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环实验指导书(全新).doc_第1页
建环实验指导书(全新).doc_第2页
建环实验指导书(全新).doc_第3页
建环实验指导书(全新).doc_第4页
建环实验指导书(全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环实验指导书(全新) 目录工程热力学实验实验一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t关系实验1实验二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7实验三空气在喷管中流动性能测定实验11传热学实验实验一非稳态法测量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16实验二空气自然对流时表面传热系数测定19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实验实验一煤的工业分析23实验二煤的发热量测定29热工测量与自动调节实验实验一弹簧管压力表的精度校验34实验二热电偶校验实验36空气调节实验实验一空调及制冷设备性能测试模块38实验二空气热湿处理设备性能测定41供热工程实验实验一热水散热器性能试验44制冷原理与设备实验实验一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性能50实验二制冷机变工况运行试验54工业通风实验实验一粉尘粒度分级实验55实验二通风系统局部构件(排风罩)性能测定60实验三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66综合性实验实验一管道内风速及风量的测定73实验二空调系统送风量的调整86实验三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模拟实验89实验四水压图实验91工程热力学实验实验一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t关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原理1整个实验装备由压力台,恒温器和试验本体及其防护罩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2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 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CO2空间;10温度计。 3对简单可压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t之间有F(p,t)=0或t=f(p,) (1)本试验就是根据 (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p-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出CO2的p-t关系。 4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2的承压玻璃管。 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的进,退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5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压力台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出。 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的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度量,而后这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积不变等条件换算得出。 三实验步骤1按图一装好设备,并开启试验本体上的日光灯。 2使用恒温器调定温度 (1)将蒸馏水注入恒温器内,注至3050mm为止。 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流。 (2)旋转点接点温度计顶端的帽形磁铁调动凸轮示标使凸上端面与所要调定的温度一致,要将帽形磁铁用横向螺钉锁紧,以防转动。 (3)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调定的温度时,恒温器指示灯是亮的,当指示灯时亮时灭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恒温。 (4)观察玻璃水套上两支温度计,若其读数相同且与恒温器上的温度计及点接点温度计标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的CO2的温度处于所标定的温度。 (5)当需要改变试验温度时重复 (2) (4)即可。 3加压前的准备因为压力台的油缸容量比主容器容量小,需要多次从油缸里抽油,再向主容器内充油,才能在压力表显示压力读数。 压力台抽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压力还会损坏试验设备,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 (1)压力表及其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 (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全部退出,这时压力台油缸中抽满了油。 (3)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 (4)摇进活塞螺杆,经本体充油,如此交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为止。 (5)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若均已稳定即可进行实验。 4做好实验的原始记录及注意事项 (1)设备数据记录仪器、仪表的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精度。 (2)常规数据记录室温、大气压、实验环境情况等。 (3)定承压玻璃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值。 由于冲进承压玻璃管内的CO2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A)又不易测准,因而实验中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2的比容,认为CO2的比容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系,具体如下a)已知CO2液体在20,9.8Mpa时的比容(20,9.8Mpa)=0.00117m?/kg b)如前操作实地测出本试验台CO2在20,9.8Mpa时的CO2液柱高度h*(m)(注意玻璃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c)由a)可知(20,9.8Mpa)=h*A/m=0.00117m?/kgm/A=h*/0.00117=k(kg/m?)那么任意温度,压力下CO2的比容为=h/(m/A)=h/k(m?/kg)式中h=h-h0h任意温度,压力下水银液柱高度h0承压玻璃内径顶端刻度 (4)试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做各条定温线时,实验压力p9.8Mpa实验温度t50b)一般取h时压力间隔可取0.1960.490Mpa但在接近饱和状态时和临界状态时压力间隔取0.049Mpa。 c)实验中取h时水银柱液面高度的读数要注意,应使视线与水银柱半圆型液面的中间一齐。 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t=20时的定温线 (1)使用恒温器调定t=20并要保持恒温。 (2)压力记录从4.41Mpa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升起来后,应足够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以保证定温条件,否则来不及平衡,读数不准。 (3)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值至压力p=9.8Mpa (4)注意加压后,CO2的变化,特别是注意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液化,汽化等现象,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1。 (5)测定t=25,t=27其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6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临界现象观察。 (1)仿照5。 那样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拐点处找出临界压力Pc和临界比容c并将数据填入表1。 (2)临界现象观察a)整体相变现象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等于零,饱和汽线和饱和液线合于一点所以这时汽液的互相转变不是像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时当压力稍在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互相转化。 b)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CO2的具有共同参数(p,t),因而是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气态还是液态,那么这个液体又是接近气体的液体。 下面就来用实验证明这个结论。 因为这时是处于临界温度下,如果按等温线过程进行来使CO2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来进行。 首先在压力等于7.64Mpa附近,突然降压CO2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CO2出现明显的液面,这就说明,如果这时管内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接近,可以说是接近液体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体的液体,既然此时的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能处于临界点附近。 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究竟如何,饱和汽液分不清。 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现象。 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t=50时的等温线,要将数据填入表1。 CO2等温实验原始记录表11.31=t20=t50=tP(Mpa)h=h/k现象P(Mpa)h=h/k现象P(Mpa)h=h/k现象4.414.909.80做出各条等温线所需时间分钟分钟分钟四绘制等温曲线与比较1按表1的数据仿图三绘出pv图上三条等温线。 2将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与图三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其中的差异及原因。 3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值与图四绘出的tsps曲线相比较。 4将实验测得的临界比容cv与理论计算值一并填入表2,并分析其中差异及原因。 临界比容cv(m3/kg)表2标准值实验值cPRTv=cPRTv83=0.00216五实验报告1简述实验原理及过程。 2各种数据的原始记录。 3实验结果后的图表。 4分析比较等温曲线的实验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分析比较临近比容的实验值与标准值及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图三标准曲线图四CO2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关系曲线实验二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熟悉本实验中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比热公式的方法。 4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原理引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对可逆过程有qpdvdu+=和vdpdhq?=定压时0=dp ppThdTvdpdhdTqc?=?=?=此式直接由p c的定义导出,故适用于一切工质。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的等压流动过程中pQmdh1=则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以表示为()1221ttmQcpttpm?=kJ/kg?式中m气体的质量流量,kg/s;pQ气体在等压流动过程中的吸热量,kJ/s。 由于气体的实际定压比热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它是温度的复杂函数。 实验表明,理想气体的比热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甚为复杂,但总可表达为?+=2etbtacp式中a、b、e等是与气体性质有关的常数。 在离开室温不很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形的,假定在0-300之间,空气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进似地有线性关系btacp+=则温度由1t至2t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热量可表示为()dtbtaqtt?+=21由1t加热到2t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可表示为()221122121ttbattdtbtacttttpm+=?+=?若以(t1+t2)/2为横坐标,21ttpmc为纵坐标(如下图所示),则可根据不同温度范围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a和斜率b,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式bta+。 大气是含有水蒸气的湿空气。 当湿空气气流由温度1t加热到2t时,其中水蒸气的吸热量可用式下式计算(.1)dttmQttww?+=210001172.0844式中wm气流中水蒸气质量,kg/s。 则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由下式确定()()1212)()(21ttmmQQttmmQcwwpwpttpm?=?=式中pQ为湿空气气流的吸热量。 三.实验设备图二1整个实验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共四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2比热仪本体如图二所示。 由内壁镀银的多层杜瓦瓶 2、进口温度计1和出口温度计8(铂电阻温度计或精度较高的水银温度计)电加热器3和均流网4,绝缘垫5,旋流片6和混流网7组成。 气体自进口管引入,进口温度计1测量其初始温度,离开电加热器的气体经均流网4均流均温,出口温度计8测量加热终了温度,后被引出。 该比热仪可测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 四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 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和湿球温度(tw)。 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 逐渐提高电压,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W12t/。 式中W为电功率(瓦);t为进出口温度差();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时间(秒)。 4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秒);比热仪进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当时大气压力(B,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h,毫米水柱);电热器的电压(V,伏)和电流(I,毫安)。 5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焓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干空气),并计算出水蒸汽的容积成分w。 6电热器消耗的功率可由电压和电流的乘积计算,但要考虑电表的内耗。 如果伏特表和毫安表采用图一所示的接法,则应扣除毫安表的内耗。 设毫安表的内阻为RmA欧,则可得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为pQ。 7水蒸气和干空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可按理想气体处理。 五注意事项1切勿在无空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用电加热器工作,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比热仪。 2电加热器输入电压不得超过220V,气体出口温度不得超过300。 3加热和冷却缓慢进行,以防止温度计和比热仪本体因温度骤升骤降而破损;加热时要先启动风机,再缓慢提高加热器功率,停止试验时应先切断电加热器电源,让风机继续运行10至20分钟。 4实验测定时,必须确信气流和测定仪的温度状况稳定后才能读数。 六、实验报告1简述实验原理和仪器构成原理。 2列表给出所有原始数据记录。 3列表给出实验结果(数据处理,要附有例证)。 4与下述经验方程比较)/()100(1087268.4100(1002402.41076019.102319.134234KkgKJTTTCp?+?=?)其中T为空气的绝对温度,K。 5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各种原因,提出改进方案; 七、思考题1在本实验中,如何实现绝热?2气体被加热后,要经过均流、旋流和混流后才测量气体的出口温度,为什么?简述均流网、旋流片和混流网的作用?3尽管在本实验装置中采用了良好的绝热措施,但散热是不可避免的。 不难理解,在这套装置中散热主要是由于杜瓦瓶与环境的辐射造成的。 你能否提供一种实验方法(仍利用现有设备)来消除散热给实验带来的误差?实验三空气在喷管中流动性能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和加深理解喷管中气体流动的基本理论。 2、观察气流在喷管中各截面的流速,流量,压力变化规律及掌握有关测试方法。 3、熟悉不同形式喷管的机理,加深对流动的临界状态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喷管中气体流动的基本规律气体在喷管中作一元稳定等熵流动中,压力降低,流速增加。 气流速度C,密度及压力P的变化与截面A的变化及马赫数Ma(速度与音速之比)的大小有关。 它们的变化规律如下表dA Ma渐缩管0dxdp dAdx0dc dxddx0dx0110100 (1)在亚音速(Ma1)等熵流动中,气体在渐缩管中,速度C减小,而压力P,密度增大,在渐扩管中,速度C增加,压力P,密度降低。 (3)在Ma=1,即达到临界流动状态,此时,压力为临界压力,气流速度为音速。 2、喷管中流量的计算 (1)理论流量根据气体一元稳定等熵流动中,任何截面上质量流量都相等,且不随时间变化。 流量大小由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及绝热气体方程,等熵过程方程,得到气体在喷管中流量的计算式?=+00011221211002222)()(12PPPPVPAVCAqm(kg/s)式中0绝热指数C2出口速度m/s A2出口截面积m2V2出口比体积(m3/kg)P2出口压力(MPa)P1进口压力(MPa)V1进口比体积(m3/kg)若P1=P2时0=mq P2=0时0=mq,即在0P2Pc渐缩喷管的出口压力P2或缩放喷管的喉部压力Pth降至临界压力时,喷管中的流量达最大值,计算式如下1112000minmax,)12(12VPAqkm?+=?临界压力Pc为11000+)12(PPc?+=将0=1.4代入Pc=0.528P1 (2)实测流量由于气流与管内壁间的摩擦产生的边界层,减少了流动截面,因为实际流量是小于理论流量,本实验台采用孔板流量计来测量喷管的流量。 孔板流量计上所示的压差P(U型管上读出)。 质量流量qm与压差P的关系式为?=?Pqm410373.1(kg/s)式中流量膨账系数,a PP?=?410373.11气态修正系数,15.2730538.0+=aatP几何修正系数,(标定值)PU型管压差计读数(mm.H2O)Pa大气压760mmHg ta室温为了消除进口压力P1改变的影响,在绘制各种曲线时采用压力比做座标,绘制出压力曲线Px/P1X和流量曲线mqPb/P1由于实验台采用的是真空表测压、因此临界压力Pc在真空表上的读数Pc为1528.0PPPPPacac?=?=由于孔板流量计的压降和空气在喷管进口的气流滞止现象,喷管进口压力为PPPa?=97.01P以汞柱为单位时的孔板流量计压差)(59.132mmHgHPOH= 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总图如图1所示。 主要由真空泵和喷管实验台主体组成。 各部件作用及测量过程如下图1实验台总图图2渐缩喷管图3缩放喷管由于真空泵的抽吸,空气由进气2口进入吸气管1(573.5的无缝钢管)中,经过孔板流量计3(7)进入喷管。 流量的大小可由U形管压差计4上读出。 喷管5用有机玻璃制成。 备有渐缩喷管与缩放喷管两种型式,如图 2、图3所示。 可根据实验要求,松开夹持法兰上的螺丝向左推开三轮支架6,更换所需要的喷管。 喷管各截面上的压力,可从可移动的真空表8上读出,真空表8与内径为0.8的测压探针7相连。 探针的顶端封死,在其中段开有径向测压小孔通过摇动手轮螺杆机构9,可使探针7沿喷管轴线左右移动,从而改变测压孔的位置,进行喷管中不同截面上压力的测量。 测压孔的位置,可以由位于可移动真空表8下方的指针,在座标板上所指出的x值来确定。 喷管的排气管上还装有背压Pb真空表10。 背压由调节阀11调节。 真空罐12前的调节阀11用于急速调节。 直径为400的真空罐12是用于稳定背压Pb的作用。 为了减少振动,泵与罐之间用软管13连接。 实验中需测量4个变量 (1)测压探针7上测压孔的水平位置x。 (2)气流沿喷管轴线x截面上的压力Px; (3)背压Pb; (4)流量mq。 这4个变量可分别用位移指针的位置x,真空表8上的读数P5。 背压真空表10上的读数Pb,及U形管压差计4上的读数P测得。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P5和P6是真空度,计算和绘制曲线时要换算成绝对压力。 四、实验步骤 1、用座标校准器调准“位移座标”的基准位置。 然后小心地装上要求实验的喷管。 (注意不要碰坏测压探针)打开调压阀11。 2、检查真空泵的油位,打开冷却水阀门,用手轮转动飞轮1-2圈,检查一切正常后,启动真空泵。 3、全开罐后调节阀11,用罐前调节阀11调节背压Pb至一定值。 摇动手轮9使测压孔位置x自喷管进口缓慢向出移动。 每隔5mm停,记下真空表8上的读数(真空度)。 这样将测得对应于某一背压下的一条Px/P1X曲线。 4、再用罐前调节阀11逐次调节背压Pb,为设定的背压值。 在各个背压值下,重复上述摇动手轮9的操作过程,而得到一组在不同背压下的压力曲线Px/P1X,(如图4,图6所示)。 5、摇动手轮9,使测压孔的位置x位于喷管出口外30-40mm处。 此时真空表8上的读数为背压Pb。 6、全开罐后调节阀11,用罐前调节阀11调节背压Pb,使它由全关状态逐渐开启。 随背压Pb降低(真空度升高),流量qm逐渐增大,当背压降至某一定值(渐缩喷管为Pc,缩放喷管为Pf)时,流量达到最大值qm,max,以后将不随Pb的降低而改变。 7、用罐前调节阀11重复上述过程,调节背压Pb,每变化50mmHg一停,记下真空表10上的背压读数和U形管压力计4上的压差P(mmH2O)读数(低真空时,流量变化大,可取20mmHg;高真空时,流量变化小,可取10mmHg间隔)将读数换算成压力比Pb/P1和流量mq在座标纸上绘出流量曲线。 8、在实验结束阶段真空泵停机前,打开罐调节阀11,关闭罐后调节阀11,使罐内充报导。 当关闭真空泵后,立即打开罐后调节阀11,使真空泵充气。 以防止真空泵回油。 最后关闭冷却水阀门。 五、数据记录与实验中应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包括室温ts,大气压Pa及实验日期)如发现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应仔细分析查找原因。 在时,由于各种实验曲线都是以压力比(Pa 建议所有数据如下两种形式的表格中。 编号No11=1=287=R kkgJ./510256.12?=A m2=T背压压差进口压力P1压力比膨胀系数实测流量qmS理论流量qmL相对误差%Pbv PbH mmH2O Pb/P1MPa MPa MPa g/s缩放喷管流量测量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编号No21=1=287=R kkgJ./510256.12?=A m2=T背压压差进口压力P1压力比膨胀系数实测流量qmS理论流量qmL相对误差%Pbv PbH mmH2O Pb/P1MPaMPaMPa g/s 六、曲线a)渐缩喷管(共三条曲线)一)通过喷管的流量随压比的变化曲线,即m=f(b)。 二)喷管中心线上压力随轴向位置的变化曲线,分两种情况1)b=0.7(出口为亚音速)时,p=f(x),2)b=0.3(出口为音速)时,p=f(x)。 b)缩放喷管(共三条曲线)一)通过喷管的流量随压比的变化曲线,即m=f(b)。 二)喷管中心线上压力随轴向位置的变化曲线,分两种情况1)b=0.7(出口为亚音速)时,p=f(x),2)b=0.3(出口为音速)时,p=f(x)。 p xb=0.3p xb=0.7mb p xb=0.3x pb=0.7P=f(b)mb传热学实验实验一非稳态法测量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1.快速测量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 2.掌握使用热电偶测量温差的方法。 p 二、实验原理pxb=0.3x pb=0.7P=f(b)mb X图1第二类边界条件无限大平板导热的物理模型本实验是根据第二类边界条件,无限大平板的导热问题来设计的。 设平板厚度为2。 初始温度为t0,平板两面受恒定的热流密度qc均匀加热(见图21)。 求任何瞬间沿平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t(x,)。 平板中心面x=0处和平板加热面x=处两面的温差为c q12c q=得出导热系数式中,平板的导热系数,cq沿x方向给平板加热的恒定热流密度,平板的厚度,m t两面的温差,oW/(mC)?2W/m oC根据热平衡原理,在准稳态有下列关系式中,F平板的横截面积试件材料的密度C试件材料的比热dtd准稳态时的温升速率由上式可求得比热为实验时,以试件中心处为准。 ddttt(,)t(0,)=?2tcdtqFCFd?=?c q?Cdt/d=? 三、实验装置高精稳流源电流稳压直度加热器2加热器1热电偶1热电偶2试件2试件1试件3试件4绝热层绝热层图2实验装置简图图2为准稳态平板法测试装置图。 200mm200mm10mm利用四块表面平整,尺寸为完全相同的被测试件(材料为有机玻璃,其导热系数一般为0.1400.198W/m2.),每块试件的厚度为。 将四块试件叠在一起并装入两个同样的高电阻康铜箔平面加热器,加热器面积和试件的相同。 用导热系数比试件小得多的材料作绝缘层,力求减少通过它的热量,使试件1,4与绝缘层的接触面接近绝热。 这样可假定qc等于加热器发出的热量的1/2,即qc=Q/2F=UI/2F。 利用热电偶测量试件2两面的温差及 2、3接触面中心处的温升速率。 热电偶冷端放在冰瓶中,保持零度。 四、实验步骤1.按要求连接线路,接好热电偶与SY821型转换开关的导线及转换开关与PZ158A型直流数字电压表的连接。 2.开启直流稳压稳流电源开关,先将稳压调节按钮顺时针调节到最大,同时将稳流调节按钮均逆时针调到最小。 接上所需负载,再顺时针调节稳流按钮使输出电流至所需稳定电流值,电流值一般在0.2A左右,以保证恒定电流加热试件。 3.启动秒表,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 经一段时间后(一般在10-20min)系统进入准稳态。 待进入准稳态后记录数据,并记录电流、电压值。 4.实验完毕后,切断电源。 五、注意事项1.直流数字电压表使用前必须预热1小时(经剧烈条件变化或长期不用时预热时间在2-3小时)。 在插上电源线前必须关闭电源开关,以免烧断保险丝。 2.在使用直流数字电压表,本实验一般采用200mV量程测量,注意不要用手触摸其中一个金属端子,并保证测量两端子的热平衡后在进行调零或测量。 3必须把直流稳压稳流电源作为恒流源使用,电流一般在0.2A左右,加热功率在10W左右。 4.测量时一定按下测量按钮,以免带来较大误差。 同时测量应先测加热面温度,然后旋转转换开关测量中心面温度,并要求复位。 5.实验要求一次成功,如中途失败,需待试件冷却至室温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二空气自然对流时表面传热系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1测定空气在水平管外自然对流时表面传热系数h,并根据相似原理,出准则方程式。 2掌握热电偶测温的方法与原理。 3了解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并正确使用高精度电位差计和直流稳压电源。 二、实验原理对实验用水平横管试件进行电加热,热量应是以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散发的,所以对流换热量为总热量与辐射换热量之差。 Q即总热量Q=I*U辐射换热量Qr=C0F()4()4对流换热量Qc=hF(twtf)由以上三式可得表面传热系数h=试管表面黑度,试管表面镀铬抛光,取=0.25CC0黑体的辐射系数,wt管壁平均温度(),根据平均热电势查出ft室内空气温度(),根据平均热电势查出)/(67.5420KmW?=F管表面积,m2定性温度取空气边界层平均温度,在书的附录中查得空气的导热系数T),动力粘度和普朗特数Pr。 运动粘度=,热膨胀系数(空气的热膨胀系数=m1t(/),其中为空气的密度,可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式(=P/(RgT)m,Rg=287.1J/(KgK),P为当地大气压)求出。 根据相似理论,对于自然对流换热,努赛尔数Nu是格拉晓夫数Gr、普朗特数Pr的函数,即Nu=f(GrPr)可表示成Nu=c(GrPr)n其中c、n是通过实验所确定的常数。 为了确定上述关系式的具体形式,根据所测数据和计算结果求准则数hdNu=23dtgGr=将四种试管管径的数据表示在坐标纸上得到以lg(Nu)为纵坐标,以lg(GrPr)为横坐标的一系列点,画一条直线,则大多数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周围,根据Pr)lg(lglg?+=GrncNu则这条直线的斜率即为n,截距为lgc。 可以得到准则方程的具体形式。 crQQ+=)(5.0fwmtt+=100wT100fT)(fwttFIU?)100()100()(440fwfwTTttC? 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有试验管(为降低辐射散热量的影响,试管表面镀铬抛光),放试验管的支撑架,转换开关盒等。 测量仪表有电位差计,直流电源。 试验管上有热电偶(4对)嵌入管壁,可反映出管壁的热电势;电位差计上的“”接线柱按极性和转换开关盒上的接线柱(红正黑负)相连,用于测量室内空气和管壁的热电势;直流电源可输入稳定的电压和电流,使加热功率保持恒定。 图1实验系统简图 四、实验步骤1接好线路,调整直流电源,对试件加热,根据试件管径大小,加热功率可取为7-15W;2稳定加热六小时后开始测管壁温度,记下数据;3间隔半小时再记一次,如两组数据很接近,则可认为试管已平衡;4把两组接近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5实验完毕后将直流电源调整回零位,切断电源。 五、实验数据的1已知数据管径d1=80d2=60d3=40d4=20mm管长L1=800L2=800L3=800L4=800黑度=0.252测试数据管壁热电势mv1,mv2,mvn空气热电势mv 1、mv23数据对于每种管径的试管,计算过程是一样的。 根据所测热电势算出平均值nmvmvmvmvnm+=?21根据标定热电偶时拟合的公式计算出对应的温度,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出空气的温度。 计算加热器的热量VIQ*=,其I、V的值可直接从直流电源上读出。 a、求每种管径的对流换热系数h=b、查出物性参数定性温度取空气边界层平均温度,根据定性温度在教课书上查(5.0t=出空气的导热系数,热膨胀系数,动力粘度,和普朗特数Pr。 c、计算每种管径的准则数hdNu=23dtgGr=d、出准则方程式并作图把求得的数据标在坐标轴上,可以得到以lg(Nu)为纵坐标,以lg(GrPr)为横坐标的一条直线,此直线的斜率为n,截距为lgc,n及lgc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则xi第i个测量点的横坐标的对数值yi第i个测量点的纵坐标的对数值N总工况数可得准则方程Nu=C(GrPr)n的具体形式。 六、实验注意事项1由于加热功率的限制,一根试件能达到的葛拉晓夫数Gr是有限的,为了增大Gr范围,取四种管径的试管,在不同的加热功率下测量各自的壁温tw、计算Gr、Pr及Nu,处理数据时在同一个坐标上进行。 2对试管进行加热时,取一根比单管长度稍短的细管,缠上一层绝缘材料,再缠上电阻丝,电阻丝外面再缠上绝缘材料,两端套隔热板,将之塞入试管即可。 3为减少辐射散热的影响,保持试件表面光洁,使试件黑度0.254试件和支架的连接处用绝热材料连结。 ?(x?ix?=22)()()(iiiiiNyxNyxn?2)?x?=22()()()()(lgiiiiiiixNxyxyxc)(fwttFIU?)100()100()(440fwfwTTttC?)fwmtt+0.15435580.0434815mmvT+=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实验实验一煤的工业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煤样进行分析测定其所含水分、灰分、挥发分的含量和观察煤样焦碳的特性,使同学能掌握煤的工业分析的原理、方法及步骤。 水分测定方法 一、常规测定法方法要点称取一定重量的煤于105110的干燥箱内干燥到恒重,其所失去的重量占煤样原重量的百分数作为水分。 1仪器设备 (1)干燥箱带有自动调温装置,内附鼓风机,并能保持105110。 (2)干燥器内装干燥剂(变色硅胶或块状无水氯化钙)。 (3)玻璃称量瓶直径为40毫米,高25毫米并附有磨口的盖(图1)。 瓷皿外径40毫米,高度为16.5毫米,壁厚为1.5毫米,并附有密合的盖。 (4)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2克。 2.实验步骤用预先烘干和称出重量1克0.1克(称准到0.0002克)。 然后把盖开启,将称量瓶(或瓷皿)放入预先鼓风并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在一直鼓风条件下,烟煤干燥1小时,无烟煤干燥11.5小时后,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或瓷皿)并加盖,在空气中冷却23分钟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室温(约20分钟),称重。 然后进行检查性的干燥,每次30分钟,直到煤样的重量变化小于0.001克或重量增加时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要采用增重前一次重量为依据。 保留瓷皿和试样供测定灰分用。 水分在2%以下是不进行检查性干燥。 3.计算结果测定结果按下式计算Wf%G1100G式中Wf分析煤样水分,%;G1分析煤样干燥后失去的重量,克;G分析煤样的重量,克。 二、水分测定的允许差水分测定的允许差不得超过下列规定水分Wf,%同一化验室的允许差,%50.205100.30100.40灰分测定方法方法要点称取一定重量的煤样,放入箱形电炉内灰化,然后在81510灼烧到恒重,并冷却至室温后称重,以残留物重量占煤样原重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 一、仪器设备1箱形电炉带有调温装置,能保持81510,炉膛应具有相应的恒温区,附有热电偶和高温表,炉子后壁上部具有直径2530毫米的烟囱,下部具有插入热电偶的小孔,小孔的位置应使热电偶的热接点在炉膛内能保持距炉底2030毫米的位置,炉门上应有一通气孔,直径约20米。 2灰皿、长方形灰皿的底面为长45毫米,宽22毫米,高为14毫米(图3)或如图2所示的瓷皿。 3干燥器内装干燥剂(变色硅胶或块状无水氯化钙)。 4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2克。 5耐热金属板、瓷板或石棉板宽度略小于炉膛,其规格与炉膛相适应。 二、实验步骤(一)缓慢灰化法1在预先灼烧和称出重量(称准到0.0002克)的灰皿中,称取粒度为0.2毫米以下的分析煤样10.1克(称准到0.0002克)煤样在灰皿中要铺平,使其每平方厘米不超过0.15克,将灰皿或测定水分后装有煤样的瓷皿(盖子取下)送入温度不超过100的箱形电炉中,在自然通风和炉门留有15毫米左右缝隙的条件下,用30分钟缓慢升至500,在此温度下保持30分钟后,升至500,在此温度下保持30分钟后,升到81510,然后关上炉门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小时。 灰化结束后从炉中取出灰皿(或瓷皿)放在石棉板上盖上瓷皿盖,在空气中冷却5分钟,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分种),称量。 2然后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20分钟,直到重量变化小于0.001克为止。 采用最后一次测定的重量作为计算依据,灰分小于15%时不进行检查性灼烧。 (二)快速灰化法1.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15g。 将盛有煤样的灰皿预先分排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 2.将马弗炉热到815,打开炉门,将放有灰皿的耐热瓷板或石棉板缓慢地推入马弗炉中,先使第一排灰皿中的煤样灰化。 待510min后,煤样不再冒烟时,以每分钟不大于2mm的速度把 二、 三、四排灰皿顺序推入炉内炽热部分(若煤样着火发生爆燃,实验应作废)。 3.关上炉门,在81510的温度下灼烧40min。 4.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5.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20min,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g为止。 用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如遇检查灼烧时结果不稳定,应改用缓慢灰化法重新测定。 灰分低于15%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三、结果计算测定结果按下式计算AfG1100G式中Af分析煤样灰分,%;G1恒重后的灼烧残留物的重量,克;G分析煤样的重量,克。 四、灰分测定的允许差灰分测定的允许差不得超过下列规定灰分,%允许差同一化验室Af,%不同化验室Ag,%150.200.3015300.300.50300.500.70挥发分测定方法方法要点称取1克煤样,放入带盖的瓷坩锅中,在90010的温度下,隔绝空气加热7分钟,以所失去的重量占煤样原重量的百分数,减去该煤样的水分(Wf)作为挥发分。 一、仪器设备1挥发分坩锅,高为40毫米,上口外径为33毫米,底径为18毫米,壁厚1.5毫米;盖的外径为35毫米,盖槽的外径为29毫米,外槽深为4毫米,坩锅总重量为1519克(图4)。 图4挥发分坩锅(单位毫米)2箱形电炉带有调温装温,能保持在90010,并附有热电偶及高温表。 炉后壁留有一个排气孔和一个插热电偶的小孔,其位置应使热电偶的热接点在炉膛内以保持距炉底2030毫米的位置,炉膛恒温区应该在9005之内,恒温区是在关闭炉中,用热电偶测定。 3坩锅架用镍丝制成的架,其大小以能使放入箱形电炉中的坩锅不超过恒温区为限,并要求放在架上的坩锅底部距炉底2030毫米(图5)。 4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2克。 5压饼机螺旋式或杠杆式压饼式能压制直径均约10毫米的煤饼。 6秒表 二、实验步骤1在预先900下烧到恒重的带盖坩锅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