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港设计提供资料.doc_第1页
靖江港设计提供资料.doc_第2页
靖江港设计提供资料.doc_第3页
靖江港设计提供资料.doc_第4页
靖江港设计提供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工程地理位置靖江港区是泰州港的重要港区之一。靖江港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江苏省靖江市境内,长江下游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1563208,东经1200112033。工程所处水域属长江下游澄通河道上段的福姜沙水道,航道里程距吴淞口约142km。溯江而上,距南京约190公里,顺流而下,至上海约100公里,是长江下游一个重要的对外口岸。对外交通便利,公、铁、水路交通齐全。公路有京沪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广靖高速公路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等;新长铁路南北向穿越港区;内河水网四通八达,众多河流连接于姜十线、连申线苏北段。1.2 自然条件1.2.1 气象本工程河段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临江近海,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梅雨”、“台风”等地区性气候明显,冬季以西北风、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方向的海洋季风为主,春秋为过渡期,以偏东风为主。本河段历年气温、降水、风况统计如下:1.2.1.1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5.2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8多年极端最低气温:-14.8最高月平均气温:27.8最低月平均气温:2.21.2.1.2 降水多年最大降雨量:1342.5mm多年平均降雨量:1025.6mm多年平均降雨天数:5.0mm 50d10.0mm 30d25.0mm 20d50.0mm 3d最大月降雨量:424.0mm最大日降雨量:219.6mm最长连续降雨日数:14d1.2.1.3 风况常风向频率(E、ESE):10%次常风向频率(NE、ENE)8%多年平均风速:3.1m/s最大风速:20.0m/s1.2.1.4 雾多年平均雾日:28.7d多年最多雾日:66d最长一次连续时间71h能见度1000m雾日:年最多:11d年最少:1d多年平均:6.5d1.2.1.5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1.2.1.6 雷暴本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0.5d,年最多雷暴日数为18d。雷暴大多发生在3月9月,以7月为最多,年均为2.8d。1.2.2 水文工程河段下距吴淞口约142km,处于潮流界附近。水流既受上游径流的影响,又受外海潮流的影响,潮汐作用相对较弱,河段主要受长江径流控制,汛枯季分明,一般洪季为单向流,枯季为双向流,塑造本河段河床的主要动力为径流。1.2.2.1 潮汐及水位(1)潮汐本水域潮汐性质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潮位每日两涨两落,有日潮不等现象,最高潮位一般出现在8月份,最低潮位出现在元月份或2月份。潮波从外海传入长江后,由于河床形态阻力和径流下泄使潮波变形。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其比值约为2:1,一涨一落历时12小时25分左右。本河段上下游分别设有江阴肖山水位站及南通天生港水位站。经对两站多年实测潮位资料的统计分析,拟建码头水域潮位特征值如下(黄海基面):多年最高潮位:5.28m多年最低潮位:-1.14m多年平均高潮位:2.13m多年平均低潮位:0.53m最大潮差:3.39m最小潮差:0.00m平均潮差:1.64m(2)水位(黄海高程系统,下同)设计高水位:3.17m(高潮累积频率10%)设计低水位:-0.40m(低潮累积频率90%)极端高水位:4.73m(重现期50年极值高水位)极端低水位:-1.28m(重现期50年极值低水位)乘潮水位:1.23m(历时两小时,保证率90%)1.2.2.2 波浪本节无内容。1.2.2.3 水流长江干流下游控制水文站大通水文站距本工程河段约425km,大通站以下较大的入江支流有安徽的青弋江、水阳江、太湖流域等水系,入汇流量约占长江总流量的35%,故用大通站的水文泥沙统计资料代表本河段上游的径流泥沙特性。根据大通站实测资料,长江口来沙量丰富,多年平均输沙量约为4.08亿吨。年输沙量自1985年以来呈明显的减小趋势,19501984 年大通站的年平均输沙量约4.72亿吨,此后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来,降幅更为明显,其中2006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仅为0.85亿吨,为195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大通站的年输沙量变化(19502007)见图1-1,大通站近年年输沙量与年平均含沙量见表1-1,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率及含沙量的月分配情况表1-2。图1-1 大通站的年输沙量变化(19502007)表1-1 大通站近年年输沙量与年平均含沙量年份多年平均(1951-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输沙量(亿吨)4.332.762.752.061.472.160.8481.38年平均含沙量(kg/ m3)0.4860.3360.2770.2230.1860.240.120.18年平均中值粒径(mm)0.0170.0080.0120.010.0080.0080.0080.0013从多年月平均输沙率及含沙量的统计结果看,洪季510 月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约为0.543kg/m3,而枯季为0.175kg/m3。洪季510 月的输沙率占全年总输沙率的87.3%,而枯季仅占12.7%。与水量的月分配情况相比,汛期沙量的分配更为集中,年内输沙差异较大。表1-2 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率及含沙量的月分配情况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0.100.100.150.240.340.41多年平均输沙率(kg/s)11301200245057301150016300月份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0.700.670.650.490.290.17多年平均输沙率(kg/s)35400293002610016000660024601.2.2.4 冰况本节无内容。1.2.2.5 建议(1)从目前的河势情况看,工程河段的河势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冲淤少变的状态。此外,随着上游河段及工程河段护岸工程不断地实施,主流摆幅渐趋稳定,福姜沙河段将长期维持现有格局,水域条件满足航运的要求。(2)拟建工程位于六助港处,该段处于北汊中部,江面宽阔,岸线顺直,流态平缓。-5m等高线贴岸而行,平面摆动很小,-10m等高线在灯杆港夏仕港之间也相对稳定。总的来看,受上游芦家港边滩滩尾的影响,码头区域河床最小水深一般维持在10m左右,本工程码头停泊水域、回旋水域需采取维护性疏浚措施。(3)本码头工程结构形式可设计为阻水面积较小的结果形式。(4)码头前沿水域宽阔,水深条件良好,码头前沿水域的航道宽度足够满足过往船舶安全通行和会让的技术要求,因此,拟建码头与航道上行驶的船舶所产生的相互干扰影响较小。1.2.3 工程地质1.2.3.1 地形地貌本工程位于江苏省靖江市,斜桥镇六助港到和尚港一带长江左岸的沿江地段。沿江设有防洪大堤,大堤顶面高程在+6.2米左右,并在堤顶迎水面侧设有高约1米的混凝土防浪墙;大堤迎水面均采用浆砌块石护面、砌石护脚,感观质量完好稳固,在堤脚岸线35米宽度范围均有厚度不大的表层抛石。另在勘区水域,局部水下地形较陡的地段,已经有抛石护坡。工程区地貌以沿江防洪大堤为界分为陆域区和水域区。陆域区地貌单元属长江冲洪积平原,地面标高一般+2.0+2.5米左右,地形平坦。区内水网主要为通江河港以及灌溉河沟、鱼塘等,其中的通江河港构成陆域较大的主要水系,均垂直长江分布,通过防洪闸与长江沟通。大堤外水域区属长江漫滩河床地貌,岸线较顺直。原一期码头3号引桥至下游和尚港闸口约750m近岸范围发育宽度5090m左右宽度的河漫滩,地面标高一般在+1.0+3.8m;漫滩河床面标高在+1.016.7米,总体地形向江中缓倾,岸坡整体较缓,水下岸坡坡比一般1:31:4,局部坡度较大,如一期码头三号引桥下游150米范围及和尚港闸口至上游160米范围内,局部岸坡坡比达到1:3,局部地段为土质岸坡,有江水顶冲崩岸危险。1.2.3.2 工程地质勘区属长江三角洲临江阶地、河漫滩河床地带,区域地层自第四纪以来,有四个沉积韵律,覆盖层总厚度可达300400米,其中070米的覆盖层属现代三角洲相沉积,主要由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及砂土组成。勘区地层成因以河流冲积为主。据本次钻探所揭露地层,现将勘区地层自地表而下按单元土体分述如下:人工填土(Q4ml):主要分布于沿江的大堤,主要为浆砌块石,及靠近水域侧的浆砌块石护坡,局部为粘性土,成分及性质变化较大。(1-1)块石(Q4ml):人工抛石,主要分布在原一期码头下游引桥及拟建码头下游端,局部岸坡较陡地段抛石较多,块石厚度变化较大,粒径不均。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饱和,软塑状态,含铁锰氧化物及其结核;为陆域表壳层,厚度1.915.8米。粉细砂(Q4al):灰色,含云母混少许粘性土,有腐植物及贝壳屑,呈松散稍密状,主要分布在水域表层,层厚不均,局部钻孔缺失,最大层厚16.5米。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7(218)击。(3-1)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褐黄、褐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部分软塑,水平层理发育,间砂、局部夹砂或混砂团。主要分布于勘区水域表层,局部地段该层缺失。 粉质粘土(Q4al):褐灰色,饱和,软塑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薄层结构,部分与砂呈互层,局部混砂或粉土。广泛分布于勘区中上部,一般分布在标高-7-23米以下,陆域揭示该层埋深分布较浅,分布标高在-3-16米以下,厚度0.821.9米不等。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5(315)击。(4-1)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褐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部分软塑,水平层理发育,间砂、局部夹砂或混砂团。主要分布于勘区中上部,以透镜体状分布,部分钻孔缺失该层,局部该层层厚较大。(4-2)粉细砂(Q4al):灰色,饱和,一般为松散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含贝壳屑,局部混或夹粘性土薄层,一般呈透镜体壮分布。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15(922)击。粉细砂(Q4al):灰色,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局部稍密状,含贝壳屑,局部混或夹粘性土薄层。该层分布较为普遍,为本区钻探揭示深度内普遍分布的中部地层。一般分布在标高-9.7-33米以下, -19-40米以上。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19(1032)击。(5-1)粉质粘土(Q4al):褐灰色,饱和,一般呈软塑和可塑状,混砂不均,局部夹薄砂层,该层主要以过渡层状分布于单元层上下或透镜状分布于单元层之中。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7(318)击。粉质粘土夹砂(Q4al):褐灰色,饱和,软塑可塑状态,水平层理较发育,夹薄砂层,混砂团及粉土,码头区钻孔全部揭穿该层,为本区钻探揭示深度内普遍分布的中下部地层。一般分布在标高-26-38米以下,-50-60米以上,局部缺失(如引桥断面ZK81、ZK73、ZK74等钻孔),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10(425)击。(6-1)粉细砂夹粘性土(Q4al):褐灰色,很湿,稍密中密状态,少许密实状,夹薄层粉质粘土,混少许粉土,成分变化大,局部砂质富集。主要成透镜状分布于单元层之中,局部呈层状分布,与层构成了勘区中下部主要地层。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23(1138)击。(6-2)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褐灰色,饱和,流塑状态,水平层理较发育,局部夹薄砂层,一般称透镜体壮分布,分布不均匀。 粉细砂(Q4al):灰色,饱和,密实极密实状态,含贝壳屑,局部混少许粘性土,该层砂质较均匀,为本区钻探揭示深度下部分布较稳定的密实地层。一般分布在标高-35-64米以下,层厚不均,局部钻孔缺失该层。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46(2397)击。 (7-1)粉质粘土(Q4al):褐灰色,饱和,一般呈软塑和可塑状,混砂不均,局部夹薄砂层,该层主要以过渡层状分布于单元层之上,为勘区中下部密实粉细砂、中粗砂上部的标志层,局部钻孔该层缺失。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11(525)击。中粗砂(Q4al):灰色,饱和,密实极密实状态,颗粒不均,以中粗砂为主,混粗砾砂,局部砾砂富集,含量变化较大、极不均匀。该层为勘区下部主要地层,分布连续,层次稳定,本次勘察期间,仅ZK23、ZK26穿透该层。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62(34120)击。(8-1)粉细砂(Q4al):灰色,饱和,密实极密实状态,颗粒不均,局部混少许中粗砂,分布不均,一般呈透镜体壮分布,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53(4360)击。粉质粘土(Q3al):灰绿色,饱和,可塑硬塑状态,含贝壳屑,局部混砂或粉土。仅在部分钻孔揭示该层(如ZK23、ZK26等钻孔),该层未穿透。(9-1)粉细砂(Q3al):灰色,含云母,饱和,密实极密实,该层一般称透镜体状分布,为层中的夹层,层厚不均,仅在ZK26孔揭示该层,该层未穿透。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61(6162)击。1.2.4 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勘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根据该标准附录D“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