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年全国1.2卷语文小说阅读答案.doc_第1页
2010-2015年全国1.2卷语文小说阅读答案.doc_第2页
2010-2015年全国1.2卷语文小说阅读答案.doc_第3页
2010-2015年全国1.2卷语文小说阅读答案.doc_第4页
2010-2015年全国1.2卷语文小说阅读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卷2010年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外,应该还有不安和恐惧,或说受宠若惊。2.【答案】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3.【答案】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4.【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解析】谈观点,要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概括选文中的事实进行佐证。2011年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对话风趣而又细腻。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 2.【答案】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主题的关系3.【答案】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4.【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2012年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答案】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答案】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2013年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错,是为了掩饰自己;D项“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错,警察知道他的真实目的;C项“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不完全正确,后半句是表达对他这幻术的厌烦。) 2.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每点2分) 3.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招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每点2分) 4.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小说通过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每点22014年1.【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我”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打动。 2.【答案】 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以及渡夫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可看出他的热情坦诚和乐于助人;对话中,他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可见他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答案】 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从与“我”的对话、“钱”的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身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关于“钱”的话题的引入,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对话和自述相结合的形式使渡夫的故事简练而集中。 4.【答案】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构安排的能力。小说以渡夫任情高歌为结尾,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从小说主题上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015年1. 【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B、D三项都属于分析人物形象,对三孬“好嚼舌,搬弄是非”的解读,对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解读,对麻婶女儿“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都有失偏颇。三孬可能是出于好心,怕马兰花遭受损失;马兰花的丈夫对六百元斤斤计较,也可能和进城好几年仍然租房、家庭条件困难有关。D项麻婶的女儿更多是出于知恩图报才有还款、借房的举动。 2. 【答案】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4分):部署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表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中线索的作用,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情节的作用进行思考。考生要从小说四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切入,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与本身、与其他三个要素密不可分,要有“四位一体”的答题建构思维。如这一道题目,要从情节本身思考,它对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表现麻婶母女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从文章主旨的角度,看其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丰富小说的主题。3. 【答案】具体说明: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每答出一点给2分) 说明效果(2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4. 【解析】要将三次流泪的描写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看人物是在什么情形下流泪,弄清楚为何流泪,才能分析此时人物的心情。分析描写的作用,则应从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塑造人物的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角度思考。 全国卷2013年1.【答案】答E3分,答C2分,答A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解析】B项,“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不对,只能写出他当时的情态;D项,“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对,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2.【答案】“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山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暗示骑手已经到来;“那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鹰”在文中是一个次要形象,作者对其进行描写,其用意是为了突出“骑手”这一形象服务。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进行,如“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 “那鹰又出现了”等。可以从对环境的烘托与对骑手这一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考虑。3.【答案】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朴质自然的力与美;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答出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骑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围绕文中的描写及古诗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如写他的出场、外貌、动作、喝酒吃肉等。可以从外形、举止、性格等几个方面分条作答。4. 【答案】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活动的主要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的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结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答出三点8分。)【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峡谷”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形象,同时它对骑手性格的塑造、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效果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不强求一致,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2014年1.【答案】C项3分, A项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方面的表述中发现问题。题中,B项错误在于:“对比”的说法不正确。D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E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以鞋为纽带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鞋就是主人公玉明感情的载体,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近全部的爱。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因此回答时既要扣紧“好处”作答,又不能忽视必须限制在“叙事写人”这两方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守明犹如一块未经雕凿的璞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她内心淳朴,有着热烈的爱情。守明单纯又略带娇羞,对于爱情抱有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守明在生产队干活时,用纱布包手,洁净但是羞涩地纳鞋底的情节也表现了主人公单纯又略带娇羞的性格。守明对她心中那个男人的爱更多的是渴望被爱,守明的羞涩实际上更包蕴着对“被爱”的渴盼。 【解析】回答此题,要从文本对人物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和语言等的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中捕捉信息。比如文本中对主人公守明在做鞋看到鞋样时心中的想法和近乎梦境般的描写,就可以从中归纳出主人公单纯又略带娇羞的神态,以及她对于爱情抱有的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等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答案】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既然题为“后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小说写的男主角是“那个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小说中并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不能断定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后记”中“我”的遭遇。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小说中的“那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