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第19课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课标内容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蒋个石为什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泽东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在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等问题,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目的要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识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并结合地图讲述三路大军挺中原的经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动手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难点:重庆谈判的背景。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 教学过程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重庆谈判 引导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为什么阴谋发动内战? (2)蒋介石既然内战的方针已定,为什么还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打了什么如意算盘? (3)你认为毛泽东应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说说你的理由。 (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 (5)重庆谈判有何意义? (6)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2)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的? (3)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两个解放区?(4)陕北解放区是怎样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 (5)解放区军民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目内容如下问题进行教学: (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有哪些?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地区? (3)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 (4)三路大军是怎样挺进中原的? (5)从地图上找出大别山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 (6)你能否用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 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还是发动了内战。第一目重庆谈判讲的是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第二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讲的是内战爆发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军事斗争情况;第三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的是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开始外线作战。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内容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2)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讲座,了解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的状况。 (2)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及问题讨论,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情况。(3)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张謇等著名实业家热心办实业的原因和事迹。 (4)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讨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及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謇办实业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难点: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讨论问题: (1)中国的民族工业闪起于何时?其原因是什么? (2)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得到初步发展?原因有哪些?情况怎样? 这一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只求大致了解。关于民族工业兴起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间及情况,教材已明确写出。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教师补充说明:(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二、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讨论的问题:(1)中国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是什么?情况怎样? (2)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张謇所办企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3)与张謇同时的著名实业家还有哪些? (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以上问题中应重点讨论一、二题。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讨论的问题:(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发展?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哪些摧残? (3)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会纷纷破产? 本课最后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相比,有哪些不同? (2)为什么说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造成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通讯工具的更新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23课 近代科技之星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第24课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课标内容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介绍魏源和严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感情。 (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