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 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doc_第1页
2013高考 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doc_第2页
2013高考 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doc_第3页
2013高考 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doc_第4页
2013高考 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选择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题专项训练(一)01-2021-40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2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3.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4“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5.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9.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保护宗法贵族利益A. B. C. D.10.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11.“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12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14.据史记殷本记载广自中丁(商王名)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百度百科:“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商)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上述材料说明A.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B.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C.商朝时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商朝王位始终由父子相承15.元史释老传记载:“及得西域(西藏),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民旷而好斗,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表明元代A.相权被分割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16.右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C. 是反映当时欧洲市景的一手史料 D 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17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18.汉景帝时,窦太后欲立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和丞相周亚夫以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侯”之约予以拒绝。此记载反映景帝时面临的最突出的政治问题是A汉朝实行以功封侯制度 B西汉王侯威胁中央C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 D汉窦太后垂帘听政19.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纲领:秦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南宋“均贫富,等贵贱”;明末“均田免粮”;清代天朝田亩制度。这些材料反映出农民斗争的愿望是A打击地主经济 B获得土地 C摆脱暴政统治 D建立平等的社会20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 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2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他所说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A郡县制 B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D行省制度22.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主要职能是()A.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C. 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D.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2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2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5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26“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27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的产生,在封建时代又逐渐演化成了礼会伦理体系。促进这一演变的是 A封建等级制 B任人唯亲 C“三纲五常” D家国同构28顾炎武提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顾炎武的主要政治观点是 A郡县制有很大的弊端 B从郡县制恢复到分封制 C在郡县制中加入分封制的内容 D二者都不适合,要采取新的地方行政制度29明初政府规定:“民间寡女三十以前夫死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这项法规反映了明代 A妇女道德规范的严格化 B致力于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C政府鼓励做老尊贤 D政府重视妇女的社会福利30“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过去的三公虽位高权重,但皇帝对其建议一般不会采纳B现时的三公权力被削弱,既没有实权也没有宰相的名义C尚书参与军国大事,皇帝借此削弱相权D材料体现了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变迁31.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这句话说明:A.康熙帝想恢复三省六部制 B.康熙帝认为皇帝事务繁重,因此应设军机处C.康熙帝认为自古以来就是实行专制统治 D.康熙帝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3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33.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 层层推荐 B. 注重门第 C. 唯才是举 D. 打击贵族3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35.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36在康熙帝中年时期有两位显赫的重臣:索额图和明珠。他们不仅担任高官,而且是皇亲国戚,人称“索相”和“明相”,他们两人的官职可能是 A内阁大学士 B宰相 C议政王大臣 D军机大臣37.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38.明太祖朱元璋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消除地方割据 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39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