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2).doc_第1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2).doc_第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2).doc_第3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2).doc_第4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学校:银川回中 命题人:刘飞鹏一、积累运用(35分)1.默写。(15分)(1)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2)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3)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4)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5)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6)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7)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8)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9)散入珠帘湿罗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游山西村)(11) ,琴瑟友之。(诗经 关雎)(12)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13)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14)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1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原创】【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增加积累。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及正确书写。【参考答案】略2.补全下列成语。(4分)根深 固 受益 浅 无人问 温 知新 【原创】【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的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积累常用成语的能力。【参考答案】蒂 匪 津 故3.汉字的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字可以从字形联想到字义,有些字可以根据组成部分猜出字义,有些字可以从它们的组成部分推测出字音、字义。请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个简析字形或字义的联系。(2分)【原创】【命题意图】引领学生感受汉字集形体、声音和释义三者一体的独特魅力。【参考答案】“休”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人倚在树上,表示休息。“采”由“爪”和“木”两部分组成,表示用“爪”到“木”上摘采。“末”是在“木”上加一横,用来指树木的枝叶或树梢,后引申为“东西的梢或尽头”。4.经典诵读。(4分)水浒传塑造了108位草莽英雄形象,请根据下列描述按要求填写恰当人名,并概括写出与之相关的一个经典故事。(1) 小名“铁牛”,与宋江交情最好,可是又坚决反对宋江接受招安。他性情急躁,刚直勇猛,而又鲁莽异常。经典故事: (2) 话说原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因被权奸高俅所害,刺配沧州,行至野猪林时,又被董超、薛霸绑缚。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是迟,那是快,薛霸的棍拾举起来,只见林冲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到九霄去外”这来人是 (绰号)。经典故事: 【原创】【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中“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并检验学生是否做到了真阅读。【参考答案】(1)李逵 为母杀四虎 斧劈假宋江 怒扯招安书 (2)花和尚鲁智深 拳打镇关西 倒拔垂杨柳 大闹野猪林(各写出一个即可)5. 下列语段划线处有语病,请改正。(4分)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保障;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1) 第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 (2) 第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3) 第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4) 第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改编】【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中“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的要求,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参考答案】(1)“应该”或“必须”。(2)“的对象”。(3)“走进”改为“翻开”。(4)“无数的”放到“生灵”前。6.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演讲词。(2分)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改编】【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中“了解常用修辞,体会表达效果”的要求,考查学生对“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了解。【参考答案】“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由于语序不同而构成鲜明对比,使卑鄙者更渺小,高尚者更伟大。通过对比饱含着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佩和赞誉之情。7.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曾领孟子搬了三次家,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这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1) 请给漫画你个标题。(2分)(2) 围绕画面含意,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改编】【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领悟漫画的讽刺手法。【参考答案】(1)孟母无处迁。(2)网吧,游戏厅,暴力影视,低俗刊物等充斥着孩子的视听,还孩子一个良好地生长环境,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二、 阅读(40分)(1) (16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思而不学则殆。(2)其岸势犬牙差互(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4)食之不能尽其材。【原创】【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要求,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与释义,因此从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方面命题。【参考答案】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卑鄙: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材:通“才”,才能。2. 翻译句子。(6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原创】【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要求,考查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参考答案】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游玩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3.任选角度,赏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2分)【原创】【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要求,考查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答对1点即可)此句是全诗感情升华之笔,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4.范仲淹渔家傲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塞下秋景的什么特点?(4分)【原创】【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要求,考查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参考答案】景物:归雁、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千嶂、孤城。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的寥廓荒僻、萧瑟悲凉,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气氛。(二)阅读眼泪这么近 背影那么远(12分)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在多年以后,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白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那时我想起的是娘,是从我记事时起就有着一头白发的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离开了那个山村。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当时村里人都认为像娘这样的傻女人是养不活我的,可是,村里人终于从震惊中明白,有我在身边的日子,娘是正常而清醒的。她能熟练地把小米粥煮得稀烂,慢慢地喂进我的嘴里;她能像所有母亲那样,把最细腻的情怀和爱倾注在我的身上。人们有时会惊叹,说我也许就是上天赐给她的良药。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夏天时村里的孩子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只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天下的母亲哪有不打孩子的,况且她只打了我两次!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变成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的,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我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呆住了,那背影渐行渐远,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不期然间,这背影便走进了我的梦里。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62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摩,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迁户口。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娘的故事。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村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她的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可是后来,和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儿子也因此投进了村南的河里。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家也不要了,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到了这个村子,她竟在这里安下身来并且把我养大了。那一刻,我忽然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我的眼泪落下来。以后的生活中,对娘的思念已成了一种习惯,常常于不觉中满眼泪水。我在每一条路上观望,朦胧的目光中再也寻不见那个蹒跚的背影。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我最亲的娘,她的眼泪与背影,竟成了我今生今世永远都化不开的心痛。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2分)2.文中画线句子在描写“娘”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3.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对“被娘打了两次”的心理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2分) 4.联系上下文,“我”挨打的原因是什么?(2分)5请概括文中“娘”的人物形象。(2分) 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改编】【命题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查学生对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尤其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标题含义。【参考答案】1.标题巧妙运用对偶,“我”对娘的感恩、思念之情,挥之不去,刻骨铭心,近在眼前的是我为此悲伤流泪,因而说“眼泪这么近”,”;“娘”的去世,使“娘”那饱含母爱的背影“远到隔世”,未能尽孝的愧疚之情,成了自己永远的心痛,因而说“背影那么远”。2通过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娘”由不明真相的震惊、愤怒到不忍动手的慈爱,其间“娘”对“我”揪心与爱心的矛盾,因为去日无多对“我”的不舍,种种复杂的感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3第一次挨打后,“我”一点儿也不记恨,只是不明白“娘”为什么会如此“狠打我”;第二次挨打后,“我依然不恨她”,虽仍不明所以,但已经懂得了“傻娘”将“我”拉扯大并供“我”上学,要比别人付出多千百倍的辛劳;老村长对“我”讲了“娘的过去”以后,“我”终于懂得了“娘”两次打“我”是出于对“我”真挚而特殊的爱,对“娘”产生了无尽的感恩与思念之情。4.“我”到河里洗澡,“我”与女同学交谈这两件事勾起了“娘”的痛苦回忆,她的儿子因早恋而投河,怕“我”走她儿子的老路,所以打“我”。5.“娘”虽不幸却坚强,虽可怜却善良,虽“疯傻”却慈爱,是一个历尽千辛万苦,把“我”养育成人的母亲形象。6.结构上首尾呼应:最后一段的“眼泪与背影”,同文章开头“我”听老教师讲授朱自清背影而“失声痛哭”相照应。内容上,因追忆“娘的背影而心痛”,表达了对“娘”深切的思念,这深化了人物的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两点各占2分,从结构上分析出点题、照应题目也可得分)(三)阅读眼界与读书完成下列问题。(12分)(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6)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2.本文的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2分)3.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2分)5.如果将“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作为论据,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