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剂中药说明PPT课件.ppt_第1页
解表剂中药说明PPT课件.ppt_第2页
解表剂中药说明PPT课件.ppt_第3页
解表剂中药说明PPT课件.ppt_第4页
解表剂中药说明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剂学 1 下篇各论 2 第一章解表剂 3 1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 具有发汗 解肌 透疹等作用 主治表证的方剂 统称解表剂 解表剂 4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fffffffffff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解表剂 5 2 适应病证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 以及麻疹 疮疡 水肿 痢疾等病初起之时 见恶寒 发热 头疼 身痛 无汗或有汗 苔薄白 脉浮等 Ghdm 解表剂 6 3 分类辛温解表 病性属寒辛凉解表 病性属热扶正解表 兼见气 血 阴 阳不足 解表剂 7 4 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 以免药性耗散 宜温服 服后避风寒 或增衣被 或辅之以粥 以助汗出 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 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 汗出病瘥 即停服 不必尽剂 禁食生冷 油腻之品 表邪未尽 而又见里证者 一般原则应先解表 后治里 表里并重者 则当表里双解 外邪已入于里 或麻疹已透 或疮疡已溃 或虚证水肿 均不宜使用 解表剂 8 第一节辛温解表 解表剂 9 风寒表证 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 无汗 营阴郁滞 头身疼痛 肺失宣降 咳喘 兼夹 水饮 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 羌活 活血通脉药 桂枝 川芎宣肺止咳平喘药 杏仁 桔梗清热药 石膏 黄芩祛痰化饮药 干姜 细辛 半夏行气药 香附 陈皮 里热 气滞 辛温解表剂的组方规律 辛温解表剂 10 麻黄汤 类 伤寒论 辛温解表 11 外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感风寒营阴郁滞头身疼痛 脉紧表实肺气不宣咳喘 病机分析 麻黄汤 12 功用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 13 方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肺气不宣 麻黄 桂枝 杏仁 君 臣 佐 甘草 调和 使 麻黄汤 14 麻黄 桂枝 杏仁 调和 宣降肺气 发散风寒 甘草 制约 配伍结构 麻黄汤 15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 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麻杏相使 加强宣肺平喘之效 麻黄汤 16 运用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 无汗而喘 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麻黄汤 17 1 三拗汤 和剂局方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功用 宣肺解表主治 外感风寒轻证而以肺气不宣咳嗽 鼻塞为侧重者 附方 麻黄汤 18 2 大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 生姜 大枣功用 发汗解表 清热除烦主治 外感风寒 不汗出而烦躁 身疼痛 脉浮紧 麻黄汤 19 3 华盖散 和剂局方 组成 三拗汤加桑白皮 苏子 茯苓 陈皮功用 宣肺解表 祛痰止咳主治 肺感风寒 咳嗽上气 痰气不利 呀呷有声 脉浮者 麻黄汤 20 桂枝汤 类 伤寒论 辛温解表 21 病机分析 外感卫阳浮强恶风发热脉浮风寒营阴泄弱自汗 头痛 脉缓表虚肺胃不和鼻鸣 干呕 桂枝汤 22 功用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 23 外感卫阳浮强风寒营阴泄弱表虚肺胃不和证 君 臣 佐 桂枝 芍药 大枣 生姜 甘草 调和 使 方解 桂枝汤 24 配伍结构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营卫同治 邪正兼顾 相辅相成 汗而有源 滋而能化 相制相成 散中有收 汗中寓补 补脾和胃 调和营卫 桂枝汤 25 配伍特点祛中有补 散中有收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 桂枝汤 26 麻黄汤与桂枝汤之比较 桂枝汤 27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 又是调和营卫 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 发热 汗出 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 运用 28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 药汗则带热意 病汗虽久 不足以去病 药汗瞬时 而功乃大著 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桂枝汤 29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1 服热稀粥以助药力2 温覆 避风以助汗3 密切观察 适度而止 不效再服 4 忌生冷粘滑 酒肉臭恶 桂枝汤 30 1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汤证而兼项背强几几者加强解表 舒缓筋脉之力 附方 桂枝汤 31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素有咳喘 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兼顾下气平喘之功 附方 桂枝汤 32 3 桂枝加桂汤组成 桂枝汤加桂枝二两功用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主治 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太过而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胸 气卧不安 有发作性者 附方 桂枝汤 33 4 桂枝加芍药汤组成 桂枝汤加芍药三两功用 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主治 太阳病误下 邪陷太阴 腹满时痛者 附方 桂枝汤 34 九味羌活汤 类张元素方 录自元 王好古 此事难知 辛温解表 35 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湿邪 兼有里热 舌苔白或微黄 外感风寒表实证口苦微渴脉浮 肢体酸楚疼痛 九味羌活汤 36 散剂分类 内服细末 直接内服外用粗末 煎煮内服特点 吸收较快 节省药材 便于携带 但口感较差 不便加减 丸剂分类 蜜丸 水丸 糊丸 浓缩丸等特点 吸收较慢 药效持久 节省药材 便于携带和服用 但不便加减 各论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剂的基本结构 发散风寒 温经止痛 宣肺止咳 佐理兼挟麻黄汤 伤寒论 外臣桂枝汗肺风使甘草表喘表本方配伍特点 麻桂相须 增强发散之力 附方 1 大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 生姜 大枣功用 发汗解表 清热除烦主治 外感风寒 不汗出而烦躁 身疼痛 脉浮紧2 三拗汤 和剂局方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 大枣功用 桂枝汤方解 君 桂 芍 臣 枝 药 辛酸甘甘化生大化阳姜枣阴 佐 甘草 使 桂枝汤的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 散中有收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 药汗则带热意 病汗虽久 不足以祛病 药汗瞬时 而乃大著 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麻黄汤与桂枝汤之比较 君麻黄发宣感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脉浮 佐杏仁解平寒营阴郁滞头身疼痛 脉紧 实肺气不宣咳喘 证治要点 恶寒 发热 无汗 脉浮紧 芍药附方 射干麻黄汤组成 麻黄射干生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紫菀冬花大枣功用 宣肺祛痰 下气止咳主治 咳而上气 喉中有水鸡声者主证病机分析 微有表邪 肺气不宣咽痒咳嗽 微有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 脉浮缓 治法 宣利肺气 疏风止咳方义分析 君 紫菀百部臣 桔梗白前佐 陈皮荆芥使 甘草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润和平 不寒不热适合 肺为娇脏 不耐寒热 肺多表证的生理特点 辛凉解表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之特点 1 发病急 传变快 功用与方解 功用 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羌防苍川白细生黄甘活风术芎芷辛地芩草 君 臣 佐 使 九味羌活汤 37 配伍特点1 温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2 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汤 38 分经论治 羌防苍川白细生黄甘活风术芎芷辛地芩草太十太厥阳少少阳二阴阴明阴阳经经经经经经经 九味羌活汤 39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 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 增损用之 故运用当灵活权变 不可执一 动态观念 个体化用药 九味羌活汤 分经论治 40 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内热证的常用方 亦是体现 分经论治 思想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 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 九味羌活汤 运用 41 服法与剂型 汤剂 治外感风寒湿邪 兼有内热者 若急汗热服 以羹粥投之 缓汗温服 而不用汤投之也 丸剂 治疗痹证 九味羌活汤 42 小青龙汤 类 伤寒论 辛温解表 43 病机分析 引动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外感风寒表实 招致 水饮内停 麻黄汤证咳喘痰多清稀 宣降失常 胸膈满闷 阻滞气机 干呕 肺胃不和 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悸噎小便不利少腹满 小青龙汤 44 功用及方义分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君 麻黄 桂枝臣 干姜细辛五味子佐 白芍佐 半夏使 甘草 小青龙汤 45 配伍特点1 散中有收2 开中有合 小青龙汤 46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 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 无汗 喘咳 痰多而稀 舌苔白滑 脉浮为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 运用 47 组成 麻黄射干生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紫菀冬花大枣功用 宣肺祛痰 下气止咳主治 咳而上气 喉中有水鸡声者 附方 小青龙汤 48 止嗽散 类 医学心悟 辛温解表 49 病机分析 病机 微有表邪 肺气不宣证候 咽痒咳嗽 微有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 脉浮缓 止嗽散 50 功用宣利肺气 疏风止咳 止嗽散 51 紫百桔白陈荆甘菀部梗前皮芥草 方解 君 臣 佐 使 止嗽散 52 配伍特点温润和平 不寒不热适合 肺为娇脏 不耐寒热 肺多表证的生理特点 止嗽散 53 第二节辛凉解表 解表剂 54 银翘散 类 温病条辨 辛凉解表 55 外感风热 风热犯卫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热壅成毒咽喉红肿热痛风热犯肺咳嗽邪热伤津口渴或不渴舌舌尖红 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病机症候分析 银翘散 56 功用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银翘散 57 银连荆淡薄牛芦桔竹甘芥豆蒡花翘穗豉荷子根梗叶草 君 臣 佐 使 方解 银翘散 58 配伍特点辛凉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 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之品相配 银翘散 59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风温初起之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 微恶寒 咽痛 口渴 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运用 银翘散 60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香气大出 即取服 勿过煮 以肺药取轻清 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 银翘散 61 桑菊饮 类 温病条辨 辛凉解表 62 病机分析 风热犯肺 为主 咳嗽风热犯卫 轻证 微恶风发热邪热伤津 早期 微渴苔薄白 脉浮数 桑菊饮 63 功用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桑菊饮 64 桑菊杏桔连薄芦甘叶花仁梗翘荷根草 君 臣 佐 使 方解 桑菊饮 65 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咳嗽 发热不甚 微渴 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运用 桑菊饮 66 银翘散与桑菊饮之比较 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大 桑菊饮 67 连翘桔梗薄荷甘草芦根 桑叶菊花杏仁 银花牛蒡子竹叶荆芥 淡豆豉 桑菊饮 银翘散 银翘散与桑菊饮之比较 桑菊饮 6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类 伤寒论 辛凉解表 69 表证未解邪热壅肺 外感风寒 入里化热外感风热 由卫及气 病因分析 主治外感风邪 邪热壅肺证 麻杏甘石汤 70 肺失宣降邪热壅肺表邪入里 发热或兼微恶风邪咳喘气急鼻煽口渴或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黄 脉浮而数 病机症状分析 麻杏甘石汤 71 功用辛凉疏表 清肺平喘方解麻生杏甘石黄膏仁草 君 臣 佐 使 麻杏甘石汤 72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 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 因石膏倍麻黄 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 不在发汗 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 喘咳 苔薄黄 脉数为辨证要点 运用 麻杏甘石汤 73 使用注意风寒咳喘 痰热壅肺者不宜使用 麻杏甘石汤 74 第三节扶正解表 解表剂 75 败毒散 类 小儿药证直诀 扶正解表 76 正气素虚外感风寒湿邪 舌苔白腻脉浮而按之无力 郁于肌表犯肺 病机症候分析 败毒散 77 功用散寒祛湿 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败毒散 78 生姜薄荷 羌独柴川桔枳前茯人甘活活胡芎梗壳胡苓参草 君 臣 佐 使 方解 败毒散 79 正气与表邪之关系 人受外感之邪 必先汗以驱之 惟元气大旺者 外邪始乘药势而出 若元气素弱之人 药虽外行 气从中馁 轻者半出不出 留连为困 重者随元气缩入 发热无休 寓意草 败毒散 80 人参的作用 1 助正气以鼓邪外出2 散中有补 防止耗伤正气 败毒散 81 适应病证老人 小儿 久病 产后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 运用 败毒散 82 辨证要点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 肢体酸痛 无汗 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 败毒散 83 逆流挽舟法以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 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 败毒散 84 附方 荆防败毒散 摄生众妙方 组成 败毒散去人参 生姜 薄荷 加荆芥 防风 功用 发汗解表 散风祛湿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 以及时疫疟疾 痢疾 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 败毒散 85 桂枝汤的功用是 A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B 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C 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 E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下一题 D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单选题 86 药物配伍具有 分经论治 特点的方剂是 A 败毒散 B 大青龙汤 C 九味羌活汤 D 独活寄生汤 下一题 上一题 E 香苏散 87 小青龙汤的组成中含有 A 紫菀 B 杏仁 C 生姜 D 白芍 下一题 上一题 E 白前 88 止嗽散的组成中不含有 A 紫菀 B 白前 C 陈皮 D 荆芥 下一题 上一题 E 杏仁 89 原书服法要求 香气大出 即取服 勿过煮 的方剂是 A 桑菊饮 B 桑杏汤 C 银翘散 D 金沸草散 下一题 上一题 E 香薷散 90 症见 身热不解 咳逆气急 甚则鼻煽 口渴 无汗 舌苔薄 脉浮而数 治当首选 A 桑菊饮 B 麻杏甘石汤 C 定喘汤 D 射干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