属长治盆地 由黄土丘陵和低山组成 海拔 800 1200m 该盆地为新生界早期形成的断陷盆地 堆积物较厚约 300m 并夹有多 层孔隙含水层 长治盆地范围内的奥陶系 寒武系地层埋藏较深 区域内主要河流为洪水河 为浊漳河北源的支流 浊漳河与清漳河汇合为漳河 属海河流域 洪水河亦为季节性河流 雨季水位暴涨 旱季流量很少 甚至断流 洪 水河两侧沟谷中均为间歇性河流 洪水河河床宽阔而平直 两侧支流沟谷发育 雨水 排泄较好 该区地下水补偿完全来自天然降水 1 区域含水岩组 按其含水层类型可分以下四个类型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包括寒武系中 上统 奥陶系下统及中统的一套灰岩 泥灰岩及白云岩等浅海相 沉积地层 在区域东部及东北部大面积出露 A 寒武系中 上统含水层组 由竹叶状灰岩 白云岩及含泥灰岩等组成 中统厚度 30 349m 上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