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冲刺鞭策卷·《中国古代史》[1].doc_第1页
2007年高考冲刺鞭策卷·《中国古代史》[1].doc_第2页
2007年高考冲刺鞭策卷·《中国古代史》[1].doc_第3页
2007年高考冲刺鞭策卷·《中国古代史》[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迎二模复习鞭策卷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A犬戎 B靺鞨 C东胡 D回鹘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产生根本影响的是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统一度量衡 D废井田、开阡陌4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些国家、民族所包容,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A儒家思想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B世界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性 C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会走向统一 D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5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最为突出的是A庄子主张“无用”的思想 B孟子主张“政在得民”的思想 C墨子主张“非攻”的思想 D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争鸣主要是为了A阐述自己在哲学上的主张 B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 C使统治者采纳,尽力维护本阶层的利益 D实现全国的统一7秦汉四百年统一的政治基础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制度的实行 C郡县制、流官制度的发展 D“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8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改革政策措施的根本动机是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B促进民族融合 C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9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造成这种局面的是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10现代史学家翦伯赞写有:“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一首诗,其中后两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人藏 D昭君出塞11“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肯定了A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D汉武帝加强中央的权力 C汉朝的和亲政策 D汉朝的民族政策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各地区发展比较均衡,但以三吴地区最为发达 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由于本时期北方受到战乱的影响,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A B C D1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死后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寓意是希望自己的是非功过由后人去评说,如今,“无字碑头镌字满”。你认为下列评价最全面的是A武则天在位期间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所以她没有什么不对B作为一个女人当政古代封建王朝,遭到非议是必然的,因为这是违背历史潮流的C尽管武则天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她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是值得肯定的D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当权半个世纪,就说明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14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15“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16唐朝出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歌繁荣局面,主要是因为:魏晋以来,诗歌创作渐趋成熟 民族屈辱和民族危机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推动作用 繁荣的政治、经济条件 实行的开放和多元政策A B C D17以下对联刻画唐朝诗人杜甫的是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18对唐太宗处理与东突厥的关系的做法,后人持肯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A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B抵御了少数民族劫掠 C开始了对东突厥的有效管辖 D扩大了唐王朝的疆域19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对靺鞨民族的管辖方式有:行政管辖 和亲 会盟 册封A B C D20唐朝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观念,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种变化说明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地区用兵的做法 B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2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北宋建立后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事件。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22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是宋辽关系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B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虚弱 C是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 D使双方基本上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23“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庄绰鸡肋编)文中的“金狄”是指当时的A匈奴人 B女真人 C契丹人 D西夏人24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里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人西周 B唐朝 C北宋 D明朝25“介甫(安石)小丈夫也,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以上材料揭示了A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B王安石变法的巨大成就 C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 D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做法26右图是我国古代发明之一,关于这一发明的正确说法是A在梦溪笔谈中可以了解到它的制作工序 B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C在12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 D是阿保机建立的辽首先研制出来的27下列制度中,具备“兵农合一”特征的有:府兵制 八旗制 募兵制 猛安谋克制A B C D28下列不符合满清自建立政权到统治中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的是A权力由相对分散趋向高度集中 B由学习前朝到适应新情况并加以创新 C由具有一定的原始部落色彩到迅速封建化并趋于成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29呼和浩特城建成俺答汗时,这座城市的修建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30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使大夫、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处 D郡县、行省31据史料记载,从汉到明清,文臣武将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 C君臣关系不断恶化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2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最关键措施是A在该地区设立卫所 B册封达赖喇嘛 C册封班禅 D派驻藏大臣33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夷岛”是指今天的A朝鲜 B台湾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34戚继光和郑成功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参加了反日斗争 B开发建设了台湾 C捍卫了民族主权 D巩固了西南边疆35古代中国为加强同外国的联系,不断地开拓海路交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主动外交的典范之一,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区是A印度半岛南端 B波斯湾 C地中海 D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36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这里的“萌芽”是指: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 力量远不足以替代封建生产关系 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赋役征银”不利于“萌芽”的增长A B C D37史料记载:明朝时,苏州、临清等地“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而五六”。这一现象反映出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人们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D战乱带来社会经济凋敝38对下图现象的出现,认识正确的是A西方殖民者强迫清政府设立 B便利了外国对华的商品输出 C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清政府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9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和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A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要重视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40下列科技巨著中,注意介绍和引进外来技术的有梦溪笔谈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AB C D二、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由于匈奴对秦汉一再侵扰,统治者为防御的需要,除军事举措外,将幽并二州及内地居民迁到常山关和居庸关一带,并沿长城设郡县、筑亭侯、修烽燧。 中国古代史纲材料二 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289年),慕容廆率领部落迁居徒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翦伯赞中国纲要上册材料三 (绍兴五年,即1135年)尚书左司元外朗耿自求以为:“荆湖、江南与两浙上腴之田,弥亘数千里,无人以耕,则地有遗利;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则人有余力;今若使流寓失业士农,许佃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力,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之业。”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6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几种大致方向。(3分)(2)从材料一、三来看统治者移民的动机是什么?(4分)(3)通过以上材料概括古代移民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图二 唐朝戴胡帽的女俑图一 秦陵兵马俑42(9分)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用陶瓷、泥土或木头做成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读下列各俑图,结合史实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了秦朝文化的什么特点?由此你还联想到哪些有关秦朝兴亡的历史信息?(3分) (2)唐朝时与吐蕃密切交往,吐蕃文化习俗渗入中原,图二反映的这种在唐朝女子中流行的帽子,是受吐蕃皮帽样式的影响,刘史言曾用“织成番帽虚顶尖”的诗句描绘了这一现象。请写出三件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3分) 图三 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图四 宋代持罗盘陶俑(3)图三和图四分别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方面取得的哪些进展?(3分) 迎二模复习鞭策卷中国古代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D 4D 5B 6C 7A 8D 9A 10D11C 12A 13C 14B 15A 16B 17C 18A 19D 20B21B 22C 23B 24C 25A 26A 27B 28D 29B 30C31D 32D 33C 34C 35D 36C 37C 38D 39C 40D二、非选择题:41(1)由中原流向边疆;由边疆(长城以北)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向江南地区。(2)加强边疆防御,巩固统治。(3)开发边疆;加强了民族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解析:本题大有去年高考全国卷I第37题的味道,以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为切人点来考查民族融合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体现了小切口大立意的方向。第(1)问要求总体把握人口迁移的大体方向,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