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练习(四).doc_第1页
文常练习(四).doc_第2页
文常练习(四).doc_第3页
文常练习(四).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常练习(四)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B“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C“尚书”为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以后历代相承。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职。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 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骑射”是指骑马射箭。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要求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基本才能。其中,射指的就是射箭。B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C古时候称四方异族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在“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文中的“蛮”就是指贼人。D高祖,一指先祖称谓,二为皇帝庙号之一。文中“高祖”是指皇帝庙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一律统称“高祖”。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8、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B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兵部各部门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等等事宜。C赞,是一种以颂扬人物为主的文体,万贵妃想让商辂在其亡父的画像上题写颂词,歌颂其父的美好品质及贡献。D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叫赠。古代帝王、大臣死后,就其生平事迹,为之立号,此号称谥。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D.服阙,古人任职时因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阙。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包括诗书礼易春秋。B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时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C大理,即大理 寺,古代官署名,是国家刑狱案件审理之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D“秩满”指古代官吏任期届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卒,指大夫死去。古人通常称天子死为崩,公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庶人死则称死。D.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官或者退休。“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D.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统三年,属于年号纪年,中统是元朝的第一个年号。B.鸣鼓和鸣金是古代打仗时的指挥信号。鸣鼓是进攻的信号,鸣金是收兵的信号。C.虎符是中国古代铁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各个朝代的虎符形制都是一样的。D.秩,古代官吏的俸禄或官阶、品级。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按照我国传统农历历法,文中“朔日”指每月初一。另外,每月月圆那天称“望日”,通常指十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B.“再拜”通常指拜两拜,是古代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旧时也常作为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文中此词用法为后者。C.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相互配合,可用来纪年、月、日和时。文中“甲戌”指甲戌年,它的前一年是癸亥年。D.“玉堂”原指玉饰的殿堂,常用作对宫殿的美称,汉朝时是皇宫中的一个殿名。而文中此词指官署。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B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D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如明追赠吴麟征“兵部右侍郎”,宋追封岳飞“鄂王”。2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2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 有大将军拜授的。B. 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C. 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 “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