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导学案6-诗歌表现手法.doc_第1页
二轮复习导学案6-诗歌表现手法.doc_第2页
二轮复习导学案6-诗歌表现手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氾水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艺术班)二轮复习导学案(6)课题:诗歌表现手法2活动时间: 月 日班级: 姓名: 学号:【导学目标】1、 读懂诗歌内容,提升综合解题能力2、 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规范答题的意识。【导学方案】1、 诊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晓至湖上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 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二、考点解读一轮复习存在的主要问题:1、读不懂、读不透诗歌内容:通读诗歌后要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2、很多同学概念模糊,不知道表达技巧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不能判断出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3、不会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三、知识梳理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以抒情和描写为主)2、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问、对比、衬托、联想、象征、用典、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答题思路:1、 揭示手法。2、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手法的;3、表达效果:结合主旨、情感解题步骤:手法+分析+效果四、学生探疑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全部举出并作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第二联历来是被传送的名句,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五、尝试练习: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六、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2、 诊断练习答题要点: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学生探疑1、借代(手法),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分析),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手法)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效果)。用典(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分析);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情感)。2、寓情于景。子规啼、三更月,触目伤怀。虚实结合。梦中归乡是虚,梦醒后子规啼唤、月光如水是实。衬托。以乐衬忧,梦中归乡是乐,梦醒还是异乡是忧。用典。蝴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