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ppt_第1页
口腔微生物学.ppt_第2页
口腔微生物学.ppt_第3页
口腔微生物学.ppt_第4页
口腔微生物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生物学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生物之间 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生态系ecosystem 一 生态系和生态学 肠道菌数百种 数量达100兆 重量2千克显微镜下 花草丛生 丹藤翠蔓 生机盎然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为生态学 ecology 1985 olkerRush提出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为微生态学 microecology 生态位 小生境niche生态点biotopes生境habitat 环境 environment 生物体周围许多不同复杂程度的实体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的影响 二次细菌定植 Secondarybacteriacolonization 先锋菌pioneer 定植colonize 环境改变 environmentchanges 生态连续ecologicalsuccession 生态演替 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环境中的过程 个体 individual 生物体的社会 群体 community 极期群落 climaxcommunity 互生mutualism相互受益共栖commensahism一方受益 一方不受损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 一方受损无损共生amensalism双方均不受益受损双方受损共生symecrosis双方受损 生物间的共生关系symbiosis 二 口腔生态系 人类与正常菌群间的关系互生 Normalflora正常菌丛 固有菌丛 口腔 肠道 大肠杆菌 300余种 人体细胞1014 仅10 为哺乳动物细胞 其他为微生物 口腔生态系 oralecosystem 口腔正常菌丛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S mutans 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有益作用损害作用 有益作用 对外源性微生物的抑制entagonism microbialinterference阻止和限制外源微生物的入侵通过竞争营养物质产生抑制性代谢产物占据空间位置降低PH值降低氧化还原电势导致机体产生天然抗体 对宿主免疫系统刺激 唾液腺的神经支配 有助于组织和器官正常发育定菌动物肠道发育不良 营养功能VitK Biotin B6 B2长期使用抗菌素 营养吸收 维生素代谢障碍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pH Eh值改变 酶的产生使宿主致敏 损害作用 三 口腔微生物的获得与演替 一 获得 胎儿无菌 产道获得 双亲影响 二 演替 physiologicalsuccession 1 新生儿期2 幼儿3 青春期和成人期 四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软硬组织屏障获得性膜复杂的口腔环境舌 龈上皮 龈沟 颊 腭 釉质 牙本质 牙骨质 一 物理化学因素 温度一般细菌可在 5 55 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 60 嗜冷菌45 嗜温菌25 37 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anaerobes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anaerobes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表示舌前16 4舌后12 4颊褶0 3 Eh oxidation reductionpotentials 指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75mV 50mV 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 6 7 6 影响因素外源性物质 糖类 酸性 碱性物质细菌发酵唾液缓冲能力 流速 唾液龈沟液血素 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 蛋白酶等 二 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龈沟液中主要为IgG2 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 三 宿主因素 糖蛋白粘蛋白 mutan 氨基己糖 4 MGI保护 润滑 抗微生物参与获得性膜形成MGII凝固细菌 富脯蛋白 proline richproteins HRPS 参与钙离子浓度调节富酪蛋白 stathrine 抑制羟磷灰石形成 使唾液中羟磷灰石达到饱和和促进再矿化 过氧化物酶 硫氢酸盐抗菌系统 salivaryperoxidase SCN H2O2OSCN 硫氢酸盐SCN氧化中间产物 过氧化物酶 乳铁蛋白 lactoferrin 能与铁结合 使部分需铁细菌受抑制溶菌酶 lysozyme 能介导细菌聚集 破坏细胞膜 激活细菌的自溶素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细菌附着1 粘附 attachment 2 细菌间作用聚集 aggregation 共聚集 co aggregation 四 细菌因素 2020 3 18 39 可编辑 第二节牙菌斑与生物膜 一 获得性膜的形成 细菌非直接附着至牙面清洁牙面后几分钟 数小时内形成24小时后0 01 1 m 成份glycoproteinsphosphoproteinslipidGingivalcrevicularfluid 获得性膜成分对附着的影响氨基酸缺乏系统分析糖蛋白中的寡糖oligossacharides介导初期附着 二 微生物聚集microbialcolonization 一 初期附着 非特异性附着钙桥学说 脂磷壁酸 酸性唾液糖蛋白细菌表面疏水性 hydrophobicity 静电学说 Ca 二 细菌附着 高度选择性 selectivemanner 配位体理论 ligands adhesin receptors oligossacharides 早期附着细菌 S sanguisS oralis占链球菌的95 S mitisbioran占细菌总数的50 S sanguis附着至人类唾液糖蛋白终末唾液酸残基 S oralishasagalactose bindingadhesinActinomycesviscosusproline richprotein statherin 附着至 S sobrinusglucan 附着至 S mutans与龋病关系密切 但数量 2 初期链球菌唾液中某种微生物浓度与附着量呈正相关第一个细胞附着至牙面所需细菌浓度S mutans104 105 mlsalivaS sanguis103 ml 三 微生物演替 Microbialsuccession Strepococcus dominatedplaquetoaplaquedominatedbyactinomyces 原有微生物为继发性微生物生长创造条件 细菌创造一种环境逐渐被其他适应性细菌取代吸引继发入侵者或不利其自身附着 成熟菌班中无S orealis 牙菌班变厚 O2缺乏有利于兼性厌氧菌生长 9天后牙菌班兼性厌氧及厌氧微生物为主几周后达到平衡 四 成熟牙菌斑Maturedentalplaque 早期生长 细胞分裂所致继之 吸附玉米棒状中心丝状菌 玉米棒状 中心丝状 老菌斑 内层稠密包绕G 菌pleomorphic菌其中放线菌为主 外层松散 菌班附着图 菌斑附着过程 第三节口腔正常菌群 一 来源母体近亲 二 菌丛固有菌丛indigenousflora增补菌丛supplementalflora暂时菌丛transientflora 口腔微生物细菌真菌支原体口腔原虫病毒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口腔球菌属 Stomatococcus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消化球菌属 Peptococcus 和消化链球菌属 Peptostreptococcus 奈瑟球菌属 Neisseria 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优杆菌属 Eubacterium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 口腔菌属 双歧杆菌属 Bifdobacterium 乳杆菌属 Lactobacillas 罗氏菌属 Rothia 诺卡菌属 Nocardia 嗜血菌属 Hemophilus 放线杆菌属 Actinobacillus 艾肯菌属 Eikenella 口腔金氏菌 K orale 弯曲杆菌属 Campylobacter 二氟化碳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