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清脏腑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四节清脏腑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四节清脏腑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四节清脏腑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四节清脏腑热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清脏腑热 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所形成的火热之证 本类方剂按所治脏腑 心 肝胆 肺 脾胃 大肠等 火热证候不同 分别使用不同的清热方药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 心经火热证 心经蕴热或心热移于小肠 症见心胸烦热 口渴面赤 意欲饮冷 以及口舌生疮 或心热移于小肠 小便赤涩刺痛 舌红 脉数 治法 清心热 养阴液 利小便 导热下行 使蕴热从小便而解 君 清心经邪热 利水通淋 以除小肠之热 木通 臣 生地 养阴清热 竹叶 清心除烦 利水导热 佐使 生甘草梢 调和诸药 保护胃气 且顾护小儿生发之气 直达茎中 缓急止痛 方解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 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 口渴 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 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心火较盛 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 心热移于小肠 小便不通 可加车前子 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 阴虚较甚 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 小便淋涩明显 加篇蓄 瞿麦 滑石之属 增强利尿通淋之效 出现血淋 可加白茅根 小蓟 旱莲草凉血止血 运用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口腔炎 鹅口疮 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 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 亦可加减治之 4 使用注意方中木通苦寒 生地阴柔寒凉 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病例 万密斋治县尹张之子 未周岁 啼哭昼夜不止 医谓腹痛 用理中丸不效 又谓伤食 用泻黄散不止 万视之曰 公子腮面赤 乃心烦而哭也 若腹痛当见面青 伤食当见面黄也 乃用导赤散 木通 竹叶 生地 灯心 黄芩 甘草 加黄连 麦冬煎服之 次日早即入告曰 昨夜哭多何也 万曰 病即安矣 曰 病安何以哭不止 乃笑曰 公子啼哭 三日夜不吃乳 昨夜热退心凉欲得乳 而乳母在外 盖往夜之哭 病哭也 昨夜之哭 饥哭也 果然 乳母五更到 即止矣 魏之琇 1997续名医类案 万密斋医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主治 1 肝胆实火上炎证 治法 泻肝胆实火 清肝经湿热 阴肿 阴痒 阴汗 小便淋浊 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头痛目赤 胁痛 口苦 耳聋 耳肿等 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 2 肝经湿热下注证 肝经绕阴器 布胁肋 连目系 入巅顶 胆经起于目内眦 布耳前后入耳中 一支入股中 绕阴部 另一支布胁肋 方解 君 龙胆草15 主入肝胆两经 大苦大寒 泻肝胆实火 清肝经湿热 臣 栀子15 性味苦寒 通泄三焦 屈曲下行 清热泻火 以助君药泻肝火之功 清热利湿以助君药祛肝经湿热 黄芩10 清肝胆之火 清热燥湿 以助君药祛湿之功 车前子 木通 泽泻各10 佐 清利湿热 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方解 生地10当归5 佐 滋阴养血 滋养肝血 以涵肝之体 防止苦寒渗利伤阴之弊 柴胡10 疏肝解郁 引药入肝胆 使 甘草5 调和诸药 防苦寒之品伤胃 泻肝胆实火 清肝经湿热 功用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 利中有滋 降中寓升 祛邪而不伤正 泻火而不伐胃 使火降热清 湿浊得利 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 湿热下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肝胆实火较盛 可去木通 车前子 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 若湿盛热轻者 可去黄芩 生地 加滑石 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 若玉茎生疮或阴囊肿痛 红热甚者 可去柴胡 加连翘 黄连 大黄以泻火解毒 运用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 头部湿疹 高血压 急性结膜炎 虹膜睫状体炎 外耳道疖肿 鼻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胆囊炎 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膀胱炎 尿道炎 外阴炎 睾丸炎 腹股沟淋巴腺炎 急性盆腔炎 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 湿热者 4 使用注意方中药多苦寒 易伤脾胃 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 皆非所宜 病例 患者 女 45岁 2000年3月12日就诊 病发带状疱疹 于左胁呈点状分布 直至左下腹 色暗红 无脓疱及溃破 疼痛难忍 动则尤甚 自觉痛处有灼热感 伴口苦 纳叶 眠差 舌红 苔黄 脉弦滑数无力 中医诊断疱疹 证属肝胆湿热 治以清泻肝胆湿热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当归延胡索郁金甘草各12克黄芩柴胡栀子泽泻黄芪丹皮玄参各15克生地白茅根各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 每日1剂 水煎服 5剂后疱疹无扩展及溃破 灼痛明显减轻 先发疱疹已明显好转 上方再服5剂 已无疼痛 疱疹渐愈 上方去龙胆草 延胡索 生地 黄芩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加熟地黄 党参各20克 再服5剂 告愈 都兴山 2005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举隅 湖北中医杂志 27 5 42 左金丸 丹溪心法 黄连六两 180g 吴茱萸一两 30g 组成 清泻肝火 降逆止呕 功用 肝火犯胃证 主治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 呕吐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数 证侯 黄连吴茱萸 方解 清泻肝火 清泻胃热 君 制黄连之寒 佐疏肝解郁下气和胃降逆 1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火犯胃 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 胁痛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 1 吞酸重者 加乌贼骨 煅瓦楞以制酸止痛 胁肋疼甚者 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炎 食道炎 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运用 两方皆用于肝经实火 胁痛口苦等证 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 有降逆和胃之功 而无清利湿热作用 泻火作用较弱 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 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 有清利湿热之功 而无和胃降逆作用 泻火之力较强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比较 苇茎汤 外台秘要 引 古今录验方 主治 肺痈 热毒壅肺 痰瘀互结证 治法 清肺化痰 逐瘀排脓 身有微热 咳嗽痰多 甚则咳吐腥臭脓血 胸中隐隐作痛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苇茎60 君 善清肺热 为治肺痈要药 薏苡仁30 臣 冬瓜子24 清肺利湿排脓 桃仁9 佐 活血化瘀 润燥滑肠 方解 功用 清肺化痰 逐瘀排脓 本方为治疗肺痈之良方 历代医家甚为推崇 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皆可使用 用于肺痈脓未成者 服之可使消散 脓已成者 可使肺热清 痰瘀化 脓液外排 痈渐向愈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肺痈的常用方剂 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 均可使用本方 临床应用以胸痛 咳嗽 吐腥臭痰或吐脓血 舌红苔黄腻 脉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肺痈脓未成者 宜加金银花 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脓已成者 可加桔梗 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脓肿 大叶性肺炎 支气管炎 百日咳等属肺热痰瘀互结者 运用 冯某 男 59岁 病历二月 初患咳嗽 胸际不畅 未以为意 近日咳嗽加剧且有微喘 痰浊而多 味臭 有时带血 胸胁震痛 稍有寒热 眠食不佳 小便深黄 大便干燥 舌苔黄厚 脉滑数 辨证立法 外感风寒 未得发越 蕴热成痈 治宜排脓解毒 涤痰清热为主 处方 鲜苇根24克桑白皮6克鲜茅根24克旋覆花 代赭石12克同布包 6克地骨皮6克生苡仁18克陈橘红5克炒桃仁5克冬瓜子 打 18克陈橘络5克炒杏仁6克北沙参10克苦桔梗6克仙鹤草18克粉甘草5克 二诊 服药五剂 寒热渐退 喘平嗽轻 痰减仍臭 已不带血 眠食略佳 二便正常 尚觉气短 胸闷 仍遵原法加减 服药六剂 诸证均减 惟较气短 身倦 脉现虚弱 此乃病邪乍退 正气未复之故 处方 北沙参12克枇杷叶6克云茯苓10克南沙参10克半夏曲10克云茯神10克苦桔梗6克炒枳壳5克化橘红5克白及粉 分二次冲服 3克冬虫草10克粉甘草5克炒白术10克三七粉 分两次冲服 3克 五剂后基本痊愈 祝谌子等 2005 旋今墨临床经验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 肺热喘咳证 肺中有伏火郁热 治法 清泄肺热 平喘止咳 气喘咳嗽 皮肤蒸热 日晡尤甚 舌红苔黄 脉细数 肺合皮毛 肺热则外蒸于皮毛 故皮肤蒸热 此热不属于外感 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 故热以午后为甚 其特点是轻按觉热 久按若无 与阳明之蒸蒸发热 愈按愈盛者有别 桑白皮30 君 泻肺清热 止咳平喘 地骨皮30 臣 泻肺中之伏火 粳米3 佐 益气养胃 以保护小儿生发之气 甘草3 使 调和诸药 粳米与甘草相配 共奏培土生金之功 方解 功用 泻肺清热 止咳平喘 配伍特点 本方特点是清中有润 泻中有补 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 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 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 对小儿 稚阴 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 与肺为娇脏 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十分吻合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 皮肤蒸热 舌红苔黄 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肺经热重者 可加黄芩 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 燥热咳嗽者 可加瓜蒌皮 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阴虚潮热者 加银柴胡 鳖甲滋阴退热 热伤阴津 烦热口渴者 加花粉 芦根清热生津 33 运用 3 现代运用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 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4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平和 尤宜于正气未伤 伏火不甚者 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34 清胃散 脾胃论 主治 胃火牙痛 胃有积热 循经上攻 牙痛牵引头疼 面颊发热 其齿喜冷恶热 或牙宣出血 或牙龈红肿溃烂 或唇舌颊腮肿痛 口气热臭 口干舌燥 舌红苔黄 脉滑数 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 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 胃中热盛 循经上攻 故牙痛牵引头痛 面颊发热 唇舌腮颊肿痛 方解 黄连15 君 清胃泻火 升麻10 臣 清热解毒 助黄连之力 升而能散 可宣达郁遏之火 引药上行 黄连与升麻相配 有升有降 可宣透胃经郁遏之伏火 黄连得升麻 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升麻得黄连 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方解 功用 清胃凉血 黄连15 君 清胃泻火 升麻10 臣 清热解毒 助黄连之力 升而能散 可宣达郁遏之火 引药上行 佐 生地10 清热凉血 丹皮10 凉血清热 除 血中伏火 当归5 养血活血 助消肿止痛 使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 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 口气热臭 舌红苔黄 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兼肠燥便秘者 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 口渴饮冷者 加重石膏用量 再加玄参 花粉以清热生津 胃火炽盛之牙衄 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病例 患者 男 35岁 牙龈红肿疼痛5天 在当地诊所服阿莫西林效果不显 于2003年4月20日来我科检查治疗 下门齿牙龈全部肿胀 触痛明显 且易出血 牙周渗出脓液 口臭明显 诊为牙周炎胃火炽热型 给予清胃散加味即生地 当归 丹皮 升麻 生大黄 知母 赤芍 白芷各10g 生石膏30g 黄连 三七粉各6g 每日1剂煎服 治疗3日牙龈肿胀消失 脓尽血停而痛止 计服中药6剂痊愈 清胃散治疗牙周炎30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 2007年08期陈晓生 肖雪芬 陈义珊目的 观察清胃散治疗胃热上蒸型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牙周炎病人60例 中医辨证均为胃热上蒸型 随机分为中药清胃散组 治疗组 30例 牙周宁组 对照组 30例 2组病例均采用口腔超声洁治 龈下刮治 即根面平整 等基础治疗 治疗组加服中药清胃散 对照组口服牙周宁片 均以30d为1个疗程 观察2组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 牙龈指数 牙周袋探诊深度的变化 结果 1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 对照组70 0 有显著差异 P 0 05 治疗后 2组牙龈指数 牙周袋探诊深度 牙松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1 结论 清胃散治疗胃热上蒸型牙周炎疗效较满意 玉女煎 景岳全书 主治 胃热阴虚证 阳明有余 少阴不足 头痛 牙痛 齿松牙衄 烦热干渴 舌红苔黄而干 亦治消渴 消谷善饥等 治则 清胃热 滋肾阴 方解 君 臣 熟地15 滋阴补肾 治少阴不足 石膏15 清泻胃热 治阳明有余 麦冬10 养阴 助熟地滋阴 且可清心除烦 知母10 清热养阴 助石膏清热 又助熟地滋阴 牛膝8 补肾 助熟地 导热引血下行 佐使 功用 清胃热 滋肾阴 佐 配伍特点 清热与滋阴共用虚实兼治 治实为主胃热得清 肾水得补 清胃散与玉女煎鉴别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压痛齿松 烦热干渴 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火盛者 可加栀子 地骨皮以清热泻火 血分热盛 齿衄血多者 可去熟地 加生地 玄参增强清热凉血之力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47 葛根半斤 15g 黄芩三两 9g 黄连三两 9g 炙甘草二两 6g 组成 解表清里 功用 主治 协热下利 伤寒表证未解 邪陷阳明所致 证候 下利身热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 君 葛根臣 黄连黄芩佐使 炙甘草 解表退热 升阳止利 清热燥湿 厚肠止利 甘缓和中 调和诸药 本方功能解表清里 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 显然以清里热为主 正如尤怡所云 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 而留于表者十之三 53 运用 1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热泻 热痢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下利 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腹痛者 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 热痢里急后重者 加木香 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兼呕吐者 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夹食滞者 加山楂以消食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 肠伤寒 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 里热甚者 4 使用注意若虚寒下利者忌用 54 运用 病例 马某 男 70岁 前日饮食不慎 骤患腹痛泄泻 一日四 五次 腹痛即急如厕 便后有下坠感 微觉恶寒热 食欲不振 舌苔薄白 脉象弦数 辨证立法 年已七旬 脾胃本弱 饮食不洁 再受外感 则发寒热腹泻 水谷不分 病出中焦 脉象弦数 内蕴有热 即拟葛根黄芩汤加味治之 处方 酒黄芩6克苍术炭6克血余炭 炒车前子10克同布包 6克酒黄连5克白术炭6克煨葛根10克焦内金10克炙草梢3克白通草5克焦薏仁15克炒香豉10克赤小豆10克赤茯苓10克 患者连服三剂 腹痛泄泻 寒热均愈 祝谌予等 2005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5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Page 56 主治 湿热痢疾 湿热壅滞肠中 气血失调所致 症见腹痛 便脓血 赤白相兼 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 脉弦数 57 治法 清热燥湿 调和气血 湿热疫毒下注大肠 气机壅滞 肠中积滞内郁 气血瘀滞化为脓血 下利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腹痛里急后重 病机 58 黄连半两15 黄芩半两15 清热燥湿以止利 大黄三钱10 泻热通便 攻下积滞 通因通用 木香二钱6 槟榔二钱6 行气导滞 当归半两15 养血活血 行气和血 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 肉桂二钱半5 佐使 甘草二钱10 调和诸药 配伍白芍以助缓急止痛 主 芍药一两30养血和营 缓急止痛 既可助归 芍行血和营 又可防呕逆拒药 方解 佐 当归半两15 当归半两15 养血活血 辅 功用 清热燥湿 调气和血 配伍特点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 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 气血并治 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 侧重于热者寒之 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1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 赤白相兼 腹痛里急 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本方在运用时 如苔黄而干 热甚伤津者 可去肉桂 加乌梅 避温就凉 如苔腻脉滑 兼有食积 加山楂 神曲以消导 如热毒重者 加白头翁 银花增强解毒之力 如痢下赤多白少 或纯下血痢 加丹皮 地榆凉血止血 运用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过敏性结肠炎 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4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运用 房某 男 37岁 初诊 1991年6月22日 主诉 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利脓血 赤白相兼 日行七八次 无发热 伴腹痛 里急后重等症 曾服用多种肠道抗生素不效 病情时轻时重 缠绵难愈 后于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现症见腹痛 里急后重 便下脓血 日行七八次 辨证 休息痢 湿热蕴结肠胃 气机不宣 酿为脓血 治法 清热化湿 调气和血 拟方芍药汤 当归30克白芍30克黄连9克木香10克秦皮10克莱菔子10克甘草5克 二诊 1991年6月29日 药后诸症减轻 便次减少 加黄芩9克 黄柏10克 三诊 腹痛 里急后重和便下脓血已除 正常大便日行一次 停服汤药 改服异功散善后 董建华等 1990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北京 北京出版社 运用 白头翁汤 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