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doc_第1页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doc_第2页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doc_第3页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doc_第4页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竹器为特色的物器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金属以及其他制品的物器出现在土家文化中,但是很多用竹木编制成许多精制的手工艺品仍然是恩施土家族人民的一大特色,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居住房屋(土家吊脚楼)的原材料也是竹器。二是复合型经济结构。由于恩施地区的独特地形特征,山多林茂,野生动植物多,农耕经济在土家人民的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也渐渐发展起来,加之现代化的一些贸易经济的渗透,在该地区形成了复合型的经济结构。三是图腾崇拜的文化,这种图腾崇拜主要体现在以自虎为神灵,土家族在民族文化方面受巴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古代巴人便是以白虎为图腾,史书中有“察君死,鬼魂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这种图腾崇拜对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是祭祀文化兴盛。浓厚的巫术色彩是土家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恩施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地理较为封闭,信息闭塞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土家人在婚丧嫁娶等大事中还有鬼神崇拜,且较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鬼神崇拜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但是在普遍性方面存在差别。五是生性勇敢、性格豪放的文化,由于山地的穷岩壑谷都是人们耕种的地方,勇敢的行为方式便在这种环境下成为一种“基因”世代遗传,土家人民的情感极为丰富,性情豪放,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感情,如摆手舞等都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另外土家女儿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体现。在土家族文化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到,那便是土家族没有文字的语言,这也是土家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系和人们交流的载体,但是在当前汉文化以及汉语的冲击下,土家族的语言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二、当前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 关于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的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丰富了恩施的旅游资源,但是当前在整个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家族文化也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发掘的地方。 恩施地区的民族文化积存丰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土家族文化目前对恩施旅游业旅游资源的丰富起了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在民间文学、建筑艺术、歌舞艺术、文化习俗、文物古迹等方面,这些都是恩施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民间文学方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土家族摆手堂,既有朴实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的艺术风格;歌舞艺术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五句子情歌、山歌、号子、竹枝词等,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猴儿鼓舞、板凳龙等民族舞蹈;戏曲艺术方面,有以南戏、傩愿戏、堂戏、柳子戏、灯戏、小曲等为代表的十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有哭嫁、跳丧、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赶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极个别土家族仍然有本民族语言残存;文物古迹方面,有战国至汉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埋葬青铜器,主要为虎钮绰于、编钟、铜钲、巴式剑、巴式矛等,尤以虎钮绰于为代表。 境内长江、清江、酉水、唐崖河和建南河等水系,分布着大量的崖葬遗迹。著名的有建南河流域的七孔子崖葬、卯洞河流域的仙人洞崖葬。境内有柳州城遗址、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等多处土家民族文化遗址。 近些年来,恩施州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全州各级各部门都在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尤其是在湖北省作出开发“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战略部署之后,加之沪蓉西高速与宜万铁路的通车,恩施的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土家文化在对恩施旅游业发挥作用的现状上与省内外先进地区和周边优秀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对于恩施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家文化的开发层次偏低,内涵品味有待提高。一些有土家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在原生态层面,参观游览是旅游的主体,游客的参与性项目开发很大;二是土家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和必要的广度,文物古迹停留在展示层面,内容也较为单调,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三是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融合不足。四是其他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成为土家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掣肘。三、土家族区域自治现状剖析,文化传承问题思考 (一)司马俊莲以恩施州村民委员会的一次换届选举情况为例,分析了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一要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为村民自治创造物质条件;二要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三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塑造村民自治的合格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村民自治的政治热情。宋辉等对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T村,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就国家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的落实情况,以致村民选举不尽人意,出现的无序现象进行了调查,进而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朱炳祥对捞车河土家族村和摩哈直彝族村进行了考察,指出某些少数民族在宗族观念上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差异,土家族是将已故地域性领袖土王当做共同的族祖神进行供奉与崇拜,彝族则是将图腾植物当做祖先进行供奉和崇拜。宗族的这些民族性特征在村民自治中或表现为对地缘性政治领袖群体的认同或表现为对村民自治权力竞争的集体无意识。瞿州莲剖析了湘西地区宗族组织与村民自治的不兼容性,认为应该科学引导调适,利用法律手段加以有效控制,以加快乡村民主化进程。她的另一篇文章分析了当代残存的宗族组织的隐含性特点。 (二)萧洪恩等学者借用文化层次理论,对一个土家族村寨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变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培养“高层文化”是民族地区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段超在总结湖北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创新的成功经验后,认为民族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应注意把握好“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吸收进步文化,支持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突出民族特色,建立保障体系,发挥政府职能”等六点。蔡元亨认为必须对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抢救,文化解构,文化重构,使之成为先进的文化,为社会和经济的长足发展发挥作用。郑英杰、沈再新、张立也对土家族文化的发展、转型和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恩施州党校学报、巴文化研究、鄂西民族等刊物还专设了“创建文化大州论坛”栏目,给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文化兴州”的战略建言献策。 (三)易凤兰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市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从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归纳和研讨。沈永胜认为土家族民间产生若干经验性的法治观念、族规家法、民约乡规等习惯法文化对土家族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和观念上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是一种重要的法文化本土资源,是支撑土家族习惯法存在的精神理念,同时也能对整合国家制定的法文化与民族习惯法文化有所贡献。 (四)土家语的濒危状况不仅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而且也得到了国际濒危语言抢救组织的重视。刘伦文、曹毅、熊英、陈默等学者分别对土家语濒危化的历史过程,濒危的原因,土家语目前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不论放弃还是保留土家语,应该尊重他们的自身选择,任何外在的强制性干预都不是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选择优势语言作为交际语言是必然趋势。抢救、保护濒危语言应当遵循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抢救保护的重点应当是收集整理保存现有的语言资料,而不是“复活”某种语言。徐世漩、谭志满、田恒金、叶德书等学者对土家语本身的语音、词汇、句式形态流变等作了探讨,同时还通过对土家语词语的考证,纠正其谬用。 (五)以高校体育教师为主要作者群的研究人员,近几年开展了土家族体育广泛的研究,2005年,他们主要从土家族地区的大众体育活动现状、全面健身运动以及居民体育消费,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传承和创新、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健身价值,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开发土家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四、土家族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以土家文化为依托,建立旅游文化中心。土家族主要居住于湘鄂川黔交界处的山区,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从地缘上来看,建立土家旅游文化圈具有显著优势,比如恩施州可以与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区开展合作,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协调,既要保证各个地区的特色,又可以共享民族风情的优势,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游客在一条旅游线上充分领略土家文化。 (二)要加强土家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恩施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所以加强对土家文化的研究,深刻了解土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对于促进恩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建设土家文化博物馆是向外界展示恩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教育、人物等等,这既为研究提供了诸多资料,也在很大程度开辟了新的旅游资源。在研究方面,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充分依托当地的湖北民族学院,当然也要积极走出去,利用省内乃至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加强交流合作,加强土家文化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对于一些传统的土家文化,必须要加强保护,避免在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被迫改变或消失,可以成立土家文化保护村镇,对有土家文化特色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工具、器物、生活用品以及历代名人所做的涉及本地风情的书、画、诗词歌赋等等加以保持。 (三)要积极加强土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宣传。恩施地区属于山地和丘陵地形,本应试绿树葱茏、百鸟啁啾之所在。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过度农垦,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渐渐体现,荒山开始出现,这就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对土家文化旅游景区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科学设计,既要保持其自然和历史的特性,也要结合现代,充分游客的旅游需求。恩施州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使得丰富旅游资源难以开发,虽然是“世外桃源”,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也需要今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加强宣传,比如当前有很多策略可以继续进行,在武汉的公交车上打广告,承办一些大型活动,在各电视台制作宣传片进行宣传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宣传时必须高举土家文化特色牌,突出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土家文化及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建设也十分必要。 (四)充分发挥人民对土家文化的认同。发展旅游业单靠政府或者有关单位的宣传是不可能的,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前提是人民群众对当地旅游文化的认同与支持,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现在使用的频率颇高。自觉首先是认识,“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这种“文化自觉”的形成有赖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恩施的很多传统习俗(如土家女儿会)在当地作为一种再创造,能够运用的社会动员力量是有限的,还需调动当地人的认同和参与,进而起到广泛而自觉的宣传。五、土家族研究特点彰显,研究前景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问题的水平深化,土家族文化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色和发展态势。作者队伍的学者化更加显现。据统计2005年的300多篇文章的作者中有近100人是博导、教授、研究员或副教授,有24人是博士或在读博士,有20多人是硕士或在读硕士。其中既有一直致力于民族学研究特别是土家族研究的著名专家教授,也有新近攻读民族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等后起之秀;既有湘鄂渝黔地区高校及各地民族文化机构的研究学者,也有湘鄂渝黔地区以外的不少研究人员进人土家族研究领域,体现了研究队伍的高层次和广泛性。研究文章的学术性、系列性更加突显。据统计300多篇文章中有国家级的科研课题20多个,省级科研课题近20个,还有市级院级科研课题,不少刊物长期设置栏目,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更有一些不是该区域或不是民族院校的期刊和一些内部资料都纷纷刊载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文章,使土家族研究阵地稳固。这说明土家族研究不仅引起各位专家学者的重视,而且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科研机构的重视,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更使得土家族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科领域更加拓宽。如土家族民间宗教的研究中,从学术视角系统全面的研究其活形态的原始宗教的演变转化等过程;历史研究学者们除了进一步的弄清源流和土家族聚居区域历史上的社会状况生活研究外,像宫哲兵、刘守华等专家对土家族历史地望以及传说中的土家族历史人物的学术之争予以澄清,以免以讹传讹;历史考古中腰坑葬的研究以及人骨DAN分析认定则是较新的研究。文化研究更显得贴近社会现实,具体体现在:一是学者们纷纷深人土家族社区以土家族社区为个案来研究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二是如朱炳祥、瞿州莲、司马俊莲等的文章对土家族社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村民自治以及宗族势力等有关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等问题的研究,反映了学者们对土家族现实社会的关照;三是如易凤兰、朱祥贵、沈永胜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