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建设文化强市.doc_第1页
率先建设文化强市.doc_第2页
率先建设文化强市.doc_第3页
率先建设文化强市.doc_第4页
率先建设文化强市.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文化强市战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精神,市委宣传部迅速组织精兵强将,围绕“率先建设文化强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一份颇有份量且对我市文化发展极具指导意义的报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同志高度肯定这个调研报告“下了功夫,言之有物,写得很好”,并要求有关部门向中央媒体及全省各市州加以推介。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倾听了代表们的心声后,强调湖南要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本报特将市委宣传部的调研成果刊发,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文化强省必先文化强市。尤其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进程中,加快实施“文化推动”战略、率先建设文化强市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一、文化强市的意义与标志 进入21世纪,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尤其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的融合度,是前所未有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了本国GDP的5%至12%。我国自2000年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后,全国已有29个省(市区)竞相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我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迈出重大步伐,影视湘军、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长沙建设文化强市既是大势所趋,也是责任所系。首先,文化强市是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长沙在全省的地位和影响是其它任何地区无法比拟的。在全省“一区(省会长沙)三带(京广线、潇湘线、大湘西)”的文化产业格局中,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并辐射至中西部地区甚至全国。无论是文化资源、文化需求,还是产业增加值、对外影响力,都决定了长沙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首发位置。因此,湖南建设文化强省,长沙要率先建设文化强市。第二,文化强市是文化名城的现实选择。长沙既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正在兴起的现代文化名城。从历史角度看,长沙三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成就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2个,集名山、名水、名洲、名院、名人于一地;用发展眼光看,长沙的休闲娱乐、歌厅、演艺、动漫、影视、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在全国享有盛誉。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长沙由文化名城建设成文化强市是题中应有之义。第三,文化强市是兴工强市的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工业化”的过程。以工业的理念、模式来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同时,工业生产一旦贴上文化的“标签”,就“身价倍增”。而且,推进新型工业化也需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配套服务,两者可以无缝对接、精彩互动。 综上所述,长沙建设文化强市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文化强市,有其内在标准和外在体现。纵观国内外文化发达城市的发展实践,文化强市应“强”在六个方面。 一是强在地位。文化强市的首要标准就是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美国纽约和我国北京是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范例。纽约经济发展的两大缩影就是著名的两条街,即华尔街和百老汇,一条为金融街,一条为文化街。2005年,纽约文化产业对经济贡献超过640亿美元,占GDP的7.8%。北京市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3.5亿元,占GDP的8.8。纽约、北京作为文化强市是当之无愧的。 二是强在品牌。称得上文化强市的,必定有自己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好莱坞让洛杉矶为世界瞩目,大长今在中国形成“韩流”,文化品牌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影响之大令人惊叹。同时,文化强市的文化推动力也难以估量,丹麦马士基集团、瑞典沃尔沃集团和爱立信集团以及芬兰诺基亚集团,在世界500强企业同行业中稳坐排头兵位置,小国家能育出大集团、大品牌,核心力量在于文化。 三是强在实体。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众多的市场主体作支撑。创意之都伦敦就有700多家广播与电视产业单位,有全英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设计机构。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实体,2005年伦敦创意产业产值近1000亿英磅,对经济的贡献超过金融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上海拥有36个创意产业园,占地约100万平方米,能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相媲美。文学之都爱丁堡,有50家出版社,有世界级的图书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这不仅成就了文学之都,每年还创造了2200万英镑的经济收益。 四是强在影响。国内外的文化强市,无一不表现出超强的文化影响力和推动力。伦敦有良好的城市魅力,因为它是著名的博物馆之城、出版之城和设计之都;意大利的威尼斯以其瑰丽的中世纪建筑、丰富的历代艺术珍品和奇特的“水城”风貌而著称于世;法国嘎纳这个南部海滨的小城,在国际上名声大振,就因为它每年度的电影节是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三大电影节之一。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连续举办20届,也让潍坊这个地级市闻名遐迩。 五是强在基础。任何文化强市,都有其文化发展的良好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伦敦就拥有200多座博物馆与美术馆,全英国20以上的国家珍藏品,108座剧院和音乐厅。纽约有4家日报社,2000多家周刊和月刊杂志,80多家有线新闻服务机构,还有4家国内电视网和至少25家大型广播公司。深圳有图书馆520多座,总藏书 800 多万册(件);建有区、街道和社区文化广场 160 个,群艺馆和文化馆(站) 58 个。 六是强在人才。一个文化强市的建立,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担当大长今主角的李英爱已成为韩国的形象大使,冬日恋歌的主角裴勇俊被纽约时报称为“创汇23亿美元的男人”。澳大利亚悉尼国家歌剧院云集世界著名歌唱家20多人,世界一流艺术家300多人,从而成为世界最高的艺术殿堂之一。 二、长沙建设文化强市的优势与挑战 对照国内外的文化强市,长沙集中了湖湘文化精华,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十五”以来,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长沙建设文化强市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一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长沙有文化经营个体户10万多家,文化法人单位2058个,从业人员22万,其中经营和资产过亿元的文化企业有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湘绣城等10家。“十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47亿元,虽然低于上海的509亿元、深圳的301亿元,但高于宁波的90.8亿元、成都的77.7亿元、南京和郑州的73.5亿元、西安的 64.6亿元,占全市GDP的9.7%,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大市。 二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为360亿元,增加值达17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10%,占全省总量的“半壁江山”,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充分说明长沙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 三是产生了品牌的影响。长沙的休闲娱乐、歌厅演艺、卡通动漫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原创卡通“蓝猫”为全国第一卡通驰名品牌,2006年全国原创总产量8.1万分钟,长沙有近3万分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长沙电视政法频道全国有影响,已在北京落地;现代女性频道通过与湖北军威集团合作,已通过数字网络覆盖全国并局部进入美国;和光影视公司是国家甲级影视制作单位,有“北同道、南和光”之称,其拍摄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是电视湘军的扛鼎之作。田汉大剧院天天有演出,已成为长沙的一张文化名片。 四是展示出强劲的活力。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机制已经形成,目前全市的卡通动漫、歌厅演艺、民间工艺、图书交易基本上为民营投资。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近年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吸引了大量投资。从发展的后劲来看,全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拉动力;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要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制定并下发了“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形成了良好的导向;高新区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田汉大剧院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并启动的“两馆一厅”、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黄花印刷科技园、长沙晚报报业文化园、长沙新广电中心等文化项目,为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长沙的文化产业虽然具备建设文化强市的潜力,但还没有形成文化强市的实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上海、北京、深圳等市2005年的文化产业总产出已达10002000亿元,我市才刚刚突破300亿元。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形成了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民间工艺等八大体系,但没有一个体系产值过50亿元,没有一个文化企业资产或产值过5亿元。比如深圳印刷业年产值超过250亿元,而长沙市625家印刷企业总产值才34.2亿元。 二是品牌效应较弱。长沙文化产业品牌屈指可数,而武汉有“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木兰文化”等20多个文化品牌,仅知音每月发行量450万份,集团总资产逾4亿元,利税突破1个亿。在长沙已有的文化品牌中,经济效益不太理想。 三是体制机制不顺。国内文化单位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我市不同程度存在,缺乏有效的市场主体。卡通动漫企业赢利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对产品如何赢得市场、获得效益还显得办法不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衍生产品市场贴牌、盗版占相当大的比重,管理难以到位。 四是人才比较缺乏。从宏观层面看,各级政府还缺乏宏观谋划和科学策划的“操盘手”,多数是“半路出家”。从微观基础看,各个行业都缺乏领军人物、经营人才、拔尖人才,以致许多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文艺作品近年来鲜有在全国获大奖。 综上所述,长沙建设文化强市既有宽松的外部环境,又有较好的现实基础。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都是可以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的。只要善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扬长避短,长沙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就完全可以实现。 三、长沙建设文化强市的任务和举措 建设文化强市需要科学谋划、准确定位和精心运作。必须在明白什么是文化强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怎样建设文化强市。具体来讲,就是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1.明确文化强市的目标定位。根据长沙的文化资源、文化基础和文化实力,总体目标应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拥有繁荣的文化经济、先进的文化设施、拔尖的文化人才、一流的文化精品、强大的文化产业、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领先、文化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市,力争文化总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基本定位应是把长沙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休闲之都、创意中心”。所谓文化名城,就是依托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加大保护力度和挖掘深度,充分展示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伟人故里的亮点;依托新兴的歌厅演艺、卡通动漫、文博会展等品牌,进一步增强影响、凸显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卖点。所谓休闲之都,就是依托闻名全国的歌厅、酒吧、休闲等品牌,壮大规模,提升品位,增加文化元素、文化内涵,使“休闲娱乐在长沙”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所谓创意中心,就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建设一批特色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壮大数字传媒、出版印刷、艺术创作、广告设计、民间工艺等创意产业,让长沙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创意中心。 2.把握文化强市的基本原则。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长沙建设文化强市应从国情、省情和市情出发,把握好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广泛更及时地传播先进文化,更快更有效地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保证党的领导权和控制力。二是坚持统筹推进。用文化强市建设统领繁荣、创新、文明、和谐长沙建设,做到互为一体、有机融合;在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文化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全过程,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经济的文化含量。三是坚持品牌带动。以立足长沙、面向世界的眼光,推出有吸引力、有认同度的文艺作品,培育有自身特色、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并成为长沙的城市名片;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理念,提升附加值,扩大影响力,做大做强现有文化品牌。四是坚持不断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旧思想、旧框框,以观念更新推动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原创文化,增强湖湘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抓好文化强市的重点环节。立足于增强实力、扩大影响、提升品位,切实抓好文化强市的重点环节。 一是抓核心产业发展。在注重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大前提下,突出核心文化产业层的发展。重点发展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的六大产业,即广电、报业、文化娱乐、卡通动漫、文博会展和文化旅游,以核心层的壮大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是抓文化体制改革。以长沙市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为契机,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100余家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突出机制创新,引入聘任制、年薪制、人事代理制等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三是抓产业园区建设。在继续巩固已有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黄花印刷科技园、湘绣城等文化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尽快启动新的园区和项目建设,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着力规划建设“五园”:青竹湖文化产业园,已建成会展中心、外国语学校、高尔夫球场,拟规划建设文化艺术村、艺术学院、创意产业园等六大功能区,使之成为国内最大、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之一;金星文化产业园,目前已有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新闻出版集团落户,拟打造现代出版传媒、宗教文化旅游、创意休闲渡假等三大板块;清水塘艺术园,以市博物馆、毛泽东清水塘故居和已经形成的中南地区最大的清水塘文物监管品市场为基础,进行科学规划,实现规模效应;长沙晚报报业文化园,应加快建设步伐,做大报业品牌;新广电中心,确保2010年全面完工,广电集团总资产达6亿元,经营收入过6亿元。 四是抓文化精品打造。发挥文艺创作引导资金的作用,重奖精品力作,重奖有功之臣,使电视剧、舞台剧、文艺作品、歌曲曲艺创作在保持量的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新品牌、好品牌。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抓,注重文化包装,强化文化推动,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一批进入市场、吸引游客、富有效益的特色舞台文艺作品,塑造长沙文化名片。通过加大宣传推介、进行市场运作、创新管理机制等途径,办好一系列文化节会,推介优势资源、优势品牌和优势企业,扩大文化影响力。 五是抓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安排比较充足的培养经费,特别是对已纳入“五个一批”的人才进行学习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加强实践锻炼,让他们快速成长。对富于文化热情和文化资源配置实力的文化投资置业者给予资金扶持和鼓励,对文化人才的创作和经营成果,对纳税多的文化经营业主,对获国际或国家级的文化人才,给予重奖。同时,奖励各区县及市直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经济运作能力的领导者、决策者。通过实实在在的重视和重奖,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导演、名制片人、名出版家、名艺术家,使长沙成为文化名人辈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人才汇聚的洼地。 4.夯实文化强市的工作基础。坚持从基础设施、基础项目抓起,以支撑文化强市。一是建设基础性项目。“十一五”期间,建设45个重点文化基地、文化场馆、文化遗址项目。市级重点建设好“两馆一厅”、橘子洲文化生态景区工程、贾谊故居二期工程、长沙大剧场、电视数字化及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十大工程项目。指导建设好马王堆汉墓“物址合一”、铜官窑遗址开发工程。二是培育市场化主体。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形成国有民营竞相发展的局面。重点扶持六大国有龙头企业,即扶持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扶持以新组建的长沙艺术剧院、新改制的田汉大剧院为龙头的演艺集团,以新改制的电影放映发行公司为龙头的电影放映发行集团,以简牍博物馆、新开发的马王堆汉墓景区工程、铜官窑景区工程为龙头的文博集团,以新改制的和光影视公司为龙头的影视制作等六大集团。切实壮大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即扶持宏梦卡通公司、互动传媒公司、出版物交易中心、湘绣城、定王台书城、弘道书城。三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通过三到五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市九个区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