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引 言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和题材,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使词摆脱了音乐的束缚,将词变为一种全新的抒情诗体,雅化了宋词的艺术品格,同时变革了晚唐以来形成的香艳柔婉的主体风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至此,词从狭义的“缘情”文学向“言志”文学靠拢,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言情词别具一格,自有特色,极大地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等。苏轼还使农村生活入词蔚然成风,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词中不惟有农村迷人的景色,更有那与雨后清新爽目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构成了一幅幅“与民同乐图”。笔者认为苏轼这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代表着北宋的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正 文1、苏轼词的继承相对于他的散文、诗歌而言,苏词创作成就极大。哲学上讲,其实继承性和发展性应同属于“发展”这一范畴。发展是新事物战胜事物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扬弃、否定、创新过程,而是汲取传统之精华,传统的土壤中培植新事物的过程。文学正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说,中国一篇文学作品的诞生来源于劳动,那么在它以后产生便带有了历史的继承性。产生是文人对峙的发展,也就有了对试的某些继承。张惠言曰:“盖诗之比兴变,之仪,骚人之歌,则近之矣。”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几以塞其下流异起渊源。无使风雅之士,惩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涌之也。”意谓词上接风另一方面,宋词又是在唐五代词基础发展而来,因此又承袭了前代词的某些特点。1.1苏轼词承袭了前代词的豪放旷达特点1.1.1前代词的豪放提起苏轼的词,人们便会首先想到“豪放”,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之词旷”王国维如是说。东坡之“旷”表现在他能站在一定历史空间的高度,以无比现实而又豁朗的心境去关注一种现实的东西,以一种理想的气质去看待人生诸问题,以无比深厚的笔触去传达一种哲理。因此,与其说东坡词“豪”勿宁可在添个“旷”更合适,是豪放、旷达,是“使人登高望远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的风格,是“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豪情逸致。而这种“豪放”之情,首先是中国文学传统气质的遗传。在诗经中,我们已不难看出几分“豪”的因素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个爱护士兵,同仇敌忾的将军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孔子曰“夫子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尔达人”, 孟子曰“我只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孟这种积极入仕、仕优则仕的思想,更影响了后代文人报效国家的世界观,这也就为文人家国之忧的豪放之情奠定了基础。离骚中塑造的一位举世独立、愤然孤行、带有几分豪气的高洁之士;魏晋”观其诗文,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也“,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种宇宙的震撼雄浑和一代枭雄的雄心壮志之交合,表现了其抱负的豪放气势。这种对社会人生的气概又影响了帝国文人昂扬的精神、文人心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已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李白”我本楚人,风歌笑孔丘“的高歌狂放,韩愈的”气盛言宜“吾不影响了苏轼”豪放“心理气质的形成。1.1.2豪放词并不始自苏轼当词在民间流时,就产生了某些豪放气质的作品。比如敦煌曲子词种的綄溪纱:“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出为盟保乾坤”为了江山社稷要尽献自己的一切,还绝决的指山为盟、口出誓言,包含着多少英雄之情、豪壮之气。宋初文坛继承唐代古运动的传统,对宋代词风进行了大胆改革,柳开、王禹深、欧阳修、王安石相继而起,为宋初文风之矫正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深受其影响。1.1.3苏轼词的大胆创作大胆革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这种发自老夫的少年狂,把一个老来弥坚,老来弥壮、骁勇英武、豪壮无谓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在我们眼中,他的狂比少年还要甚,包含着一种人生的体验,一生的追求,可谓“狂夫老更狂”十拍子。白酒新开酒酿。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不同于古人的是,苏轼冲口而就“横放杰出”之词将这种豪放发展成为一种豪逸、豪旷,它超越了闺阁庭院之景与相思离别之情的范围,发升为一种超越单纯的豪,有一种豪的情调,一种有哲理的豪。1.1.4苏轼词的豪放旷达是对前代词的继承发展在苏轼此类作品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说是苏轼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篇词不拘囿于人事之慨,而把人生理想、故人之思寄托到历史的长洒中和无限的空间中,在一种超然的时空中探求人生理想,人生哲学,既一种丰富的“宇宙感和哲理味”,这不能不说是词人独一无二之好笔,超出古人之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要以得出,苏轼的豪放旷达,正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理趣的继承和发展。1.2苏轼词继承了前代词在描写景物中包含了哲学思考的特点这种文化理趣中的“宇宙感”蕴藏于天地山水之间,通常以自然景物作为包含哲学观点的材料来表现。诗经、楚词中初露端倪,尤其到魏晋,玄学思想盛行,文人向往自然之风普遍,对社会、自然都充满着一种哲学思考。最具代表的便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部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一种“无我之境”的表现。盛唐之音所表现出的因国盛而自豪,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之气象,反映出的是一沉雄博大的宇宙感。轾宋代,宋人理性思维活跃,使他们看问题时多了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理”和“趣”的关系同,实际上就是谭震林美学中理性内容和审美特征关系的具体表现。他们善于交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将说理通过一种形象思维表达出来,以寻找一种自然与人的契和。从而更使“理”多了一种“趣”。苏轼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就更多的闪现出一种“理趣”来。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围绕“月”来写,上片因“月”而浮想联翩,绘出一个清寒、高旷的宇宙世界,下片因“月”感悟人间离愁,道出了人生中的自然之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与自然的契合,而结句又以旷达之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这是一种超越自然之理的思考结果,纵然人生要遭遇分分离离的育苦,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怀着一份对彼此真挚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的期望一就足矣。1.3苏词不受音律束缚,破除艳科的成见苏轼生活在一个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社会经济繁荣而又危机四伏的时代,伴随着由唐的“重武”向“重文”的转变,宋代社会冗官大增,官府支出浩大,加之边疆不断爱到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社会矛盾一步步加深,苏轼在社会中是一个不断被遗弃的角色。一个文人,如果处在生活不定、颠簸游离之中,他的思想也会及其复杂。一个作家,有时花前月下,浅斟低酌,歌筵舞席,对景徘徊,或追寻飘乎年华,或感思离别惆怅,这种情调下发而为词,自然纤丽温柔;但有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大江东去,烟波浩渺,一时多少豪杰,这样的情调下发而为词,必是豪放悲壮。这种赵实的人性和深刻的主体性正是文人自我寻觅、自我发现的过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词至苏轼为一大变。在此之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其内容或写男女相思,离愁别绪;或为饮酒赏花,吟弄风月,婉约细腻,格调低糜,脂粉气十足,且大多数由歌妓演唱,以至后人称之为“青楼文化”。至苏轼则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而另辟蹊径,藉词抒发磊落豪放之襟怀,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才气横溢。总之,苏轼词中用词“自成高格”,词的审美意识的选择,既与历史积淀、特定时期审美风尚有闰,又与作家创作的审美个性分不开,甚至可以说,作家的审美个性,即作家的主体性,作家本身的禀赋气质、审美趣味最终决定了作家作品的风格。正是经过逐渐减慢转强的手笔,才开始彻底摧毁词为“艳科”“小道”的攀篱,使人们深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领会到作家主体胸怀雷落的品性。当然, 这种主体性也决不以看作是某种超越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的、独立的、与世隔绝的“单个性”,“孤立绝缘的个性是不存在的”。苏轼生活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李清照词论)的年代。但他并未囿于传统,而是以极大的艺术魄力为宋词开创了宽广的革新之路。苏轼一入词坛,就追求一条创新之路。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有别于柳永,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写出了毫无柳永风味的壮词,并公然向传统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自是一家”,别树一帜。从此,宋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词在继承传统词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拓创新。2.苏轼词在题材上的创新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此时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继承了晚唐五代词风,在立意、措辞、造境方面均因袭前人,少有可取之处;二是突破晚唐五代藩篱,具有一定的革新意义,写景则清新自然,抒情则富有个性。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苏轼一生作词可考者350余首,其中约有百首左右可以看到晚唐五代词留下的影响,这其中又有二三十首可以说深得晚唐五代词的真传,大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之风。但这只是词在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受到的前代词的影响,不是苏词的主要方面。苏轼在词境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他在保留传统词的畛域的同时充分拓展词的新境界。在苏词中,占重要篇幅和绝大部分篇幅的是有关壮志、哲理、送别、旅怀、风光、农村、怀古、悼亡、闲适、贺寿、嘲谑等题材的,这样的词在苏词中俯拾皆是,不用特别举例。正是这种质和量的变化,使苏词与前代任何词人的词都有了某种实质的不同。苏词这种题材上的巨大变化在北宋的影响尚不突出,至南宋则适逢其会,直开辛弃疾一派,就是对陆游的诗风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晚唐五代词代表了中国词的一半,而苏轼在词境开拓上的首事之功使中国词的发展完成了另一半。2.1在苏轼词中,有表现农村风光题材的词句如: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浣溪沙)此词作于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2.2在苏轼词中,有描写雄心壮志的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神子)此词系快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全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慷慨激昂、希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再如: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阳关曲军中。这首词作表现了苏轼希图杀敌报国的愿望。2.3在苏轼词中,有咏物的词句较为著名的如: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犤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犦词当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春夏之间,是苏轼著名的咏物长调。上片写杨花的情貌和形态,但并不限于外观的描写,而是赋予杨花以浓烈的人格色彩;下片写杨花的归宿,并以“点点是离人泪”作结。2.4在苏轼词中,爱情、悼亡词则另辟蹊径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为苏轼悼念妻子王弗去世10周年而作。3.苏轼在言情词上的创新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故有“诗庄词媚”的说法。苏轼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观念。其词虽有不少写男女之情,继承了“花间”遗风,但其言情绝不仅限于此,而是别具一格,自有特色。“以诗为词”,极大地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等。3.1苏轼词在言情词方面对手足之情的创新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经历亦大体相似。他们经常以诗词唱和,亦绝不局限于手足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着,有对月之“阴晴圆缺”的探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饱和着深挚的手足之情。3.2苏轼词在言情词方面对友情的创新苏轼前的词坛,友情词几乎是一片空白。苏词中弥补了这一不足。“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南乡子送述古)这是设想别后孤灯独处的情景。“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木兰花次欧公西湖韵)这是对前辈师长的深沉缅怀。尤应称道的是,他在赠别词中还以政事国事相勉,如“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同乡。”(浣溪沙赠陈海州)。“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这实际上已开南宋爱国词人以词唱合、相互激励的先河。而赠别词最忌流于伤感,不能自拔。苏轼却能以理遣怀,在真切的友情中,表现出一种豪放而旷达的风韵:4.苏轼在农村词上的创新中唐以来,词坛绝少农村词。到了苏轼,以农村生活入词蔚然成风。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可说是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4.1有反映农村抗洪救灾情景的词作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任徐州太守。同年七月,黄河决口,洪水很快到达徐州城下,情况十分危急。苏轼亲自领导,组织并参加了这次抗洪救灾工作,保住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自己也幸“免为鱼鼋”(苏轼答吕梁仲屯田)。但是“天未悔祸,岁仍大荒”(苏轼徐州祈雨青词)。第二年,即元丰元年(1078年),更值春旱,灾情严重,按照时俗,亢旱不雨,地方官应向天祈雨,降雨后还要谢雨。苏轼作为一州之长,此俗不能免。这年春,词人曾亲自到徐州城东二十里处的石潭祈雨。后来旱情缓和,他又亲自到那里谢雨。这五首词,即写于谢雨途中。4.2有描写农村仲夏风光的优美词作“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鸟,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桑麻姑。”(其一)这首词主要描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嗟日暮,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其四)这是一幅典型的农村仲夏风俗画。4.3有抒发与民同乐的词作“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其三)这首词描写了夏日的田园风光、农村风貌,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饿的喜悦心情及词人那种“但令人饱我愁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与民同乐的博大情怀。4.4有表达此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词作“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其五)这描写的也是农村仲夏田园风光,并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为后来他两次谪居而能自得其乐打下了思想基础。5.苏轼关心人民疾苦,注重农业发展苏轼曾多次出任地方官,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辐射废物处理技术风险评估与管理分析报告
- 碳排放交易员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大型养路机械司机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校园招聘效果追踪报告
- 含氟烯烃生产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网版印刷员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矿山电机车司机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合规测试员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情感交互评估体系-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中国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精度提升算法与行业渗透率预测
- 水电验收现场清理方案(3篇)
- 2025至2030中国棉花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预测与投资发展战略报告
- 图书出口管理办法
- 高三后期班级管理课件
- 廉政教育进课堂大学
- GB/T 45777-2025水泥中石膏掺量评估方法
- 电气火灾防治课件
- 消防车救火课件
- 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投后管理课件
- 2025年中国荣成市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