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合宜的幼儿英语教学实务.doc_第1页
发展合宜的幼儿英语教学实务.doc_第2页
发展合宜的幼儿英语教学实务.doc_第3页
发展合宜的幼儿英语教学实务.doc_第4页
发展合宜的幼儿英语教学实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發展合宜的幼兒英語教學實務林佩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從國內正式實施英語教育以來,全國上下一直為了英語學習而苦惱不已,大多數人都有的共同經驗是,英語努力學了十年,還是無法很流暢的跟外國人溝通,使得英語學習的年齡層不斷下降,許多父母讓孩子提早至三歲甚至出生就開始學習英語。雖然近年來,有許多英語教育或幼兒教育的學者專家,站出來澄清愈早學英語愈好、英語學習有關鍵期,錯過就無法學好的迷思,教育部也宣示了先學母語、後學中文、再學外語的政策立場,但除了公立幼稚園外,絕大多數的幼稚園、托兒所和英語補習班仍然持續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幼兒英語課程。面對這一波難以抵擋的狂潮趨勢,身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究竟應抱持甚麼立場?是順其自然、置身事外?或參與其中、推波助瀾?還是順勢而為、盡可能擴大幼教專業的影響力?在我們所處的中文語言文化環境下,如果幼兒要接觸、學習英語,目標該如何訂定?甚麼是幼兒適切的學習內容及方式?與幼兒其他課程的關係是甚麼?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內心深處曾有許多疑問和掙扎。以下我試著把一些對幼兒英語教學的想法作整理,希望能拋磚引玉,與所有幼教工作者共同分享,一起為發展合宜的幼兒英語教學實務而努力。幾個訂定幼兒英語學習目標的重要前提一、優先培養良好的中文能力下學習英語本國語言是文化的根,雖然未來會走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卻也會促使各國人士更加致力於本國語言與文化的維護,因為那才是每個種族社會不可取代的獨特性。如果生在台灣,黃皮膚、黑眼睛的我們,英語無法講得像老外一樣流暢,是很自然可被接受的情況,依然可成為華人社會中的優秀公民,但是從小就沒把本國語言學好,反而會貽笑大方,難以在華人社會立足。況且,研究已指出第二語言的學習並無關鍵期的存在(曾志朗,民93),甚麼時候學都不嫌遲,重要的是好的師資、課程等配套措施(吳信鳳、張鑑如,民90);提早在幼兒階段學習英語並無必要,因為對其後續在國小高年級或國中階段的英語、國文及整體學業成績,都不會比從小學階段再開始學習英文來得出色(吳信鳳、張鑑如,民94);甚至國中階段的英語學習才是影響後續大學英文能力的重要關鍵,提早在小學階段學習英語,雖可提高學習興趣,但與未來大學高階的英文能力無直接密切關係(陳超明,民93)。我們雖肯定雙語的價值,但目標絕非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外語能力優於中文,或中文很差、外語很好,或認同西方文化多過中華文化的下一代。理想上我們希望下一代的中文及外語能力俱佳,但如果中文比英語好,也不應該覺得羞恥或自卑。二、認清英語在台灣是外語,不是第二語言在台灣學英語,教室以外皆非英語相互溝通的情境,學生在教室內上英語課時會聽到英語,離開教室之後大家皆用中文溝通,根本缺乏英語輸入的機會,和華人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學習英語的情況大不相同。根據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一書中,對外語(foreign language)的定義是:1.在北美洲,應用語言學用語,將外國語(FL)與第二語言(SL)混用2.在英國的用語,外國語(FL)與第二語言(SL)是有區別的。依此定義,我們應該認清,在台灣學英語是屬於外語(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簡稱EFL)的學習,而非第二語言的習得(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簡稱ESL),兩者的溝通目的、學習者動機、學習過程皆不同。因為EFL學習者只能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溝通,而ESL學習者可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在地人真實溝通,所以EFL學習效率遠低於ESL。台灣長久以來,多半是以第二語言的習得作為英語教學的目標,使用的也是適合ESL的教材或教科書,這可能也是造成大家集體對英語學習有強烈挫折感與焦慮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們又重蹈覆轍,依據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資料作為我國英語學習的目標,期望幼兒及早開始學習英語,就能達到廣告聲稱的讓幼兒自然而然學會兩種語言,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期待。三、幼兒英語課程應定位為探索取向依據美國官方出版之父母親手冊中一篇外語教育問與答(/resources/ parent/language.html)所述,一般外語教育課程計劃因所設定達到語言流利程度的目標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型態:1.探索取向-是以提供學生探索其他語言及文化為主要教學目標,強調簡易外語的使用,每週上課1-2小時,例如:國小外語探索課程方案(Foreign Language Exploratory Program)。2.學科取向是以外語流利程度為教學目標,與數學、社會、自然一樣,外語也是一門學科,每週上課3-5小時,學生所達成的語言流利程度視上課次數、練習機會和老師的外語能力而定,這類國小外語課程方案(Foreign Language Elementary School)在美國最普遍。美國的應用語言中心的研究指出,如果此類課程從國小至高中,甚至到大學能有連貫性,是外語課程方案成功的要素之一;初期國小外語可強調在有創意的活動中練習口語溝通,國、高中則加強文法、寫作和評量。3.溝通媒介取向以外語為溝通媒介,半天或全天使用外語學習數學、社會、自然等所有學科,即所謂浸泡式課程方案(Immersion Program),此種課程方案能較快速達成第二語言流利的目標。又可分為三種:(1)完全浸泡式(Total Immersion)從幼稚園(五歲)至小學二年級,完全使用外語學習數學、社會、自然等所有學科,等到小學三至六年級以英語教學的時間才增至20-50(2)部分浸泡式(Partial Immersion)可高達50的學科是以外語進行教學(3)雙向浸泡式(Two-Way Immersion)在所有年級均同時強調使用第一語文和第二語文,但這類班級的學生通常混合了三分之二會說第一語言但不會說英語及三分之一會說英語的在地人。以國內的情況來看,幼兒學習英語應定位在探索取向最合宜,因為幼兒教育的課程,本來就以探索性取向為主,強調要提供豐富、多樣性的經驗,培養幼兒對各方面的興趣,而以英語流利程度為目標的學科取向課程計劃,適合國小較大兒童。至於美加等國一些學校採第三種類型的浸泡式課程計劃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原因是此處所宣稱的外語其實是第二語言(如同前文所說的定義),且班級中混合了會說第一語言及第二語言的學生,而我們國內並無類似的配套條件。況且,三、四歲幼兒已具備初步的母語溝通能力,直接以母語學習各領域知識會比以外語學習有效率得多,如果安排整個上午或整天學英語,必然會窄化了幼兒學習的廣度與深度。畢竟幼兒階段應涵蓋全人發展的教育,是人格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基礎,英語學習充其量僅可視為幼教課程中語文領域的一環,不該全盤取代所有學前階段幼兒該有的學習。合宜的幼兒英語學習目標依據前面幾項前提,我認為適切合宜的幼兒學習英語目標如下:一、擴大幼兒有豐富的英語輸入及互動機會外語學習效果之所以遠不如第二語言的學習及第一語言的獲得,主要原因就是環境中十分缺乏外語的輸入,幼兒若是有許多英語互動的機會,學習速度自然較快。如果以目前台灣大部分幼稚園(83.1 %)所安排的英語課時間每週有一至兩堂來看(張鑑如、張湘君、顏宏如,民90),幼兒英語輸入及互動的機會是相當少的,近似以外語探索取向為主的美國國小外語探索課程方案,所以我們不能把目標訂的太高,期望幼兒一定要達到某種流利程度的英語能力,而是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好的、豐富的英語輸入及互動機會,幫助幼兒奠定英語學習的良好基礎。如果英文老師能和中文老師的合作能更密切,讓英語活動能延伸至非英語課的時間,例如:轉銜時間播放幼兒喜愛的英語歌謠故事、英語故事繪本及教具資源放在角落供幼兒自由探索等,擴大幼兒在非英語課的時間也有英語輸入及互動的機會,幼兒的英語學習效果會更好。二、促進幼兒對異國文化的接觸與理解語言和生活方式及文化發展密不可分,每一種語言都能反映出語言使用者對世界的獨特看法,例如:某些非洲國家的顏色名稱比英語系國家少得多,而且是描述不同的顏色組合;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會用許多不同字眼表達有關雪的概念,顯示不同族群對世界的知覺觀點不同,如果我們提供幼兒接觸英語的機會,等於是開啟了幼兒接觸外國文化的一扇窗口,自然會有助於拓展幼兒的視野。英語帶給孩子的其實是一種新而不同的文化刺激,與其說我們的孩子需要學英語,不如說他真正需要的是英語所帶給他的東西,他需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社會、歷史、生活;孩子可藉由英語學習,將外國和自己的生活作對照,理解不同族群的語言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擴展世界觀(林文淇,民93)。好的英語教育除了注重溝通取向的教學之外,也需要增進幼兒對英語系國家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及歷史文化有所認識與了解(Tarnopolsky, 2000)。況且,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雖無太多使用英語的機會,卻有機會去麥當勞或各國餐廳用餐,親身體驗外國的飲食文化,他們對於了解外國文化可能比學習英語的興趣強烈得多。所以我們應把促進幼兒對多元文化的接觸與理解訂為幼兒英語學習的目標,而非期待幼兒在學前階段就培養流利的外語口語表達能力。三、啟動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無論何種課程,學生必須投入,才能有所得,研究發現學習動機是影響英語能力表現之重要因素(吳信鳳、張鑑如,民94)。英語是外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幼兒絕不可能像中文一樣,會自發性的想學,所以啟動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非常重要。何況想要達到英語流利的程度,必須長時間持續努力投入練習,如果幼兒學習英語的第一步,感受到的是無趣、挫折、壓力、焦慮、不知為何而學,提早學習英語等於是提早扼殺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就有研究指出,如果家長抱持的是文化自卑和比較的心理(負面文化價值觀),且愈肯定幼兒提早學習愈好(語言學習價值觀),則孩子長大以後愈無意願學習英語(蔡錚樺,民90)。老師應以有趣的教材內容、生動的教學方式、多給予正向回饋,啟發幼兒探索、學習外語的動機,讓幼兒感受到英語的特殊性與趣味性,與中文大大不同,這樣,當孩子覺得學英語可以讓他學到很多東西,就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四、提昇幼兒對英語特殊音韻和節奏感的敏感度依據大腦神經科學有關語言關鍵期的研究發現,唯一較有定論的是有口音關鍵時期的存在(Larsen-Freeman & Long, 1991, p.158),幼兒對發音的接受能力最強,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對未來口音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吳信鳳張鑑如,民90),所以應將提昇幼兒對英語特殊音韻和節奏感的敏感度列為幼兒階段英語學習之目標。合宜幼兒英語教學的原則合宜的幼兒英語教學實務不僅必須選擇好聽好唱的英語兒歌韻文、有趣優質的繪本作為教材內容,也必須運用多樣性的視聽媒體、安排好玩好操作的遊戲穿插其中,才能保持幼兒學習動機的高昂。且教材內容還必須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切合真實溝通的情境,幼兒才能自然而然學習。除此之外,還必須考慮以下幾項原則:一、課程須盡可能融入平日中文教學的整體課程架構最理想的幼兒英語教材是能與平日中文課程的內容統整起來,一來是因為統整式的課程較能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二來是學習內容有關、概念相通時,孩子不會覺得太突兀,且在兩種語言活動中所獲得的經驗可互為學習的基礎,發揮相互支持和共同發展的效果。如果英語教材能融入中文教材的整體課程架構,不僅單元主題有連貫性,活動設計內容有共通性,教學資源也可相互為用。二、課程須配合大中小班幼兒的認知及中文發展作規劃坊間許多教材有些是直接從國外進口,在內容及語言程度上無法考慮到台灣幼兒的需要及認知發展階段,從實際生活層面或文化內涵來看,未必適合我們的幼兒(吳信鳳、張鑑如,民90;林玥廷等,民91)。另外,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而言,所需要接觸的語言內容也是不同的,所以英語教材內容、份量及順序必須配合幼兒的興趣、先備的經驗及所能了解的程度作規劃,例如:小班幼兒對於文字符號尚未知覺,中文如此,何況英語,所以小班的活動設計要避免認識英文字詞的活動;大班幼兒的書寫能力,中文大約發展到仿寫自己的名字及一些簡單熟悉的字,所以英語教材不應強調字彙或句型的書寫活動。三、課程可加強有關節慶文化的活動設計及文化意涵的說明在英語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可多藉機引導幼兒思考、討論一些與文化相關的問題,鼓勵孩子把自己和西方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生活經驗相互對照,幫助孩子了解外國的文化習俗。坊間有許多耳熟能詳的英語傳統歌謠,這些搖籃曲、童謠、手指謠本身就表達了特定的文化傳承意涵,老師可多運用。以節慶的主題為例,活動設計包括與孩子一起閱讀耶誕節的故事、唱耶誕節的歌曲、說耶誕節的祝福語、召開耶誕派對,聊聊耶誕節的習俗及由來,老師可跟孩子討論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看過耶誕老人?、你覺得外國人的耶誕節,跟我們過新年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他們的冬天跟我們的冬天一樣嗎?、故事中有那些地方跟我們這邊的人做的事情也很像?、外國耶誕節的歌聽起來像甚麼?那我們的恭喜發財歌聽起來又像甚麼?兩首歌聽起起來像不像?那裡像?那裡不像?四、課程可加強語音覺識的活動設計有關音韻覺識活動的安排,中小班可以熟悉英語的語音、語調及節奏感為目標,讓幼兒體會英語中特殊(不同於中文)的語感;中大班則可以辨別出整句話中的某些字詞為主,日後再逐步進展到加強孩子對音節,甚至韻母、韻腳的覺識。為了提昇幼兒對英語特殊語感之敏感度,老師可多教唱好聽好唱的英語兒歌、韻文與歌謠,幼兒聽了很多遍,自然就會跟著哼唱,如果老師能配合歌謠的節奏,設計適合的肢體律動或聽/玩聲音的遊戲,更可增進幼兒英語音韻知覺的能力。五、課程應提供多樣的文本材料與形式老師不僅要多運用繪本教學,也可以運用非文學類(Nonfiction)的讀本,非文學類與繪本、兒歌、韻文與歌謠的文本內容及形式皆不相同,是透過真實鮮明的照片或圖片,呈現真實世界的情境,內容會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有所連結,較可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閱讀的動力,因為較易理解,幼兒會從中抽取知識並增加字彙的吸收,目前Nonfiction的文本已被廣泛用在失讀症患者的身上,證實有很明顯的效果。老師提供幼兒接觸不同文本材料與形式的機會,可拓展幼兒多面向英語表述與溝通的經驗。合宜幼兒英語教學活動的示例如果幼稚園要進行英語教學,誠如前文所提及,需符合幼兒教育的做法,老師可鼓勵幼兒探索自然環境中的英語,或融入平常的教學中。雖然教育部或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並未清楚界定如何融入教學,我個人認為可解讀為在不影響幼兒該有的學習及作息下,融入幼稚園原本採角落、單元或方案課程等統整式的課程與教學型態中,以遊戲、歌謠、說故事等方式讓幼兒接觸英語,進行比重平均每天以至多半小時為宜,以下是幾種可行的方式舉例:一、從角落學習切入1.把適合的英語視聽媒體、圖畫書佈置在語文角幼師可選擇合適的、好聽好唱的英語兒歌韻文歌謠、有聲故事書、玩具、動畫故事的電腦互動軟體等放在語文角,或把幼兒感興趣的中英對照海報張貼在角落,讓幼兒有機會主動接觸、探索與發現;只要幼兒喜歡,愛聽、愛看、愛玩幾次都可以。坊間有一些中英文動畫故事的電腦互動軟體,可讓幼兒自由操作,選擇以英語或中文說故事,如果孩子好奇,願意嘗試以不同的語言聽故事,自然會發現中文和英文聽起來不太一樣。坊間也開發了一種特製的電腦玩具書,用特製的筆,點在特製書上的文字、符號或圖畫上,就會發出聲音,有對話、唱歌、講故事等等,也很適合作為幼兒探索英語的玩具。2.可安排英語專長老師利用角落時間與幼兒自然互動幼兒園可利用角落時間,安排英語老師輪流進駐不同角落,以簡單的英語適時和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下聊天、互動,例如:讓英語老師進駐語文角,為有興趣聽的幼兒以英語說故事;或進駐扮演角,採美國裴莉老師的教學方式,請幼兒輪流編自己的故事,長短不拘,老師再以簡易的英語複述一次,並請幼兒共同演出。3.從角落發展多元文化主題如果孩子有興趣,幼師可協助孩子在角落發展出多元文化主題。例如:有一次,星期一的假日分享中,有位孩子提及爸媽假日帶他去義大利餐廳吃pizza 及義大利麵的經驗,引發班上同學的熱烈回響。後來幾天的角落時間,孩子就把娃娃家當作義大利餐廳,開始玩起服務生、客人、廚師,點餐的扮家家酒遊戲。老師觀察到孩子對此一主題的興趣濃厚,希望能配合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搭建生活自理能力,於是邀請家長到娃娃家指導小朋友使用烤箱烤Pizza、為義大利麵加上調味料、榨果汁等。過了幾天,孩子又陸續製作了菜單、工作服,佈置餐桌,使得娃娃家義大利餐廳的情境愈來愈豐富。之後,角落時間的前半段,幼兒會進行義大利餐廳的準備工作,包括:角色的分配、材料的準備;後半段則正式開張,販賣經由孩子負責加工處理的Pizza、義大利麵、果汁和牛奶等,歡迎班上其他同學或其他班的孩子上門光顧。後來老師邀請一位家長來班上分享曾留學義大利的有趣生活經驗,與孩子討論台灣和義大利餐廳的異同點,教導孩子學習歡迎光臨、謝謝的義大利文,同時也把一些義大利音樂及簡易生活對話的錄音帶留在娃娃家。從此以後,孩子的義大利餐廳開張時,會自動播放義大利音樂、說義大利文的歡迎光臨、謝謝。幼兒因此不僅對義大利的文化有些了解,也親身體會說義大利文和說中文的不同感受。二、從單元教學切入1.可配合國外節慶,每學年(期)安排一個有關多元文化的單元主題有些園所的單元教學是採每月一個大主題,或每星期一個小主題的方式進行,無論大小主題,幼師皆可配合國外的節慶,每學年或每學期期安排一個有關多元文化的單元主題,以耶誕節為例,幼師可以耶誕節為主軸發展一個主題,與孩子一起閱讀耶誕節的故事、唱唱耶誕節的歌曲,聊聊耶誕節的習俗及由來,幫助孩子了解外國的耶誕節雖然相當於我國的過年,但習俗並不相同。2.配合本國節慶主題,延伸介紹國外類似節慶但不同習俗的活動,新年是幼稚園每年經常會進行的單元主題,幼師可順便將此一主題延伸探討外國的新年,讓幼兒知道外國年有何慶祝活動、有哪些習俗,會唱哪些歌謠或說哪些祝福的話等。3.配合單元主題的目標及活動,隨機安排英語相關的活動幼師可配合單元主題的目標及活動,隨機安排英語相關的活動,例如:進行老師說的團體遊戲時,可順勢介紹外國孩子玩的類似遊戲:”Simon said”;慶生會時,可教唱中文及英語的生日快樂歌曲及祝福語;當說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吃九頓晚餐的貓的故事後,也可加入 ”A fat cat” 英語圖畫書的朗讀活動,因為活動間有密切關聯,孩子不會覺得太突兀。4.請英語老師配合幼師的單元主題,以簡易的英語,協助帶領教學活動。如果幼稚園聘有英語老師,每週兩次,一次半小時至40分鐘,則可由幼師配合單元主題,主導教學活動的設計,並事先與英語老師討論,請其屆時協助帶領幼兒以英語唱歌、遊戲、講故事等。三、從轉銜時間切入1.利用入園、午睡、餐點及轉銜時間,播放英語韻文與歌謠之錄音帶、CD幼師可利用入園、午睡、餐點及轉銜時間,播放一些好聽的英語兒歌、韻文與歌謠之類的錄音帶、CD或老師曾講過、孩子喜歡的有聲故事書。凡是好聽好唱、深受幼兒喜愛的英語兒歌、韻文與歌謠,幼兒聽了很多遍,自然就會跟著哼唱。2.利用入園或下午接送時段,安排固定時間為孩子以英語說故事幼師可多運用家長資源或請英語老師,利用早上入園或下午接送時段,安排固定的20分鐘說故事時間,選擇用語簡單、重複句型或情節、易於理解的圖畫書,為孩子閱讀,一開始,可先以中文簡述故事大綱,再以英語閱讀全文。3.利用下午放學時間播放英語發音的卡通、電視節目或電影。有些幼稚園會利用下午接送時段播放英語發音的卡通、電影或兒童電視節目,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英語及外國的生活習俗,幼師也可藉此與幼兒討論其中所反映出的異國文化。順水推舟-讓幼兒享受自在學習英語的樂趣!身為專業幼師,對幼教專業理念應有所堅持,英語學習如果成為幼兒教育的一環,也要符合幼兒教育的理念與作法,教學活動方式強調的是要盡量讓幼兒主動探索與學習、教學活動要盡量有趣多樣、動靜交替,老師的角色不在教,而是順水推舟-和幼兒一起共讀、共玩、共學,享受自在學習英語的樂趣。參考文獻1.林文淇(民93)。孩子需要怎樣的英語教育。人本教育札記。2.林玥廷、林雅如、賴依民、陳佳欣、樂怡君(民91)。台北市幼兒園英語教學現況及最熱門之英語教材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學士論文。3.林佩蓉(民國93)。英語學習在幼兒教育的定位與可行路徑,幼教簡訊,25期,頁12-14。4.吳信鳳、張鑑如(民90年)。英語學習年齡的迷思:從語言學習關鍵期談台灣學前幼兒的英語教育。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研討會,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5.吳信鳳、張鑑如(民94年)。提早於幼兒階段學習英語與後續英語、國語能力之相關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6.陳超明(民93)。台灣大學生英文能力與學習英文啟蒙年齡的關係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7.張鑑如、張湘君、顏宏如(民90)。台灣幼兒英語教育之現況與問題:從幼兒家長的觀點談起。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研討會,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8.蔡錚樺(民90)。家長對幼兒美語學習態度探討以高雄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曾志朗(民93年)。語言關鍵期有研究證據嗎?信誼基金會演講實錄。10.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New York: Longman.11.Larsen-Freeman D., & Long, M. H.(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12.Tarnopolsky, O. (2000). EFL teaching and EFL teachers in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English. Working Papers i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16(2), pp.25-4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從雙語學習談幼稚園教英語的問題張顯達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最近教育部重申禁止全時制的幼兒英語課程,使學齡前是否需要學習英語的話題再度受到關注。仔細觀察近一兩年的社會輿論,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學者對幼稚園教授英語是持有相當保留的態度,但是這些反對的聲音似乎無法說服家長,各式各樣的幼兒美語課程不斷地增加,成為所謂擋不住的潮流。平心而論,目前社會大眾對兒童學習語言有太多幻想與不實際的期望,加上傳播媒體偶爾介紹幾個少數的成功個案,使得許多家長怦然心動,趕緊將孩子送進兒童美語班。另一方面,學者對幼兒學美語的負面評價大都與教學執行面有關,如國內沒有使用英語的環境、外籍英語教師缺少幼教專業訓練、過度重視英語會帶來中英文化失衡等問題。這些批評反而使不少人認為只要找到好的學校,一切OK。在這樣的思考下,更有人認為教育部應該要去提升幼稚園英語教育的品質,而不是禁止。由此看來我們目前最需要釐清的是:如果有一所具備各種幼教專業條件的幼兒美語學校,它能夠帶給我們甚麼?這裡我們試著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去討論。英語能力與學習起點毫無疑問,國內的家長讓小孩在小學前開始學英語的唯一目的是想儘早把英語基礎打好,以便未來在升學及就業有更大的競爭力;政府的挑戰2008把提升英語能力列為重點,而不少企業界領袖也在不同的場合指出國民的英語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關係。但是當我們從學制的末端 - 大學生的英語能力表現來看,英語能力達到參與國際事務的學生,並不是都在學齡前起步,而許多在學齡前開始學習英語的大學生也並未能達到此等程度。加拿大的雙語教育學者Jim Cummins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可分為兩類:基礎人際互動溝通 (BISC- 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與認知及學科語言能力 (CALP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前者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如購物、出遊、用餐等。這一類語言能力建立於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是可以透過任何形式獲得,學校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後者 - 認知及學科語言能力是牽涉到複雜的語言訊息層次架構,如學生在課堂中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或是分析文章,做出推論。這一類的能力通常是在學校培育,之後延伸至職場中的業務簡報,企畫案撰寫。美國有一些台灣的小留學生,他們小二、小三到了美國,五、六年之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流利地使用英語,甚至讓人難以察覺他們移民的背景。但是這些學生卻無法讀懂英語書信或是以英語清楚的解釋他們如何作出某些重要選擇。1985年加州教育局的一個研究發現,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中美洲移民學童的英語生活口語能力(也就是BICS)和他們英語閱讀能力的相關性是低於他們的西班牙文閱讀能力。這些學童不是掌握了英語口語就自然而然的的發展出英語閱讀能力;相反的,他們的西班牙文閱讀能力給予英語閱讀更大的協助。其中的因果分析在此不易三言兩語交待,但至少我們看到語言學習存有兩個獨立的層次。從學生的心智發展來看,我們延伸至幼稚園的英語教育頂多是在BICS這一層加分。幼稚園以及小一、二的學童可以在人際互動中學習表達個人的喜好與需求,但是他們並無足夠的知識與抽象認知能力,以提前發展認知及學科語言能力(CALP)。CALP的發展關鍵是在國高中的階段,而學齡前的英語教育能夠著力的是基礎人際互動溝通能力(BICS)。換句話說,往下延伸的英語教育不一定能扎種出我們想要的根,一種有助於開拓未來的英語能力。至於大家常垢病的學了六年英文還不會講的問題,只是國高中英語教育處理不當,在考試的公平性考慮下,表達面向的說與寫完全退到課程的邊緣,變成一種點綴。說到底,國高中的英語教育才是關鍵。如果我們把投入幼稚園及國小低年級英語教育的資源放在國高中,人際互動口語能力與認知與學科語言能力就能同時照顧。雙語發展的選擇撇開功利的思考,如果家長就是單純的要小孩具有雙語能力,透過英語學習接觸不同的文化,擴大視野,這樣又有何不可?放眼世界各地,幼童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確實是平常的事,而且雙語同時發展的確是有一些附帶的好處。不過成功的雙語發展必須有一套完整的社會支持,來源是家庭、社區、學校三者中之一。完整的家庭與社區支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夠的目標語使用者,作為幼童的語言學習典範。兒童語言發展是從人際互動出發,家庭或社區裡有目標語言的使用者,才會有該語言的人際互動出現,接下來才有所謂自然而然的語言學習發生。完整的學校支持是指由小學至國中、高中都是以目標語為學科的教學語言。教室中的語言互動以及學科內容的學習,都同時帶來目標語的學習。目前台灣並沒有明確的英語社區,而僅有少數的雙語國小、國中都是實驗性質或是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所以我們先從家庭這個面向開始討論。由於家長英語能力不錯而從小發展出優異的英語能力的例子雖然不在少數,但卻也不是常態。如果家長英語能力不足以成為小孩的學習典範,學校教英語,家裡用國語是否也可以讓小孩成功的發展出國英雙語呢?幼童學習語言,不管是第一語抑或是第二語,都必須要有大量的人際互動機會,方能自然地在互動中找出適當的言談對應。如果幼稚園一週只有四、五個小時的英語學習,不管如何細心安排,最多只是能讓小孩不會害怕學英語,並不能夠發展出合乎大家期望的英語溝通能力。進入全美語幼兒學校好像正是解決這個難題的好方法。每週四十小時以上浸淫在英語中的小孩,說英語的機會比說國語多,英語當然有一定的表現。但是學了英語,就會掉了國語。小孩的學習潛能是無限,但是他們每天醒著能有效的學習的時間卻是有限的。當我們把學習重點放在英語時,用在國語的時間必然減少。不久之前台北市教育局公布了一項委託學者進行的研究,探討北市國小一年級教授英語是否影響學童的國語學習。研究的結論是沒有影響,因為實驗組(北市學英語的小一學童)在第二學期的國語成就跟對照組(北縣的國小、沒有教英語)無顯著差異。但是從公布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學期的國語文能力評量中,實驗組的國語文能力是顯著的比對照組好,這也就是說,即是兩個地方的國小每週都有五、六小時的國語課,但是學英語的北市學童原有的優勢在一個學期就被趕上了。局部的雙語學習,此消彼長,讓人不能不擔心。很多人以星加坡為例子去證明學童可以同時學習多種語而彼此沒有干擾。但是根據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中心在1996至1997年間測試四個城市的國、高中及大學學生的中文詞彙能力的結果,上海是第一,台北與香港並列第二,星加坡殿後。這四個城市之中,星加坡學生學習中文的時數最低,他們的中文程度不如我們確實是可預期、可理解的。但是台北學生中文的成就沒有比香港的好,很多人是意想不到的。這個現象不是跟上面所說的台北市小一學生的國語學習成就走向很像嗎?嚴格的說,全美語幼稚園的學童不是雙語發展而是英語單語獨行。每天五點以後回到家裡的小孩,有多少時間與機會從父母身上學到使用中文去表達個人的想法?對於期盼國英雙語並進的家長來說,全美語式的幼兒教育是會讓他們失望的。這些以英語單語為課程目標的學童,在離開了幼稚園之後就無以為繼。國內的雙語國小稀少,大多數的學童是會到一般以國語為教學語言的小學就讀。如此一來,英語單語的學習就告結束。大費周章的安排兩年英語教育卻只有短暫的效益,相信是許多家長始料未及的。至於半天英語半天國語的雙語課程,雖然在國語的發展上影響較小,但是英語方面的銜接問題是跟全美語幼稚園相同的。除非我們要在國中用英語教授數理史地,否則這些學童在認知學科語言能力面向的發展機會是跟沒有提早學英語的學童是相同的。結語總結上面的討論,幼稚園教英語的實際效益有限,我們不宜有太高的期望,也不值得我們把有限的資源大量投入。如果家長擔心小孩會在英語這一關失利而影響未來的發展、如果政府擔心國民英語能力不佳而影響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應該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國中以上的英語教育,因為那才是發展我們需要的英語的重要時段。以現有的社會資源來說,幼稚園及國小低年級的英語課程重點放在發展學童對不同的文化的好奇心與學習外語的興趣就足夠了。騰出來的空間,應該放在培養小孩的國語閱讀能力,讓他們能早點獨立的發現、享受四周豐富的文化資源。提早學英文就好像是清晨六點在機場等待早上十點起飛的班機,這樣做是決對不會錯過飛機的,但是值得嗎?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英語教育林文淇 (文出人本教育札記,翁婉玲整理)說到現在小孩的英語教育,不只家長、老師心急如焚,校長也很緊張,怕被別的學校比下去;各個縣市政府的教育局局長們揹著選票,壓力更大,雖然專家學者告訴他們不必緊張,但他們仍然不斷將英語教學的年級向下延伸,似乎如果不讓所有小孩都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英語,就無法向市民交代。尤其,那些很有錢的家長很早就送小孩去學美語了,其他比較貧窮的家庭,沒有錢送小孩去補習班,如果學校不教的話,不是更加大了貧富差距嗎? 那麼,到底英語重要在哪裡?讓我們的政府必須特別花那麼多心思與金錢來做全民的英語教育(而不是全民的數學、國語教育),即使成效如何現在有很多學者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英語教育還是英語訓練?要問孩子需要怎樣的英語教育,首先我們要先釐清的英語訓練和英語教育的不同? 一般家長希望小孩英文好,是希望他能用英語和比我們先進的西方人溝通,看得懂西方國家的文字,這樣就能更快掌握第一手的資訊,變得比較有競爭力。如果這就是台灣的需求,那麼孩子們只需要英語訓練就夠了,而不是英文教育,因為他們只要聽得懂,讀得通,能用英語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話就可以了。這種訓練,並不需要像現在很多憂心忡忡的父母親,從孩子三歲起就花鉅額學費送到全美語或半美語安親班。我們也不必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要每週增加二節英語課。 英文做為一種溝通的工具,就跟學騎腳踏車一樣,什麼時候學都可以;小孩記憶力好,學習力強,可能花一個禮拜學會用英語打招呼,等到長大成人可能需要三個禮拜,但是只要方法正確,一樣都能學會。英語訓練所提供的是作為溝通工具的英語,除非小孩子覺得這個工具實用,或是經常使用,否則再早開始學習,放著不用還是會忘記,提早開跑徒然浪費時間與精力。 然而英文除了是美國與好些國家的語言,也是他們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呈現,就跟我們的中文一樣。好的英語教育提供的是透過英文的學習,對於這個語言的社會與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這才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教育,而且這個教育愈成功,希望掌握這個語言的動機愈強,各種英語的訓練也愈容易達成。 在台灣很多人之所以老覺得英文學不好(而且焦慮自己或孩子永遠不可能學好),是因為他們只覺得英文無比的重要,卻不曉得重要在哪裡。尤其是目前的國小英語教育實施的方式,如果主要都是訓練學童掌握單字,熟悉句型,發音正確,這樣一個對於台灣絕大多數小孩而言重要但是沒有用的學科,在每週只有二小時,但訓練期極長的教育方式下,即使花上一年或幾年的時間,又怎麼可能學好? 以我自己的英語聽力學習經驗為例,那是到了大學時,才在強烈的學習動機下透過密集訓練出來的。我大一的時候本來唸機械系,後來實在混不下去,想轉英文系。但是轉英文系要考試,其中一項考科就是聽力。當時我跟班上同學借到一台隨身聽,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按時收聽ICRT報的整點新聞。一開始完全聽不懂,只能靠聽過國語報導的新聞,勉強猜到新聞的大概。慢慢地過了一個月之後,我越來越能聽得懂了,過了二個月後,幾乎只要聽到第二次,就可以知道在講什麼。後來我順利轉系。那年只有我一個人轉進英文系,原因之一就是我的聽力成績非常高。進去以後跟英文系的學生一起上課,老師還問我說:林文淇,你的聽力怎麼那麼好? 到現在我自己還是每天接觸英文。除了我自己的職業是英文教師的原因外,我有一個很強烈的動機:就是我對於英語國家的文化(尤其是文學)興趣極高。很多人都想學好英語,可是不曉得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我每天大概有二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待在車裡,往返台北和中壢的時間我幾乎都是在聽英文的小說或電影。即使在我拿到文學博士學位之後,我在網路上買的前五套小說的有聲書,剛聽第一、第二套的時候依舊有些困難,除了因為那是比日常使用的英文來得複雜的文學語言外,也因為回來台灣後已經很少置身於那樣的英語環境裡,對英語已經不再那麼熟悉。聽完五套之後我意外的發現,我的英語發音跟流利度都增加了。這就是英語訓練,即使沒有上課(或是根本毋需上課),只要選擇適當的教材,不斷地練習,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學好所需要使用的英語。 問題是:國小的孩子需要這樣的訓練嗎?這樣的訓練對於絕大多數還不需要使用英語的孩童有效嗎?對於最需要這種訓練的大專學生,國內的大專院校是否要求過鬆,而對於不需要訓練的小學生要求過度,過於嚴格? 國小英語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興趣的文化教育如果說國小年紀的孩子還不能承受比較嚴格的訓練,有些父母會說:那輕鬆愉快地學,總是對的吧?!教育部也有一些規定:要給孩子興趣,不要給他們壓力。所以現在台灣小孩用的教材,是英語國家裡的嬰兒、幼兒在學的東西。問題是:我們三、四年級小孩的心智年齡,其實已經能夠接觸很多很複雜的東西了,卻為了學英語,許多課程一整節課都是類似head and shoulder knees and toe這樣的童謠。如果這類課程只是每週一、二個小時,唱唱歌、跳跳舞,作為學習的點綴也就罷了。但是有許多家長從小就把孩子送到各種英語學習的學校補習班,為了能夠開口用英語來叫出身體部位或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名字,或是描述一些生活行為(例如從忠孝東路如何走到愛國西路),孩子大半的時間與注意力都被強迫做這類記憶型的學習(即使是透過好聽的歌謠)。我們的老師與家長自動把整個教育的內容降低到比英語國家低了四、五歲,不但孩子普遍覺得無聊(好玩的只是歌舞與遊戲,不是英語本身),更不用說提昇什麼國際競爭力了。 再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的女兒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請我在晨光時間去教她班上同學英文。雖然我覺得英文在這種情境下是沒辦法教的,可是我也不好讓他們覺得我是一個不配合的家長,所以就帶英文電影去給小朋友看。放電影時你會發現,即使是二、三年級的小孩,也完全有能力去欣賞那些給大人看的電影。看卓別林的默片摩登時代和雨中歡唱這類歌舞片時,小孩笑得淅哩嘩啦的捧腹不已。再跟他們討論:怎麼會有一個像卓別林那樣的人,要穿成那個樣子,做一些奇怪的動作,小朋友會很愛聽。我也用雨中歡唱裡的繞口令歌曲Moses toeses are not roeses介紹他們電影如何拿英語來開玩笑,小朋友的興趣都極高,也希望可以看更多像這樣的東西。後來我拿了披頭四的電影黃色潛水艇給我女兒看,影片裡極富創意的動畫跟披頭四很容易朗朗上口的歌曲讓她對披頭四有了很大的興趣。應她的要求,這部影片也在她五年級的班上放映過,小朋友的很快就會唱We all live in a yellow submarine.。 同樣的,如果老師放飄給他們看,裡面有愛情、戰爭、鬥爭,也有種族關係。放了影片之後問他們:生活中有沒有看到跟你們很不一樣的人?小朋友就會開始想到台灣的菲傭等外勞。你再問:那你有沒有覺得裡面有一些情節好像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小朋友慢慢懂了,會開始想一些事情。當然,我在做的不是教小朋友學英語,而是在引導他們透過英語素材學習文化。他們大概不會用英語替外國人指路,但是我確定這些小孩會比那些在小學只學Head and shoulder跟用英語打招呼的的人還要有競爭力。至少他們在生活中會比其他小朋友更習慣於思考。而且英語對他們而言不是零碎的單字與句子,而是傳達非常有趣的生活、藝術與文化內容的語言。等到他們上了中學後,一個學期規劃得宜的英語課程大概就補足現在小學所學的全部了。 要讓所有的孩子對英語這個語言本身感興趣,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會特別喜歡語言學習的人一定只佔台灣總人口的非常少數;就如同只有很少的人會對聲音、顏色特別敏感一樣。而大多數人對英語感興趣,其實感興趣的不是語言本身,是因為英語像一扇窗戶,提供了接觸外面世界的管道。台灣的教育如果不能讓英語變成這樣的窗戶,反而是遮蔽其他窗戶的窗簾,那才是真正沒有國際競爭力。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他國家在發生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很多新的、不一樣的東西,是創意和知識的來源。 我們現在花那麼多錢在做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教孩子:不要停在原地,你還有機會,還會成長,還有其他可能的發展。而另一個語言所能帶給孩子的,應該就是一種新而不同的文化刺激,可以透過語言學習去更培養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我一直相信,如果台灣不做全民英語訓練,絕對會過得比現在更好。我們可以拿這些錢來做其他更好的事情。與其說我們的小孩需要學英語,不如說他需要的是英語所帶給他的東西;他需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社會、歷史,了解他們的生活,因為孩子可以不斷拿外國來和自己的生活做對照。 孩子現在的英語不好沒關係,但是我們不要讓工具性的語言變成阻礙小孩認識世界的絆腳石。英語背後一些相關的事情,他應該要知道的,大人有責任要說給孩子聽。這樣,當孩子覺得學英語可以讓他更認識這個世界,就會更有動力去學習。這才是真正的英語教育,也才是台灣以後可能有的機會。適合幼兒園英語教學的方式主講人:盧雯月必也正名乎 何謂融入式英語?教育部要求,學齡前幼兒的英語教育政策採選修而非必修,禁止實施全英語、No Chinese的教學,或安排幼兒整個早上或從早到晚學英語;僅可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前提下,採取融入式教學,且需以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為主,或在課後安排英語才藝課程,以聆聽歌謠、說故事、玩遊戲等方式為主,讓幼童接觸英語,則在不禁止之列,且需由持有合格證書的本國籍教師任教.此外,教育部將修訂幼稚園課程標準,在社會領域課程中,明文規定幼稚園可藉由提供幼兒接觸英語的機會達成瞭解多元文化的目標 (來自某報之新聞稿)1.怎麼才能不影響正常的教學?2.聆聽歌謠、說故事、玩遊戲就能融入嗎?3.如何從英語學習中,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4.社會領域如何與英語教學搭配?英語可以融入我們的課程中嗎?-檢視現有的課程架構1.分科教學 v.s. 合科教學或統整性課程?能夠融入英語嗎?怎麼融入?2.走單元、主題、或方案的課程呢?能夠融入英語嗎?怎麼融入?3.其他課程架構呢?(全語言,多元智能)審視兒童英語教學中的迷思1.要先教ABC嗎?2.該不該在幼兒園使用phonics3.文法很重要嗎?4.發音一定要正確嗎? 5.錯誤該不該糾正?6.一定要有遊戲(game) 嗎?7.要給貼紙嗎?8.要有教科書嗎?瞭解幼兒學習外語的歷程很像母語習得歷程1.以自己的母語說話2.沈默期 (年齡越小沈默期越長)3.以非語言策略溝通4.蒐集資料 (觀察、聆聽、自我練習)(自語現象)5.聲音實驗(自語現象)6.電報式語言 (telegraphic useage, 似兩歲左右幼兒母語習得的雙詞階段)7.慣用語的使用(chunking phrases, e.g., “stop, giveit, lookit”)8.活用語言 (能夠主動利用語言資料以及自己的語言知識,分析語言結構,並嘗試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和溝通)句型代換 (e.g., “lookit, a dog,” “lookit, a cat”)玩文字遊戲 (e.g, “pighead, pupuhead”)先說再學 (e.g., “How do you do this?” - “how do you do this little flower?” - “how do you make?” 慢慢學會 “How do you” 的句型)文法學習呈現U-shaped course of development (e.g.,過去式的使用從eat-ate-eated- ated-ate)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