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2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3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4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搅 活 课 堂,枯 木 逢 春”文水中学课改案例 题目: 政治类经典文本的教法研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研活动案例 山西 文水中学 语文教研组 组稿 王立吉 2016年6月 (原创)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政治类经典文本的教法研讨教研时间:2016年5月10 背景说明: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世界上一篇经典演讲,也是各版本教材的必选篇目。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教,而且要教好。但是在一次学校青年教师谈话中,得知我校青年教师小王竟然在两届学生中没有讲此文。问其原因,回答是 起初认为此文不太精彩,语言平淡。后来有了一点认识但“不知如何讲,怕讲坏了经典”。我们佩服小王慎重的态度,但是也为他遗憾。再问问其他青年教师,他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越是经典课文,越带有政治色彩,在讲授时难度越大,往往找不到突破口,课堂搅不活,枯燥无味。” 其次,近年来许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文章被从教材中删除,所以剩下的政治类文章在教材中显得十分珍贵。所以经典政治类课文必须讲,而且要讲好。 面对这个矛盾,语文组全体成员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特别教研。以期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政治类经典课文的教学困境。教研后,小王老师在学校上了一堂汇报课,效果非常好,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得法,学生活动热烈,余味无穷。 事实证明,我们语文组此次教研活动是比较成功的。 活动主题: 1,如何理解 政治性在文本教学中的地位? 2. 此文有无文采,此文好不好? 3,如何根据教材要求和文本特点确定学习目标? 4,如何突破教学设计枯燥无味的教学瓶颈? 5,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出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参加人员 文水中学高一语文组成员: 王立吉 李芳青 刘占义 解磊 赵瑞刚 田爱国 杨希俊 马燕 李 晓梅 严栋 李美娟 研讨方式及流程: 1.研讨由教研组长赵老师全程主持。 2.在5月1日提前在语文组微信群上发帖小王老师的困惑。同时提供下载好的网络教案一份供研究。 3.在5月10日正式教研。 研讨方式为组内讨论交流。研讨开始先由小王老师简要介绍在教学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遇到的困难,然后全组成员结合自身经验,围绕教研主题发表见解。最后邀请刘老师总结发言。研讨后由小王老师做出改进性教学设想。 教研要求: 参加教研人员要认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参考一些教学论文。发言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而谈。要有理有据,最好具体分析。尽可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对网络下载的教案提出批判性和建设性建议。 实施过程与重要细节过程一:1.发布微信小王老师的困惑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我来说是篇难讲的课文。上大学时候,就对一些空洞说教的文章十分反感, 所以毕业后遇到这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没有兴趣讲。虽然我私下里敬佩着马克思,但还是发现不了此文的精彩之处。我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但觉得他们也就是把马克思的贡献归纳了一下,有的老师把此文讲成了何为剩余价值的政治课,有的把那个长句分析了一下,课堂枯燥无味,学生课后肯定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有一年我曾经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个教案,并照本宣科讲了,结果自己都觉得灌输式课堂缺血。我发誓再也不讲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今天我把这个困扰了我六年的问题拿出来与全组老师探讨,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鼎力帮助。” 2.提供网络教案一个。网络视频课一个过程二:教研细节实录组长赵瑞刚老师主持开场 :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位于苏教版必修四第一板块。课文是一篇有政治色彩的经典演讲。课文既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哀悼,又对马克思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刚才王老师谈了讲授此文遇到的困境,由此引出了“如何教授有政治色彩的经典课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研课题。希望全组同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李芳青老师发言摘要: 对于政治性经典,我认为首先,不必过分放大政治性,也不可回避政治性。其实政治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同时政治也是文章的一个常见题材,比如我国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的诗歌很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就包括政事。其次,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要善于利用政治背景来设置情景,进入课文,体会人物,提炼思想。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问,我们也可以在政治性上大做文章,我们不讲政治课,但可让政治搭台,语文来唱戏。最后,政治性文章必须要有说教,但不要搞成空洞的说教。要深入文本体会,以感染代替说教,以自我体悟代替填鸭,使政治性以恰当的方式发挥作用。政治性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操和人格精神,必须好好讲。不要因为怕说教而放弃育人良机。李美娟老师发言摘要: 我认为,此文的教学重心是演讲的文体。演讲是实用性较强的文体,社会应用较为广泛。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们必须从实用文的角度介入此文。很多人从散文的角度介入此文,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因为散文根据近年来语文界的研究,文无定法是不可教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如何写演讲稿作为教学目标。杨希俊老师发言摘要:狠抓语言学语文 我不大同意美娟老师的意见。我觉得,不管什么文体都要抓住语言这个根本。我在网上看到有些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候,问学生你们喜欢马克思吗?我认为他从导入环节就偏离了语文教学,将语文课上城了政治课,将品读语言课上成了人物功绩课。如何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就应该抓住语言,设计品读语言的策略。政治经典课文不应只有政治忽视语文。要善于品味看似平淡的语言。 例如: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赏析品味:“能该是很够了”,说明“有这样两个发现”是极不容易的,非常了不起的;“即使只能也已经是幸福的了”,即使是假设关联词,退一步说明“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是不容易的,很了不起的;“但是”转折,与前面形成对比,同时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甚至”递进,在叙述马克思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叙述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独到的发现” 。接着再用“”“而且”关联词再递进,写出马克思在每一个领域的深入研究。 假设让步、转折、递进,多种关联词的配合运用,以退为进,步步推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超凡的智慧的由衷的赞叹。 再例如“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赏析品味:讳饰修辞我就不说了,我们看看本段的时间带来的修辞效果。“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交代详细时间。原因有三:首先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难忘的时刻;其次,一般伟人逝世才强调具体时间,从中可以体现出马克思的伟大;再次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包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之情。“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突出强调“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时候自己没有在身边,深感遗憾之情。老师要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探究学习,以语言为教学重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解磊老师发言摘要:体验先行,施教在后 刚才杨老师的发言很有价值,我补充几点。欣赏经典,尤其是距离我们比较久远的作品,我们越要强调要有自己的学习体验。学生的体验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的开端。如果学生可以对作品的思想与人物及情感,能联系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以及当今社会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果可以对作品中的语言来一次非填鸭式的亲密接触,那么欣赏经典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西方教育家杜威认为,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学习。我们的教学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的初步体验就是我们施教的起点。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没有针对性的乱弹琴。网络教案中,施教者既不了解学生喜欢不喜欢此文,也不知道学生对此文的初步感知,就草率地施教。很显然,教学的无效性在教学初期就表现出来。所以我认为,要想经典在学生心里复活扎根,必须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我们不是不讲,反而要大讲特讲。讲到学生对文本的似懂非懂处,讲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以语言启迪人生,以思想碰撞思想,以人格点燃人格,以情感浸染情感。严栋老师发言摘要:授人以渔品经典此文表面看来无精彩处,但细细品来却非常精彩。学生初步体会不到精彩之处,那么这正是老师教学的发力点。 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满堂问。教师要授人以渔,交给学生一个锦囊,即品读文本的方法。比如我在讲此文前给学生做过一个广义修辞和狭义修辞的知识讲座,也给学生发过一个品味语言的小短文颁奖词赏析。帮助学生利用方法完成对文本的深度品读。赵瑞刚老师发言摘要:发现教学使得教学简约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在他的新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中曾说过:“简约的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关注;繁复的教学,试图取代学生思维的过程,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我们上课讲得过多,给学生分析得过细,结果一篇课文就被我们肢解了。我们在备课时参考了那么多资料,那么多优秀教案,仿佛有很多知识需要传授给学生,于是我们讲得热热闹闹、面面俱到、条分缕析、点点滴滴、自问自答,学生在下面冷冷清清、昏昏欲睡。尤其是经典文本,历来品读者、分析者甚多,资料全,很多老师陷入资料不能自拔。讲解抓不住头绪,过程复杂,再加上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无休止的、无价值的提问,导致课堂无序多向、十分复杂。复杂的背后没有思维的启迪,思想的碰撞。这才是更致命的。 知识是语文的要素,但是只有知识没有思维的教学是失败的。语文教学要启发学生思维,尤其是形成系统和有效的思维。这个思维不是被动的、破碎的,而是发现的、主动的、整体的,系统的。只有发现式教学才可以使教学简洁。发明创造会激发调动所有的能力。我们要将教学的重心引导到“如何发现”上。必要时教师点拨,绝对不允许教师发现后孤芳自赏。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现的乐趣,引导好了,学生会产生发现美洲新大陆时的兴奋。网上教案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中,基本是没有发现的,满堂问。看似启发,实质逼供,是审犯人式的教学。没有发现的乐趣。田爱国老师发言摘要:从导入看如何搅活课堂,使枯木逢春 导入不必诗情画意,也不必总是介绍作家,一些差的导入总是在无关紧要处入手,为导入而导入,结果是导而不入。 导入新课环节,就好比一篇作文的开头。要开门见山,要激发兴趣,要突出学习重点,要将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引入核心能力轨道。导入或统领全局,或切入巧妙。最好是一个导入搅活整个课堂,引爆学生激情,激发研习兴趣导入 网络教案上的导入,从导入的水平看,不是优秀的导入。无法完成导入的任务。刚才小王老师觉得课堂枯燥,很大原因是导入的失败,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恰当。小王老师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呢?或者就把自己起初觉得此文不好,后来发现此文字字珠玑,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当做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李美娟老师发言: 刚才田爱国老师说导入可以搅活课堂,我认为好的问题也可以搅活课堂,启迪思维。问题的提出,不要细碎,不要只是知识的寻找。要带有引导性,启发性。一个问题有时候就可以搅活一堂课,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枯木逢春。 其次,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或者查找 资料,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会更加活跃。 收获与成果小结教研最后由刘占义老师总结:经过两节课的研讨,我们已经对经典政治性文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很多老师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与设想。再次表示感谢。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