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课文。3、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2、文言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引导法 课外拓展法教具准备电脑和投影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料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感情真挚,让人潸然泪下。的确,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为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苏轼悼念亡友的作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见课件)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自动便立有大志,因不赞同王安石变法主张,先后担任一些地方长官。著有苏轼文集东坡全集东坡词词作开一代豪放词风,文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2、背景介绍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他的表兄。宋神宋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任洋州府,筑亭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偃竹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浓厚友谊。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赌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的主张。3、解题题目的结构应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作者表兄,善画竹。筼筜谷,山谷名。偃竹,仰斜的竹子。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诵,注意情感,朗诵节奏及个别字的读音。2、教师正音,学生自由朗读。3、教师范读,注意断句和情感。四、疏通文意,归纳知识。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课文。2、学生串讲课文,教师质疑解疑。知识要点归纳:(见课件)重点实词,虚词遗、发、少、诸、然、以、之、而、为、与、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通“稍”,稍微)与可没陈州(“没”通“殁”,死亡)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近语士大夫(告诉)子由未尝画也(作画)名词作状语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剑出稍一样)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芽)形容词活用而节叶具焉(具备)初不自贵重(看得贵重)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养老)余因而实之(证实)数词作动词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一致)古今异义(1)而心识其所以然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1) 吾将以为袜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2) 余因而实之古义:因,天是;而,连词。今义:表示结果。(3) 初不自贵重。古义:看重。今义:价值高。(4) 月落庭空影许长。古义:这样。今义:也许。(5) 废卷而哭失声古义:停下,放下。今义:废弃。(6) 发函得诗古义:找开。今义:发送。(7) 而读书者与之古义:赞成。今义:给。(9)以书遗余日古义:赠送。今义:遗失。文言句式(1) 判断句疱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2) 状语后置句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现可是日与其妻洲谷中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足相蹑于其门(3) 宾语前置句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4) 省略句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吾将以(之)为袜是日与其妻洲(于)从谷中筼筜谷(为)其一也五、布置作业1、归纳本课古汉语知识,2、完成模块作业本基础知识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本文思路,领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一、齐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明确:第1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2段,追忆二人交往中与画竹有关的几件趣事。第3段,交代写作的缘由。二、诵读课文,探究鉴赏,了解文章散而不乱的特点。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探究下列各题,注意贯串其中的情感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1、 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第1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2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谦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与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的玩笑,并加快起“谷偃竹图“的来由;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谷”诗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引用的诗文有: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2、 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立足于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明确: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浓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见课件)明确:1、 形式新颖,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画流程式:记画的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也突破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刻意创新,独辟蹊径,以议论为先导,辅以叙述和抒情,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2、 始终紧扣题目开头赞扬文与可的画技,中间载畴戏言,最后补叙写缘由,始终围绕着谷偃竹图来抒发悼念亡友的沉痛心情,使文意一脉贯通,疏而不漏。3、反意作笔,以喜表悲愈写戏笑无忌,愈显友情的深厚,怀念的深切,哀悼有深沉,比正面的写法,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4、细节生动逼真如竹之萌生,兔起鹘落,二问三答,夫笑喷饭等处的细节,写得十分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永康护理学校面试题目及答案
- 挂靠工程成本核算管理办法流程
- 钽铌精炼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超市生鲜存货盘点计划
- 2025年锡材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退休业务办理培训课件
- 2025年药品及医疗器械批发服务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高分子合成材料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5年运载火箭承力壳段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5-2030中国游戏行业人才缺口现状与专业培养体系构建报告
- 木工中国传统工艺74课件
-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医药行业公关案例
- 联合作战基础知识
- 集团公司特种设备的管理台账及记录表格
- 口腔门诊消防安全培训
- 2025纪检监察综合业务知识考试题题库及参考答案
- 颅内压增高-神经外科教学课件
- 部编《我爱学语文》
- 展览馆声学优化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