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doc_第1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doc_第2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doc_第3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doc_第4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On Homi Bhabhas Cultural Translation摘要: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提出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思想,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一个“第三空间”,文化翻译通过边界协商生产异质性文本,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操纵能力,可以塑造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巴巴文化翻译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关键词:霍米巴巴;第三空间;边界协商;异质性;民族认同Abstract:Homi Bhabha, a leader of post-colonialism, put forward his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lonialism with the concepts of the third space, borderline negotiations, foreignness, and national identity. His theory really promotes the combination of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fford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context. Key words: Homi Bhabha; the third space; borderline negotiations; foreignness; national identity一、引言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1949- ),出生于印度孟买,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师,与萨义德(Edward Said)、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并驾齐驱。同其他两位后殖民理论家相比,巴巴最年轻、最富活力和创造力,其民族文化背景也更为复杂,更是凭借着犀利的见解在后殖民研究领域影响日增。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民族和叙述(Nation and Narraion,1990)和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已成为西方后殖民研究的必读书目。巴巴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以及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开拓了独树一帜的解构性后殖民文化研究。他的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或曰文化转换)创立的一系列“第三空间”、“边界协商”、“异质性”等后殖民术语俨然成为后殖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利用“第三空间”,通过边界协商,力求语言的异质性,赋予了翻译一种文化非殖民的政治意义。他认为进行文化翻译的过程就是进行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文化翻译是少数族文化存活策略。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后殖民主义话语理论,消解了文化霸权地位的假想神话,从文化层面有效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字翻译主导地位,给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民族文化身份研究提出了崭新的翻译策略。二、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巴巴在新鲜的东西是如何进入世界的:后现代空间、后殖民时代和文化翻译的试验(“How Newness Enters the World: Postmodern Space, Postcolonial Times and the Trial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一文中阐述了少数族文化存活策略文化翻译的概念,并认为文化翻译者的任务就是重新进行民族文化定位。历史的发展、民族疆域的拓展、全球化的挺进、多样文化的趋势造成了混杂,这种混杂的“间隙”使文化翻译成为可能。巴巴认为“那是一种作为生存(survival)的翻译的梦想,正如德里达将本雅明的翻译的来世生命(afterlife)之概念的时间翻译成survivre,也即生存在两可之间的行为。”1227 “翻译就是文化交流中的施为性(performative),是语言的阐发(postitionality),而不是语言的命题(propositionality)。翻译的符号不断地分辨出或“表明”文化权威和它的施为性实践的不同时间和空间。翻译的“时间”就在于意义的运动,交流的原则和实践,用德曼的话说,“让原作运动起来,使其非经典化,使其分裂、游荡,甚至是一种永远的放逐。”1 228巴巴的这一文化翻译概念鲜明地反映其解构特征。巴巴主张文化翻译,给每一种文化文本以自身空间。文化身份有一种对更广大的世界发出声音的渴求,满足这种渴求,让它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后殖民批评家的责任2。巴巴曾这样定位其文化翻译:“背靠文化差异的概念,我试图把自己放在界线性的立场,放在作为差异的文化建构的生产性空间之中,放在差异或他者性的精神之中。”3可见,在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中,“文化差异”、“界线”、“空间”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来阐述后殖民语境下文化翻译的独特作用。巴巴倡导在“第三空间”里,两种文化抛却不平等权力地位的影响,就文化间的异质性在平等氛围里进行对话协商,进行新的“他者”文化的构建。巴巴的文化翻译显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2.1第三空间巴巴的第三空间与谢莉西蒙的“碰撞地带(contact zone)”异曲同工,强调的都是充满断裂、协商以及多元等特征的有机空间。“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会打开一片罅隙性空间 (interstitial space)、一种罅隙的时间性,它既反对回到一种原初性本质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反对放任于一种过程中的无尽的分裂的主体。”4这一片罅隙性空间即第三空间。巴巴在文化定位里将“第三空间”与格林(Renee Green)所说的连接上楼梯与下楼梯的“楼梯井”(stairwell,又译“衔接空间”)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是连接上梯/下梯、高贵/低贱、白人/黑人、西方/东方、文明/野蛮、我们/他们等交错混合的区域。5巴巴认为两种文化接触时要想保持各自文化的纯粹性是不可能的,异域文化的“他性”与本土文化的“同性”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里,文化的差异和话语的意义才能得到阐释。所有的文化系统和陈述都是第三空间言说的一种构建,在混杂性的第三空间,语言言说着我们自己也言说着他者,翻译沟通着文化意义,他者与自我相生相息。翻译作为一种“意义”的生产方式,跨越了文化边界,置身于“第三空间”之中。“在一种演现性和建制性策略中,第三空间既代表了语言的普泛状况,又代表发声的具体含义。”136巴巴认为,一个文化的身份或特征并不存在于此文化本身,而是存在于与他文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第三空间,这是一个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空间。巴巴的这一模糊的第三空间思想是利用混杂的策略进行殖民话语批判,是对解构主义的继承。巴巴的第三空间强调殖民文化与被殖民文化相互渗透的状态,是后殖民翻译策略的起点。在这个中间地带(in-between-space),“它们通过种族、性别、暴力、文化甚至气候差异的离奇力量搅乱了权威表现,它们以混杂的混合和分类的形态出现于殖民话语之中。”1113翻译在这个第三空间里发挥着巨大的功劳将不同语言的异质因素进行交换,这个空间将权威性消解,为新意义的生成开创了可能。巴巴的“第三空间”旨在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同时也为彰显文化异质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使得这个空间承载起厚重的文化意义。2.2文化翻译的“异质性”“文化翻译的新颖性就像本雅明所描述的语言的异质性(foreignness of languages)的东西那个再现的问题对于再现本身也是天然存在的。”1227巴巴在此提出“异质性”概念以描述新的东西的具体特征。“这种漂泊流动的新鲜东西不是进步论者对过去与现在、古老与现代之划分的一种新东西;也不是可以包含在对原作与复制的模仿中的新东西。”因此,巴巴的“异质性”不是偶像般的,不是清晰明确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又具有主要特征的“第三种成分”,“语境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差异性”指的就是这种“异质性”。文化翻译是文化交流表演性的本质,“文化翻译需要一个文脉的独特性,一个在少数族位置中的历史的差异性。”1228文化异质性是一种文化建构,强调的是文化认同中的不可通约成分。“说到底,差异性是很难抹平的,任何要想通过语言达到完全彻底的思想对译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在通过各种话语的交流中,恰好看似无意义的、抹平差异的说法,隐藏了一种话语暴力、意义误读和更大的文化危机与文化矛盾。”6“在躁动不安中追求文化翻译,意义的混杂性场所,在文化的语言中打开了一条间隙,它表明随着象征符号(symbol)嬉戏地穿越文化场所,它的相似性必然不能遮盖这样的事实,符号(sign)的重复在每一次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既有所不同,又显示出差异(different and differential)。”1234巴巴的文化翻译就是要突出再现这种异质性。“异质性”源于特定文化内容中的不可译部分,文化翻译必须面对这种不可译的异质成分。文化翻译是生产和制造文化异质性以及多样性的机制,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异质性的生产,彰显了话语的力量。后殖民语境下,制造异质文本是颠覆权威话语的最有效途径。强调异质性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实现弱势文化的非边缘化。翻译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恰当地表述原语文化的差异性,进而促进异质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学的异质性得以凸显。所谓民族文学的异质性,是指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从根本质地上相异的表达状态。7异质性概念注重保持文化自身的独特性。翻译作为跨文化实践,其表面似乎是要消除异质,其本质却是向异质开放。文化异质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动因。异质性概念体现的是一个文化态度问题。后殖民语境下,对异质性的强调,从文化政治学角度看,是对文化一体化的反抗。从这个意义上,巴巴的异质性似乎是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的一种回应。“异化翻译旨在限制翻译的我族中心暴力。它是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介入方式。它坚定地钉在那里,反对霸权的英语语言国家,以及他们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文化交往。”8因此,巴巴的异质性是一种翻译策略,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是译者确立文化身份的手段。充分尊重异质性是后殖民语境下遏制文化霸权主义,争夺话语权,重塑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翻译方式。巴巴通过异质性这一概念消解了翻译是简单技术复制的传统翻译观,宣告翻译可以传递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翻译是一种文化间性(in-between)行为,翻译不是将两种文化简单叠加,其混杂性的内容以及异质性的结果赋予了翻译以混乱和分裂的杂交文本出现,翻译文本再也不会一边倒,符合西方主流话语。2.3边界协商翻译作为跨越边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协商过程。在巴巴的文化翻译中,“边界”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文化翻译推崇异质文化的边界协商,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异质性的协调与商讨过程。“从后殖民的视角来修正全球空间的问题就使得文化差异的定位脱离人口学意义上的多元空间,被放到文化翻译的边界协商(borderline negotiations)上。”1227两种文化的相遇决不是二元对立、泾渭分明的简单呈现。文化之间以一种互动、跨越的复杂方式运作着。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行为,翻译是两种文化在一个“第三空间”里对话协商的话语实践。文化交流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言自语,一个文化主体面临文化交流如何表达自身文化如何叙述他者文化,都需要协商。协商就意味着交流与沟通,在翻译中就要跨越文化和种族的障碍,从冲突走向妥协。显然,巴巴的“边界”不是地域边界,而是文化边界,是全球化状态下互相渗透的文化之间的界限,这种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于模棱两可之间。而边界协商就是巴巴的文化翻译。通过边界协商,通过混杂性和语言的多声部(linguistic multivocality)来干预殖民化过程。边界协商暴露出自身文化意义与表意系统的不足,也借以体验自身文化本真性与权威性的不足。巴巴认为,通过边界协商后的文化融合具备一定张力。少数族裔、移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应该具有双重视力(double vision),像一个双面孔的门神(Janus-faced),一面朝向未来,一面朝向过去。9通过边界协商,边缘话语生产出异质性文本,“重新获得一种文化阐释的形式”,跨越两种文化与两种民族的对立以挑战权力话语。巴巴的边界协商挑战了西方文化霸权的优越性,赋予少数族话语权与之协商,强调语境的特殊性与历史的差异性。翻译实践只有双方相互协调,才能相互对话与沟通。巴巴重视边界协商,正是源于对少数族身份的构建,他如是说:今日的文化定位不再来自传统的纯正核心,而在不同文明接触的边缘处和边界处。在那里,一种富有新意的、“居间的”、或混杂的身份正在被熔铸成形。11通过边界对话与协商进而达到文化身份的定位,使文化权力在协商中达到均衡,使弱势文化不为强势文化吞没。因此巴巴认为,翻译有助于塑造文化身份。“对于范农来将,那些富于解放意识的人们自身就成为了杂糅文化身份的运载者。他们沉渍在翻译与协商的断裂时段。”138巴巴通过“边界协商”这一概念传递出一种崭新的翻译研究视角: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立场之间的一种调停、一种协商。2.4翻译:塑造民族认同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指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抑在文化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益模糊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10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翻译背后还暗藏着一场民族身份认同的斗争。翻译作为一种话语沟通行为,参与了民族构建,这是巴巴文化翻译思想的核心。巴巴认为,文化是一种生存策略,它既是跨民族的又是可翻译的,transnational 和translational 仅一字之差。肯尼约梯曾将民族与话语相关联:民族话语既表现为一个现代性的计划,融合和改造了传统情感,塑造新的认同,同时又表现为重新肯定权威文化价值观,这种使人能够相信的文化价值观则来自于假定的集体过去的历史。11巴巴则更进一步,将民族认同与翻译这种跨语际实践相关联。他认为,民族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可以确定文化疆域的边界、包含意义的临界点,必须跨越、抹平或翻译文化生产过程中孕育的意义。12翻译通过话语叙事,参与了民族认同的建构。巴巴关注文化翻译,就是因为文化翻译是边缘群体身份构建以对抗霸权文化的重要途径。巴巴认为民族的形成是系统文化的表征,而书写的语言是民族的叙事方式。巴巴的文化翻译强调文化对民族认同的构造力量。翻译作为文本策略的一种话语叙述方式无疑参与了民族建构活动。巴巴推崇文化的翻译和转换,认为文化在跨民族的旅行中会产生新变,它是第四世界的少数族构造其主体性的重要资源。13在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中,翻译能够言有所为。显然,巴巴的这一思想来源于社会建构学派的观点,“民族认同作为话语对象,实际上是在众多话语和表述形态的语言沟通中形成的。”14翻译俨然成为意识形态的武器,可以构建意义,进而构建民族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是一种爱国主义表现。特别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为少数族在全球化趋势下争得了话语权。翻译可以成为重构民族认同的主要方式,因此翻译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进行着权力运作。翻译在民族主义以及民族的历史语言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巴巴的文化翻译因此具有民族主义色彩。三、结语巴巴认为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是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协商和翻译”, “第三空间”和“边界协商”使得不同文化得以平等对话,经过协商,话语的意义和文化的差异才能得到阐释。翻译是不同文化、不同族群间的一种谈判与协商;翻译作为话语实践,能够言有所为,可以构造民族身份与认同。文化翻译的行为通过“连续不断的变化”(the continua of transformation)而发挥作用,最终产生出一种文化归属性的意义。1228巴巴的文化翻译说明了话语实践的行为性(performative),翻译通过第三空间,通过生产异质性文本的边界协商,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操纵能力,可以塑造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有助于我们反思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定位以及殖民抵抗的翻译策略问题。巴巴通过“第三空间”等一系列概念来沟通殖民文化与被殖民文化,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存在状态。可见,巴巴的文化翻译旨在重新确立民族身份认同,远远超越传统翻译观,上升到一种解构与文化非殖民的政治意义。全球化使得民族文化差异日益模糊,霸权文化乘机对弱势文化进行文化渗透。巴巴的文化翻译实际上倡导表达跨文化差异,弘扬少数族话语权,为少数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力争一席之地。他的文化翻译理论是全球化时代翻译研究的有力策略,也是保持文化民族身份的利器,极大影响了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对人们重新思考翻译的作用以及翻译策略的采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预见,巴巴的文化翻译等理论将继续对翻译研究产生强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 Bhabh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227,228,36,113,227,228,234,227,1,38,228.2美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和少数人化J.外国文学,2002(6):10.3 Soja, Edward W. 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0.4Bhabha, Homi. 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 Common Skies M.London: Routeledge, 1996: 204.5罗世平. 划界与越界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文学J. 外国文学,2008(6):87.6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注意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65.7李红秀. 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学的异质性J. 宁夏大学学报, 2005年(5):92.8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