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doc_第1页
六国论导学案.doc_第2页
六国论导学案.doc_第3页
六国论导学案.doc_第4页
六国论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六国论主研:曲塘中学 陈静云副研:曲塘中学 王建国审核:南莫中学 崔益芹【理论支持】【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教学重难点】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延伸一、给加点字注音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二、知人论世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四、整体感知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论证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欧阳修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苏洵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2解题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3作者作品 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4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1)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2)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二、合作探究1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3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三、精讲点拨1诵读第1段。(1)诵读的准备。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2诵读第2段。(1)诵读的准备。补充注释:“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课文注为“用、凭着”;误。“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起视困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厘王说的,当时魏安厘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四、巩固检测(一)常识填空1六国论选自_的_,他的儿子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两个分论点是:一_;二_。3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_。(二)翻译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一)练习导入1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D项伯杀人,臣活之2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不赂者以赂者丧3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下列句子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D王国既丧,齐亦不免也。二、合作探究1作者在第三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2第三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三、精讲点拨1诵读第3段。(1)诵读的准备。补充注释: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2诵读第4段。(1)诵读的准备。句意辨析:“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A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并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3.小结本文思路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四、巩固检测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2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D失其所与,不知3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p)显露,暴露 d(p)晒A暴霜露,斩荆棘( )B暴秦之欲无厌( )C暴殄天物( )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 ( )“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4翻译(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课后提升一、文本复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盖失强援 盖:大概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C成以其小,劣之。D英雄乐业。3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4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二、类文提升六 国 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5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罪秦:认为秦有罪。 B曾:竟。C视:比照。 D向使:原先的使命。E是以: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因为;“是”:代词,代这个原因。6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他们最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C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D只是他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7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不同之处是_。8李桢的“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_。他认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_。他的观点的局限性在于_。参考答案【课内探究】:第一课时 巩固检测1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5.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害。6. 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第二课时练习导入1C 2D 3A 4C巩固检测1B 2B与D 3c a b d c b a b4、(1)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2) 译:所以燕国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