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安庆伊康医学检验所汪全龙 1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 血液的生理功能1 运输功能2 缓冲功能3 参与体温的维持4 免疫防御功能5 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 3 第一节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 8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4 1 血液的组成 血液 5 血液各成分的比容 6 7 血浆的化学成分蛋白质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总量为65 85g L白蛋白40 48g L形成胶体渗透压球蛋白15 30g L免疫防御作用纤维蛋白原2 4g L参与血液凝固 8 血浆蛋白的功能1 形成血浆渗透压2 运输作用3 免疫作用4 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9 血浆渗透压及其作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 300mmol L 主要来自溶解在血浆中的晶体物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的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 化学性质和大小无关 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 10 1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 80 来自Na 和Cl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因为晶体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 使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但不易通过细胞膜 这对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非常重要 11 2 胶体渗透压 3 3kPa 25mmHg 由血浆蛋白形成 主要是白蛋白 意义 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由于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起重要作用 12 水 水 水 0 9 NaCl2 NaCl0 7 NaCl 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正常红细胞 NaCl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比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 血浆渗透压 高渗溶液 血浆渗透压 低渗溶液 13 14 血浆PH值7 35 7 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血浆内的主要缓冲对有 1 NaHCO3 H2CO3 2 蛋白质 蛋白质钠盐 3 Na2HPO4 NaH2PO4此外肺和肾能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 血浆PH值的波动范围就很小 15 第二节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生成部位成人的各种血细胞均发源于骨髓 在胚胎早期从是卵黄囊造血 从第二个月起由肝脾造血 第五个月起变为红骨髓造血 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 随着骨髓腔的增长脂肪细胞进入骨髓 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 18岁以后主要是在脊椎骨 肋骨 髂骨和长骨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 所有的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16 一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1 形态 无核 呈中央双凹圆盘状12正常值男性 4 0 5 5 10 L12女性 3 5 5 0 10 L 17 18 19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 铁和蛋白质 成人体内共有铁3 4g 其中约70 存于血红蛋白中 促使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 叶酸和维生素B12 加快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20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 衰老RBC变形能力弱 脆性增加 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 血管内破坏 滞留在肝 脾 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外破坏 2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2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3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22 23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功能 运输O2和CO2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 24 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正常成年男性约为120g L 160g L女性约为110g L 150g L 25 二 白细胞 1 白细胞形态 数量和分类是有核的细胞 在血液中呈球形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 4 0 10 0 109 L 饭后 运动 妊娠分娩及月经期等均可使白细胞增多 26 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27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分类百分比 主要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50 70吞噬细菌 尤其是入侵的化脓性细菌嗜碱性粒细胞0 1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1 4限制过敏反应 参与蠕虫免疫淋巴细胞20 40参与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2 8吞噬病原微生物及衰老细胞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28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 白细胞渗出2 趋化性 29 1 中性粒细胞50 70 形态 球形 核杆状或分叶状 功能 吞噬 杀灭细菌 30 31 2 嗜碱粒细胞0 1 形态 球形 核S形或分叶 胞质内含大小不一 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染成兰紫色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 32 33 3 嗜酸粒细胞0 5 3 形态 球形 核两叶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嗜酸性颗粒 红染 功能 抗过敏 抗寄生虫 34 35 4 单核细胞3 8 形态 圆或椭圆 核肾形或卵圆形 功能 是巨噬细胞的前身 具有吞噬及免疫功能 36 37 5 淋巴细胞20 30 形态 圆或椭圆 核圆 一侧有凹陷 胞质少 功能 免疫作用 包括T细胞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38 39 三 血小板1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细胞质碎片 体积小 无细胞核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 100 300 109 L 剧烈运动 妊娠 较大损伤后可使血小板增多 40 41 当血小板少于50 109 L时 称血小板过少 人体可出现异常出血倾向 当血小板多于1000 109 L时 称血小板过多 则易发生血栓 血小板平均寿命7 14天 42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2 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 43 第三节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一 生理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 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 称为生理性止血 44 45 生理性止血大致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1 血管收缩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受缩 使局部血流减少 2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受损后 血小板首先黏附聚集于受损血管内皮下 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的的聚集 黏附固定于血管内皮上 形成血小板血栓 从而将伤口堵塞 达到初步止血的作用 46 3 血液凝固血管受损可以启动凝血系统 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 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并交织成网 以加固止血栓 47 48 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相互促进 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 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49 血液凝固后l 2h 血凝块发生回缩 释出淡黄色的液体 称为血清 50 血液分离方法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51 二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 52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 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 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 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53 一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共有12种 编号中文名称编号中文名称因子 纤维蛋白原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因子 凝血酶原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因子 组织因子因子 斯图亚特因子因子 Ca2 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因子 前加速素因子 接触因子因子 前转变素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54 二 血液凝血过程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 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分为三个步骤 A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进而激活凝血酶原 B 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 C 纤维蛋白的生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 55 相继激活 逐级放大 3 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 56 57 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因子 酶复合物 根据凝血因子X的激活途径和参与的凝血因子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因子 58 1 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物质如玻璃 血管内皮等接触而启动 59 血液与异物接触因子 结合到异物表面 激活激活因子 a 成为 aCa2 因子 激活成为 a a a结合成复激活合物 即因子 酶复合物 生成 a 60 2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 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61 凝血过程当血管损伤时 暴露出组织因子 a磷脂 Ca2 a 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生成 a 62 63 通过 a 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 使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生成的 a在Ca2 存在的情况下与 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 a a Ca2 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64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凝血酶 65 相继激活 逐级放大 3 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 66 凝血酶的作用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激活因子 生成因子 a 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 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 激活因子 等 对凝血过程起正反馈促进作用 使血小板活化 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 67 三 血液凝固过程的调控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 纤维蛋白的吸附 血液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 生理性抗凝物质 A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 B 肝素C 蛋白质C系统D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68 正常情况下 血管内皮完整 血液不会发生凝血 即使有损伤发生时 血液凝固也仅限于受损血管的局部 并不延及未损部位 全身血液循环不会受到影响 原因在于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 和肝素 69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 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70 71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酶原 72 纤溶的意义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防止血栓形成 保证血流通畅 有利于收缩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73 凝血和纤溶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 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两个对立统一的功能系统 它们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 既保证血液畅通 又可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74 红细胞凝集将含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 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 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同时伴有引起凝集的红细胞破例 发生溶血 因此当给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 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 75 化学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 totalqualitycontrol TQC 和全过程质量控制 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 分析前 实验中 分析中 和实验后 分析后 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 因而实验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显得尤其重要 实验前质量保证包括病人准备 标本收集 处理 贮存和运输等 因而能否正确地 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标本 是能否做到实验前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在临床化学检验中 血液标本是应用最多的生物体液 血液标本因素是影响临床化学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 最直接的因素 我国从我们的国情出发 参考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的有关规定 对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有关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我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 CCCLS 已对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提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旨在通过标本方面的质量控制达到临床化学分析的质量保证 目前该 标准 文件正在待批中 76 化学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一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定义二 血液标本的采取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四 血清或血浆分离物质五 标本污染和生物安全 77 一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定义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是指为完成某项或多项临床化学检验项目而采集的一定量的血液 包括抗凝及非抗凝血 78 二 血液标本的采取 采取部位1 静脉采血 应用最多的采血方式 常用的静脉为肘前静脉 腕背静脉 小儿和新生儿有时用颈静脉和前囟静脉 2 动脉采血 主要用于血气分析时 常用的动脉为股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和脐动脉 3 毛细血管采血 适用于仅需微量血液的试验或婴幼儿 常用部位为耳垂 指端 小儿有时为大趾和足跟 采血针刺入皮肤深度应为2mm 2 5mm 采血局部应无炎症 水肿等 标本类型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分为血清 血浆和全血3种 血清和血浆为临床常用 除前者不含纤维蛋白原外 其余多数化学成分无差异 全血只有在红细胞内成分与血浆成分相似时才用 血气分析 血红蛋白电泳等时用全血 一般临床化学分析多不用全血 79 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血液标本采取后应尽可能早地自然地使血清 浆 从与血细胞接触的全血中分离出来 一般应于采血后2h内分离出血清或血浆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分为离心前 离心中和离心后三个阶段 对各不同阶段均有具体要求 80 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一 离心前阶段即指标本采集到离心处理前的一段时间 1 血清 标本离心前一般应令其自行凝集 不可用木棍竹签等剥离凝血块 通常于室温 22 25 放置30 60min血标本可自发完全凝集 冷藏标本凝集缓慢 加促凝剂时凝集加快 标本采集后应轻轻颠倒混合5 10次 以确保促凝剂作用 2 血浆 需用血浆标本时 必须使用含抗凝剂的血液标本收集管 而且采血后必须立即轻轻颠倒采血管混合5 10次 以确保抗凝剂发挥作用 5 10min后即可分离出血浆 3 冷藏标本 标本冷藏可抑制细胞代谢 稳定某些温度依赖性成分 但全血标本一般不能冷藏 血钾测定标本冷藏不得超过2h 标本需要冷藏 2 8 时 标本采取后应立即将标本置于2 8 冰箱中 81 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一 离心前阶段4 代谢抑制剂和防腐剂 某些添加剂加入血液标本中能抑制细胞代谢 可以防止血液标本贮存时分析物浓度的变化 血液葡萄糖测定时 如在血液中加入氟化钠 在血细胞未分离的情况下 葡萄糖在22 25 时可稳定24h 2 8 时可以稳定48h 但在新生儿和儿童标本 由于红细胞压积高 用氟化钠难以控制细胞的糖酵解作用 甲醛 草酸钾抗凝保存剂不适合血糖测定 氟化钠 麝香草酚混合剂因能抑制酶活性 不适用于酶学测定 82 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一 离心前阶段5 标本采集现场 1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往实验室 尤其当收集区温度超过22 时此点更为重要 2 血液标本采集后血管必须加塞 管口向上 垂直放置 以减少管中内容物振动 促进凝血完全 防止标本蒸发 污染和外溅等 3 已收集的血液标本应温和地处理 要防止标本管振荡所造成的红细泡破坏 溶血 溶血可引起细胞内外液浓度改变 影响测定结果 有严重影响 使结果升高 的项目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乳酸脱氢酶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清钾和血红蛋白 引起值得注意的影响的项目有 血清铁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和血清甲状腺素 轻度受影响 增加 的有 总蛋白 白蛋白 血清磷 血清镁 血清钙和酸性磷酸酶 溶血可影响呈色反应终点为红色的实验 如 酶法测定血糖 胆固醇 甘油三酯 胆红素的重氮反应 尿素的二乙酰污法 4 应避免对光线敏感的分析物暴露在人造光或太阳光 紫外线 照射下 如VA VB6 胡萝卜素 卟啉 胆红素等测定时 标本管应该用铝箔或类似物质包裹保护起来 83 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一 离心前阶段6 标本运送 全血标本应尽快从采血现场运送至实验室 如果运送距离较远 特别是因分析物稳定性有影响 必要时可于采血现场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后 再送往实验室 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 温度要求 处理方法等 要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 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 向上垂直放置 84 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一 离心前阶段7 实验室接受标本及离心标本准备 1 要有标本收取记录 应认真核对检验中清单 对有关情况要认真记录 标本接收及处理应签字登记 2 对接受的标本要予以分类准备离心 3 实验室接受标本后应仍保持标本管于密闭封口 管口向上 垂直位放置 管塞移去后血中CO2丢失 会造成pH增加 离子钙和酸性磷酸酶减少 尤其pH变化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标本凝集时间要充分 加抗凝剂的血液标本可以立即离心 加促凝剂的标本可于采血后5 15min尽早离心 抗凝的全血标本 锌 锂 原卟啉等测定时 可以不离心 5 冷藏 2 8 标本应保持这个温度直到准备离心 推荐用温度控制离心机 6 离心标本前不主张用小木棒或类似器材去剥离附着于试管壁和管塞上的凝块 人为剥离会诱导溶血 如果必须露出试管壁或取下管塞时 一定要十分注意 动作一定要轻柔 85 三 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二 离心阶段即指标本处于离心机里的一段时间 1 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 RCF RCF 1000 1200 离心时间为5 10min RCF 0 00001118 R N 2N RCF 10 5 1 1118 R N 转 分R 离心半径RCF 相对离心力 按目前常用离心机大小 一般在2000 3000转即可 2 温度控制 离心时产热不利于分析物稳定 临床化学分析血液标本离心时推荐采用温度控制离心机 一些温度依赖性分析物 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环腺苷酸 儿茶酚胺等 应在4 分离 无特殊温度要求的分析物 离心温度应设定在20 22 温度低于15 可以人为地使血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广告合规性2025年研究报告: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
- 公安蓝色培训课件图片
- 2025国考海口美兰机场海关面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综合试题及答案(吉林2025年)
- 语音文字培训课件图片
- 书籍培训课件图片模板
- 财政业务培训课件
- 学生培训课件制作思路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液体沥青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4.《花之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诉讼业务培训课件
- 12345热线培训课件
-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31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多彩的超轻泥教学课件
- 新学期,新征程+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赛事租赁用品租赁模式分析报告
- 学校防坠楼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护士长领导力提升与团队管理技巧
- 产前筛查答案及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