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期中复习.doc_第1页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doc_第2页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doc_第3页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解释词语:1.稚: 2.张: 3.日: 4.明: 5.藐: 6.纹理:7.故: 8.时: 9.之: 10.私: 11.拟: 12.之:13.所向: 14.观: 15.之: 16.项:17.为: 18.之: 19.强: 20.于:21.素: 22.徐: 23.以: 24.其: 25.作观:26.唳: 27.怡然: 28.快: 29.于: 30.其: 31.以为: 32.砾: 33.邱: 34.壑: 35.神: 36.之: 37.拔: 38.而: 39.盖: 40.而: 41.为所:42.方: 43.恐: 44.鞭: 45.之:二、翻译句子: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翻译: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翻译: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翻译: 4.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翻译: 5.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翻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翻译: 7.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翻译: 8.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 三、文学常识:幼时记趣选自 ,作者 ,苏州人, 代作家,著有 。四、运用:1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B课文第2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法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的、美妙的境界。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合夸张的修辞手法。D课文第3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2.有同学根据【甲】段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补写所缺内容。耳闻 群鹤舞空 3.沈复的幼时记趣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之新向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B常蹲其身 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C徐喷以烟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D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五、理解:1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有哪几件?答: 6作者童年时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 的童心,也反映了他 的童趣。六、链接阅读(一)正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眵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披眵(ch):张开。 房敛:花房收敛。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 (2)何以明之:( )(3)正午则如一线耳:( ) 2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下有一猫 B其花披眵而色燥 C常蹲其身 D未知其精粗3翻译句子。 (1)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翻译: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翻译: 4用文中原句填空。 吴丞相判断画上的是正午牡丹,其理由:一是 ,二是 。5读了幼时记趣和正午牡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幼时记趣中的原句回答。 (二)妙法插花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选自浮生六记) 【注释】芸:人名,作者之妻陈芸。盍(h):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踯躅(zhzh):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作俑(yng):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偈象,后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为“作俑”。闺(gu)中: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闺,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焉能仿效( ) (2)觅螳螂蝉蝶之属(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宛然如生 如其法行之 B求之闺中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以针刺死 以丛草为林 D案头瓶花不绝 见者无不称绝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A盍仿而效之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C觅螳螂蝉蝶之属D故时有物外之趣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翻译: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翻译: 5选文中“以针刺死”昆虫与课文中鞭打蛤蟆的做法相似,目的却不同,试对这两种做法做出评价。 七、课外提升【甲】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乙】蜘蛛缚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选自 薛福成物性相制)【注释】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踞:趴。盬():吃。1.解释加点的词语。(1)似有物制之( ) (2)闻崖上有声甚厉( )(3)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 (4)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找出【甲】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 (1) (2) (3) 3.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之反侧倾跌之状( ) 蛇复昂首待之 ( )久之,蛇竟死( )(2)以以刺刀握其首( ) 以首俯地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然审视殊无所见。 翻译: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翻译: 5. 【甲】文寓言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A不畏困难,以弱胜强B知错能改,善莫大焉C见异思迁,一事无成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6.读了【甲】【乙】二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丙)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丁)陆绩怀桔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选自三国志吴书)【注释】王戎:晋朝人。 游:玩。 子:果实。信然:真是这样的。 绩:即陆绩,三国时吴国学者。 遗:给。 奇:认为与众不同。1解释加点词语。(1)尝与诸小儿游( ) (2)拜辞堕地( )2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B取之,信然(代树)C人问之(王戎) D术大奇之(代陆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翻译: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陆 郎 作 宾 客 而 怀 桔 乎5沈复的童年趣事令人神往,而上文中两位古代名人童年的所为却令我们钦佩。请说说我们应向七岁的王戎和六岁的陆绩学些什么。 (戊)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中,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何晏:三国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曾随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