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难点.docx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难点.docx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难点.docx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难点.docx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难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 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 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 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 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 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 发现自己第二讲 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 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2. 入仕为官奉使西征巴蜀;参加封禅大典;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38岁继任太史令。3. 遭遇宫刑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宋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三、史记的结构体例1、本纪十二篇2、表十篇3、书八篇4、世家三十篇5、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纪之义有二:一为法则、纲要之意; 二为记载国君之言事专用。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书: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司马贞史记卷23礼书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而别名“世家”。列传: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包括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司马贞史记卷61伯夷列传索隐 :“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列者,陈也,传,本为经注之说明,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四、司马迁的修史理想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但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成一家之言: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五、史记精彩观点-司马迁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的经济观:经济决定国力;工农商虞并重;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司马迁的民主性:向往理想政治;歌颂下层人物优良品质;赞同“官逼民反”的合理性。司马迁的批判性:坚持文化理想和史官精神,批判冷酷自私的统治集团和不合理的现实。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功立业的积极人生;生死关头的理性抉择;超越苦难的生命精神。六、史记文学性界说1、魏晋以前多是从广义的文学性入手,只着眼于史记文章简洁,辞采华美。 2、唐人深化了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着眼于探讨史记散文的成就和艺术风格美。 3、宋元明清时期的评点家对史记文章艺术美的研究、挖掘更深,并且开始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评价史记的文学性。 4、近现代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全面系统地发掘司马迁塑造历史传记人物典型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史记文学性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七、史记的文学成就第一 从叙事的进步看,司马迁突破了以事件逻辑为中心的时间意识,在他的优秀的人物纪传中,基本上都贯穿着以人物生命历程为根据的时间意识;第二 从写人艺术看,司马迁开创传记文学:一是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二是运用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三是虚构合情故事表现人物传奇色彩;第三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司马迁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以散为基础的,散就是字句长短不一,文章不要求过于谨严齐整,如排句对句等,惟散才能多变。散主要体现在叙事上,变主要体现在对话上;散是在流畅浅易简洁的前提下形成的,变是在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前提下产生的;散是指形式上不整齐划一,变是指语言内容具有不同的特色,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因气氛而异。惟变才更见其散,二者统一在一条原则下,就是接近口语,不假修饰,尽量做到写生式的白描和无雕琢的朴素。与写作之异同:首先,司马迁著史,寄慨遥深,因此叙事往往饱含爱憎,议论往往有如唱叹,具有诗的感情和歌的韵律,故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之离骚”,而汉书则近乎“纯史”,不甚动情;其次,汉书对史记的删繁就简,虽然无损内容的表达,却往往失去了司马迁叙事的生动和寄托的深意;三是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尤其是特辟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学与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四是从语言上看,汉书虽不如史记的文气疏宕、富有神韵,但其叙事的详密谨严,语言的整饬富赡,也是可见功力的。八、无韵之离骚-用诗人的心灵感受历史,在历史的悲剧中显现悲情司马迁的悲情原因:身世之悲,历史之悲,尚悲的文学传统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司马迁的悲情表现:描述悲剧人物,总结悲剧教训,抒发悲剧情感五段结尾发问:一问六艺,二问孔子,三问天道,四问人世,五问君子何以不朽?意境开阔。太史公这些问语还都是反问式的,既是向读者提出的,也是向自己提出的,其答案或多或少地隐于问题本身之中,意味深长: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所有那些意思都是隐约恍惚的,你可以感觉到有一种沉郁的感情在里边盘旋,那是一种美感,一种留给我们去思索和联想的诗意和哲理。第四讲 汉赋一、释义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声韵谐和、形式整饬;句型自由,无格律限制;状物叙事,抒情说理;“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序)不假比兴,直接展现事物,以陈述性、叙述性、描述性为主“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取义于“不歌而诵”的说唱体形式,在汉代由半书面半口头的文学演变为纯书面文学。二、汉赋的审美特征刘勰: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物写志赋的内容: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同时也注重讽谏之义,最终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赋的形式:铺张扬厉,辞藻华美,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和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整饬精微而又宏大的文体;三、兴盛的原因1.文学 贾谊对骚体赋的文学发现; 汉代文人对屈原个人命运的认同; 由雅颂发展而来的”美盛德之形容”;2.社会政治的大一统;经济的迅速发展;“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创作精神,艺术再现社会繁盛和帝王奢华;3.王室贵族的提倡 汉代帝王,大多好招揽文士,提倡文学, 设立献赋考赋制度。君主鼓吹于上,群臣效行于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钻研赋体蔚然成风;4.学术统治的影响:崇经明道 独尊儒术在儒家思想统治之下,需要一种体现儒家教化思想的文学样式,而汉赋的铺陈繁缛又曲终奏雅,正符合儒家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四、骚体赋继承屈原楚辞遗风,缘情而作,抒写贤人失志,大多带有感伤的色彩;篇幅不长,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字调。1、贾谊吊屈原赋: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2、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3、骚赋的规范化内容:贤人失志,怀才不遇; 全身远害,企求隐逸; 屈原情结,证悟生命;形式:句型日趋规范,少有变化;五、散体赋散体大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长篇巨制,句式参差,“兮”调消失,铺陈叙事,散文味浓,风格典雅。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赋家之心 包括宇宙,总揽人物; 歌颂夸耀于前,讽喻劝戒于后;1.主要作家及作品(1)枚乘七发,创体也。定型的问答形式,恢宏的描绘模式,纷繁富丽的物象。观涛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2)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苞括宇宙”、“控引天地”的散体赋的代表作。(3)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因事而作,旨在劝谏帝王。(4)班固两都赋盛哉乎斯世,歌颂东汉盛世。2.散体赋的文体特征 穷形尽相 词藻赡丽 散文意味浓厚 追求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方式3.散体赋的语言特征 用字造语怪异重沓,具体名词连续排列司马相如上林赋: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壄;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陿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六、汉末的抒情赋赋家的诗人化与赋的诗化吸取与融合诗的语言艺术、意境创造,注重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专供帝王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变为个人言志抒情的小赋1、张衡 二京赋 归田赋2、蔡邕 述行赋、青衣赋、3、赵壹 刺世疾邪赋七、汉赋作为文人生命的文学形态1、汉赋与文人的政治生命或思考或批判或歌颂,汉赋的主旋律是文人的政治人生处境和政治命运;2、汉赋与文人的个体生命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八、汉赋的形式主义辨析1、修饰词藻,内容空虚藻饰的品格弥补了汉语自产生以来再现功能偏弱的缺陷;2、炫技表演,耸动视听这种追求与传统“尚质”、“尚意”的审美要求迥然不同,丽的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标志文的自觉;3、用字生僻,知识门槛注重汉字的音美和形美,对后世美文与诗歌格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鲁迅汉赋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当然,如果假托物象到了完全空虚、尽饰文词到了过于华丽到地步,那么离形式主义就不太遥远了!第五讲 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一、汉乐府民歌(一)关于乐府的概念 乐府在秦汉时代是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乐歌,谱制乐曲,培训乐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汉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也称乐府,于是,乐府就由一个音乐机关的名称变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二)汉乐府诗歌的保存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的乐府民歌就有138篇,东汉的尚不在内。但现存的东汉乐府民歌不过三四十篇。它们最早见录于南朝人沈约的宋书乐志,后来郭茂倩有所增广。保存中国古代乐府诗歌最完备的一部书是宋代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本书收集了唐以前的乐府诗歌与一些文人的拟作,将这些诗歌分为十二类,其中汉乐府诗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四大类之中。(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汉乐府诗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四大类中: 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其中第一类为文人所作,用于朝廷祭祀的歌辞;后三类主要是民歌。【相和歌辞:多为美妙的民歌音乐,所谓相和有两种意义,一是人声相和,一是丝竹相和。鼓吹曲辞:是武帝时吸收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于军乐。杂曲歌辞: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三)汉乐府民歌独特的思想光芒1、哀民生之多艰 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等。2. 悲战争之多伤 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古歌等3、感爱情之多悲 如焦仲卿妻、上山采靡芜、上邪、有所思等。 4. 对生死之思考 如薤露蒿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 有过慎莫笪笞 ! 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 ? 何以北 ? 禾黍不获君何食 ? 愿为忠臣安可得 ?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 令我白头 !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江南是个例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古题要解:“ 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也。”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 “ 新人复何如 ?”“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上邪上邪 !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艺术的灵活成熟 故事情节完整而曲折,充分拓展叙事的空间,使叙事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的自由度,如孔雀东南飞;2、形象刻画鲜明生动,注重对话和细节;3、具有戏剧性和表演性,如陌上桑;4、章法句式灵活多样,不仅能够协调诗歌的节奏,而且更能形象地传达出人物的神态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上邪东门行 ;二、东汉文人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 从文献记载来看,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但“质木无文”。其后张衡有同声歌(用新婚女子之口,但可能有所寄托)、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嫉邪诗、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等。真正能代表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出自于南朝人萧统的文选,它把十九首失去作者姓名的五言古诗放在一起,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它们创作的时间大致在东汉桓、灵之际。此十九首古诗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一)“古诗十九首”的悲情表现1、人生无常的生命悲歌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朱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道长。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哀各有时,立身苦不草。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坎)轲长苦辛。 2、文人失意的漂泊无奈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页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涉江采芙蓉叹故乡之失落;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介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二)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创造1、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纾。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3、清新与醇厚的完美结合,如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三)“古诗十九首”的知音意象原义:“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礼记引申:子期伯牙的故事曲高和寡,知音难遇;1 、今日良宵会2 、西北有高楼3 、东城高且长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评价 “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人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有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己。逐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故十九首惟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有情而有能言,即能言而方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